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8)

1. 雜篇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相搏,法當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朮,使微微蒸發表裡,氣和風濕俱去。正如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朮湯同義。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日晡所劇者,陽明之氣旺於申酉也。金匱云:「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蓋麻黃加朮湯是主寒濕;防己黃耆湯是主風濕。此則寒濕、風濕合病也。所以此條之後,金匱則繼之以「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主之」一條。蓋風濕皆從陽受,其病在外,故脈浮、汗出身重,由是以黃耆實衛。

甘草佐之;防己去濕,白朮佐之。然治風濕二邪,獨無去風之藥,以汗多知風已不留,表虛任風出入乎其間,因之惡風惟客其衛,正氣旺則風自退也。至服後當如蟲行皮中,腰下如水,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等語,皆有精義,不可忽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濕家必脈沉細,飲食減小。今脈大能食,但頭痛鼻塞,正《內經》所謂「因於濕,首如裹」是也。與瓜蒂散內鼻中,取下黃水則愈。

以上中濕例。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成注謂:汗出惡風,身熱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而渴者,中暍也。然未明其至理。蓋此證為時火之氣,爍其肺金;肺傷則衛氣虛,由是汗出身熱惡寒,即《內經》所謂膈消,皆相火傷肺之所致。金匱主以白虎加人參湯救肺為主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合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太陽中暍表證也。表證脈當浮,今不能浮,而反弦細芤遲者,明系元氣不足,不能鼓動其脈於外。蓋弦細者,陽虛也;芤遲者,陰虛也。陰陽俱虛,故不勝勞。小便已洒然毛聳者,太陽經火氣內伏也。手足逆冷,太陰氣弱,不勝時火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陽明中暍之本證,亦津液內傷之確微。所以發汗,復虛其衛,則惡寒甚;溫針,復損其營,則發熱甚;下之,復傷其胃,則淋甚。以夏月陰氣在內故也。《靈機》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亡,惟宜甘藥補正以解其熱。」東垣制清暑益氣湯,深得其旨。然仲景俱言太陽,而不言脾肺者,以熱邪熾甚,則寒水必致受困耳。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白話文:

雜篇

有人問,風濕相互侵襲,導致全身疼痛,應該發汗來解決。但有時候遇到陰雨天不停,醫生說這種情況也可以發汗。可是發汗後病卻沒好,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發汗後大量出汗,只是把風邪去除了,濕氣還留在體內,所以病不會好。如果治療風濕,發汗時應該微微出汗,感覺好像要出汗又沒完全出汗,這樣風邪和濕氣才能同時去除。

風濕相互侵襲,應該發汗來解決,可以搭配桂枝加朮,使藥力微微發散在體表和內部,讓氣血調和,風邪和濕氣就能一起去除。這就如同濕氣重的病人感到身體煩躁疼痛,可以考慮使用麻黃加朮湯的道理一樣。

病人全身疼痛、發熱,到了下午加重,這種情況叫做風濕。這種病是因為出汗後吹到風,或是長時間受寒而引起的。

下午加重是因為陽明經的氣在申時和酉時最旺盛。《金匱要略》提到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加朮湯主要是治療寒濕,防己黃耆湯主要是治療風濕。這裡的情況是寒濕和風濕同時存在,所以《金匱要略》接著說,風濕的症狀是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要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風濕都是從陽氣而來,病在體表,所以脈象浮。出汗和身體沉重是因為體表虛弱,所以要用黃耆來加強體表防禦。

甘草可以輔助黃耆,防己可以去除濕氣,白朮也可以輔助防己。但治療風濕兩種邪氣,卻沒有去除風邪的藥,這是因為出汗多表示風邪已經離開,體表虛弱讓風邪可以自由進出,所以會怕風,風邪只停留在體表。當正氣旺盛時,風邪自然會退去。服用藥物後,應該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腰部以下有水感,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住腰部以下,溫暖身體讓微微出汗,這樣病就會好。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不能忽略。

濕氣重的病人,身上疼痛發熱、臉色發黃、喘氣、頭痛鼻塞、煩躁不安,但脈象大而有力,而且能正常飲食,肚子也沒有不適,病在頭部。因為寒濕阻礙,所以鼻塞,把藥塞進鼻孔裡就會好。

濕氣重的病人,脈象通常是沉細,食慾也會減退。現在脈象大而有力,而且能正常飲食,只是頭痛鼻塞,這正是《內經》所說的「濕氣導致頭部像被包裹住一樣」。可以使用瓜蒂散塞入鼻孔,讓黃水流出來,病就會好。

以上是濕氣重的例子。

太陽經中暑的人,就是「暍」。他們的症狀是出汗、怕冷、身體發熱而且口渴。

有人注釋說,出汗又怕風,身體發熱但不口渴是中風;出汗又怕冷而且口渴是中暑。但沒有說明其根本道理。其實這種症狀是因為夏天的火熱之氣灼傷肺金,肺受傷就會導致體表防禦能力虛弱,所以出汗、身體發熱怕冷,也就是《內經》所說的「膈消」。這些都是因為相火傷了肺而導致的。《金匱要略》用白虎加人參湯主要是為了救肺。

太陽經中暑的人,會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是弦細芤遲。小便頻繁,毛髮豎立,手腳冰冷,稍微勞累一下就會發熱,嘴巴張開、牙齒乾燥。如果發汗,會更怕冷;如果用溫針,會更發熱;如果用瀉藥,會導致小便淋漓不盡。

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這是太陽經中暑的表證。表證的脈象應該是浮的,但現在脈象卻不浮,反而弦細芤遲,這說明元氣不足,無法鼓動脈搏到體表。弦細表示陽虛,芤遲表示陰虛,陰陽都虛弱,所以不能勞累。小便頻繁、毛髮豎立表示太陽經的火氣內伏。手腳冰冷是因為太陰經氣虛弱,不能抵禦夏天的火熱。嘴巴張開、牙齒乾燥,是陽明經中暑的根本症狀,也說明體內的津液已經受損。所以發汗會使體表更加虛弱,更加怕冷;溫針會損傷營血,導致更加發熱;瀉藥會損傷脾胃,導致小便淋漓不盡。這是因為夏天陰氣在體內的緣故。《靈樞》說,陰陽都虛弱,補陽會消耗陰,補陰會消耗陽,只能用甘味藥來補益正氣,解除熱邪。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就深深領悟了這個道理。仲景只說太陽經,而不提脾肺,

是因為熱邪過於旺盛,導致寒水受困。

太陽經中暑的人,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夏天受到冷水侵襲,水邪停留在皮膚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