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5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3)

1. 厥陰篇

大汗出而熱反不去。正恐陽氣越出。若內拘急四肢疼,更加下利、厥逆惡寒,則在裡先是陰寒。急用四逆湯以回其陽而陰邪自散耳。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證較上條無外熱相錯,其為陰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利,則陰津亦亡;但此際不得不以救陽為急,俟陽回尚可徐救其陰。所以不當牽制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六七日不利忽發熱而利,渾是內陰外陽之象。蓋發熱而利,裡虛而外邪內入也,故曰有陰;汗出不止,表虛而內陽外出也,故曰外陽。此中伏有危機。所以仲景早為迴護,用溫用炙以安其陽。若俟汗出不止乃始圖之,則無及矣。可見邪亂厥陰,其死生全關乎少陰也。不然,厥陰之熱深厥深,何反謂之有陰無陽哉?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者,陽氣外脫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亡陽不能溫養經脈也。故主四逆湯以溫之。

且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不止而且下利清穀,加之小便複利,津液四脫,裡之虛寒極矣。況外熱而汗大出,為陽復外脫;脈微欲絕者,陽氣衰微可知。急宜四逆湯復陽為要也。設四逆不足以殺其勢,其用通脈四逆具見言外矣。

可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可已下止,當漸向安,不得復有汗出、厥而四肢拘急也。今脈微欲絕者,則其吐下已斷,又為真陽垂絕矣。急宜通脈四逆,和復元陽,更加豬膽為陰嚮導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損陰,陽虛又不當用歸芍以助陰。此以利後惡寒不止,陽氣下脫已甚,故用四逆以復陽為急也。其所以加人參者,不特護持津液,兼陽藥得之愈加得力耳。設誤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矣。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邪入厥陰,其熱深矣。乃陽邪不上結於胸,陰邪不下結於腹;其脈虛而復厥,乃非熱深當下之比。以其亡血傷津,大便枯澀,恐人誤認五六日熱入陽明之燥結,故有不可下之之戒。蓋脈虛腹濡,知內外無熱;厥則陰氣用事,即當同上條亡血例治。設其人陰血更虧於陽,或陰中稍挾陽邪,不能勝辛熱者,又屬當歸四逆證矣。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陽邪必結於陽,陰邪必結於陰。故手足厥冷、小腹滿、按之痛者,邪不上結於胸,其非陽邪可知;其為陰邪下結可知,則其當用溫用灸更可知矣。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燥;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微而厥冷,加煩燥,則是陽微陰盛。灸毛際以通其陽,而陽不回則死。灸,所以通陽也;厥不還,則陽不回可知矣。

白話文:

[厥陰篇]

大汗淋漓但發熱卻不退,這是擔心陽氣會過度耗散。如果體內覺得拘束、四肢疼痛,再加上拉肚子、厥逆、怕冷,那就是體內陰寒太盛。要趕緊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陰寒的邪氣自然就會消散。

大汗淋漓或嚴重拉肚子,同時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這種情況跟上一條不同,沒有外熱的干擾,陰寒的狀況比較明顯。雖然說是大量出汗和拉肚子,陰液也會流失,但這時候救陽氣才是當務之急。等陽氣恢復後,再來慢慢補充陰液,所以不應該有任何顧慮。

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突然發燒又開始拉肚子,而且汗流不止,這是因為體內只有陰而沒有陽氣,屬於危險的狀況。

六七天沒大便,突然發燒又拉肚子,這完全是體內陰盛、體表陽虛的表現。發燒又拉肚子,表示體內虛弱,外面的邪氣趁虛而入,所以說是體內有陰。汗流不止,表示體表虛弱,體內的陽氣外散,所以說是體表有陽,這其中潛藏著危機。所以張仲景很早就提出了補救的方法,用溫藥或艾灸來安定陽氣。如果等到汗流不止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可見邪氣擾亂厥陰經,病人的生死全部關係到少陰經。否則,厥陰經的熱邪如此深重,怎麼反而說是體內有陰而沒有陽氣呢?

又吐又拉、又出汗、發燒又怕冷,四肢感到拘束,手腳冰冷,這種情況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又吐又拉、又出汗、發燒又怕冷,是陽氣向外脫散的表現。四肢感到拘束、手腳冰冷,是陽氣衰弱,無法溫養經脈。所以用四逆湯來溫暖陽氣。

既吐又拉,小便也頻繁,還大量出汗,拉出來的東西像米湯一樣,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脈搏微弱快要消失,這種情況也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吐和拉都停不住,而且拉出來的東西像米湯,加上小便也頻繁,身體的津液大量耗散,體內的虛寒已經到了極點。再加上體表發熱、大量出汗,是陽氣向外脫散的表現,脈搏微弱快要消失,可以知道是陽氣極度衰弱。要趕緊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如果四逆湯還不足以控制病情,就要用通脈四逆湯,這點在文字中沒有明說,但可以意會。

本來應該已經停止拉肚子、停止出汗了,卻又出現厥冷、四肢拘束不舒緩,脈搏微弱快要消失的情況,要用通脈四逆湯加上豬膽汁來治療。

本來拉肚子、出汗應該要停止,病情要漸漸好轉,卻又出現出汗、厥冷、四肢拘束的情況。現在脈搏微弱快要消失,表示吐、瀉已經停止,但真正的陽氣卻快要耗盡了。要趕緊用通脈四逆湯來恢復陽氣,再加上豬膽汁來引導藥力。

怕冷、脈搏微弱,又開始拉肚子,拉肚子停止之後是因為陰血虧損。要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

陰血虧損原本不適合用薑、附子這種會耗損陰血的藥,也不適合用當歸、白芍這種滋陰的藥。現在是因為拉肚子後怕冷的情況沒有停止,陽氣已經嚴重下脫,所以才要用四逆湯來趕緊恢復陽氣。之所以要加人參,不僅是為了保護津液,也是為了讓陽藥的藥效更加強大。如果誤用滋陰的藥,一定會導致腹脹、不想吃飯,或者再次出現拉肚子、嘔吐,反而會讓陽氣更加脫失。

傷寒五六天,胸部沒有硬結、肚子摸起來柔軟,脈搏虛弱又出現厥冷,不可以使用瀉下藥,因為這是陰血虧損,如果使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

傷寒五六天,邪氣已經深入厥陰經,熱邪很深了。但陽邪沒有向上結聚在胸部,陰邪也沒有向下結聚在腹部。脈搏虛弱又出現厥冷,並不是因為熱邪深重才需要使用瀉下藥。是因為陰血虧損、津液耗傷,大便乾澀,擔心有人誤認為是五六天熱邪進入陽明經的燥結。所以才警告說不可以瀉下。脈搏虛弱、肚子柔軟,表示體內外都沒有熱邪,厥冷則是陰氣在發揮作用,應該要像上面講的陰血虧損那樣治療。如果這個人陰血更加虧虛而陽氣虛弱,或者體內陰虛之中稍微夾雜一點陽邪,無法承受辛熱藥的藥力,那就要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了。

病人手腳冰冷,說自己不是胸部硬結,但按壓小腹會感到疼痛,這是陰寒結聚在膀胱和關元穴的部位。

陽邪一定會結聚在陽氣旺盛的地方,陰邪一定會結聚在陰氣旺盛的地方。所以手腳冰冷、按壓小腹會痛,邪氣不是向上結聚在胸部,可以知道不是陽邪。可以知道是陰邪向下結聚,那就要使用溫熱藥或艾灸來治療。

傷寒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艾灸厥陰經的部位,如果厥冷沒有恢復,就會死亡。

脈搏微弱,又出現厥冷和煩躁,是陽氣衰弱而陰氣旺盛的表現。艾灸毛際部位,是為了疏通陽氣。如果陽氣不能恢復,就會死亡。厥冷沒有恢復,表示陽氣沒有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