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正方 (5)

回本書目錄

正方 (5)

1.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湯治少陽經邪漸入陽明之腑。或誤下引邪內犯而過經不解之證。故於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參甘草助陽戀胃之味。而加芍藥枳實大黃之沉降。以滌除熱滯也。與桂枝大黃湯同義。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黃。兩解太陽誤下之邪此以柴胡芩半兼大黃兩解少陽誤下之邪。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白話文:

大柴胡湯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淨)、枳實(四枚,炙烤)、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法:以上八味藥材,用十二升水煎煮,煎至六升,過濾掉藥渣,再煎溫熱,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功效:此方治療少陽經邪氣逐漸入侵陽明腑臟,或是因為錯誤服用瀉下藥導致邪氣內侵,經絡不通的症狀。方中去掉了小柴胡湯中的人參、甘草(這兩味藥有助於陽氣和溫暖胃部),而增加了芍藥、枳實、大黃等具有沉降作用的藥材,以清除體內的熱邪和滯留之物。其功效與桂枝大黃湯類似,桂枝大黃湯用桂枝、甘草搭配大黃來治療太陽經因錯誤服用瀉下藥而導致的邪氣,而大柴胡湯則用柴胡、黃芩、半夏搭配大黃來治療少陽經因錯誤服用瀉下藥而導致的邪氣,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此類疾病的固定方劑,各有其適用情況。

2. 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桂枝,人參,黃芩,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柴胡桂枝湯組成:柴胡4錢,桂枝、人參、黃芩、芍藥各1錢半,炙甘草1錢,半夏2錢半,生薑1錢半(切片),大棗6枚(掰開)。

製法:以上九味藥材,加水7碗,煎煮至3碗,過濾去渣,溫服1碗。

3.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

藥材用量: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熬牡蠣二兩。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十二升煎煮至六升,過濾掉藥渣後,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4.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芒硝(六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納芒硝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不解更服。

白話文:

柴胡加芒硝湯的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芒硝六兩。

將以上藥材用水一斗三升煎煮,取六升藥汁過濾去渣。然後加入芒硝,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若症狀未解,可再次服用。

5.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半夏(二合洗),大黃(二兩),桂枝,人參,茯苓,生薑(切),龍骨(熬),牡蠣,鉛丹(一兩水飛),大棗(六枚擘)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此湯治少陽經邪犯本之證。故於本方中除去甘草黃芩行陽之味而加大黃行陰以下奪其邪兼茯苓以分利小便龍骨牡蠣鉛丹以鎮肝膽之怯。桂枝以通血脈之滯也。與救逆湯同義彼以桂枝龍骨牡蠣蜀漆鎮太陽經火逆之神亂。此以柴胡兼龍骨牡蠣鉛丹鎮少陽經誤下之煩驚。亦不易之定法也。

白話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組成是:柴胡、半夏、大黃、桂枝、人參、茯苓、生薑、炙龍骨、牡蠣、水飛鉛丹、大棗。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先煎除大黃外的其他藥材,再加入切成棋子大小的大黃略煮,去除藥渣後溫服。

此方用於治療少陽經邪氣入侵所導致的病症。方中去除了甘草和黃芩等具有行陽作用的藥材,加入大黃以瀉下驅除邪氣,並用茯苓利尿,再用龍骨、牡蠣、鉛丹鎮撫肝膽的虛怯,桂枝則用以通暢血脈。此方與救逆湯的功效相似,救逆湯用桂枝、龍骨、牡蠣、蜀漆來治療太陽經火逆所致的神志錯亂,而此方則用柴胡、龍骨、牡蠣、鉛丹來治療少陽經因錯誤下藥而引起的煩躁驚恐,都是治療此類疾病的有效方法。

6. 四逆散

(有加減法見少陰下篇本條下)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四逆散

炙甘草、破水漬炙乾枳實、柴胡、芍藥各十分,搗碎過篩,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一匙(約方寸匕),一日三次。

7.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清酒浸),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承氣者。用以制亢極之氣使之承順而下也。傷寒秘要曰。王海藏論云。仲景承氣湯有大小調胃之殊。今人以三一承氣不分上下緩急用之。豈不失仲景本意。大熱大實。用大承氣。小熱小實。用小承氣。實熱尚在胃中,用調胃承氣以甘草緩其下行而祛胃熱也若病大用小。則邪氣不伏。

病小用大則過傷正氣。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劑。則上熱不除豈可一概混治哉節庵論小承氣曰。上焦受傷。去芒硝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論調胃承氣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然此湯獨可用芒硝以傷下焦乎。吾未聞承氣湯有主上焦者。未聞調胃承氣之證。至於堅而燥也。

仲景調胃承氣湯證。八方中並無乾燥。不過曰胃氣不和。曰胃實。曰腹滿。則知此湯專主表邪悉罷初入腑而欲結之證也。故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陽明。而大黃注曰酒浸。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下。故宜緩劑以調和之。及至正陽陽明。則皆曰急下之。而大承氣湯大黃注曰。

酒洗是洗輕於浸微升其走下之性以和其中。至於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分在下。故用小承氣大黃不用酒製也。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將四兩大黃用清酒浸泡,炙甘草二兩,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藥磨成粗末,加水三升煮成一升,過濾去渣。再放入芒硝,小火加熱煮沸。稍稍放溫後服用。

承氣湯的用意,是用來制約亢盛的氣機,使其順利下降。 《傷寒秘要》引王海藏論說,張仲景的承氣湯有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以及調胃承氣湯的區別,用藥劑量和緩急程度不同。現在的人使用三一承氣湯,不分病情輕重緩急,濫用藥物,豈不是違背了仲景的本意?熱證和實證很重,就用大承氣湯;熱證和實證較輕,就用小承氣湯。如果實熱停留在胃部,就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緩解藥性,使其緩慢下降,並祛除胃熱。如果病重用小劑量,則邪氣不能被清除;如果病輕用大劑量,則會過度損傷正氣。如果病在上焦而用急下之劑,則上焦的熱證無法去除,怎能一概而論呢?節庵論述小承氣湯時說,上焦受損,去除芒硝,恐怕會損傷下焦血分的真陰。論述調胃承氣湯時說,邪氣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以免損傷上焦虛弱的元氣。然而,此湯單獨使用芒硝,會損傷下焦嗎?我從未聽說過承氣湯可以治療上焦的疾病,也沒有聽說過調胃承氣湯的病症是這樣的。至於藥性堅硬乾燥的問題,仲景的調胃承氣湯的病症描述中,並沒有提到乾燥,只是說胃氣不和、胃實、腹滿。因此可知,此湯專門治療表邪已退,邪氣初入腑臟,將要結聚的病症。所以,仲景將調胃承氣湯列入太陽、陽明經病的治療範圍。大黃用酒浸泡,是因為太陽、陽明經病邪氣尚未完全退去,病位在上,不應急於攻下,所以要用緩和的藥劑來調和。到了正陽、陽明經病證,就應該急於攻下;大承氣湯的大黃用酒洗,是為了減輕藥性,稍微減弱其瀉下之性,以調和藥性。到了少陽、陽明經病證,則邪氣已由正陽經轉移到太陰經,病位在下,所以用小承氣湯,而大黃不用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