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3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1)

1. 陽明下篇

成注謂胃強脾弱,脾不為胃行其津液。大謬。若果脾弱,即當補矣,何為麻仁丸中反加大黃、厚朴、枳實乎?仲景言胃強,原未言脾弱,況其所謂胃強,正是因脾之強而強。蓋約者,省約也。脾氣過強,將三五日胃中所受之谷,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全是脾土過燥,至令胃中之津液日漸枯乾,所以大便為難也。

設脾氣弱,即當便泄矣,豈有反難之理乎?相傳謂脾約不能約束脾中之水,何以反能約束胃中之救耶?在陽明胃中,凡宜攻下者,惟恐邪未入胃,大便弗硬;又便初硬後溏,不可妄攻。若欲攻之,先與小承氣湯試其轉失氣者,方可攻。皆是慮夫脾氣之弱,故爾躊躇也。若夫脾約一證,

在太陽,已當下矣,更何用陽明耶?

脈浮而芤。汗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此言脾約當下不下,則浮澀轉為浮芤,津液竭而難下矣。其陽則絕,即陽絕於里,亡津液之互辭。趙以德云:胃中陽熱亢甚,脾無陰氣以和之,孤陽無偶,不至燔灼竭絕不止耳。

以上太陽陽明腑證。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蕩人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用承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不硬,宜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腹中之氣,得攻藥不為轉動,則屬虛寒,所以誤攻而證變脹滿,不能食及噦也。攻後重復發熱,大便因可得硬,但為時未久,必不多耳。仍用小承氣湯和之。若腹中氣仍不轉,則不但大承氣大差,即小承氣亦小差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仲景既言脈遲,尚未可攻,而此證首言脈遲,復言可攻者何也?夫所謂脈遲,尚未可攻者,以腹中熱尚未甚,燥結未定,故尚未宜攻下。攻之必脹滿、不食,而變結胸、痞滿等證。須俟脈實結定後,方可攻之。此條雖云脈遲,而按之必實,且其證一一盡顯胃實,故當攻下無疑。若以脈遲方宜一切下證,則大陷胸之下證最急者,亦將因循締手待斃乎?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前條雖脈遲,以有腹滿短氣,所以不得不下,且不容緩。此條脈滑而疾,即有譫語潮熱,而無喘滿實證,止宜小承氣下之。下之而脈反微澀,證變虛寒,故為難治。

白話文:

[陽明下篇]

成注說,胃的功能強,但脾的功能弱,導致脾無法將胃中的津液輸送到全身。這完全是錯誤的觀點。如果真的是脾虛,就應該補脾,為什麼麻仁丸裡面反而要加入大黃、厚朴、枳實這些瀉下的藥呢?張仲景說的胃強,從來沒有說過脾弱,而且他所謂的胃強,正是因為脾的功能強盛而導致的。所謂的「約」是指節約的意思。脾氣過於強盛,會將三五天胃裡所接受的食物,節約成一兩個彈丸大小排出。完全是因為脾土太過乾燥,導致胃中的津液逐漸乾枯,所以才會大便困難。

如果脾氣虛弱,應該是容易腹瀉才對,怎麼會反而大便困難呢?有人說脾約是無法約束脾中的水液,那怎麼反而能約束胃裡的水液呢?在陽明胃經的病症中,凡是應該攻下的情況,都是擔心邪氣還沒進入胃,導致大便不硬。或者大便一開始硬,後來又變成稀溏,也不可以隨便攻下。如果要攻下,先用小承氣湯試探,如果排氣順暢,才可以攻下。這些都是因為顧慮到脾氣虛弱,所以才要猶豫不決。如果說「脾約」這個證狀,在太陽病時就應該攻下了,又何必等到陽明病時才處理呢?

脈象浮而且中間空虛,汗出是陽虛,脈象空虛是陰虛。浮脈和芤脈相互搏動,代表胃氣產生熱,其陽氣就會耗盡。

這段話說的是,脾約的病症,如果本該攻下卻沒有攻下,那麼脈象就會從浮澀轉為浮芤,津液耗竭而難以攻下,陽氣也因此耗盡,也就是陽氣在身體內部耗盡,這也說明了津液耗盡的情況。趙以德說,胃中的陽熱過於旺盛,脾沒有陰氣來調和,孤陽沒有配偶,就會灼熱耗竭不止。

以上說明了太陽和陽明腑病的證候。

陽明病出現潮熱,大便稍微硬的,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不硬,就不能用。如果六七天都沒有大便,可能是因為有燥屎,要知道有沒有燥屎的方法是,先用少量的的小承氣湯,來蕩滌一下腹中,如果排氣順暢,就代表有燥屎,才可以攻下。如果不用承氣湯,通常大便會變成一開始硬,後來就變稀溏,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反而會導致腹脹、吃不下東西。如果想喝水,給水喝就會嘔吐,之後如果發熱,通常大便不會太硬,可以少量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如果沒有排氣,就絕對不可以攻下。

腹中的氣,如果吃了攻下藥,卻沒有轉動,那就是屬於虛寒。所以錯誤的攻下,就會導致證狀變成腹脹、吃不下東西、以及嘔吐。攻下後又再次發熱,大便可能會因此變硬,但是時間不會太久,也不會太多,還是用小承氣湯來調和。如果腹中的氣仍然沒有轉動,那麼不只是大承氣湯用錯,連小承氣湯也是用錯了。

陽明病脈象遲緩,即使有汗出也不怕冷,通常身體會感到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並有潮熱。這表示表邪已經快要解除了,可以攻下裡證了。如果手腳都濕黏的汗出,代表大便已經硬結,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稍微發熱又怕冷,表示表邪還沒有解除,如果熱不是潮熱,就不能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讓它過度瀉下。

張仲景說脈遲不可以攻下,而這裡的證狀一開始就說脈遲,卻又說可以攻下,是為什麼呢?所謂的脈遲不可以攻下,是因為腹中的熱還沒有很嚴重,燥結還沒有形成,所以還不適合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導致腹脹、吃不下東西,以及變成結胸、痞滿等證狀。必須等到脈象變得結實,燥結確定後,才可以攻下。這條雖然說脈遲,但是按壓脈象,一定可以感到結實,而且其他證狀都顯示胃實,所以可以攻下沒有疑問。如果以為脈遲就不能用攻下藥,那麼像大陷胸湯這類最緊急的證狀,不就也要因循守舊、坐等死亡嗎?

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發潮熱,脈象滑而快的,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吃了承氣湯一升後,腹中排氣順暢,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排氣,就不要再給藥。如果隔天沒有大便,脈象反而變得稍微澀,那就是裡虛,很難治療,不可以再用承氣湯了。

前面一條雖然脈象遲緩,但因為有腹脹、呼吸短促,所以不得不攻下,而且不容拖延。這一條脈象滑而快,即使有胡言亂語和潮熱,但是沒有喘滿等實證,只適合用小承氣湯攻下。攻下後,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微澀,證狀變成虛寒,所以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