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3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2)

1. 陽明下篇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無太陽少陽證,則煩躁心下硬,屬正陽陽明之可下無疑矣。但其人脈弱,雖是能食,亦止宜小承氣微和之。和之而當已覺小安,俟隔日再與小承氣稍稍多進。總由脈弱,故爾躊躕也。至六七日,竟不大便,似乎胃實;乃小便復少,正恐胃弱,而膀胱氣化之源,室轉滲大腸,初硬後溏耳。

所以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與辨風寒無涉。言能食者,不可以胃強而輕下;不能食者,不可以胃中有燥屎而輕下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按:少陽陽明譫語,脈短者死。蓋陽明之脈本長,而反短者,為陰陽不附,故死也。此言脈弦者生,澀者死。蓋弦為少陽之脈,雖木勝土,而土氣未至於敗極,猶能生養木氣,故尚可生。澀則津液耗竭,血氣盡亡,故死也。 ○又:土衰下奔,木邪難任,故弦為失;此便硬土實,故弦為生。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輕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條之文,似淺而實深。仲景懼人不解,已自為註腳。不識後人何故茫然?胃有燥屎,本當用下。以譫語,而兼汗出,知其風邪在胸。必俟過經下之,始不增擾。所以然者,風性善行數變,下之若早,徒引之走空竅,亂神明耳。然胃有燥屎,下之不為大誤;其小誤止在未辨證兼乎風。若此者,必再一大下,庶大腸空而風邪得以並出,故自愈。此通因通用之法,亦將差就錯之法也。

陽明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故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但硬爾。

宜大承氣湯下之。舊在「但硬爾」下,今正之。 ○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結之微甚也。詳仲景言:病人潮熱譫語,皆胃中熱盛所致。胃熱則能消穀,今反不能食,此必熱傷胃中津液,氣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於胃之故。故宜大承氣湯,急祛亢極之陽,以救垂絕之陰。若能食者,胃中氣化自行,熱邪原不為盛,津液不致大傷。大便雖硬,而不久自行,不必用藥反傷其氣也。若以能食便硬而用承氣,殊失仲景平昔顧慮津液之旨。

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則津液外滲,加以發熱,則津液盡隨熱勢蒸騰於外。更無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引熱勢從大腸而出,庶津液不敢盡越於外耳。

白話文:

陽明下篇

病人發病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或少陽的症狀,卻出現煩躁和心下痞硬的感覺。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讓情況稍微穩定。到了第六天,可以服用承氣湯一升。如果六七天都沒大便,小便又少,即使吃不下東西,但一開始大便頭部會比較硬,後面就比較稀,還沒完全形成硬便,如果這時就用藥攻下,反而會導致拉稀。必須等到小便順暢,大便確定成硬塊,才可以攻下,這時適合用大承氣湯。

如果沒有太陽或少陽的症狀,只有煩躁和心下痞硬,這明顯屬於正陽陽明的病證,可以毫不猶豫地用藥攻下。但如果病人脈象虛弱,雖然能吃東西,也只能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調和後應該會感覺稍微好轉,隔一天再用小承氣湯稍微增加劑量。總之,因為脈象虛弱,所以要小心謹慎。到了六七天,還是沒大便,看起來好像是胃實,但小便又少,這很可能是因為胃弱,導致膀胱氣化的功能轉而滲入大腸,導致大便一開始比較硬,後面又變稀。

所以,必須等到小便順暢,大便確定成硬塊,才可以攻下。這段文字所說的能吃東西或不能吃東西,完全和辨別風寒無關。說能吃東西,不能認為是胃氣強而隨意攻下;說不能吃東西,也不能認為是胃裡有乾燥的糞便而隨意攻下。

傷寒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病情沒有好轉,五六天甚至十幾天都沒大便,到了下午會出現潮熱,但不怕冷,會自言自語好像看到鬼一樣。嚴重的話,發病時會認不出人,在床上亂摸亂抓,焦躁不安,呼吸急促,眼睛直視,脈象呈現弦脈,這樣的人還有一線生機;如果脈象呈現澀脈,就代表死亡。輕微的症狀只是發熱和說胡話,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次藥後腹瀉停止,就不要再服用了。

按常理來說,少陽或陽明的病證,如果出現說胡話的症狀,且脈象短促,就是死症。因為陽明的脈象本來應該是長脈,如果反而短促,表示陰陽無法調和,所以會死亡。這裡說脈弦的人還有生機,脈澀的人會死,是因為弦脈是少陽的脈象,雖然木氣克制土氣,但土氣還沒有完全衰敗,還能滋養木氣,所以還有生機。而脈澀則表示津液耗竭,血氣盡失,所以會死亡。此外,土氣衰弱向下奔散,木邪就難以承受,所以弦脈在這種情況下代表了病情朝向好的方向發展。

如果出現出汗和說胡話的症狀,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這是風邪引起的,必須用藥攻下。但要稍微晚一點才能攻下,如果過早攻下,一定會導致語言混亂,因為這是屬於表虛裡實的症狀。攻下後病情就會好轉,適合用大承氣湯治療。

這一段文字看似淺顯,實際上卻很深刻。仲景怕後人不理解,自己做了註解。不明白的是,後人為什麼會茫然不知所措。胃裡有乾燥的糞便,本來就應該用藥攻下,但如果出現說胡話的症狀,而且還伴隨出汗,就要知道這是風邪在胸部,必須等到病情過了一個階段才能用藥攻下,這樣才不會增加病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風的特性是善於遊走變化,如果過早攻下,只會引導風邪進入空竅,擾亂神智。但如果胃裡有乾燥的糞便,攻下也不算大錯,小錯只在於沒有辨別出還夾雜著風邪。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再一次大幅度地攻下,使大腸空虛,風邪才能一併排出,這樣病才能痊癒。這是一種通因通用的方法,也是將錯就錯的方法。

陽明病出現說胡話和潮熱的症狀,反而不能吃東西,一定是因為胃裡有五六天的乾燥糞便。適合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能吃東西,只是大便比較硬而已。

適合用大承氣湯攻下。以前的書中是將這句話放在“只是大便硬而已”之後,現在把它改正過來。這裡用能不能吃東西來區分乾燥糞便結聚的輕重程度。詳細分析仲景的理論,病人出現潮熱和說胡話,都是胃中熱盛引起的。胃熱則能消化食物,如果反而不能吃東西,一定是熱邪傷害了胃中津液,氣化不能向下運行,導致乾燥的糞便逆行向上侵擾胃部,所以要用大承氣湯,迅速去除過於旺盛的陽氣,以挽救瀕臨衰竭的陰氣。如果能吃東西,表示胃中氣化功能正常運作,熱邪原本不那麼嚴重,津液也不會大量受損。

即使大便比較硬,不久也會自行排出,不必用藥反而會損傷身體的元氣。如果因為能吃東西且大便硬,就用承氣湯,就違背了仲景一直以來顧慮津液的原則。

陽明病發熱,且大量出汗,要立即用藥攻下,適合用大承氣湯。

汗多表示津液外泄,再加上發熱,津液就完全隨著熱勢蒸騰到體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止汗,只有快速攻下,引導熱勢從大腸排出,這樣津液才不會全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