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17)
卷下 (17)
1. 雜篇
夫痙,脈緊如弦,直上下行。蓋緊直如弦,肝脈也;而直上下行,則又屬督脈為病。所以皆強而厥也。與《脈經》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同義。其一云:「痙病有灸瘡者難治。」蓋痙病風熱燥急不當,復灸以火,深入助陽風熱,得之愈固而不散也。其一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有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蓋熱傳陽明,風熱極深,所以有如上諸證。非苦寒大下,不足以除其熱救其陰也。夫傷寒病瘛瘲,以熱生風而搐,尚為難治,況此甚於搐者!至若齒齘足攣,而無內實下證,大便自行者,必不可治。《靈樞》云:「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齘也。」
以上痙病例。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疼痛而煩者,言濕氣留著筋骨、絆結之間,而發熱煩疼也。脈沉而細,明系濕證。雖疼處煩熱,必非風寒,是當利水為要也。大抵此證,當利小便以通陽氣;今為濕氣內勝,故小便不利。利之則陽氣行,雖在關節之濕,亦得宣泄矣。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又當從表治之。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以熏黃。
濕證發黃,須分寒熱表裡:濕熱在裡,茵陳蒿湯;在表,梔子柏皮湯。寒濕在裡,白朮附子湯;在表,麻黃加朮湯。此寒濕在表而發黃也。《金匱》有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蓋濕與寒合,故令身疼;以濕著在表,表間陽氣不盛,故不可大發其汗。
是以用麻黃湯,必加白朮以助脾祛濕也。麻黃得術,則汗不致於驟發;術得麻黃,而濕滯得以宣通。然濕邪在表,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則增其熱,必有發黃之變,故戒之。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此寒濕相搏也。太陽寒氣在經,故令人欲得被覆、向火,皆強、頭汗。若認作裡有實熱,上蒸頭汗,而誤下之,必致於噦,而胸滿、小便不利也。下後陽氣下陷,故丹田有熱,而胸中反有寒飲結聚,妨礙津液,是以口燥煩渴不能飲也。何以見其胸中有寒?以舌上如苔白滑,故知之。治宜黃連湯,和其上下寒熱之邪,則諸證逸然分解矣。
濕家病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此本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之例。因誤下之,致有此逆: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之越也;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之脫也。陰陽離決,必死之兆。自此而推之,雖額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未脫,而陽之根猶在也。下之雖大小便利,若額上無汗
白話文:
雜篇
痙攣的脈象,摸起來就像繃緊的琴弦,直直地上下跳動。這種脈象,像琴弦般繃緊是肝脈的特徵,而直直上下跳動則屬於督脈的病變,所以會出現身體僵硬、四肢厥冷的症狀。這和《脈經》中描述的痙病脈象伏而堅硬、直直上下跳動的說法一致。另外,有人說,痙病患者如果有灸燒的疤痕就很難治癒。這是因為痙病是風熱引起的燥急症狀,不應該再用艾灸這種火熱的方法來加重病情。艾灸會使火熱深入體內,助長陽氣,使風熱更加固結而難以消散。還有一種說法是,痙病會出現胸悶、牙關緊閉、無法躺平、腳部抽筋、磨牙等症狀,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這些症狀是因為熱邪傳入陽明經,熱邪深入體內所導致的。如果不使用苦寒藥物來強烈地瀉下熱邪,就無法清除熱邪,保護陰液。傷寒病引起的抽搐尚且難以治療,更何況是比抽搐更嚴重的痙攣?如果出現磨牙、腳部抽筋等症狀,但沒有內實、腹瀉的症狀,反而大便正常,那就無法治癒了。《靈樞》中說,「熱而痙者死」,就是指腰部彎折、抽搐、磨牙等嚴重的痙攣症狀。
以上是關於痙病的病例。
太陽病,如果出現關節疼痛、煩躁,脈象沉細,這就屬於濕痹。濕痹的症狀通常會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順暢。這種情況應該以利小便為主。
關節疼痛且煩躁,是因為濕氣停留在筋骨之間,阻礙氣血運行,導致發熱疼痛。脈象沉細,明顯是濕邪引起的。雖然疼痛處有發熱的感覺,但肯定不是風寒引起的,而是要以利水為主要治療方法。一般來說,這種病應該通過利小便來疏通陽氣。現在因為濕氣在體內過盛,導致小便不利,只要小便順暢,陽氣就能運行,關節的濕氣也能宣洩出去。如果小便通暢後關節的痹痛沒有消失,就應該從表證方面來治療。
濕邪引起的疾病,會出現全身疼痛發熱,身體膚色像被煙燻黃一樣。
濕邪發黃,需要區分寒熱、表裡。濕熱在裡,用茵陳蒿湯;濕熱在表,用梔子柏皮湯;寒濕在裡,用白朮附子湯;寒濕在表,用麻黃加朮湯。《金匱》中說:「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意思是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要注意不能用火攻的方法,因為濕邪和寒邪結合,所以會出現身體疼痛。濕邪停留在體表,體表陽氣不足,所以不能用大汗的方法來治療。
因此,使用麻黃湯時,必須加入白朮來幫助脾胃祛濕。麻黃配上白朮,可以避免汗液驟然流失;白朮配上麻黃,可以使濕邪宣通。濕邪在表,只能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不能用火攻的方法。火攻會加重體內熱邪,必然會出現發黃的病症。所以一定要戒用火攻。
濕邪引起的疾病,如果出現只有頭部出汗,背部發冷,想蓋被子、靠近火爐,而且如果誤用攻下的藥物,就會出現打嗝、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像鋪了一層東西的症狀。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患者雖然口渴想喝水,但卻喝不下去,導致口乾煩躁。
這是寒濕相互搏擊的表現。太陽經的寒氣停留在體內,所以會出現想蓋被子、靠近火爐、頭部出汗等症狀。如果誤認為是體內有實熱,用攻下的藥物來治療,就會導致打嗝、胸悶、小便不利。用攻下藥後,陽氣下陷,所以丹田會有熱,胸中反而會有寒飲積聚,妨礙津液的生成,導致口乾煩渴卻喝不下去。怎麼知道胸中有寒呢?可以通過觀察舌苔,舌苔白而滑膩,就知道是寒邪導致的。治療應該用黃連湯,調和上下寒熱的邪氣,這樣各種症狀就會自然消解。
濕邪引起的疾病,如果出現額頭出汗、輕微喘息,且小便順暢,就會死亡。如果出現腹瀉不止也會死亡。
這本來是濕邪導致身體煩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的例子。但是因為誤用了攻下的藥物,導致出現額頭出汗、輕微喘息,這是陽氣外泄的表現;小便順暢和腹瀉不止,是陰液脫失的表現。陰陽分離是必死的徵兆。由此推論,如果雖然出現額頭出汗、輕微喘息,但是大小便不通暢,說明陰氣沒有脫失,陽氣的根基還在。如果用攻下藥後,雖然大小便通暢,但是額頭沒有出汗、沒有喘息,說明陽氣沒有外泄,陰氣的根基還在。
這些情況,不能用火攻的方法來治療,應該根據虛實情況來進行救治。至於腹瀉不止,即使沒有頭汗、喘逆等陽氣外泄的症狀,也會死亡。還有一種情況是腹瀉不止,小便反而閉塞,並且額頭出汗,這叫做「關格」,《內經》說「關格不通,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