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16)
卷下 (16)
1. 雜篇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痙俗作痓)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本寒傷寒。故發熱無汗病至痙邪入深矣。而猶惡寒者。經中故也。寒傷營血。則經脈不利。故身強直。而為剛痙也。○金匱又有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一條即是申明此條之義。而補其治法也。無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陽陽明二經之熱聚於胸中。延傷肺金清肅之氣。內外不能宣通故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本風傷衛。故發熱汗出不惡寒。以風傷衛氣腠理疏。故汗出身柔但汗出太過。則經脈空虛。雖似稍緩。而較之剛痙尤甚。以其本虛故也蓋剛痙屬陽為邪。勝柔痙屬陰為血虛。故治法有不同耳。○金匱又有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即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
其證備。則發熱汗出等證。不必贅矣。○傷寒方中用桂枝加葛根湯矣。此以脈之沉遲。知在表之邪。為內濕所持不解。即系濕熱二邪交合。不當從風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而改用栝蔞根變。表法為利法也。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脈沉細者。濕勝而致痙也。病發熱脈當浮數。而反沉細知邪。風為濕氣所著。所以身雖發熱而脈不能浮數。是陽證見陰脈。故金匱指為難治也。治此者。急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祛濕。勿以沉細為濕證之本脈而忽之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發汗太多。則經虛風襲雖曰屬風而實經虛邪盛之候。非真武湯必難救療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忽惡寒。時頭熱無汗。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身熱足寒者。傷濕而中風也。其下病證皆風虛濕搏之候。蓋風主動搖。濕主拘急風主陽。本乎天者親上。是以獨頭面搖。濕主陰本乎地者親下。是以足脛。寒逆也。金匱此條下。又多若發汗者。寒濕由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六句。發汗反惡寒者。以但用表藥而不加朮故也。
汗後其脈如蛇者。汗出之時。陽氣發外。其脈必洪盛。汗後氣門乃閉。陽氣退潛。寒濕之邪。得汗藥引之於外。所以其脈復見浮素。而指下。遲滯不。前有似蛇行之狀耳。○按金匱此後復有五條。其一云。夫風病下之則痙。發汗必拘急蓋風病。而熱者其邪已應於筋脈。若更下之則傷其營血。
筋無養而成痙。汗之則傷其衛氣。脈無養而拘急矣。其一云。暴腹脹大為欲愈。脈如故反伏弦者。痙蓋脾。土得木火而為暴脹。知火之鬱於肝者。已出之脾木火氣行則脈當浮大。今不浮大而如故。知風猶郁在肝。則筋病而成痙矣。然此必暴脹之先已見欲解之證。故云其一云。
白話文:
[雜篇]
傷寒會導致太陽、痙、濕、暍三種病症,應該分別論述。因為它們與傷寒相似,所以在此說明。 (痙,俗稱痓)
太陽病發熱但不出汗,反而惡寒,稱為剛痙。
這是寒邪傷及陽氣所致,因此發熱不出汗,病邪深入,仍然惡寒,是因為經脈受阻。寒邪傷及營血,則經脈不通暢,所以身體僵直,形成剛痙。 《金匱要略》也記載:太陽病不出汗,小便反而減少,氣體上衝胸部,口噤不能說話,將要發作剛痙,用葛根湯治療。這段說明正好闡明剛痙的病理,並補充了治療方法。不出汗而小便少,是因為太陽、陽明二經的熱邪聚集在胸中,影響肺金的清肅之氣,內外都不能通暢。
太陽病,發熱出汗但不惡寒,稱為柔痙。
這是風邪傷及衛氣所致,所以發熱出汗但不惡寒,因為風邪傷及衛氣,腠理疏鬆,所以出汗,但汗出太多,則經脈空虛,雖然看似稍緩,但比剛痙更嚴重,因為它本就虛弱。總而言之,剛痙屬陽邪,柔痙屬陰虛,所以治療方法不同。 《金匱要略》也記載:太陽病,症狀俱全,身體僵硬,脈象反而沉遲,這是痙證,用栝蔞桂枝湯治療,就是桂枝湯加入栝蔞根二兩。
症狀俱全,指發熱、出汗等症狀,不必贅述。《傷寒論》中使用桂枝加葛根湯,這裡因為脈象沉遲,知道表邪被內濕所阻,是濕熱二邪交合,不應該從風寒表證入手,所以不用葛根,而改用栝蔞根,將表法轉為利法。
太陽病發熱,脈象沉而細,稱為痙。
脈象沉細,是濕邪盛而導致痙攣。生病發熱,脈象應該浮數,而反而是沉細,說明邪氣(風邪)被濕氣所困,所以雖然身體發熱,但脈象不能浮數,這是陽證出現陰脈,所以《金匱要略》稱其難治。治療這種情況,應該立即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祛濕,不要因為脈象沉細是濕證的本脈而忽視它。
太陽病出汗太多導致痙攣。
出汗太多,則經脈虛弱,風邪襲擊,雖然說是風邪,但實際上是經脈虛弱,邪氣盛的表現,如果不是真武湯,很難治療。
病人身體發熱,腳冷,頸項僵硬,突然惡寒,時而頭痛不出汗,眼睛和脈象都紅,只有頭面部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反張,這是痙病。
身體發熱腳冷,是濕邪傷及陽氣而中風。下面的病症都是風邪、虛弱和濕邪交合的表現。風邪主活動搖晃,濕邪主拘急,風邪主陽,本於天,所以只頭面搖晃;濕邪主陰,本於地,所以腳脛寒冷。 《金匱要略》此條後面,還有關於發汗的描述,寒濕交搏,表邪更虛,就會加重惡寒,發汗後,脈象如蛇一樣六句,發汗後反而惡寒,是因為只用表藥而不加附子。
汗後脈象如蛇,出汗時,陽氣發散於外,脈象一定洪盛,汗後氣門閉合,陽氣內斂,寒濕邪氣,因為汗藥的牽引而外泄,所以脈象又呈現浮弱,指下遲滯不通,以前好像蛇一樣蜿蜒。 《金匱要略》後面還有五條,其中一條說:風病向下,則痙攣,發汗必然拘急,因為是風病,而熱邪已經侵犯筋脈,如果再向下,則傷及營血,筋脈無營養而痙攣,發汗則傷及衛氣,脈象無營養而拘急。其中一條說:暴脹,欲愈,脈象如故,反而伏弦,是痙攣,脾土得木火而暴脹,知道肝火鬱結,已經發洩到脾,木火之氣運行,脈象應該浮大,現在不浮大而如故,知道風邪還鬱結在肝,則筋脈病變而痙攣。但是,這一定是暴脹之前已經出現欲解的證候,所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