《傷寒纘論》~ 卷下 (24)
卷下 (24)
1. 脈法篇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 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按:弦為少陽脈。此以弦為陰脈者,兼見沉、澀、微、弱而言陰病。見陽脈者生,陽氣內復,陰邪外出,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也。陽病見陰脈者死,外顯陽證,內伏陰邪,正衰邪勝也。如譫言妄語,脈沉細者,死,是也。 又按:微為厥陰脈,而傳經熱邪,亦尺寸俱微,豈熱邪至極而脈反微耶?
殊不知傷寒之邪傳至厥陰,正氣雖已大傷,而邪氣亦已向衰,所以不數實而反微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浮、數,陽脈也。陽病不大便,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是陽氣結而陰不得和也。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不勝火,故當劇。 沉、遲,陰脈也。陰病當下利,今反大便硬,是陰氣結而陽不得和也。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不勝水,故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何?」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脈寸微尺弱者,陽虛陰往從之也。少頃發熱,則脈必數盛矣。此勝復之常,內傷虛損多此。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言寸口浮大,而尺內遲弱也。與太陽中風陽浮陰弱,同脈異證。彼言風邪傷衛,營弱衛強;此言營血本虛,故其證自區別。然尺中遲弱者,汗下俱禁,究竟本虛也。
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陽結靄靄如車蓋,形容浮大而虛。陰結累累如循長竿體,貼指下弦而強直。陽微瞥瞥如羹上肥,彷彿虛濡無力。陽衰縈縈如蜘蛛絲,譬擬沉細欲絕。亡血綿綿如瀉漆之絕,描寫前大後細之狀,皆歷歷如繪。 此陽結、陰結,是言脈法,與前論病證不同,不可牽合。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結、促,是有留滯於中,故脈見止歇,力能自還。代脈是陽氣衰微,不能自還,雜病見之必死。惟傷寒有心悸脈代者,寒飲停蓄故也。
白話文:
脈法篇
問: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
答:脈象浮大、數動而滑利,這是陽脈;脈象沉澀、弱小而弦細,這是陰脈。陰證出現陽脈則為吉兆,陽證出現陰脈則為凶兆。
弦脈屬少陽,若以弦脈為陰脈,則兼見沉澀微弱,此為陰病。若見陽脈,則表示陽氣內復,陰邪外出,將要出汗而痊癒。例如厥陰中風的脈象,浮則將愈,不浮則未愈。陽證出現陰脈則凶多吉少,外在表現陽證,內在卻隱藏陰邪,正氣衰敗,邪氣旺盛。例如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沉細,則必死無疑。另,微弱的脈象屬厥陰脈,若伴隨經絡熱邪,寸口尺脈皆微弱,難道是熱邪極盛導致脈象反而微弱嗎?
其實不然,傷寒邪氣傳至厥陰,正氣雖已受損嚴重,但邪氣也開始衰退,因此脈象不數不實,反而微弱。
問:脈象有陽結和陰結之分,如何區別?
答:脈象浮大而數,能吃東西,不大便,這是實證,稱為陽結,約十七日病情將加劇。脈象沉而遲,不能吃東西,身體沉重,大便反而乾燥,這是陰證,稱為陰結,約十四日病情將加劇。
浮數為陽脈,陽證不大便,應該不能吃東西,現在卻能吃,這是陽氣結聚,陰氣不得調和,至十七日傳入少陰(水),水不能克火,故病情加劇。沉遲為陰脈,陰證應該下痢,現在大便反而乾燥,這是陰氣結聚,陽氣不得調和,至十四日傳入陽明(土),土不能克水,故病情加劇。
問:疾病先有惡寒發冷,繼而發熱,這是什麼原因?
答:陰脈不足,陽氣乘之而上;陽脈不足,陰氣乘之而下。
問:什麼是陽氣不足?
答:例如寸口脈微弱,稱為陽氣不足。陰氣上逆侵入陽中,則出現惡寒發冷。
問:什麼是陰氣不足?
答:例如尺脈弱小,稱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侵入陰中,則出現發熱。
惡寒發冷後又發熱,寸口脈微弱,尺脈也弱,這是陽虛,陰氣乘之而上。少頃發熱,脈象必定數而盛,這是邪氣復盛的常見現象,內傷虛損多見此症。
陽脈浮大,陰脈弱小,這是血虛,血虛則筋脈拘急。
寸口脈浮大,而尺脈沉遲微弱,與太陽中風的陽浮陰弱脈象相似,但證候不同。太陽中風是風邪傷及衛氣,衛氣虛弱,營氣較盛;而此症是營血本虛,所以證候有所區別。尺脈沉遲微弱者,汗下皆忌,根本原因是氣血不足。
脈象沉者,營氣虛弱;脈象浮大,汗出如珠,這是衛氣衰敗;脈象模糊不清,如車蓋覆蓋,稱為陽結;脈象累累如循長竿,稱為陰結;脈象模糊不清,如羹上的浮油,這是陽氣虛弱;脈象細弱如蜘蛛絲,這是陽氣衰敗;脈象綿綿,如洩瀉的油漆斷絕,這是失血。
陽結,脈象模糊不清,如車蓋覆蓋,形容脈象浮大而虛;陰結,脈象累累如循長竿,貼在指下,弦脈而強直;陽氣虛弱,脈象模糊不清,如羹上的浮油,彷彿虛弱無力;陽氣衰敗,脈象細弱如蜘蛛絲,形容脈象沉細將絕;失血,脈象綿綿,如洩瀉的油漆斷絕,描寫脈象先大後細的形態。這些描述都非常形象生動。陽結、陰結的脈象論述與之前論述的病證不同,不可混淆。
脈來緩慢,間歇停頓後又來,稱為結脈;脈來頻數,間歇停頓後又來,稱為促脈。陽氣盛則促,陰氣盛則結,這些都是病態脈象。按脈,脈來緩慢,間歇停頓後又來,稱為結脈;脈來動,然後停止,又來,脈數少而間歇,然後又反復跳動,稱為陰結;脈來動,然後停止,不能自行恢復跳動,然後又跳動,稱為代脈,見到這種脈象,必然難以治療。
結脈、促脈是氣血運行受阻,所以脈象間歇停頓,但還能自行恢復跳動;代脈是陽氣衰微,不能自行恢復跳動,雜病見此必死,只有傷寒病有心悸伴代脈者,是寒飲停蓄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