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正方 (5)
正方 (5)
1.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湯治少陽經邪漸入陽明之腑。或誤下引邪內犯而過經不解之證。故於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參甘草助陽戀胃之味。而加芍藥枳實大黃之沉降。以滌除熱滯也。與桂枝大黃湯同義。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黃。兩解太陽誤下之邪此以柴胡芩半兼大黃兩解少陽誤下之邪。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白話文: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淨、枳實四枚炙烤、大黃二兩、生薑五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八味藥材放入水中,水量為一斗二升,煮至剩下六升,去渣,再煎溫熱,每次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此湯方用於治療少陽經邪氣逐漸侵入陽明腑臟,或誤服瀉藥導致邪氣內犯而過經不解的病症。因此,在小柴胡湯方中去掉了人參甘草助陽戀胃的藥味,而加入了芍藥、枳實、大黃等沉降之藥,用來清除熱滯。與桂枝大黃湯的功效相同。桂枝大黃湯以桂枝、甘草配合大黃,同時解表和瀉下太陽經誤服瀉藥的邪氣;此湯方以柴胡、黃芩、半夏配合大黃,同時解表和瀉下少陽經誤服瀉藥的邪氣。這兩種湯方都是固定的治療方法,不可互相替代。
2. 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桂枝,人參,黃芩,芍藥(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藥方:
柴胡(四兩)、桂枝(二兩)、人參(一兩半)、黃芩(一兩半)、芍藥(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開)
製法: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七升,煮沸至三升,濾去藥渣,溫熱後服用一升。
3.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二升的水煮,煮到剩下六升,去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4.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芒硝(六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納芒硝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不解更服。
白話文: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芒硝(六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三升的水煎煮,煮至剩下六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煎煮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若症狀未解,可再次服用。
5.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半夏(二合洗),大黃(二兩),桂枝,人參,茯苓,生薑(切),龍骨(熬),牡蠣,鉛丹(一兩水飛),大棗(六枚擘)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此湯治少陽經邪犯本之證。故於本方中除去甘草黃芩行陽之味而加大黃行陰以下奪其邪兼茯苓以分利小便龍骨牡蠣鉛丹以鎮肝膽之怯。桂枝以通血脈之滯也。與救逆湯同義彼以桂枝龍骨牡蠣蜀漆鎮太陽經火逆之神亂。此以柴胡兼龍骨牡蠣鉛丹鎮少陽經誤下之煩驚。亦不易之定法也。
白話文:
取柴胡四兩、半夏二合洗淨、大黃二兩、桂枝、人參、茯苓、生薑切片、龍骨熬煮、牡蠣、鉛丹一兩水飛、大棗六枚掰開,共十一味藥材,以八升水煮至四升,再加入切成棋子大小的大黃,煮沸一到兩次,去渣,溫服一升。
6. 四逆散
(有加減法見少陰下篇本條下)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四種中藥材:甘草、枳實、柴胡以及芍藥。每種材料都取十份,先用火烤過後再用水浸泡,然後曬幹或烘幹。最後把這些材料一起研磨成粉末狀。
服用方法是每天三次,每次一勺子大小約為方寸匕的量,用溫熱的米湯來調勻後服用即可。
7.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清酒浸),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承氣者。用以制亢極之氣使之承順而下也。傷寒秘要曰。王海藏論云。仲景承氣湯有大小調胃之殊。今人以三一承氣不分上下緩急用之。豈不失仲景本意。大熱大實。用大承氣。小熱小實。用小承氣。實熱尚在胃中,用調胃承氣以甘草緩其下行而祛胃熱也若病大用小。則邪氣不伏。
病小用大則過傷正氣。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劑。則上熱不除豈可一概混治哉節庵論小承氣曰。上焦受傷。去芒硝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論調胃承氣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然此湯獨可用芒硝以傷下焦乎。吾未聞承氣湯有主上焦者。未聞調胃承氣之證。至於堅而燥也。
白話文:
取大黃四兩,用清酒浸泡;甘草二兩,炙烤;芒硝半升。將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三升水煮沸,取一升藥汁,濾去渣滓,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沸。溫溫服用。
承氣湯是用來制止亢盛的氣機,使之順暢而下泄。傷寒秘要記載,王海藏論述仲景的承氣湯有大調胃和小調胃的區別。現在很多人不分大小調胃,不分緩急輕重,一律用三一承氣湯,難道不違背仲景的本意嗎?大熱大實,要用大承氣湯;小熱小實,要用小承氣湯。如果實熱還在胃中,就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緩和其下行,並去除胃熱。若病重用小承氣湯,邪氣就會無法壓制;病輕用大承氣湯,就會過度損傷正氣。病在上焦而用急下之劑,上焦的熱氣就無法消除,怎麼能一概混治呢?節庵論述小承氣湯時說,上焦受傷,去芒硝恐怕會傷及下焦血分的真陰。論述調胃承氣湯時說,邪氣在中焦,不用枳實和厚朴,以防傷及上焦虛無縹緲的元氣。那麼,此湯只用芒硝,豈不傷及下焦嗎?我還沒聽說過承氣湯可以治療上焦的病症,也沒聽說過調胃承氣湯的證狀。至於堅實而乾燥的病症,...
仲景調胃承氣湯證。八方中並無乾燥。不過曰胃氣不和。曰胃實。曰腹滿。則知此湯專主表邪悉罷初入腑而欲結之證也。故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陽明。而大黃注曰酒浸。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下。故宜緩劑以調和之。及至正陽陽明。則皆曰急下之。而大承氣湯大黃注曰。
酒洗是洗輕於浸微升其走下之性以和其中。至於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分在下。故用小承氣大黃不用酒製也。
白話文:
張仲景的《調胃承氣湯》證候
八方症狀並無乾燥,僅說胃氣不和,胃實,腹滿。由此可知,此湯專治表邪已退,初入腑中,欲要積聚的證候。因此,張仲景將《調胃承氣湯》歸入太陽陽明。而大黃注曰「酒浸」,這是因為太陽陽明表邪未遠,病在上,不宜攻下,所以用緩和的藥方來調和。
等到正陽陽明時,則都說要急下,而《大承氣湯》中大黃注曰「酒洗」,是洗滌,比浸泡輕,微升其走下之性,以調和其中。
至於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部位在下,因此用小承氣湯中的大黃不用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