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正方 (10)

回本書目錄

正方 (10)

1.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半兩),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子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也。

此兩解表裡之藥。故云覆取微汗。茯苓豬苓味淡所以滲水滌飲。用澤瀉味鹹。所以泄腎止渴也。白朮味甘。所以燥脾逐濕也。桂枝味辛所以散邪和營也。欲兼汗表。故用桂枝。專用利水。則宜肉桂。妙用全在乎此。則庶其辛熱而去之。則何能疏肝伐腎通津利水乎。○此逐內外水飲之首劑。

金匱治心下支飲眩冒。用澤瀉湯治嘔吐思水。用豬苓散隨意取用二三味。成方總不出是湯也。祖劑云。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並治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嘔伺翻胃也。

諸如此者。咸屬水飲停蓄。津液固結。大小便結。但須增損合宜耳。

白話文:

五苓散

配方:豬苓十八克,澤瀉二十四克,茯苓十八克,桂枝七點五克,白朮十八克。將以上五味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匙(約三克),用白開水送服,一日三次。

此方是治療表裡病症的藥物,服用後會微微出汗。茯苓和豬苓味淡,能滲出水分,排出體內積液;澤瀉味鹹,能利尿止渴;白朮味甘,能燥濕健脾;桂枝味辛,能散寒解表,調和營氣。若想兼顧發汗解表,則使用桂枝;如果只想利水,則應改用肉桂。藥效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辛熱之性才能將病邪驅除。如果只是單純疏肝利水,則效果欠佳。

這是治療內外水飲的首選藥方。金匱要略中,治療心下支飲導致頭暈目眩的澤瀉湯,治療嘔吐思水的豬苓湯,以及隨意加減二三味藥材的豬苓散,其組方都與此方相通。古方記載,五苓散治療傷寒溫熱病,表裡症狀未解,頭痛發熱,口乾舌燥,煩渴多飲,或飲水即吐,或小便不利,以及汗出但煩渴不止者,均可服用。也可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口渴引飲;以及治療消瘦者,臍下悸動,吐涎沫,嘔吐反胃等症狀。

凡此種種症狀,皆屬水飲停滯,津液阻塞,大小便不通,只需根據病情增減藥量即可。

2. 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碎),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研碎)、阿膠各一兩,加水四升,先將前四味藥材煮沸,煎煮至剩二升,過濾去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3. 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五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細末。合治送下三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粥飲。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

白話文:

瓜蒂散:取冬瓜蒂(熬至黃色,用量為一分),赤小豆(用量為五分)。將這兩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製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合香豉,加七合熱水煮成稀粥,取其汁液,與藥末混合,溫熱服用。如果服用後不吐,可以少量多次增加藥量,直到催吐效果顯現。

4. 白散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蒸黑研如脂)

上二味為末。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即愈。

白話文:

白散

將桔梗、貝母各三份,巴豆一份(去皮、心,蒸至黑色,研磨成膏狀)磨成粉末,拌入巴豆膏。再在臼中研磨均勻。用白開水送服,體格強壯者服半錢,體弱者酌減。病在膈膜以上,必定會嘔吐;病在膈膜以下,必定會腹瀉。服藥後,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過度不止,則喝一杯冷粥,即可痊癒。

5.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梔子湧膈上虛熱。香豉散寒熱惡毒。能吐能汗。後汗下後虛煩不解之聖藥若嘔則加生薑以滌飲。少氣則加甘草以緩中。心煩腹脹則去香豉而加枳樸。邪在上而不在中也。丸藥傷胃。

則去香豉而加乾薑。湧泄而兼安中之意也。故欲湧虛煩。必先顧慮中氣。所以病人有大便溏者。有不可吐之戒。

白話文:

梔子豉湯

藥方用十四枚掰開的梔子,和四合用棉布包裹的香豉,加四升水先煎煮梔子至二升半,再放入香豉煎煮至一升半,過濾渣滓,分兩次服用,溫熱服用第一劑。如果服用後嘔吐,則停止服用第二劑。梔子可以治療上焦虛熱,香豉可以散寒熱及邪毒,此方具有催吐、發汗的作用,是治療汗下後虛煩不止的良藥。若嘔吐,可加生薑以止嘔;氣虛則加甘草以益氣;心煩腹脹則去掉香豉,加入枳實;邪氣在上焦不在中焦,因丸藥傷胃者,則去掉香豉,加入乾薑,以達到既能催吐瀉下,又能保護脾胃的目的。因此,想要利用此方治療虛煩,必須先考慮到中氣,所以,如果病人大便溏瀉,則不宜服用此方催吐。

6.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用綿裹定),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藥物。得一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三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甘草豉湯

取十四枚掰開的梔子、四合用棉布包好的香豉、二兩甘草,加四升水煎煮。先煮梔子與甘草,煎至剩下一升半。然後放入香豉,再煎至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分作兩次服用,溫服三次。如果服藥後嘔吐,就停止繼續服用。

7.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絲綿裹定),生薑(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升去滓。再煎至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冷服即吐便愈。

白話文:

梔子生薑豉湯

取十四枚梔子掰開,四合香豉用絲綿包裹紮緊,一兩生薑。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四升水先煎煮至剩下二升,濾去藥渣。再煎煮至一升半,濾去藥渣。分成兩份服用,溫熱或冷服皆可,服後即可嘔吐通便,症狀痊癒。

8. 梔子厚朴湯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錢姜炙),枳實(四枚炙)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厚朴湯:用十四枚掰開的梔子、四錢薑炙過的厚朴、四枚炙過的枳實,加水三升半,煎煮至一升半,去渣,分兩次溫服。如果服用後嘔吐,則停止後續服用。

9.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

取十四枚掰開的梔子與二兩乾薑,加水三升半,煎煮至一升半,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如果服藥後嘔吐,則停止後續服用。

10.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枚擘),柏皮(二兩),甘草(一兩)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太陽原有寒濕。因傷寒發汗。氣蒸而變熱。故得發於外。原非表邪發熱之謂。故以梔子清肌表之熱黃柏去膀胱之濕熱。甘草和其中外也。

白話文:

梔子柏皮湯

用十五枚掰開的梔子、二兩柏皮、一兩甘草,加四升水煎煮,直到剩下升半,過濾掉藥渣,分溫服兩次。這是治療太陽經原本就有寒濕,因為傷寒發汗,體內濕氣蒸騰而轉為熱症,所以外在症狀發作,並非一般的表邪發熱。因此用梔子清除肌膚表層的熱,黃柏(原文應為黃柏,非柏皮,推測為抄寫錯誤)去除膀胱的濕熱,甘草則調和藥性,使藥力作用於內外。

11.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熬黑),豉(一升綿裹)

以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二沸。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覆令出汗。

白話文:

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熬至黑色),豆豉一升(用棉布包好)。以上三味藥材,用七升清水煎煮,煎至四升時,加入枳實和梔子,煮沸兩次。然後加入豆豉,再煮五六沸。濾去藥渣,分次溫服,蓋好被子使病人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