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傷寒纘論》是清代醫學家張璐的著作,旨在系統整理和補充張仲景《傷寒論》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張璐在書中不僅傳承了《傷寒論》的核心思想,還結合自身醫學研究,提出了針對傷寒病的詳細診治方法。以下是該書的重點內容分析。


一、背景與成書目的

《傷寒纘論》的成書背景是對《傷寒論》的進一步闡發和補充。由於《傷寒論》在流傳過程中出現部分篇章散佚,加之後世醫家註解各異,造成學術傳承的模糊性。張璐在書中以詳盡的闡述和精確的分析,補足《傷寒論》的不足,並強調理論與臨床結合,幫助後世醫家深入理解仲景學說。


二、結構與主要內容

全書依據六經辨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理論框架,詳述了傷寒病的發病機理、辨證要點及治療方案。

  1. 太陽病篇

    • 強調表證辨析,如惡寒、發熱、脈浮等特徵,並根據是否出現汗、營衛氣的變化進行治療。典型方劑包括桂枝湯和麻黃湯。
    • 特別解析風寒中風的差異,闡述太陽病的病理傳變及汗法應用。
  2. 陽明病篇

    • 詳細分辨經病與腑病,重點關注陽明熱盛引起的實證,如高熱、口渴、大便秘結等,推薦承氣湯類方劑瀉熱通腑。
    • 討論陽明病中津液耗傷後的調理方法,補充細緻的藥物配伍。
  3. 少陽病篇

    • 關注少陽經的病理特徵,如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等,提出和解少陽的治療原則,以小柴胡湯為核心方劑。
  4. 三陰病篇

    • 著重分析三陰病的虛寒病理,對太陰病提出健脾理中,對少陰病重點介紹四逆湯等溫陽救逆法,對厥陰病則強調寒熱錯雜證的治療方法。
  5. 病證專章

    • 書中特別增補了結胸、霍亂、熱入血室等特殊病證的診治要點,明確病理分型及方藥選擇。

三、理論特色與創新

  1. 理論的深入闡釋

    • 張璐補充了許多《傷寒論》中隱晦不明的內容,對於病機、傳變和方劑應用進行了更深入的剖析,強調“因證施治”和“治未病”。
  2. 臨床實用性

    • 書中特別注重臨床應用,通過實例講解辨證論治的具體過程,為讀者提供了直觀的治療參考。
  3. 方藥配伍的靈活性

    • 張璐在經方的基礎上靈活加減,補充了一些應對新症的方劑,如對病後體虛、津液不足的調理方案。
  4. 注重預防與養生

    • 在治療之外,書中還涉及如何預防傷寒病的發生,強調順應四時調養的重要性。

四、醫學價值與影響

  1. 繼承與發展仲景學說

    • 《傷寒纘論》是對《傷寒論》的繼承與發展,它不僅糾正了歷代醫家的一些註解偏誤,還進一步豐富了中醫學理論。
  2. 推動醫學教育與普及

    • 張璐將複雜的理論條理化、簡明化,讓學習者能更容易掌握中醫傷寒理論,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3. 臨床應用的重要參考

    • 書中記錄的大量經方加減和治療經驗,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尤其是對疑難雜症的辨治。

五、結語

《傷寒纘論》是一部融理論深度與臨床實踐於一體的醫學經典,全面補充和解讀了《傷寒論》的內容,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該書不僅體現了張璐對仲景學說的傳承,還展示了他自身的學術創新和臨床智慧。通過學習《傷寒纘論》,讀者可以更深入理解傷寒學說,並掌握辨證論治的精髓,為臨床實踐提供重要指導。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正方 (1)

正方 (2)

正方 (3)

正方 (4)

正方 (5)

正方 (6)

正方 (7)

正方 (8)

正方 (9)

正方 (10)

正方 (11)

正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