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5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0)

1. 少陰下篇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腹痛小便不利,少陰熱邪也。而下利不止,便膿血,則下焦滑脫矣。滑脫即不可用寒藥,故取乾薑、石脂之辛澀,以散邪固脫;而加粳米之甘,以益中虛。蓋治下必先固中,中氣不下墜,則滑脫無源而自止。此從治之法也。故注及內臺方,謂其用乾薑而曰「裡寒」,謬矣。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便膿血者可刺。

先下利而後便膿血,則用桃花湯。若不下利,而但便膿血,則可刺經穴以散其熱。今不用刺法,當從事白頭翁湯。設更兼咽乾、心煩不得臥,又須黃連阿膠湯為合法耳。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宜大承氣湯。

熱邪傳入少陰,逼迫津水,注為自利,質清而無滓穢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可見陽邪暴虐之極,反與陰邪無異。但陽邪傳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乾燥;設系陰邪,則心下滿而不痛,口中和而不渴,必無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陰也。

以上少陰傳經熱證。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之症,自利者最多。虛寒則下利清穀;滑脫,則下利膿血,故多用溫藥。傳經陽邪內結,則自利純清水;溫熱病,則自利作渴,並宜下奪清熱。此以六七日不大便而腹脹,可見邪熱轉歸陽明,而為胃實之證,所以宜急下也。然六七日腹脹不大便,何得目之少陰?必在先曾見咽痛、自利煩渴至五六日。

□□□□□□□□□□□□無邊際,是□熱則少陰必無此證;當是藏庶學者易於□膀胱之候,以膀胱主表故一身。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之血為少陰之熱所逼,其趨必出二陰之竅,以陰主降故也。宜當歸四逆和營透表,兼疏利膀胱為合法也。

上條少陰熱邪轉膀胱腑證。

白話文:

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到四五天的時候,如果出現腹痛、小便不順暢、腹瀉不止,而且大便帶有膿血的,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

腹痛、小便不順暢,是少陰經有熱邪的表現;而腹瀉不止、大便帶膿血,則是下焦滑脫的現象。滑脫的情況不適合用寒涼的藥物,所以選用乾薑和赤石脂這種辛溫收澀的藥材,來驅散邪氣、固澀止脫,再加入粳米這種甘味藥材,來補益中焦的虛弱,這是因為治療下焦的病,必須先固護中焦,中氣不向下陷,滑脫的情況自然就會停止。這是一種反治的方法。所以有註解說內臺方用乾薑是治療裡寒,這是錯誤的。

少陰病,出現腹瀉帶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少陰病,大便帶膿血的,可以針刺治療。

如果是先腹瀉,然後才出現大便帶膿血,就用桃花湯。如果沒有腹瀉,只有大便帶膿血,就可針刺經穴來散熱。如果不用針刺,應該使用白頭翁湯來治療。如果又同時出現口乾咽燥、心煩、睡不著的情況,就應該用黃連阿膠湯才合適。

少陰病,腹瀉排出像清水一樣的液體,顏色清澈,而且心下一定會疼痛,口中乾燥的,應該趕快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熱邪傳入少陰經,逼迫津液下注,形成腹瀉,這種腹瀉的液體清澈沒有雜質,顏色清淡不發黃,可見是陽熱邪氣到了極點,反而像陰邪一樣。但是陽邪是從上焦傳下來的,所以心下一定會疼痛,口中一定會乾燥,如果是陰邪,則心下會脹滿而不痛,口中平和不渴,不會出現這種枯槁的現象,所以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救護陰液。

以上是少陰經的熱性傳經病症。

少陰病,發病六七天,出現腹脹、大便不通的,應該趕快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少陰病的症狀,最常見的是腹瀉。虛寒的,會腹瀉清稀的食物殘渣;滑脫的,會腹瀉膿血。所以多用溫補的藥物。如果是傳經的陽邪內結,就會腹瀉清水;如果是溫熱病,會腹瀉而且口渴,都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清除熱邪。這裡說的是發病六七天大便不通而且腹脹,可見是邪熱轉歸陽明,形成胃實的病症,所以應該趕快瀉下。然而六七天腹脹、大便不通,為什麼會說是少陰病呢?一定是之前曾經出現咽喉痛、腹瀉、煩渴等症狀,到了五六天才會這樣。

(原文有缺字,無法翻譯)少陰經的疾病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藏在膀胱的表現,因為膀胱主表,所以全身。

厥陰經的疾病,會出現消渴的現象,這是因為氣血被少陰的熱邪逼迫,導致津液從二陰的孔竅排出,因為陰主降。應該用當歸四逆湯來調和營血、透達肌表,並兼顧疏利膀胱,才合乎治療原則。

上面說的是少陰熱邪轉入膀胱腑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