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4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0)

1. 太陰篇

太陰居三陽二陰之間,本無外中之寒。即有中風,亦必緣飲食後腠理疏而入,故太陰但有桂枝而無麻黃證也。尚論以為但舉桂枝而麻黃不待言者,亦未達此義。或言:「太陰既無中寒,何得有四逆湯證?」曰:「此蓋脾胃素虛之人,內傷飲食得之。」故太陰寒證,但曰臟寒,不曰中寒。其他傳經之證,或緣先傷飲食,

或緣攻下所致。故太陰傳經之邪無大熱證,非少陰、厥陰之比。惟桂枝大黃湯一證,乃緣誤下,陽邪內陷而腹痛,用以泄陷內之陽邪,非太陰有可下之例也。即先傷飲食致傳者,亦必邪傳胃腑,乃可攻下。大率當下、當溫,以腹之或滿或痛辨其虛實治之為當也。若循經從少陽傳次太陰,不過往來寒熱等。

少陽證罷,而見煩躁不寧、腹滿時痛、手足自溫,肌肉重按則熱,肌表卻不熱,脈沉細或微,畏寒足冷。當從傳經例,隨證分解之。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腹滿自利,太陰之本證也。吐而食不下,則邪迫於上;利甚而腹滿,則邪迫於下。上下交亂,胃中空虛。此但可行溫散。設不知而誤下之,其在下之邪可去,而在上之邪陷矣。故胸中結硬與結胸之變頗同。胃中津液上結胸中,陽氣不布,卒難開滌也。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軰。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太陰主水穀,故病自利,內有真寒,故不渴。注謂:「自利不渴,濕勝也,故用四逆軰,以燠土燥濕」,非也。仲景大意: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分經辨證所關甚鉅。蓋太陰屬濕土,邪熱入而蒸動其濕,則顯有餘,故不渴而多發黃。少陰屬腎水,邪熱入而消耗其水,則顯不足,故口渴而多煩躁也。今自利不渴,知太陰臟寒,故當溫之,宜用四逆軰,則理中等可不言而喻也。太陰濕土之臟有寒,不用理中而用四逆者,水土同出一源。冬月水暖則土亦暖;夏月水寒,則土亦寒。所以土寒,即陰內陽外,故用四逆以溫土也。

以上,太陰臟寒證。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太陽之誤下,其病皆在胸脅以上,陽邪傷陽分也。此因誤下,而腹滿時痛無胸脅等證,則其邪已入陰位,所以屬太陰也。腹滿者,太陰裡氣不足也;時痛者,有時而痛,非大實大滿之痛也。故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舉陽邪;但倍白芍藥,以收太陰之逆氣。本方不增一藥,斯為神耳。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大實痛,則非有時而痛者可例矣。故前方但倍芍藥,而此則加大黃。加大黃者,取其苦寒能蕩實熱也。以其大實大滿,宜從急下;然陽分之邪,初陷太陰,未可峻攻。但於桂枝湯中少加大黃,七表三里,以分殺其邪可也。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白話文:

太陰篇

太陰位於三陽二陰之間,本無外感寒邪,即使出現中風,也必定是因為飲食之後,肌膚腠理疏鬆而寒邪入侵。因此太陰證候只有桂枝湯,而沒有麻黃湯的運用。有人認為只用桂枝湯而不用麻黃湯是理所當然的,這並不完全正確。有人會問:既然太陰沒有外感寒邪,為何會有四逆湯的應用呢?這是因為脾胃素虛的人,因飲食內傷而導致太陰寒證。這時的寒證稱為「臟寒」,而非「中寒」。其他的傳經病證,可能是因為先前飲食傷損,或是因為攻下所致。因此太陰傳經的邪氣沒有明顯的熱證,不像少陰、厥陰那樣。只有桂枝大黃湯這一證,是因為誤下導致陽邪內陷而腹痛,用它來瀉除內陷的陽邪,並不是太陰證候一般可以攻下的例子。即使是因飲食傷損而導致傳經的,也必定邪氣傳到胃腑,才能攻下。太率穴的治療應當加減溫下,根據腹部是否滿脹或疼痛來辨別虛實,再進行治療才是恰當的。若循經從少陽傳到太陰,不過是寒熱往來而已。

少陽證消退後出現煩躁不安、腹部滿脹時痛、手足溫熱、肌肉按之則熱,但肌表卻不熱,脈沉細,或略微畏寒足冷,這就應該根據傳經的規律,隨證進行辨治。

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滿脹而嘔吐,飲食不下,大便溏瀉厲害,時常腹部自發疼痛。如果使用攻下之法,必然會導致胸下結硬。

腹部滿脹,大便溏瀉,是太陰的基本證候。嘔吐而飲食不下,是邪氣上犯;大便溏瀉厲害而腹部滿脹,是邪氣下犯。上下交亂,胃中空虛,這時只能使用溫散的方法。如果不知道而誤用攻下之法,下面的邪氣或許可以去除,但上面的邪氣卻陷下去了,所以胸中結硬,與結胸的變化很相似。胃中津液上逆結於胸中,陽氣不能布散,一時很難開通。

大便溏瀉而不渴的,屬於太陰證,因為臟腑有寒邪。應該溫補它,宜服用四逆湯類藥物。

大便溏瀉而不渴,屬於太陰證。太陰主司水穀,所以生病大便溏瀉,內有真寒,所以不渴。註釋說大便溏瀉而不渴,是濕邪盛的表現,所以用四逆湯類藥物來溫暖脾土,乾燥濕邪,這是錯誤的。張仲景的本意是大便溏瀉而不渴的,屬於太陰;大便溏瀉而渴的,屬於少陰。這涉及經絡辨證,非常重要。因為太陰屬濕土,邪熱入侵而蒸動其濕,則表現為邪氣有餘,所以不渴而小便顏色深黃。少陰屬腎水,邪熱入侵而消耗其水,則表現為邪氣不足,所以口渴而煩躁。現在大便溏瀉而不渴,知道是太陰臟寒,所以應該溫補它,宜用四逆湯類藥物,這個道理是很淺顯易懂的。太陰濕土的臟腑有寒邪不用理中湯,而用四逆湯,是因為水土同出一源。冬月水暖則土也暖,夏月水寒則土也寒。所以土寒,就是陰在內,陽在外,所以用四逆湯來溫暖脾土。

以上是太陰臟寒的證候。

本為太陽病,誤用攻下之法而導致腹滿時痛的,屬於太陰證,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

太陽病誤用攻下之法,其病都在胸脅以上,是陽邪傷及陽分。這次是因為誤用攻下之法,而出現腹滿時痛,沒有胸脅等症狀,那麼邪氣已經進入陰位,所以屬於太陰證。腹部滿脹,是太陰裡氣不足;時痛,是間歇性疼痛,不是大實大滿的疼痛。所以仍然用桂枝來解肌,以升舉陽邪,但是加倍白芍藥,以收斂太陰的逆氣。這個方子沒有增加一味藥,真是神妙啊!

大實痛的,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大實痛,就是持續疼痛,不是間歇性疼痛,這點是可以類比的。所以前一個方子只加倍白芍藥,而這個方子則加大黃。加大黃,是取其苦寒能蕩滌實熱。因為是大實大滿,應該緊急攻下,但是陽分的邪氣初犯太陰,還不能峻猛攻治,只在桂枝湯中稍微加大黃,七分表證三分裡證,以分消其邪氣就可以了。

太陰病,脈象虛弱,病人持續大便溏瀉,如果要使用大黃、芍藥,應該減少用量,因為病人胃氣虛弱,容易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