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43)
卷上 (43)
1. 少陰上篇
傷寒邪在三陽,太陽為首;邪在三陰,少陰為先。少陰雖居太陰、厥陰之中,而實為陰經之表,以其與太陽表裡,又與陰維相附;且人腎氣多虛,受病最易。況原委不一人,但知少陰有傳經、直中兩岐救陰回陽之法,不知直中雖當回陽,而有兼汗、兼溫之殊;傳經雖宜救陰,復有補正、攻邪之別。
豈有一概混淆,能令讀者無眩耶?蓋傳經熱邪,先傷經中之陰,甚者邪未除而陰已竭。獨是傳入少陰,其急下之證,反十之三;急溫之證,反十之七。而宜溫之中,復有次第不同,毫釐千里,粗工不解。必於曾犯房室之證始敢用溫,及用一切當溫之證反不能用。詎知未病先勞其腎水者,
不可因是遂認為當溫也。必其人腎中之真陽素虧,復因汗下後擾之外出,而不能內返,勢必藉溫藥以回其陽,方可得生。所以傷寒門中,亡陽之證最多。即在太陽,已有種種危候。至傳少陰,其證辨之際,仲景多少遲徊顧慮,不得從正治之法,清熱奪邪以存陰為先務也。今將直傷陰經之證,
與夫汗下太過、元氣受傷、從權用溫經之法者,疏為上篇;正治存陰之法,疏為下篇。其溫熱病之發於少陰者,另自為篇,庶涇渭條分,根蔓不亂耳。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此言少陰之總脈總證也。蓋少陰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至此經,其在先之脈雖滑大,亦必變為微細;故先之證,雖煩熱不寧,亦必變為昏沉嗜臥,但仍不得安臥為異耳。況夫少陰經自感之寒證耶?但須以先見表證,至五、六日,後變出脈細、沉、數、口燥、不得臥者,為熱證;始病便脈微細,口中中利,但欲臥者,為寒證。以此明辨,萬無差誤耳。其所以但欲寐者,以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也。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脈沉發熱,乃少陰兼太陽之表邪,當行表散,非少陰病四、五日後陰盛格陽、真陽發露之比。但三陰之表法,與三陽迥異。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尢為縈關。故麻黃與附子合用,使外邪出而真陽不出,才是少陰表法之證也。
少陰得病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汗也。
得病才二、三日,無吐利、躁煩、口渴裡證,其當從外解無疑。然少陰絕無發汗之法,汗之必至亡陽。惟此一證,其外發熱、無汗;甘內不吐利、躁煩、嘔、渴,乃可溫經散寒,取其微似之汗。此義甚微。在太陽經但有桂枝加附子之法,並無麻黃加附子之方。蓋太陽病無脈微惡寒之證,即當不用附子。
及見脈微惡寒、吐利、躁煩等證,亡陽已在頃刻,又不當用麻黃。即此推之,凡治陰寒厥病而用麻黃者,其殺人不轉睫矣。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炙之,附子湯主之。
口中和者,不渴不躁,全無表熱可知。況背為督脈,統諸陽上行之地;他處不到,獨覺其背惡寒者,則陽微陰盛之機,已露一班。故炙之以火助陽而消陰,主之以附子湯溫經而散寒也。不知者謂傷寒才一、二日,外證且輕,何反張皇若此?詎識仲景正以一、二日即顯陽虛陰盛之證,早從暴病施治。
白話文:
少陰上篇
傷寒邪氣入侵三陽經脈,太陽經最先受影響;入侵三陰經脈,則少陰經最先受影響。雖然少陰經位於太陰、厥陰經脈之間,但它實際上是陰經的表層,因為它與太陽經表裡相通,又與陰維脈相連。而且人體腎氣大多虛弱,最容易生病。況且病因和病情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人們只知道少陰經有傳經的現象,懂得用直中兩岐的辦法回陽救陰,卻不知道即使是直中病症,也有汗法和溫法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即使是傳經病症,也有補益正氣和攻邪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
怎麼能混為一談呢?讀者豈不眼花繚亂?傳經的熱邪,首先傷害經脈中的陰氣,嚴重者邪氣未除,陰氣已竭。單是傳入少陰經的急症,下利者佔十分之三,急需溫補者佔十分之七。而即使需要溫補,也有不同的步驟和順序,細微的差別會導致巨大的影響。粗心的醫生不懂這些,只有在曾有房事過度的情況下才敢用溫補的方法,而對於其他需要溫補的病症反而不敢使用。難道不知道那些未病先勞損腎水的人,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認為應該溫補嗎?只有那些腎中真陽原本就虧虛,又因汗下過多導致陽氣外泄、不能內返的人,才必須藉助溫藥回陽才能活命。所以傷寒病中,亡陽的症狀最多,即使在太陽經階段,已經出現各種危急的徵兆,等到傳入少陰經時,仲景都還要猶豫再三,謹慎考慮,不敢輕易使用正治的方法,而是以清熱解毒、扶助陰氣為首要任務。現在將直接傷及陰經的病症,以及汗下過度、元氣受損而需權宜之計使用溫經方法者,寫成上篇;而正治方法,扶助陰氣的治療方法,寫成下篇。至於溫熱病發於少陰經者,另立一篇,以便條理分明,不致混亂。
少陰經病的症狀是脈象微弱細小,只想睡覺。
這是少陰經的總體脈象和總體症狀。因為少陰經屬水,主靜,即使熱邪傳到此經,其早期的脈象雖然滑數有力,也必然會變成微弱細小;早期的症狀,雖然煩躁不安,也必然會變成昏沉嗜睡,只是仍然不能安睡是不同的。況且,少陰經自感寒冷的症狀呢?只需要觀察早期的表證,到五六天后,出現脈象細小沉弱,數目增多,口乾舌燥,不能安睡,就是熱證;而一開始就脈象微弱細小,口乾舌燥,只想睡覺的,則是寒證。以此來辨別,萬無一失。之所以只想睡覺,是因為衛氣走陽經則醒,走陰經則睡。
少陰病,一開始就發熱,脈象沉弱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脈象沉弱,發熱,這是少陰經兼太陽經的表邪,應該發汗解表,這不是少陰經的病症。四五天后,陰盛格陽,真陽外露的時候,只有三陰經的表證,與三陽經迥然不同。三陰經必須用溫經的藥物作為表證的治療方法,而少陰經尤為關鍵。所以麻黃和附子合用,才能使外邪排出,而真陽不泄露,才是少陰經表證的治療方法。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裡證,所以微微發汗。
得病才二三日,沒有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口渴等裡證,應該從外邪入手治療,毫無疑問。但是少陰經絕不能用發汗的方法,發汗必然導致亡陽。只有這種情況,外發熱無汗,內不吐瀉,沒有煩躁不安、嘔吐、口渴的症狀,才可以溫經散寒,取其微微出汗的效果。這個道理很微妙。在太陽經階段,只有桂枝加附子的方法,而沒有麻黃加附子的方劑。因為太陽病沒有脈象微弱、惡寒的症狀,就不應該使用附子。
如果出現脈象微弱、惡寒、嘔吐、腹瀉、煩躁不安等症狀,亡陽已經發生,片刻都不能再用麻黃。以此類推,凡是治療陰寒厥病而使用麻黃的,其殺人於無形之中。
少陰病得病一、二日,口中不渴,背部惡寒的,用炙甘草附子湯治療。
口中不渴,不煩躁,完全沒有表熱的症狀。況且背部是督脈循行的地方,督脈統率一身陽氣上行,其他部位沒有感覺,唯獨背部感覺惡寒,則陽氣虛弱,陰氣盛的徵兆已經顯露出來。所以用炙甘草附子湯溫經散寒,以火助陽,消散陰邪。不懂的人會說傷寒才一、二日,外證還很輕,為什麼要如此慌張?卻不知道仲景正是因為一、二日就出現陽虛陰盛的症狀,所以及早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