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正方 (9)
正方 (9)
1. 真武湯
(有加減法見少陰上篇本條下)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真武湯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生薑三兩(切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七合,一日三次。
2.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乾薑一兩,附子一個(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三升煎煮,煮到剩下一升,濾去藥渣,趁熱服用。
3.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成二升,過濾去渣,溫熱分三次服用。
4.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5. 甘草附子湯
甘草(三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風傷衛氣。濕流關節。風濕相搏。邪亂經中。故主周身骨節諸痛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腫。故用附子除濕溫經。桂枝祛風和營。白朮去濕實衛甘草輔諸藥而成斂散之功也。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
炙甘草三兩,炮去皮破的附子二枚,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微微出汗就能解表,恢復食慾。如果出汗後又覺得煩躁,則服用五合。若擔心一升分量太多,服用六七合即可。
此方治療的是風寒侵犯衛氣,濕邪流注關節,風濕之邪互相搏結,導致經脈紊亂,從而引起全身骨節疼痛的病症。風邪盛則衛氣不固,出現出汗、呼吸短促、怕風、不願脫衣等症狀;濕邪盛則水液運行不暢,小便不利,或身體輕微腫脹。因此,方中用附子溫經除濕,桂枝祛風和血,白朮燥濕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共同達到斂散兼治的效果。
6.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芍藥三兩,炙甘草三兩,炮製去皮並切成八片的附子一枚。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至剩下約一升五合(約1.5升)時,過濾掉藥渣,分次溫服。
7. 理中丸及湯
(有加減法見雜篇霍亂本條下)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理中丸及湯
將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各三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藥,每丸大小如雞蛋黃。服用時,用沸水數合(約200-300ml)調和一丸,研碎溫服,每日三次,夜間服二次。若腹部仍未感到溫暖,可酌情增加至三到四丸,但丸藥的服用量不應超過湯劑的用量。湯劑的製作方法是,將以上四味藥材依上述劑量切片,加水八升(約4000ml)煎煮至三升(約1500ml),去渣後,每次溫服一升(約500ml),每日三次。
8.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
藥方組成: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炙甘草四兩、乾薑三兩。
用法用量: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九升先煎煮桂枝以外的四味藥材,煎至五升,再放入桂枝一起煎煮,煎至三升,溫服一升,每日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9.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服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此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外內合邪。難於發散。或寒藥傷胃。合用理中。不便參朮者。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若夫脈沉長冷嘔吐自利。雖無厥逆。仍屬四逆湯證矣。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
炙過的甘草四兩,炮製過的乾薑二兩,加水三升煎煮,服用一升五合後,過濾藥渣,分次溫服。此方就是四逆湯去除附子的配方。藥方以辛甘藥物合用,專門恢復胸中陽氣。適用於寒邪夾雜食積、陰寒內盛,症狀表現為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大便稀溏等,內外合邪,不易發散,或因寒藥傷及脾胃者,以及服用理中湯不便添加人參、白朮者,都適合服用此方。此方是治療胃虛寒的良方。即使脈象沉長、肢體冰冷、嘔吐、腹瀉,即使沒有厥逆證狀,也屬於四逆湯的病症範圍。
10.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黃連(一斤),黃柏(六兩),乾薑(十兩),附子(六枚炮),蜀椒(四兩熬去汗),桂枝(六兩),細辛(六兩),人參(六兩),當歸(四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下。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多食等。
按烏梅丸。主胃氣虛而寒熱錯雜之邪積於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時時上攻。故仍用寒熱錯雜之味治之。方中烏梅之酸以開胃蜀椒之辛以泄滯。連柏之苦以降氣。蓋蛔聞酸則定。見辛則伏。遇苦則下也。其他參歸以補中氣之虛寒。姜附以溫胸中之寒飲。若無飲則不嘔逆。蛔亦不上矣。
辛桂以祛陷內之熱邪。若無熱邪。雖有寒飲。亦不致於嘔逆。若不嘔逆。則胃氣總虛。亦不致於蛔厥矣。
白話文:
烏梅丸
將三百個烏梅、一斤黃連、六兩黃柏、十兩乾薑、炮製好的六枚附子、熬去汗水的四兩蜀椒、六兩桂枝、六兩細辛、六兩人參、四兩當歸,以上十種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後製成藥丸。先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夜,去除果核後蒸熟。用五升米煮成飯,飯熟後搗成泥,與藥粉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研磨兩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服用十丸,一天三次,逐漸增加到每次二十丸。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及過多的食物。
烏梅丸主要治療胃氣虛弱,寒熱之邪交雜積聚於胸中,導致蛔蟲不安,時常上攻的病症。方劑中,烏梅的酸味可以開胃,蜀椒的辛味可以瀉除滯氣,黃連、黃柏的苦味可以降氣。因為蛔蟲遇到酸味會安定,遇到辛味會潛伏,遇到苦味會下降。其他藥材中,人參、當歸補益中氣的虛寒,乾薑、附子溫暖胸中的寒飲,若無寒飲,就不會嘔逆,蛔蟲也不會上攻。桂枝、細辛祛除體內積聚的熱邪,若無熱邪,即使有寒飲,也不會導致嘔逆。若不嘔逆,則胃氣虛弱的情況得到改善,也就不會出現蛔蟲作祟的症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