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4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1)

1. 太陰篇

此段叮嚀與陽明。篇中互發,陽明曰:「不轉失氣,」曰:「先硬後溏,」曰:「未定成硬,」皆是恐傷太陰脾氣。此太陰證,而脈弱便利,減用大黃芍藥,又是恐傷陽明胃氣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利,以脾家實,腐穢易去故也。

太陰脈本緩,故浮緩。雖煩太陽之中風,手足自溫,則不似太陽之發熱,更不似少陰之四逆與厥。所以系在太陰,允為恰當也。太陰脈見浮緩,其濕熱交盛,勢必蒸身為黃。若小便自利者,濕熱從水道而泄,不能發黃也。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日數十行,其證又與少陰無別。而利盡腐穢,當自止,則不似少陰之煩躁有加,下利漫無止期也。

況少陰之煩而下利,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仍為欲愈之候。若不辨晰,而誤以四逆之法治之,幾何不反增危困耶?雖陽明與太陰腑臟相連,其便硬與下利,自有陽分陰分之別;而下利中,又有溫裡、實脾之別:溫裡宜四逆湯,實脾宜五苓散。利水即所以實脾。脾實則腐穢不攻而去也。

以上,誤下熱傳太陰證。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此太陰轉屬胃腑證也。脈浮而緩,本為表證。然無發熱惡寒外候,而手足自溫者,是邪已去表而入里;其脈之浮緩,又是邪在太陰,以脾脈主緩故也。邪入太陰,勢必蒸濕為黃;若小便自利,則濕行而發黃之患可免。但脾濕既行,胃益乾燥;胃燥則大便必硬,因復轉為陽明內實,而成可下之證也。下之宜桂枝大黃湯。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若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其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言下利止後,必能食而便硬,陽明胃氣有權也。若利雖止而不能食,邪熱去而胃氣空虛也。俟過一經,胃氣漸復,自能食矣。設日久不能食,將成脾胃虛寒嘔逆變證也。或能食而久不愈,此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以上,太陰轉陽明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脈尺寸俱沉細,今脈浮。里邪還於表可知矣,故仍用桂枝擊其邪而隋之歸也。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太陰篇]

這段話是提醒要與陽明篇相互對照。陽明篇提到如果病情沒有轉好就會失去氣力,一開始大便硬後來變稀,或者大便沒有完全變硬,這些都是擔心會傷到身體。太陰脾的病症,通常脈搏虛弱,大便次數減少,這時用大黃、芍藥等藥也要小心,因為可能會傷到陽明胃的氣。

傷寒病,如果脈搏浮緩,手腳卻是溫暖的,這是屬於太陰證。太陰病本來應該會出現黃疸,如果小便正常,就無法出現黃疸。到了七八天,即使突然煩躁、腹瀉一天十幾次,也會自然好轉,因為脾的實證導致腐敗的穢物容易排出。

太陰的脈象本來就緩慢,即使脈浮緩,又出現像太陽中風一樣的煩躁和手足溫暖,這和太陽病發熱的情況不同,也和少陰的四肢冰冷和厥逆不同。所以說是太陰證是恰當的。太陰脈如果出現浮緩,表示濕熱過盛,身體會因濕熱而發黃。如果小便順暢,濕熱就從水道排出,就不會發黃了。到了七八天,突然煩躁、腹瀉一天幾十次,這和少陰的症狀又很像。但腹瀉完畢,腐敗穢物排乾淨就會停止,不像少陰的煩躁會加重而且腹瀉不停。

何況少陰的煩躁和腹瀉,手腳反而溫暖,脈搏反而變得緊實,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沒有辨別清楚,誤用四逆的治療方法,幾乎一定會讓病情更加危險。雖然陽明和太陰的腑臟是相連的,但大便的硬和腹瀉,還是有陽和陰的分別,腹瀉中又有溫裡和健脾的區別。溫裡要用四逆湯,健脾要用五苓散。利水就是為了健脾,脾的功能恢復正常,腐敗的穢物自然就會排出。

以上說的是誤用瀉藥導致熱邪傳到太陰的病證。

傷寒病,如果脈搏浮緩,手腳溫暖,就是屬於太陰證。太陰病本來應該會出現黃疸,如果小便順暢,就無法發黃。到了七八天,大便變硬,那就是轉變成陽明病了。

這表示太陰病已經轉移到胃腑。脈搏浮緩本來是表證,但沒有發熱、怕冷等外在症狀,而且手腳溫暖,這是邪氣已經離開表而進入裡。脈搏的浮緩,又是邪氣在太陰的表現,因為脾的脈象就是緩慢。邪氣進入太陰,一定會使濕氣蒸騰而發黃。如果小便順暢,濕氣就會排出,就可以避免發黃。但脾的濕氣排出後,胃會變得乾燥,胃乾燥就會導致大便變硬,因此又轉變成陽明內實的症狀,成為可以攻下的情況。這時應該用桂枝大黃湯。

傷寒病,如果脈搏微弱而澀,本來是霍亂的脈象,現在卻是傷寒。到了四五天,如果病情從陰經轉入陰經,一定會腹瀉,本來就嘔吐腹瀉的,就不能治療。如果想大便卻放屁,還是不能排便,這就屬於陽明證,大便一定會變硬。到了十三天就會痊癒,這是因為經過了病程。

霍亂是胃中寒冷之物鬱積所致,所以脈象應該是微澀的。現在的傷寒脈象是寒邪,脈象應該是浮盛而不是微澀。四五天是轉入陰經的時間,如果忽然腹瀉嘔吐,而且脈象微澀,可能是陽氣突然逆亂,陰氣突然爆發,情況難以預料,所以不能隨便治療。不是說不治,而是要觀察。如果想大便卻放屁,還是不能排便,這是太陰轉入陽明,大便一定會變硬,可以用藥攻下,到十三天過了一個病程就會好轉。

腹瀉停止後,應該大便變硬,如果能吃飯就表示好轉。現在腹瀉停止卻不能吃飯,等到過了一個病程後,如果能吃飯,再過一天,應該就會痊癒,如果還沒有好,就不屬於陽明證了。

這段話說明腹瀉停止後,應該能吃飯,而且大便變硬,這是陽明胃氣恢復的表現。如果腹瀉停止了卻不能吃飯,表示邪熱已退,但胃氣虛弱。要等到過了一個病程,胃氣慢慢恢復才能吃飯。如果時間很久還是不能吃飯,就會變成脾胃虛寒,出現嘔吐等變證。如果能吃飯但很久沒好,表示還有餘熱,可能會發癰腫膿瘡。

以上說的是太陰轉為陽明的病證。

太陰病,如果脈象浮,表示邪氣還在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太陰脈脈象本來是沉細的,現在卻變浮了,表示裡邪又回到表,所以還是用桂枝湯來驅散邪氣。

太陰中風,四肢煩躁疼痛,陽脈微弱,陰脈細澀而長,這是病情要好轉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