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正方 (4)
正方 (4)
1. 小青龍湯
(有加減法見太陽上篇本條下。)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二兩),半夏(半升薑製)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三兩),芍藥(酒洗,三兩),炙甘草(二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二兩),半夏(生薑製,半升)。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先煮麻黃,煮至水量減少二升,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直到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
2.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芍藥(一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白話文:
葛根湯
藥方組成: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芍藥(酒洗)一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
使用方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粗末。加水一斗(約十升),先將麻黃和葛根煮,煮至水量減少二升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覆蓋取暖,直到微微出汗即可。服藥後不必進食粥類。其餘注意事項及禁忌事項,與桂枝湯相同。
3.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桂枝,芍藥(酒洗),甘草(炙各二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葛根加半夏湯:
取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以水泡去黃汁後焙乾)、桂枝、芍藥(用酒洗淨)、炙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煮葛根和麻黃,煮到藥液減少二升,去掉浮起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藥液剩下三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4.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製作方法:取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炙甘草一兩,石膏半斤(用棉布包碎)。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先煎麻黃至水減為五升,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二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
5.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即連翹根),赤小豆(一升即細赤豆),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者。因其人素有濕熱汗出不盡則肌腠之裡為瘀熱所凝而遍身發黃故宜此湯以取微汗也。麻黃髮散表邪杏仁生薑辛散走表連軺瀉經絡之積火。梓皮除肌肉之濕熱小豆降火利水。甘草大棗益脾和胃。蓋土厚可以御水濕之蒸。觀金匱治寒濕用麻黃加朮湯。其義可見。
○此湯為汗後表邪未解。而濕熱發黃脈浮者。取汗而設。茵陳蒿湯。為表邪已散而小便不利身黃脈沉者。分利而設梔子柏皮湯為表裡皆熱脈來軟大不可汗下者而設。若夫汗後渴而小便不利。熱結津液身目皆。黃者。又當取用五苓加茵陳以利水為務也。
白話文: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此方用麻黃、連翹根、赤小豆、杏仁、炙甘草、生梓白皮、生薑、大棗等八味藥材,先用大量水煮麻黃,水沸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溫服,半天服完。
此方適用於傷寒導致體內瘀熱,全身發黃的患者。因為患者本身就存在濕熱,汗液排洩不暢,導致肌膚組織內部瘀熱凝滯,全身發黃,所以用此方發點微汗。方中麻黃發散表邪,杏仁、生薑辛溫散表,連翹瀉去經絡積熱,梓白皮清除肌肉濕熱,赤小豆清熱利水,甘草、大棗益脾和胃,使脾胃功能良好,以抵禦水濕的蒸騰。參考《金匱要略》中治療寒濕的麻黃加朮湯,其治療原理相似。
此方適用於汗出後表邪未解,濕熱導致發黃,脈象浮的患者,目的是發汗。而茵陳蒿湯適用於表邪已散,小便不利,身黃,脈象沉的患者,目的是利尿;梔子柏皮湯則適用於表裡皆熱,脈象浮大无力,不能發汗或下瀉的患者。至於汗出後口渴,小便不利,熱邪阻礙津液,導致全身發黃的患者,則應使用五苓散加茵陳,以利水為主要治療目標。
6.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天門冬(去心),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甘草(炙),桂枝,石膏(碎錦裹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
用麻黃(去掉節,二兩半),升麻、當歸(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天門冬(去心)、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甘草(炙)、桂枝、石膏(研碎用布包好,各六銖),以上十四味藥材。先用一斗水煮麻黃一兩,煮沸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的時間間隔,如同煮三斗米所需的時間一樣。服藥後要讓汗流盡,病就會痊癒。
7.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
用麻黃(去除節,二兩),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一斗(約十公升)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二升(約二公升)。去除浮沫,然後加入細辛和附子,繼續煮到剩下三升(約三公升)。去除藥渣,溫服,每次服一升(約一公升),一天服三次。
8.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
取麻黃(去掉莖節,二兩),炙甘草(二兩),炮製去皮的附子(一個),加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水沸後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濾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9. 小柴胡湯
(加減法見少陽篇本條下)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斗三升,煎煮至六升,去渣後再煎煮至二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