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合病並病篇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𠘧殳同)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二條以有汗無汗,定傷風傷寒。仲景以所顯證全似太陽,其間略兼項背強𠘧𠘧為陽明之候,未至兩經各半,故不用合病二字。然雖不名合病,其實乃合病之初證也。𠘧𠘧:頸不舒也。項屬太陽而頸屬陽明;二經合病,則頸項皆不和矣。太陽風傷衛證中,才見陽明一證,即於桂枝湯中加葛根一藥;太陽寒傷營證中,才見陽明一證,即於麻黃湯中加葛根一藥。此大匠天然不易之彀率也。然第二條不用麻黃湯加葛根,反用桂枝全方加麻黃葛根者,以頸項背俱是陽位,易於得汗之處。設以麻黃本湯加葛根,大發其汗,將毋項背強𠘧𠘧者,變為經脈振搖動惕乎?此仲景之所以精義入神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又以下利不下利,辨別合病主風主寒之不同也。風者,陽也;陽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寒者,陰也;陰性下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穀而下奔。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以滌飲止嘔;若自下利,則但用葛根湯以解兩經之邪。下利,里證也;而仲景以此湯主之,蓋以邪氣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陰虛故下利也。與此湯以散經中之邪,則陽不實而陰氣平,不治利而利自止耳。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兩經合病,當合用兩經之藥,何獨偏用麻黃耶?此見仲景析義之精。蓋太陽邪在胸,陽明邪在胃;兩邪相合,必上攻其肺,所以喘而胸滿。麻黃杏仁,治肺氣喘逆之專藥也。用之恰當,正所謂內舉不避親也;何偏之有?

○按:太陽與陽明合病,所重全在於表,故主以葛根、麻黃二湯。若太陽與少陽合病,則邪漸迫里,合用小柴胡、柴胡桂枝二湯。若混病之太陽少陽合病,當用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其下陽明少陽合病,以邪入腑脈來滑數,即用大承氣下之,與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不殊也。設經證未罷、脈不滑數,又當從大柴胡,兩解表裡無疑。其太陽與少陽合病本條,見溫熱病篇中,宜參看。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木土之邪交動,則水穀不停而急奔,故下可必也。陽明脈大,少陽脈弦;兩無相負,乃為順候。然兩經合病,陽明之氣衰,則弦獨見,少陽勝而陽明負矣。下之固是通因通用之法,而上受克賊之邪,勢必藉大力之藥急從下奪,乃為解圍之善著。然亦必其脈洪而數、有宿食者,始為當下無疑。設脈不滑數而遲覆,方慮上敗垂亡,尚敢下乎?

以上合病例。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白話文:

合病並病篇

太陽病,頸項後背僵硬疼痛。發汗後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治。(「𠘧」與「殳」同音)

太陽病,頸項後背僵硬疼痛,無汗惡風,葛根湯主治。

以上兩條,以是否有汗來判斷是傷風還是傷寒。張仲景認為其症狀完全類似太陽病,但略帶頸項後背僵硬疼痛,這屬於陽明病的徵候。但尚未達到兩經病症各半的程度,所以不用「合病」二字。然而,雖然沒有明說是合病,實際上卻是合病的初期表現。「𠘧𠘧」指頸部不舒暢。項部屬於太陽經,頸部屬於陽明經,兩經合病,則頸項都會不舒服。太陽經風寒傷及衛氣的證候中,只要出現陽明經的一個症狀,就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太陽經寒邪傷及營氣的證候中,只要出現陽明經的一個症狀,就在麻黃湯中加入葛根。這是大師們天然不易的規律。但第二條不用麻黃湯加葛根,反而用桂枝湯全方加上葛根者,是因為頸項背部都是陽位,容易出汗的地方。如果用麻黃湯加葛根,大量發汗,恐怕會使頸項後背僵硬疼痛的症狀轉變成經脈震顫。這就是仲景用藥精妙入神之處。

太陽和陽明合病,不下痢但嘔吐者,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太陽和陽明合病,必然腹瀉,葛根湯主治。

以上兩條,又以有無腹瀉來區分合病是風邪還是寒邪的不同。風屬陽,陽性向上走,所以與陽明經胃中的水飲相合而上逆;寒屬陰,陰性向下走,所以與陽明經胃中的水穀相合而下瀉。因此上逆則必須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以去除水飲止嘔;如果腹瀉,則只用葛根湯來解兩經的邪氣。腹瀉是裡證,但仲景卻用此湯主治,是因為邪氣聚集在陽經,則陽盛而陰虛,陰虛所以腹瀉。用此湯來散去經絡中的邪氣,則陽不再盛,陰氣平和,不治療腹瀉,腹瀉自然會停止。

太陽和陽明合病,喘息胸悶者,不可下瀉,宜用麻黃湯主治。

兩經合病,應該合用兩經的藥物,為何單獨使用麻黃湯呢?這顯示了仲景分析病情精妙之處。因為太陽經邪氣在胸,陽明經邪氣在胃,兩邪氣相合,必然上攻肺部,所以喘息胸悶。麻黃杏仁湯是治療肺氣喘逆的專方,用它恰到好處,正所謂「內舉不避親」,哪裡有偏呢?

太陽和陽明合病,主要症狀都在表,所以用葛根湯、麻黃湯為主。如果太陽和少陽合病,則邪氣漸漸迫近裡,合用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如果太陽少陽合病混雜不清,則用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如果陽明少陽合病,邪氣入侵腑臟,脈象滑數,則用大承氣湯瀉下。這與二陽並病,太陽病證未除的情形相同。如果經證未除,脈象不滑數,則應從大柴胡湯著手,表裡兼治,沒有疑問。太陽和少陽合病,這條在《溫熱病篇》中可以參考。

陽明少陽合病必然腹瀉,脈象不反常者為順,反常者為失,互相剋制,稱為「負」。脈象滑數者,有宿食,應該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木土二經的邪氣相互影響,則水穀不能停留在胃中而急速下瀉,所以必然腹瀉。陽明脈大,少陽脈弦,兩者不相剋,為順利之象。然而兩經合病,陽明之氣衰弱,則只能見到弦脈,少陽盛而陽明衰弱,瀉下固然是通因通用之法,但上受剋制之邪氣,勢必需要強力藥物從下部奪邪,才能解圍。但必須脈象洪數,有宿食者,才應該瀉下,無疑慮。如果脈象不滑數而遲緩,就要擔心病情惡化,死亡將至,還敢瀉下嗎?

以上是合病的例子。

二陽並病,太陽病初期發汗,汗先出但未徹底,就轉變成陽明病,繼而微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證狀未除,不可瀉下,瀉下則為逆。這樣可以稍微發汗。如果面色紅赤,是陽氣鬱結在表,應該解表發汗。如果發汗不徹底,不足以說陽氣鬱結不能疏通,應該發汗而不發汗,病人煩躁不安,不知道痛在何處,時而在腹部,時而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痛處,病人氣短,只能坐著,這是因為發汗不徹底的緣故,再次發汗就能痊癒。怎麼知道發汗不徹底呢?因為脈象澀滯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