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19)
卷下 (19)
1. 雜篇
成注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然脈微者,暍也;身體疼重者,水也。夏月暑熱,以水灌洗而致病,一物瓜蒂湯主之。觀仲景論暍,惟出三證,豈偶然哉?舉其端,將為後世準繩。一者,明其暍中表熱;一者,言其表裡俱虛。此則外邪鬱時火而成中暍。若是邪鬱時火,比類而推,其因殆有不可勝言。
如取涼風者,感霧露者,食生冷者,素有積熱者,陰血素虛不勝大熱者,宿邪感動者,處陰濕地者。凡是之類,皆足以鬱其時火,為中暍之病。或輕或重,或表或里,或虛或實,隨證發見。若論其治邪退熱,較量權衡,豈一言而盡哉?
○按:仲景論暍三條。首言動而得之之病,謂中暍,屬外因;次言靜而得之之病,雖曰中暍,實暑病也,屬內因;未言因熱傷冷之病,乃中暍之變證,屬不內外因。不得以三者混稱也。
以上,中暍例。
病加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痰飲內動,身必有汗,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但頭不痛項不強。此非外入之風邪,乃內蘊之寒痰窒塞胸間。宜用瓜蒂散之苦寒,合小豆之利水,香豉之散邪,以快湧膈上之實痰。《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諸失血虛家禁用者:亡血而復用吐,則氣亦虛;虛家而復用吐,則損其陰,所以為禁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與厥陰之厥深熱深相似,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可見痰結在胸中,隨氣上下,故脈時緊時緩,而煩滿不能食也。○此條舊在厥陰,而辨不可吐下。復有一條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與此無異。但此云脈乍緊,彼云脈乍結。緊則寒飲結聚;結則痰飲伏匿之脈。皆屬瓜蒂散證,不必兩存也。然此手足厥逆,亦屬寒飲宿病,與厥陰病證何預哉?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傳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脈遲,寸口微滑者,為膈上實,故吐之則利自止也。○合三條,但見痰證,可吐,不可汗。合食積、虛煩、腳氣四證論之。勿指為類傷寒,但指為不可發汗,則其理甚精。蓋食積已是胸中陽氣不布,更發汗則陽外越不團,陰氣用事,愈成危候;虛煩則胃中津液已竭,更發汗則津液盡耗矣;腳氣即地氣之濕,邪從足先受,正濕家不可發汗之義耳。
以上,痰證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成注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因中暑所致。然而,脈象微弱的,是中暑過度;身體疼痛沉重的,是體內有水濕。在夏天暑熱時,用冷水沖洗身體而導致生病,可用瓜蒂湯治療。觀察張仲景關於中暑的論述,只提出三種證候,絕非偶然。他舉出這些例子,是為了給後世提供標準。第一是說明中暑時,身體表面有熱;第二是說明身體內外都虛弱。這是因為外邪鬱積,導致體內產生火熱,形成中暑。如果邪氣鬱積,產生火熱,推究其原因,幾乎說不完。
比如貪涼風、感受霧露、吃生冷食物、本身就有積熱、陰血不足無法承受大熱、宿疾發作、處在陰濕之地等,凡是這類的狀況,都足以使體內產生火熱,形成中暑。病情或輕或重,或在體表或在體內,或虛或實,會隨著不同的證狀顯現。如果要談論如何治療,如何使邪氣退散,熱退除,這其中的輕重緩急,豈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總之,張仲景論述中暑的三條中,第一條說的是因為活動而導致的疾病,稱為中暑,屬於外因。第二條說的是因為靜止不動而導致的疾病,雖然也說中暑,但實際上是暑病,屬於內因。第三條沒有提到因熱而傷冷所導致的疾病,這屬於中暑的變證,屬於非內非外因。不能把這三種情況混為一談。
以上是中暑的例子。
病患有桂枝證,卻沒有頭痛、脖子僵硬的症狀,寸脈稍微浮動,胸中感覺痞硬,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當用催吐的方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那些失血體虛的人,不可以服用瓜蒂散。
體內有痰飲,導致身體出汗,再加上發熱、怕冷,很像中風。但沒有頭痛、脖子僵硬的症狀,這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體內蘊藏的寒痰阻塞胸間。適合用瓜蒂散的苦寒藥性,配合小豆的利水作用,以及香豉的散邪作用,快速將膈上的痰吐出來。《內經》所說的「高者越之」就是這個意思。那些失血體虛的人禁用,是因為失血後再用催吐的方法,會使氣更加虛弱;體虛的人再用催吐的方法,會損傷陰液,所以要禁止使用。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急促,這是邪氣結在胸中,心下脹滿、煩躁、飢餓卻吃不下飯,病在胸中,應當用催吐的方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
手腳冰冷,和厥陰病中的厥深熱症狀相似,但脈搏時而急促,時而緩慢,與厥陰病不同。可見是痰結在胸中,隨著氣的上下流動,所以脈搏才會時快時慢,並且感到煩躁、脹滿、吃不下飯。這一條原先放在厥陰病篇,並說明不能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還有一條說:「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結代,這是客邪在胸中,心下脹滿、煩躁,想吃東西卻吃不下,病在胸中,應當用催吐的方法治療。」這和前一條意思相同,只是前一條說脈搏時而急促,這一條說脈搏時而結代。急促表示寒氣和水飲凝結,結代表示痰飲潛伏的脈象,這些都是瓜蒂散的適用症,不需要兩條都保留。然而,這種手腳冰冷的症狀,也是屬於寒飲宿病,與厥陰病沒有關係。
病人胸部脹滿,胸中鬱悶疼痛,無法進食,甚至想傳染給別人,按壓胸部時反而會有唾液分泌,腹瀉一天十幾次,脈搏反而遲緩,寸脈微弱而滑,這是可以催吐的。催吐後腹瀉就會停止。
疼痛不能進食,按壓胸部時反而有唾液分泌,可知是胸中有寒痰。腹瀉、脈搏遲緩、寸脈微弱而滑,是因為膈上阻塞,所以催吐後腹瀉自然停止。將這三條合起來看,只要看到痰證就可以催吐,但不能發汗。結合食積、虛煩、腳氣這四種證狀來討論,不要把它們當作類似傷寒的疾病來處理,而要把它們看作是不適合發汗的病症。這個道理非常精闢。因為食積已經是胸中陽氣不通暢,如果再發汗,就會使陽氣向外發散,無法團結,陰氣會發揮作用,病情會更加危險。
虛煩是胃中津液已經耗竭,如果再發汗,津液就會完全耗盡。腳氣是地氣的濕邪,從腳先受病,正是濕邪不適合發汗的道理。
以上是痰證的例子。
有人問:「人的病有宿食,要如何辨別?」醫生回答說:「寸脈浮大,按壓時反而感覺澀,尺脈也稍微微弱而澀,這就表示有宿食,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