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27)
卷上 (27)
1. 陽明下篇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溏泄久而不止,則曰固瘕,言如癥瘕固結不散也。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也。此本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其人骨節疼,濕勝也;翕然如有熱狀,熱勝也。濕熱相交,乃忽然發狂,濈然汗出解也。以其人能食,胃氣有權,能驅陽明之水與熱,故水熱不能勝,與汗共並而出也。脈緊則愈者,以先前失汗,所以脈緊未去。今幸胃氣強盛,所以得肌腠開,濈然大汗而解,則脈之緊亦自和也。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噦於月切)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表熱裡寒,法當先救其里。太陽經中,已用四逆湯,其在陽明更可知矣。此條比前條虛寒更甚,故不但攻其熱必噦,即飲水亦噦矣。
此五條:一云食難用飽,一云欲食,似乎指中風而言;一云中寒不能食,及後二條又明指中寒而言。所以後人拘執其說而誤為註釋也。不知此五條辨胃氣之強弱,非辨外邪也。故五證中,惟水不勝穀氣、脈緊則愈一證為胃氣勝;其四條,俱是脈遲胃冷,反為水熱所勝之證。夫傷寒皆熱證也。
而其人胃中虛冷者,又未可一例而推。蓋胃既虛冷,則水穀混然無別;熱邪傳入,必不能遽變為實也。胃不實,則不可下;即下之,而水熱不去,徒令胃氣垂絕而噦也。仲景一一挈出,而於下利清穀一證,主以四逆湯。其有較輕者,宜主以溫胃,更不待言矣。胃氣素虛之人,外邪入之,必轉增其熱。
胃熱故膀胱亦熱,氣化不行,小便因之不行,則盡注太陽,而為洞泄下利清穀也。小便不利乘胃熱而滲於脾,則四肢先見色黃,乃至遍身發黃,而成谷癉也。手足濈然得汗,則脾中之濕熱行,而色黃谷癉可免。但汗從手足而出,水穀之氣未得遍泄於周身,不過少分大腸奔迫之勢,故不為洞泄而為瘕泄耳。無病之人,小便不行尚漬為他病;況傷寒極赤極熱之小便,停蓄不行,能無此三種之變乎?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一為胃氣虛寒,一為胃中實熱,不可不辨。虛寒者溫之,四逆、理中是也;實熱者利之,承氣、五苓是也。
○二條舊在厥陰末,今入此。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因為受寒導致無法進食,小便不順暢,手腳卻不斷出汗,這表示體內將要產生堅硬的腫塊(固瘕)。通常會先大便乾燥,接著轉為稀溏,這是因為胃部虛寒,無法區分食物和水分所造成的。
如果腹瀉持續不止,就稱為「固瘕」,意思是像癥瘕一樣堅硬地凝結不散。
陽明病患者如果想吃東西,但小便反而不順暢,大便卻正常,同時感覺全身關節疼痛,身體微微發熱,突然發狂,接著大量出汗後就會好轉。這是因為患者原本就無法承受穀物的消化,加上出汗,才會這樣。如果脈象轉為緊實,病就會好。
患者關節疼痛,表示體內濕氣過重;身體微微發熱,表示體內熱氣過重。濕熱交雜,才會突然發狂,接著大量出汗而痊癒。這是因為患者能吃東西,表示胃氣強盛,能夠驅逐陽明經的水和熱,所以水熱無法戰勝體內的抵抗,只能隨著汗液排出。脈象轉為緊實病就會好,是因為之前沒有出汗,導致脈象緊繃,現在因為胃氣強盛,使毛孔張開,大量出汗後,脈象自然會恢復正常。
陽明病患者如果無法進食,又用藥攻其熱,就會出現噁心嘔吐。這是因為胃部虛寒的緣故,患者本身體質虛弱,所以用藥攻熱就會引起噁心嘔吐。
如果脈象呈現浮而遲緩,表示體表有熱,體內虛寒,且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應該服用四逆湯。如果胃部虛寒,無法進食,喝水也會噁心嘔吐。
體表有熱,體內虛寒的狀況,治療的原則應該先救治體內。太陽經脈的疾病已經用過四逆湯,陽明經脈的病理狀況就更可以理解。這種情況比之前的虛寒狀況更加嚴重,所以不只用藥攻熱會引起噁心嘔吐,連喝水也會感到噁心嘔吐。
以上五條條文,有的說吃東西困難且不能飽足,有的說想吃東西,看起來像是中風的症狀。有的說因為受寒而無法進食,後兩條也明確指出是受寒引起的。所以後人拘泥於這些說法而造成誤解。其實這五條是在辨別胃氣的強弱,並非辨別外來的邪氣。在這五種情況中,只有水無法勝過穀物,脈象緊實病就會好轉的狀況,是胃氣強盛的表現。其餘四種情況,都是脈象遲緩,胃部虛寒,反而被水熱所困的狀況。一般來說,傷寒都是熱性病。
但是,患者胃部虛寒,又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胃部虛寒,食物和水分就會混雜不清,熱邪傳入體內,也無法馬上轉變成實證。胃部不充實,就不能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即使瀉下,水熱也不會去除,只會讓胃氣更加衰弱而引起噁心嘔吐。張仲景一一指出這些情況,對於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的狀況,採用四逆湯治療。如果狀況較輕微,就應該用溫胃的方式治療,這是不用多說的。胃氣原本就虛弱的人,如果外邪入侵,熱勢一定會加重。
胃部發熱,膀胱也會發熱,導致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小便因此不順暢,小便中的熱氣就會全部注入太陽經,而導致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小便不順暢,又乘著胃熱滲入脾臟,四肢會先出現黃色,進而遍布全身,形成黃疸。手腳大量出汗,表示脾臟中的濕熱正在排出,可以避免黃疸的發生。但是汗液只從手腳排出,水穀之氣無法遍布全身,只能稍微緩解大腸的急迫感。
所以不會引起持續腹瀉,而是形成瘕泄。沒有疾病的人,小便不順暢都會引起其他疾病,更何況是傷寒導致極度燥熱的小便,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怎麼可能不會產生這三種變化呢?
傷寒病,如果大量嘔吐、大量腹瀉,導致身體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的人,是因為體內外氣鬱悶,又給予水分來發汗,反而會引起噁心嘔吐。這是因為胃部虛寒的緣故。
傷寒病引起噁心嘔吐,且腹部脹滿,應該觀察患者的前後狀況,判斷是哪個部位不通暢,疏通後就會好轉。
一種情況是胃氣虛寒,一種情況是胃中實熱,必須加以區分。虛寒的情況,應該用四逆湯或理中湯來溫補;實熱的情況,應該用承氣湯或五苓散來疏導。
這兩條原本在厥陰篇末尾,現在移到這裡。
發病六七天,脈象遲緩、虛弱,怕風怕冷,手腳溫熱,醫生連續用瀉下的藥物二三次,導致無法進食,而且脅下脹滿疼痛,臉部、身體發黃,頸部僵硬,小便困難。如果給予柴胡湯,之後一定會想大便,但沒有大便,而且本身口渴卻想嘔吐,就不能用柴胡湯來治療。如果吃了東西就噁心嘔吐,就表示體內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