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正方 (4)

回本書目錄

正方 (4)

1. 小青龍湯

(有加減法見太陽上篇本條下。)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二兩),半夏(半升薑製)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這個藥方包括八味藥材:麻黃(去掉莖節)、桂枝、芍藥(用酒浸泡)、甘草(烤過)、五味子、乾薑、細辛和半夏(用薑汁處理)。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二升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藥,直到藥液剩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這個方子可以根據病情進行調整,具體的加減方法可以參閱太陽上篇本條的後文。

2.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芍藥(一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白話文:

藥方

  • 葛根:四兩
  • 麻黃:三兩,去節
  • 桂枝:二兩
  • 芍藥:一兩,酒洗
  • 甘草:二兩,炙
  • 生薑:三兩,切片
  • 大棗:十二枚

製作方法

  1.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細末。
  2.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和葛根,煮至水減二升,去泡沫。
  3. 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
  4. 去渣,溫服一升。
  5. 覆蓋取微似汗。
  6. 不需喝粥。
  7. 其他細節及禁忌事項請參照桂枝湯的用法。

現代注釋

  • 這是一個中醫古方,需要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人情況判斷是否適合服用。
  • 藥材的劑量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請勿自行服用。
  • “鬥”和“升”是古代容量單位,現代使用毫升或克來表示。
  • “去節”是指將麻黃的莖節去除。
  • “酒洗”是指用酒浸泡芍藥。
  • “炙”是指用火烤甘草。
  • “去滓”是指將藥液過濾去除藥渣。
  • “覆取微似汗”是指服用藥後,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
  • “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是指其他注意事項及禁忌事項,請參考桂枝湯的相關說明。

3.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桂枝,芍藥(酒洗),甘草(炙各二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將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用湯浸泡去除黃汁後烘乾)、桂枝、芍藥(用酒洗淨)、甘草(炙烤)各二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八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煮葛根和麻黃,煮到水量減少二升後,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下一升,蓋好被子,微出汗即可。

4.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麻黃(去節,四兩重),杏仁(去皮尖,五十個),甘草(炙過,一兩重),石膏(碎成綿狀,用布包裹,半斤重)這四味藥材,用七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兩升,去掉藥渣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三味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兩升水,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5.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即連軺),赤小豆(一升即細赤豆),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者。因其人素有濕熱汗出不盡則肌腠之裡為瘀熱所凝而遍身發黃故宜此湯以取微汗也。麻黃髮散表邪杏仁生薑辛散走表連軺瀉經絡之積火。梓皮除肌肉之濕熱小豆降火利水。甘草大棗益脾和胃。蓋土厚可以御水濕之蒸。觀金匱治寒濕用麻黃加朮湯。其義可見。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是用來治療傷寒導致的體內瘀熱,並且導致身體發黃的病症。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濕熱體質的人身上,因為他們容易出汗不暢,導致瘀熱積聚在身體組織中,進而造成全身發黃。

藥方由八味藥組成:

  • 麻黃:二兩,去除節點,用冷水先煮,煮沸後去浮沫。
  • 連翹:二兩,也叫連翹。
  • 赤小豆:一升,指的是細赤豆。
  •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 甘草:二兩,炙過。
  • 生梓白皮:一升。
  • 生薑:二兩,切片。
  • 大棗:十二枚,掰開。

把所有藥材加在一起,用冷水一斗煮,煮到剩下三升即可。分三次溫服,半日內服完。

藥方的作用是通過微微出汗來疏解體內的瘀熱。

麻黃能發散表邪,杏仁和生薑辛散走表,連翹能瀉經絡的積火,梓皮能去除肌肉的濕熱,小豆能降火利水,甘草和大棗能益脾和胃。

整體來說,藥方利用了土克水的原理,以土性藥材來對抗水溼之蒸。

金匱要略中治療寒溼的麻黃加朮湯,其作用原理和這個藥方相似,可以作為參考。

○此湯為汗後表邪未解。而濕熱發黃脈浮者。取汗而設。茵陳蒿湯。為表邪已散而小便不利身黃脈沉者。分利而設梔子柏皮湯為表裡皆熱脈來軟大不可汗下者而設。若夫汗後渴而小便不利。熱結津液身目皆。黃者。又當取用五苓加茵陳以利水為務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介紹三種中醫處方,用於不同病症:

  • 茵陳蒿湯: 這款湯藥用於患者出汗後,表邪未解,且伴隨濕熱發黃,脈象浮的情況。目的在於繼續發汗,驅散表邪。
  • 梔子柏皮湯: 這款湯藥用於患者表邪已散,但小便不利,身體發黃,脈象沉的情況。目的在於利水消腫,通暢小便。
  • 五苓加茵陳: 這款湯藥用於患者出汗後感到口渴,小便不利,身體和眼睛發黃,熱結津液的情況。目的在於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簡而言之,這段文字描述了汗後不同病症的治療方案,分別著重於發汗、利水、清熱解毒等不同治法。

6.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天門冬(去心),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甘草(炙),桂枝,石膏(碎錦裹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白話文:

方劑:

麻黃(去節,二兩半)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
天門冬(去心)
芍藥
乾薑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桂枝
石膏(碎錦裹,各六銖)

用法:

以上十四味藥材,先取水一斗(約10升),將麻黃一兩放入水中煮沸,去除浮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藥液剩下三升(約3升),濾去藥渣,分溫三次服用,每次服用時間間隔如煮三鬥米的時間。服用完畢後,待汗液完全排出,病症即可痊癒。

7.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麻黃(兩根,去節)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三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煮麻黃,煮至水減少兩升後,去除表面的浮沫。再將其他藥材放入,繼續煮至三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每次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8.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取麻黃二兩去除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制去皮,以上三味藥材用七升水,先煮麻黃一兩煮沸,去上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下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9. 小柴胡湯

(加減法見少陽篇本條下)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將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這七味藥材,用一斗三升的水煮,煮到剩下六升。把藥渣去除,再煮到剩下二升。溫溫地喝下一升,每天喝三次。

備註

這個方劑的現代名稱叫做「小柴胡湯」,是中醫臨牀上常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少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