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48)
卷上 (48)
1. 少陰上篇
下利而脈見陽微陰澀,為真陰真陽兩傷之候。嘔者,陰邪上逆也;汗出者,陽虛不能外固,陰弱不能內守也。數更衣反少者,陽虛則氣下墜,陰弱則動努責也。
是證陽虛,本當用溫,然陰弱復不宜於溫。一藥之中,既欲救陽,又欲護陰,漫難區別。故於頂上之百會穴灸之,以溫其上而升其陽,庶陽不致下留,以逼迫其陰,然後陰得安靜不擾,而下利自止耳。
此證設用藥以溫其下,必逼迫轉加下利不止,而陰立亡。故不用溫藥,但用灸法,有如此之回。
白話文:
腹瀉且脈象呈現陽氣微弱、陰氣澀滯,這是真陰真陽兩方面都受損傷的徵兆。想嘔吐,是陰邪之氣向上逆行的緣故。流汗,是陽氣虛弱無法固守體表,陰氣虛弱無法固守體內的緣故。頻繁上廁所,但排泄量反而減少,是陽氣虛弱導致氣機下墜,陰氣虛弱導致腸道蠕動頻繁的緣故。這種情況,陽虛本來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但陰虛又不能用溫熱的藥物,想要同時補陽又保護陰,實在很難區分用藥。所以,在頭頂的百會穴進行艾灸,用來溫暖上部並提升陽氣,讓陽氣不至於向下流失,進而逼迫陰氣,然後陰氣才能安靜不受干擾,腹瀉自然會停止。這種情況如果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下部,必定會加劇逼迫,導致腹瀉不止,陰液很快就會耗竭,所以不用溫熱的藥物,只用艾灸這種方法就能產生這樣好的效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