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0)

1. 雜篇

寸口即氣口。靈樞經脈對代人迎而言也。氣口脈浮,取之大,而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此以胃中營氣受傷,所以氣口脈雖浮大,而不能滑實,重按反澀也。尺中亦微而澀,以其腐穢已歸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裡,故其脈自應澀也。所謂亦微而澀,「亦」字從上貫下,言浮大而按之略澀,非澀弱無力之謂。見浮大,中按之略澀,方可用大承氣下之。設純,又當從枳實、理中助胃消導之藥矣,豈復為大承氣證乎? ○此條下金匱有:「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數為在腑;滑則流利,如珠,此為實也。蓋宿食在腑,有諸中形之外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與大承氣湯。

不欲食非不能食,乃傷食惡食之明徵也。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恐為陰寒,及腸胃虛冷滑脫不止。今脈見滑實,知為熱邪內結,當有所去,不可止遏。宜與大承氣攻其實熱,腐穢去而利自止耳。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其人元氣本強也。且按之心下硬者,為食滯中宮無疑。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遲為陽明結滯之候。遲而不滑,為結未定硬,不可攻也。今遲而滑實,雖自利亦須下之。下後里氣得通,則脈自不滑亦不遲耳。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中痛而不滿者,為陰寒;滿,平不痛者,為虛氣。此既滿且痛,為實結無疑,急須下之。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宿食本不當吐。以其人素多痰飲,載宿食於上脘,故宜用吐法。其高者固宜越之也。 ○此條金匱多「宜瓜蒂散」四字。其後人有:「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脈緊頭痛有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二條者但言宿食而不言下之者,以其兼見外因之脈證,則當從外因例治矣。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也,當下之。

此條世本,尚有「宜大承氣湯」五字,衍文也,故去之。詳未盡之邪,可以留伏經年而發,必系寒邪。寒邪惟可備急丸溫下,不應大承氣築寒下也。設屬熱邪,必無經年久伏之理。

以上宿食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者,築築然氣動也。在右者,氣動於臍之右也。發汗則動肺氣;氣虛則不能護衛,其血故妄行,而為衄。衄則亡津胃燥,故渴而心中苦煩。若更飲水傷其肺胃,故飲即吐水也。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發汗汗不止,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瞤也。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發汗則無汗者,腎水不足也。心中大煩者,腎虛不能制心火也。骨節疼、目運惡寒,皆為腎病。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當補腎臟真陽為主。」

白話文:

[雜篇]

寸口脈就是氣口脈。依照《靈樞經》的說法,它是相對應於人迎脈而言的。氣口脈浮取時感覺大,按下去反而澀,尺中脈也微弱而澀。這是因為胃中的營氣受損,所以氣口脈雖然浮大,卻不能滑實。重按下去反而感覺澀。尺中脈微弱而澀,是因為腐敗污穢之氣已經歸於大腸,肺與大腸互為表裡,所以它的脈象自然應該是澀的。所謂「亦微而澀」的「亦」字,是從上貫下說明浮大。而按下去略微感覺澀,並不是指澀弱無力,而是指脈象浮大。

如果脈象是浮大,中按下去略微澀,才可以考慮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脈象只是略澀,就應該使用枳實理中湯等幫助胃腸消化吸收的藥物,又怎麼會是需要用大承氣湯的情況呢?這條內容,在《金匱要略》中提到「脈數而滑者,實也」,這說明有宿食需要瀉下,更適合用大承氣湯。脈數表示病在腑,脈滑表示流利,如同滾動的珠子,這都是實證。因為宿食在腑,是有形的食物停留在身體裡。

腹瀉且不想吃東西,是因為有宿食的緣故,應該瀉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不想吃東西,不是不能吃,而是因為傷食、厭惡食物的明顯徵兆。

腹瀉而脈象反而滑,說明體內有東西需要排泄,瀉下才能好轉,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腹瀉擔心是陰寒或腸胃虛寒導致的滑脫不止,但現在脈象滑實,表示是熱邪在體內結聚。應該瀉下,不能阻止,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攻破體內實熱。等腐敗污穢之氣排出去,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腹瀉時,寸、關、尺三部的脈象都平和,按壓心下感覺硬,就應該趕快瀉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腹瀉時,三部脈象平和,表示這個人元氣本來就強盛,而且按壓心下感覺硬,毫無疑問是食物積滯在中焦。

腹瀉時脈象遲緩而滑,表示體內有實證,腹瀉沒有停止的跡象,應該瀉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脈象遲緩是陽明經絡結滯的表現。如果脈遲但不滑,表示結滯沒有完全形成,還不能攻下。現在脈遲而滑,即使有腹瀉也應該瀉下,瀉下後體內氣機通暢,脈象自然就會不再滑也不會遲了。

腹中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瀉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腹中疼痛但不脹滿,是陰寒造成的。只有脹滿但不疼痛,才是虛症。既然既脹滿又疼痛,毫無疑問是實證,需要趕快瀉下。

宿食停留在上脘,應該用吐法。

宿食本來不應該用吐法,是因為這個人平時痰飲很多,宿食積存在上脘,所以才適合用吐法。高位的東西本來就應該想辦法讓它排出去。《金匱要略》中多用瓜蒂散來治療這種情況。有些人脈象像轉動的繩索一樣不穩定,這表示有宿食。脈象緊張,頭痛,可能是有風寒,腹中有宿食沒有消化。上面這兩種情況只是提到宿食,但沒有說要瀉下,是因為它們同時有外感引起的脈證,應該根據外感的病因來治療。

腹瀉痊癒後,到了某年某月又再次發作,是因為疾病沒有完全治好,應該瀉下。

這條內容,原本應該還有「宜大承氣湯」五個字,是後人多加的,應該刪除。詳細來說,沒有完全去除的邪氣,可以潛伏很多年後再次發作,必定是寒邪。寒邪只能用備急丸來溫下,不應該用大承氣湯寒下。如果是熱邪,肯定不會潛伏這麼久才發作。

以上是關於宿食的各種情況。

體內氣機在右邊波動,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發汗,就會流鼻血、口渴,心中煩躁想喝水,喝了又會吐出來。

所謂氣機波動,是指肚臍右側感覺到氣的跳動。發汗會導致肺氣虛弱,氣虛弱就不能保護血液,血液就會亂走,導致流鼻血。流鼻血會導致津液缺失,胃乾燥,所以會口渴,心中煩躁。如果再喝水,會損傷肺和胃,所以喝了就會吐出來。

體內氣機在左邊波動,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發汗,就會頭暈、汗流不止、筋脈跳動、肌肉抽搐。發汗導致汗流不止,是陽氣外泄,所以會頭暈、筋脈跳動、肌肉抽搐。

體內氣機在上部波動,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發汗,氣就會往上衝,直達心口。

發汗會導致陽氣損傷,更加損害心氣,腎氣會乘虛而上,想侵犯心臟,所以氣會往上衝,直達心口。

體內氣機在下部波動,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發汗,就會沒有汗,心中極度煩躁,骨節疼痛,眼睛昏花,怕冷,吃東西會吐,不能消化。

發汗後沒有汗,表示腎水不足。心中極度煩躁,表示腎虛不能抑制心火。骨節疼痛、眼睛昏花、怕冷,都是腎臟的疾病。王太僕說過,吃進去的東西又吐出來,是沒有火的表現。應該以補充腎臟的真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