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3)

1. 陽明上篇

陽明。大意在經腑之別。而在經者,當屬表證。雖有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之分,然邪既犯中焦,則又不必辨其風寒營衛。但須以太陽證未盡,自汗脈緩者,可用桂枝湯;無汗脈浮者,可用麻黃湯;少陽證漸見潮熱,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者,可用大小柴胡,分提表裡之邪。必頭項強𠘧,元脈長而大者,可用葛根湯大開肌肉以汗之。故以經證另自為篇。其腑證雖有三陽明之辨,而所重尤在能食為胃強,不能食為胃衰。大都能食者,皆可攻下,但有緩急之殊。惟是胃弱不能食者,乃有挾虛寒、挾熱結之不同。虛寒則自利發黃嘔噦而脈遲,當用理中四逆;熱結則腹滿譫語不大便而脈澀,當用蜜煎膽導。

不可拘於腑病為陽,概用寒下,而禁用溫劑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風為陽,陽能消穀,故能食;寒為陰,陰不能消穀,故不能食。並邪入陽明,已至中焦營衛交會之處,渾然一氣,似難分辨,惟能食不能食,差有據耳。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氣血俱多,故其脈長而大。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二條言太陽之邪初入陽明,未離太陽,故仍用桂枝湯解肌,則風邪仍從衛分而出;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仍從營分而出矣。陽明營衛難辨,辨之全藉於脈證。風邪之脈傳至陽明,自汗已多,則緩去而遲;在寒邪之脈傳至陽明,發熱已甚,則緊去而浮。在此皆邪氣在經之徵。若傳入於腑,則遲者必數,浮者必實矣。設不數不實,定為胃虛,不勝攻下之證也。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此胃熱協風邪上攻之證,以風主運動故也。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必咽痛。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以散風邪,祛胃濕。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咽亦不痛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此胃熱協寒邪,鬱於皮膚之證也。言久虛者,明所以不能透出,冊表之,故宜用桂枝二越脾一湯主之,非謂當用補也。

陽明病反無汗,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無汗,嘔咳手足厥者,得之營衛俱傷而邪熱入深也。然小便利,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頭痛,仍宜小青龍主之。若不嘔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熱必順水道而出,豈有逆攻巔頂之理哉?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也。

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血為陰,故不能消水也。陽明之脈起於鼻,血得熱而妄行,必由清道出也。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能食者,知邪不在裡而在經,故必衄。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白話文:

陽明上篇

陽明篇章主要探討經與腑的區別。經絡方面的病證屬於表證,即使是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傷寒等,也有區別。然而,邪氣犯了中焦,就不必細辨風寒、營衛了。只需觀察太陽證是否完全消退,若自汗脈緩,可用桂枝湯;若無汗脈浮,可用麻黃湯。若少陽證漸現,出現潮熱、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等症狀,可用大小柴胡湯,以分清表裡之邪。如果頭項強硬、脈長而大,可用葛根湯,大量發汗以開通肌肉。由於經證另有專篇論述,在此不贅述。

腑證雖然有三陽明之分,但更重要的是能否進食,以判斷胃氣強弱。能食者胃氣強,可攻下,但需根據病情緩急調整;不能食者胃氣弱,則有挾虛寒或挾熱結的不同。虛寒者會自利、發黃、嘔噦,脈遲,當用理中湯、四逆湯;熱結者則腹滿、譫語、大便不通,脈澀,當用蜜煎膽汁導瀉。

不可拘泥於腑病皆屬陽明而一概使用寒涼攻下之法,禁用溫熱藥物。

陽明病,能食者名為中風,不能食者名為中寒。風屬陽,陽能消化食物,故能食;寒屬陰,陰不能消化食物,故不能食。邪氣入侵陽明,已達中焦營衛交會之處,渾然一氣,難以分辨,唯能食與不能食的區別較為明顯。

傷寒三日,若陽明脈大,表示陽明氣血充盈,故脈長而大。脈浮大應當發汗,若醫生反而使用下法,這是大逆不道的治療。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示表證未解,也可發汗,宜用桂枝湯。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發汗則愈,宜用麻黃湯。

以上兩條說明,太陽邪氣初入陽明,尚未脫離太陽經,故仍用桂枝湯解肌,則風邪仍從衛分而出;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仍從營分而出。陽明經的營衛難以分辨,只能憑脈證判斷。風邪的脈象傳到陽明,自汗已多則脈緩而遲;寒邪的脈象傳到陽明,發熱已甚則脈緊而浮。這些都是邪氣在經絡的表現。若邪氣傳入腑臟,則遲脈必數,浮脈必實。如果脈象不數不實,則判定為胃虛,不能承受攻下之法。

陽明病,僅頭暈,不惡寒,能食而咳嗽,此人必咽喉疼痛;若不咳嗽,則咽喉不痛。這是胃熱與風邪上攻的證候,風邪主運動,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嗽,咽喉是胃的通道,咳嗽嚴重則咽喉受損,故必咽喉疼痛,宜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以散風邪、祛除胃濕。若胃氣不上逆,則不咳嗽,咽喉也不痛。

陽明病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這是由於久虛所致。這是胃熱與寒邪鬱滯於皮膚的證候,久虛說明氣血不足,不能透邪外出,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並非指應當使用補益之法。

陽明病反無汗,小便利,二三日嘔吐咳嗽,手足厥冷,必頭痛;若不咳嗽,不嘔吐,手足不厥冷,則頭痛也不明顯。陽明病無汗、嘔吐、咳嗽、手足厥冷,是營衛俱傷,邪熱深入的表現。然而小便利則說明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頭痛,仍宜小青龍湯治療。若不嘔吐、不咳嗽、不厥冷而小便利,則邪熱順水道而出,豈有逆攻巔頂的道理呢?

陽明病口燥,但只想漱口,不想吞咽,這必是鼻衄。想漱口不想吞咽,說明邪氣入血分,血屬陰,故不能消化水分。陽明經脈起於鼻,血液受熱而妄行,必由鼻腔排出。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則必鼻衄。能食說明邪氣不在裡而在經,故必鼻衄。

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