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正方 (9)
正方 (9)
1. 真武湯
(有加減法見少陰上篇本條下)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用酒洗淨),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生薑三兩(切片)。以上五味藥,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去渣,溫溫地喝七分滿,一天喝三次。
2.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將乾薑一兩和附子一枚(去掉皮後分成八片)放入水中,加入三升水進行熬煮,直到剩下一升爲止。然後去除渣滓,一次性喝完。
3.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製去皮,破開成八片),甘草二兩(炙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到剩兩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4. 白朮附子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製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炒),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至剩二升,去渣,分三次溫熱服下。
5. 甘草附子湯
甘草(三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風傷衛氣。濕流關節。風濕相搏。邪亂經中。故主周身骨節諸痛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腫。故用附子除濕溫經。桂枝祛風和營。白朮去濕實衛甘草輔諸藥而成斂散之功也。
白話文:
甘草(三兩,炙過),附子(兩枚,炮製去皮破開),白朮(兩兩),桂枝(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後微微出汗,就能解除症狀,恢復食慾。如果出汗後仍然感到煩躁,就服用五合。如果擔心一升太多,可以服用六七合,效果最佳。
風寒傷了衛氣,濕氣侵襲關節,風濕交雜,邪氣侵犯經脈,所以會導致全身骨節疼痛。風氣盛行,衛氣不足,就會出汗、氣短、怕風,不願意脫衣服。濕氣盛行,水氣流通不暢,就會小便不利,或身體輕微浮腫。因此用附子來除濕溫經,桂枝來祛風和血,白朮來去濕健脾,甘草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斂散的作用。
6.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芍藥、甘草和附子各用一定量熬製而成。具體做法是把以上三種材料放入五升水中煮至剩下一升半左右後去掉渣滓,然後分成幾份溫熱服用。
7. 理中丸及湯
(有加減法見雜篇霍亂本條下)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取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各三兩,搗碎成粉末,用蜂蜜混合成丸,大小如雞蛋黃。每次用沸水數碗,加入一丸,研碎後溫服,每天三次,晚上兩次。如果肚子還沒暖和,可以再服三到四丸,但不要喝湯。湯劑的做法是,用四味藥材按照比例切好,加八升水煮至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8.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白話文: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過),乾薑(三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九升水先將桂枝、人參、白朮、甘草四味藥材煮沸,煮到只剩下五升藥液。然後加入桂枝繼續煮,煮到只剩下三升藥液。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9.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服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此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外內合邪。難於發散。或寒藥傷胃。合用理中。不便參朮者。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若夫脈沉長冷嘔吐自利。雖無厥逆。仍屬四逆湯證矣。
白話文:
取甘草四兩炙烤,乾薑二兩炮製,一同研磨,加入三升水煎煮,服用一升五合,去渣,分兩次溫服。此方即四逆湯去附子,辛甘合用,專治胸中陽氣不足,症狀包括夾食夾寒、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等,屬於内外合邪、難以發散者,或是因寒藥傷胃而難以服用參朮者,皆宜服用。此方是治療胃虛寒的聖藥。即使脈沉長冷、嘔吐自利,雖然沒有厥逆現象,也仍然屬於四逆湯的證型。
10.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黃連(一斤),黃柏(六兩),乾薑(十兩),附子(六枚炮),蜀椒(四兩熬去汗),桂枝(六兩),細辛(六兩),人參(六兩),當歸(四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下。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多食等。
白話文:
這是一個由烏梅、黃連、黃柏等十種中藥組成的藥方。首先將藥材分別搗碎過篩,然後將烏梅浸泡、去核、蒸熟。接著用米煮飯,搗成泥,與藥材混合均勻。再將藥泥放入臼中,加入蜂蜜,反覆搗杵成丸子。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飯前服用,並逐漸增加劑量,直至每日服用二十丸。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期間要忌食生冷、滑膩的食物。
按烏梅丸。主胃氣虛而寒熱錯雜之邪積於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時時上攻。故仍用寒熱錯雜之味治之。方中烏梅之酸以開胃蜀椒之辛以泄滯。連柏之苦以降氣。蓋蛔聞酸則定。見辛則伏。遇苦則下也。其他參歸以補中氣之虛寒。姜附以溫胸中之寒飲。若無飲則不嘔逆。蛔亦不上矣。
辛桂以祛陷內之熱邪。若無熱邪。雖有寒飲。亦不致於嘔逆。若不嘔逆。則胃氣總虛。亦不致於蛔厥矣。
白話文:
根據烏梅丸的藥方。主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的邪氣積聚在胸腔,導致蛔蟲不安,時常上攻。因此,仍然使用寒熱錯雜的藥物來治療。方劑中的烏梅酸味可以開胃,蜀椒辛辣可以泄去積滯,連柏苦味可以降氣。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酸味會安定,看到辛辣會潛伏,遇到苦味會向下移動。其他藥物如人參、黃芪可以補益中氣的虛寒,生薑、附子可以溫暖胸腔的寒飲。如果沒有寒飲,就不會嘔吐,蛔蟲也不會上攻。
辛桂可以去除內裡的熱邪。如果沒有熱邪,即使有寒飲,也不至於嘔吐。如果不嘔吐,則胃氣整體虛弱,也不至於出現蛔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