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正方 (8)

回本書目錄

正方 (8)

1.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兩碎),禹餘糧(一斤碎)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取赤石脂一兩、禹餘糧一斤,將其研碎,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服用。

2.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水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石脂之澀。以固下焦滑脫。必稍加乾薑粳米。以理中氣之虛。虛能受熱。故雖熱邪下利。不妨仍用乾薑之辛。以佐石脂之澀。湯中用石脂半斤。不為少矣。服時又必加末方寸匕。取留滓。以沽腸胃也。蓋少陰主禁固二便腎水為火所灼。不能濟火。火克大腸金。故下痢便血膿所以用乾薑從治之法猶白通湯之用人尿豬膽彼假其寒。此假其熱耳。

白話文:

桃花湯

將赤石脂一斤半,全部使用,一半研磨成粉。再準備乾薑和粳米一升。

將以上三種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藥材熟透,過濾掉藥渣,溫服七合(約350毫升)。服用時,再加入赤石脂粉末一小撮(約一湯匙)。每日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了,就不要再服用了。

赤石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治療下焦滑脫症。方中需加入少量乾薑和粳米,以調理中氣虛弱。因為虛弱的人體比較容易感受熱邪,所以即使是熱邪引起的腹瀉下痢,也可以使用乾薑辛溫之性來輔助赤石脂的收斂作用。方劑中使用半斤赤石脂並不算多,服用時務必再加入一小撮藥末,以保留藥渣,讓藥物更好地作用於腸胃。這是因為少陰經主司二便的禁固,腎中的水液被火灼傷,無法制衡火邪,火邪克制大腸(屬金),所以才會出現下痢、便血、膿血等症狀。因此,使用乾薑屬於從治之法,如同白通湯使用人尿和豬膽一樣,白通湯利用它們的寒性,而此方則利用乾薑的熱性。

3.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此湯通治三陰脈沉惡寒手足逆冷之證。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頭頂。外徹肌表。以溫經散寒。乾薑亦用生者。以內溫臟腑。甘草獨用炙者。以外溫營衛。內補中焦也。其云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者。則知平常之人。附子不必全用也。況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兩者即少。

大者極是難得。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時西川之多重一兩外也。然川中所產求一兩者亦不易得。近世用二三錢一劑。即與仲景時二三枚分三劑。相等耳。○此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之用麻黃髮散經絡之寒邪。熟附溫補少陰之真陽。細辛發越腎肝之陽氣。似異而意實同。

蓋彼以麻黃治表邪。附子溫裡虛。細辛通其陰經之邪。此以附子治表邪。乾薑溫裡虛。甘草和其胃中之陽。嗣真所謂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是也。

白話文:

四逆湯

方劑組成: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

用法用量: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粗粉,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去渣,分溫熱兩次服用。體質強壯者,可增加附子用量至一枚,乾薑用量至三兩。

功效主治:此方可治療三陰經脈沉寒,惡寒、手足厥冷等症。使用生附子,能上行至頭頂,外達肌膚表面,溫經散寒;生乾薑溫暖臟腑;炙甘草則溫煦營衛,補益中焦。方中提到體質強壯者可增加附子、乾薑用量,說明一般人不必使用全量的附子。宋代以前,附子品質不好,半兩重的附子就已經很少見了,而品質好的大附子更是難得,所以張仲景的某些方劑中只用一到兩枚附子。不像現在四川產的附子,重量多達一兩以上,但即使是四川產的,要找到一兩重的附子也不容易。現代一般用二到三錢的附子一劑,與張仲景時代的一到兩枚附子分三次服用相當。

此方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用意相似,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麻黃發散經絡寒邪,熟附子溫補少陰真陽,細辛發散腎肝陽氣,看似不同,實則用意相同。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麻黃治療表邪,附子溫補裡虛,細辛疏通陰經寒邪;而四逆湯則用附子治療表邪,乾薑溫補裡虛,甘草調和胃中陽氣。所以說,生附子配乾薑,是溫補中兼發散;熟附子配麻黃,是發散中兼溫補。

4. 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參(一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四逆加人參湯

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去皮,破成八片)一枚,人參一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去渣,分溫熱兩次服用。

5.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

藥方組成: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

用法用量: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溫的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6. 通脈四逆湯

(有加減法見少陰上篇本條下)

甘草(二兩炙),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去皮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炙甘草二兩,乾薑三兩(體質強壯者可加至四兩),附子一枚(去皮,生用,選用較大的)。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掉藥渣,分溫熱服兩次。

7.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豬膽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二合。去滓。入膽汁分溫再服。

白話文: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炙甘草二兩,生附子(去皮,大者一枚,破成八片)一 枚,乾薑三兩,豬膽汁半合。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先煮甘草、附子、乾薑三味,煎至一升二合,過濾掉藥渣,加入豬膽汁,溫熱後分次服用。

8. 白通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白通湯

取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附子,去皮,切成八片),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過濾去渣,分溫熱兩次服用。

9.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

白話文: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去渣,加入豬膽汁和人尿拌勻,分次溫服。

10. 附子湯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生),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酒洗)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或問附子湯與真武湯。只互換一味。何真武湯主行水收陰。附子湯主回陽峻補耶。蓋真武湯內生薑佐熟附。不過取辛熱之勢。以走散經中之水飲。附子湯中人參助生附。純用其溫補之力。以恢復渙散之真陽。且附子湯中附術皆倍於真武。其分兩亦自不同。所以主治迥異。豈可比例而觀乎。

白話文:

附子湯

藥方:附子(兩枚,去皮切成八片,生用),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用酒洗淨)。

用法:以上五味藥材,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

有人問到附子湯和真武湯的區別:兩者只互換一味藥材,為何真武湯主治利水收斂陰液,而附子湯主治回陽溫補呢?因為真武湯用生薑搭配炮製過的附子,主要依靠辛熱的藥性,來驅散經絡中的水濕;而附子湯則用人參來輔助生附子,純粹運用溫補的功效,來恢復衰敗的陽氣。此外,附子湯中附子與白朮的用量都比真武湯多,藥材分量也不同,所以主治功效迥然不同,不能簡單地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