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正方 (10)

回本書目錄

正方 (10)

1.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半兩),白朮(十八銖)

五味子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也。

此兩解表裡之藥。故云覆取微汗。茯苓豬苓味淡所以滲水滌飲。用澤瀉味鹹。所以泄腎止渴也。白朮味甘。所以燥脾逐濕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營也。欲兼汗表。故用桂枝。專用利水。則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則庶其辛熱而去之。則何能疏肝伐腎通津利水乎。○此逐內外水飲之首劑。

金匱治心下支飲眩冒。用澤瀉湯治嘔吐思水。用豬苓散隨意取用二三味。成方總不出是湯也。祖劑云。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並治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嘔伺翻胃也。

諸如此者。咸屬水飲停蓄。津液固結。大小便結。但須增損合宜耳。

2. 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碎),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3. 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五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細末。合治送下三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粥飲。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

4. 白散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蒸黑研如脂)

上二味為末。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即愈。

5.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梔子湧膈上虛熱。香豉散寒熱惡毒。能吐能汗。後汗下後虛煩不解之聖藥若嘔則加生薑以滌飲。少氣則加甘草以緩中。心煩腹脹則去香豉而加枳樸。邪在上而不在中也。丸藥傷胃。

則去香豉而加乾薑。湧泄而兼安中之意也。故欲湧虛煩。必先顧慮中氣。所以病人有大便溏者。有不可吐之戒。

6.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用綿裹定),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藥物。得一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三服得吐者止後服。

7.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絲綿裹定),生薑(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升去滓。再煎至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冷服即吐便愈。

8. 梔子厚朴湯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錢姜炙),枳實(四枚炙)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9.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10.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枚擘),柏皮(二兩),甘草(一兩)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太陽原有寒濕。因傷寒發汗。氣蒸而變熱。故得發於外。原非表邪發熱之謂。故以梔子清肌表之熱黃柏去膀胱之濕熱。甘草和其中外也。

11.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熬黑),豉(一升綿裹)

以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二沸。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覆令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