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合病並病篇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二陽並病二條皆是太陽與陽明並病。上條證初入陽明,而太陽仍未罷,則宜小汗;此條證已入陽明,而太陽亦隨罷,故宜大下也。按上條太陽初症寒傷營之病,因汗出不徹,故傳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陽明熱熾,似平當用下法,以太陽之邪未徹,故下之為逆,謂其必成結胸等證也。

如此者可小發汗,然後下之。設面色緣緣正赤者,寒邪深重,陽氣怫鬱在表,必始先未用麻黃湯,或已用麻黃湯而未得汗,所以重當解之熏之,又非小汗所能勝矣。若是發汗不徹,不當言陽氣怫鬱不得越也;畢竟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寒乍熱,病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方是陽氣不得越耳。

陽不越,因汗不徹而邪氣未盡,氣受傷也。脈澀者,以其邪留於肌腠,而營氣不能條達,血受病也。汗後短氣,脈澀,但當斷之,以汗出不徹者,用桂枝二越脾一湯,小發其汗則愈。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太陽病原無下法,但當用桂枝解外;若當用不用,而反下之,利遂不止,則熱邪之在太陽者,未傳陽明之經,已入陽明之裡,所以其脈促急,其汗外越,其氣上奔則喘,下奔則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裡熱,則不治喘而喘自亡,不治利而利自止,又太陽陽明兩解表裡之變法,與治痞之意不殊也。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寒,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斷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刺大椎者,瀉三陽督脈也;刺肺俞者,使肺氣下行而膀胱氣化也;刺肝俞者,所以瀉膽也;刺期門者,瀉肝膽之實也。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利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重申不可下之禁,與上條不可汗互發。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肝木直乘脾土為縱;此本太陽少陽並病,以其人平素肝盛脾衰,故其證腹滿譫語盡顯肝邪乘脾之候。蓋少陽雖主風水,仍賴衛氣榮養,所以仲景云:「此屬胃,胃不和,所以腹滿譫語也。」其脈寸口浮緊為太陽寒傷營之脈;寸口即氣口,乃脾胃之所主,肝木挾邪過盛,所以脾胃之土益受其制也,刺期門,以泄肝邪,則中此攸寧矣。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肝木反乘肺金為橫;此亦太陽少陽並病,以其人素常肝盛肺虛,故其證雖發熱惡寒,為太陽表證未除,而大渴飲水,則少陽裡熱已著。蓋木盛則火易燔,金虛則水不生,所以求水為潤木,得水助其勢益橫,水勢泛溢,其腹必滿,亦當刺期門以泄肝邪,則肺自安矣,然但腹滿而不譫語。

白話文:

合病並病篇

兩個陽經同時生病,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退,但出現潮熱,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且說胡話,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兩個陽經同時生病,這兩條都是指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上一條講的是病剛進入陽明經,太陽經的症狀還沒完全消退,所以適合用微汗的方法。而這一條講的病已經深入陽明經,太陽經的症狀也隨之消退,所以適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按照上一條的說法,太陽經初期的症狀是寒邪傷了營血,因為汗沒發透,所以傳到了陽明經,接著會微微出汗,不惡寒,陽明經的熱勢很盛。雖然看起來應該用瀉下法,但因為太陽經的邪氣還沒完全消退,所以如果用瀉下法反而會造成逆證,可能形成結胸等病症。

像這種情況可以先用微微發汗的方法,然後再用瀉下法。如果臉色發紅,說明寒邪很深重,陽氣鬱結在表,一定是因為一開始沒有用麻黃湯,或者用了麻黃湯但是沒發出汗,所以需要再次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而且不是微微發汗就能解決的。如果發汗不徹底,就不能說陽氣鬱結無法疏通了。畢竟是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病人就會煩躁不安,不知道哪裡痛,時冷時熱,病在四肢,按壓感覺不到,這才是陽氣不得疏通的表現。

陽氣不得疏通是因為汗發不透,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導致氣受損。脈象澀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肌肉和皮膚之間,導致營氣不能順暢運行,是血受了病。如果發汗後出現呼吸短促,脈象澀,一定是因為汗發不透,用桂枝二越脾一湯微微發汗就可以痊癒。

太陽經的病,如果本來可以用桂枝湯解表,但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脈搏加快,說明表證還沒解除。如果出現喘氣和出汗,適合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太陽經的病本來沒有用瀉下法的道理,應該用桂枝湯解表。如果應該用卻沒用,反而用瀉下的方法,導致腹瀉不止,說明熱邪沒有傳入陽明經,而是從太陽經直接進入陽明經的裡部,所以脈搏加快,汗液外泄,氣向上沖導致喘氣,向下沖導致腹瀉。因此捨棄桂枝湯,改用葛根湯專門治療陽明經的表證,加上黃芩黃連清裡熱。這樣,不用專門治療喘氣,喘氣自然會消失,不用專門治療腹瀉,腹瀉自然會停止。這又是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解表和清理裡熱的變通治法,和治療痞滿的思路是一致的。

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生病,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者眩暈,怕冷,如果出現像結胸那樣胸部痞硬,應該針刺大椎穴、第一胸椎下的肺俞穴、肝俞穴,絕對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說胡話,脈象弦,如果說胡話五六天還不止,應該針刺期門穴。

針刺大椎穴,是為了疏泄三陽經和督脈的邪氣。針刺肺俞穴,是為了使肺氣下降,膀胱的功能恢復正常。針刺肝俞穴,是為了疏泄膽的邪氣。針刺期門穴,是為了疏泄肝膽的實證。

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生病,出現胸部痞硬,頸項僵硬和眩暈,應該針刺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千萬不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這裡再次強調不能用瀉下法,和前面說的不能發汗相互呼應。

傷寒病出現腹脹,說胡話,寸口的脈象浮而緊,這是肝邪侵犯脾的表現,叫做縱,應該針刺期門穴。

肝木直衝脾土叫做縱。這本來是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生病,因為這個人平時肝氣旺盛,脾氣虛弱,所以腹脹說胡話的症狀特別明顯,這是肝邪侵犯脾的徵兆。少陽雖然主風水,但仍然依賴衛氣的滋養,所以張仲景說,這屬於胃的問題。胃不和,所以腹脹說胡話。脈象寸口浮緊是太陽經寒邪傷了營血的脈象。寸口就是氣口,是脾胃主管的地方。肝木挾邪過盛,所以脾胃的土更加受到抑制。針刺期門穴,可以疏泄肝邪,這樣脾胃就可以安寧了。

傷寒病發熱,輕微怕冷,口渴想喝水,腹部一定會脹滿,自己會出汗,小便順暢,病就會好轉。這是肝邪侵犯肺的表現,叫做橫,應該針刺期門穴。

肝木反過來侵犯肺金叫做橫。這也是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生病,因為這個人平時肝氣旺盛,肺氣虛弱,所以雖然發熱怕冷,是太陽經表證還沒解除,但是口渴想喝水,說明少陽經的裡熱已經產生。因為木氣太盛容易生火,金氣虛弱不能產生水,所以會想喝水來滋潤木,得到水的幫助,木氣就更盛,水勢泛濫,腹部一定會脹滿。也應該針刺期門穴來疏泄肝邪,這樣肺就可以安寧了。不過,只是腹脹,不會說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