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52)
卷上 (52)
1. 厥陰篇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腹證多屬虛寒與實滿不同若更轉氣下趨少腹必因痛而致下利明眼見此自當圖功於未著也。○按腹痛亦有屬火者。其痛必自下逆攻而上。若痛自上而下趨者。定屬寒痛無疑。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太陽陽明並病面色緣緣正赤者。為陽氣怫鬱宜解其表。此下利脈沉遲而面見少赤身見微熱者。陰寒格陽於外則身微熱。格陽於上則面少赤。仲景以為陽虛者。謂下。無其陽。而反在外在上。故云虛也。虛陽虛於外越上出危候已彰。或其人陽尚有根。或用溫藥以勝陰助陽陽得復返而與陰爭。
差可恃以無恐蓋陽返雖陰不能格。然陰尚盛亦未肯降必鬱冒少頃。然後陽勝。而陰出為汗。邪從外解。自不下利矣。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上條辨證。此條用藥兩相互發。然不但此也。少陰病下利清穀面色赤者。已用其法矣。要之通之正。所以收之也。不然。豈有汗出而反加蔥之理哉。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此與太陽篇中下利身疼。先里後表之法無異。彼因誤下而致下利。此因下利而致腹脹。總之溫里為急也。身疼痛。有表有里。必清便已調其痛仍不減方屬於表。太陽條中已悉。故此不贅。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此條重舉下利清穀。不可攻表。以示戒。正互明上條所以必先溫里。然後攻表之義。見誤表其汗。則陽出。而陰氣彌塞。胸腹必致脹滿而釀變耳。合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以溫胃消脹為務也。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凡用吳茱萸湯有三證。一為陽明食谷欲嘔。一為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燥欲死。此則乾嘔吐涎沫頭痛經絡證候各殊而治則一者。總之下焦濁陰之氣上乘於胸中清陽之界。真氣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時欲上不能。但衝動濁氣。所以乾嘔吐涎沫也。頭痛者。厥陰之經與督脈會於巔也。
食谷欲嘔者。濁氣在上也。吐利者清氣在下也。手足厥冷者。陰寒內盛也。煩燥欲死者。虛陽擾亂也。故主吳茱萸湯以茱萸專主開豁胸中逆氣。兼人參薑棗以助胃中之清陽。共襄祛濁之功。由是清陽得以上升。而濁陰自必下降矣。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與微熱似有表也。脈弱則表邪必不盛。小便利則里邪必不盛可見其嘔為陰邪。主幹之嘔熱為陽邪外散之熱見厥則陽遭陰掩。其勢駸危。故為難治非用四逆湯莫可救也。
以上陰進未愈證。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厥陰篇]
傷寒病四五天,肚子痛,如果感覺氣往下跑到小腹,這是要腹瀉的徵兆。
肚子痛的情況多半是虛寒,與脹滿不同,如果氣又往下跑到小腹,一定是因為疼痛而導致腹瀉,明眼人看到這種情況,應當在病還沒變嚴重時就開始治療。 (註:肚子痛也有屬於火熱的情況,那種痛一定是從下往上攻的,如果痛是從上往下走的,一定是寒痛無疑。)
腹瀉,脈搏沉緩,臉色不紅潤,身體微微發熱,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這一定會出現昏厥、出汗後好轉的現象,病人一定會出現手腳冰涼。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陽氣虛弱,陽氣無法下達,反而在臉上表現出來。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臉色紅得明顯,是因為陽氣鬱積,應當先解表。這裡說的腹瀉,脈沉緩而臉色略微發紅,身體微熱,是因為陰寒之氣將陽氣阻隔在體外,所以身體會微熱,陽氣被阻隔在臉上,所以臉色略微發紅。醫聖張仲景認為這是陽虛的表現,是因為陽氣不在體內,反而跑到體表,所以說是虛。虛陽浮越在外或上,危險的徵兆已經很明顯。如果病人的陽氣還有根基,或者用溫熱的藥來壓制陰寒,幫助陽氣恢復,陽氣可以再次與陰氣抗衡。
這樣或許可以不用太擔心,因為陽氣恢復後,陰氣就不能阻隔它。但是陰氣仍然很盛,不肯退讓,一定會出現昏厥一陣子,然後陽氣戰勝陰氣,陰氣從汗液排出,邪氣從體表解散,自然就不會腹瀉了。
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體內寒冷體外發熱,出汗後手腳冰涼的,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上面兩條互相印證,不僅如此,少陰病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臉色發紅的,也用這種方法。總之,通暢的原則才是正確的收斂方法,否則,怎會有出汗反而加重病情的情況呢?
腹瀉,肚子脹滿,身體疼痛,要先溫暖體內,再治療體表。溫暖體內用四逆湯,治療體表用桂枝湯。
這與太陽篇中,腹瀉身體疼痛,先治療體內再治療體表的方法相同。太陽篇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腹瀉,這裡是因為腹瀉導致肚子脹。總之,溫暖體內是當務之急。身體疼痛,有體表也有體內的問題,一定要等排泄正常後疼痛仍然沒有減輕,才屬於體表的問題。太陽篇裡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
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不能用解表的方法治療,如果出汗一定會肚子脹。
這條再次強調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不能用解表的方法治療,來警示大家。也更加明確了上一條必須先溫暖體內再治療體表的意義。如果誤用解表的方法讓身體出汗,陽氣會向外走,陰氣會更加堵塞在體內,胸腹一定會脹滿,病情也會惡化。可以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來溫暖胃部、消除脹滿。
乾嘔,吐出清稀的口水,頭痛的,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凡是用吳茱萸湯,有三種情況:一是陽明病,吃東西想吐;二是少陰病,又吐又瀉,手腳冰涼,煩躁不安想死;三就是這裡的乾嘔,吐出清稀口水,頭痛。三種情況的病理和症狀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都是因為下焦濁陰之氣向上侵犯胸中清陽的地方,真氣反而鬱結在下,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有時想上卻上不去,只能衝動濁氣,所以出現乾嘔、吐清稀口水。頭痛是因為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
吃東西想吐,是濁氣在上面;吐利,是清氣在下面;手腳冰涼,是陰寒太盛;煩躁不安想死,是虛陽擾亂。所以用吳茱萸湯,吳茱萸專門疏導胸中逆氣,加上人參、薑、棗來幫助胃裡的清陽,共同達到祛除濁氣的目的。這樣清陽才能上升,濁陰自然下降。
嘔吐,脈象微弱,小便不斷排出,身體微微發熱,出現手腳冰涼的,很難治好,用四逆湯來治療。
嘔吐與微熱好像有體表症狀,但是脈象微弱,說明體表邪氣不嚴重。小便不斷排出,說明體內邪氣也不嚴重。可見這種嘔吐是陰邪引起的,熱是陽氣向外散發。出現手腳冰涼,說明陽氣被陰氣遮蔽,情況已經很危急,所以說難治,必須用四逆湯來挽救。
以上是陰邪加重病情還沒好轉的症狀。
大量出汗,身體發熱沒有退去,體內拘攣急迫,四肢疼痛,又腹瀉,手腳冰涼而且怕冷,用四逆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