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19)
卷上 (19)
1. 太陽下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此小青龍證誤施吐下而成也。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風邪搏飲,壅塞於膈。所以起其頭眩,因吐下後邪氣乘虛入內,連動其飲也。脈見沉緊,明系寒邪留結於中。若但發汗,以強解其外,外雖解而津液盡竭,反足傷動經脈,有身為振搖之患矣。遇此等證,必兼滌飲散邪,乃克有濟。
小青龍本證,全是此意。但始病重在風寒兩受,不得不重在表。此吐下後復汗,外邪已散,止存飲中之邪,故以桂枝加入制飲藥內,使飲中之邪盡散,津液得以四布而滋養其經脈也。至若吐下後重發汗太過,亡陽厥逆煩躁,或仍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又屬真武湯證,非此湯可能治也。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即上條之證,而明其增重者,必致廢也。曰虛煩,曰脈甚微,則津液內亡,求上條之脈沉緊為不可得矣。曰心下痞硬,曰脅下痛,較上條之心下逆滿更甚矣。曰氣上衝咽喉,較上條之衝胸更高矣。此皆痰飲上逆之故。逆而不已,上衝頭目,因而眩冒日加,則不但身為振搖,其頸項間。
且陽虛而陰湊之矣。陰氣上入高巔,則愈重,而益振搖矣。上盛下虛,兩足必先痿廢。此仲景於心下逆滿、氣上衝胸之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早已用力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與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即白朮附子湯)
風濕相搏,止是流入關節,身疼極重而無頭疼嘔渴等證,見卑濕之邪難犯高巔臟腑之界也。不嘔者,上無表邪也;不渴者,內無熱熾也。加以脈浮虛而澀,則為風濕搏於軀殼無疑。故用桂枝附子,疾馳經絡水道,以桂枝散表之風,附子逐經之濕,迅掃而分竭之也。其小便利大便堅,為津液不足,故去桂枝之辛散,而加白朮以助津液也。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逮至兩相搏聚,注經絡,流關節,滲骨體軀殼之間,無處不到,則無處不痛矣。於中短氣一證,乃汗多亡陽,陽氣大傷之徵。故用甘草附子白朮桂枝為劑,以復陽而分解內外之邪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下篇
如果傷寒病人吐或瀉之後,出現心口下方堵塞脹滿,氣向上衝到胸口,起身就頭暈,脈象呈現沉而緊的狀況,這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反而會使身體經脈受到震動,出現顫抖的現象,應該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這種情況是因為小青龍湯證被誤用吐或瀉的方法治療造成的。心口下方堵塞脹滿,氣向上衝到胸口,是因為風邪與停留在體內的痰飲相互搏結,阻塞在膈膜部位,所以才會起身頭暈。這是因為吐或瀉後,邪氣趁虛進入體內,連帶著引動痰飲。脈象呈現沉而緊,明顯是寒邪停留在體內。如果只用發汗的方法,強行解除表面的邪氣,雖然外邪暫時解除,但體內津液會被耗竭,反而會損傷經脈,導致身體出現顫抖的狀況。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同時清除痰飲、驅散邪氣,才能有效治療。
小青龍湯證的本意也是如此,只是發病初期主要在於同時感受風寒,所以不得不著重於解表。而這裡的情況是經過吐瀉後又發汗,外邪已經散去,只剩下停留在體內的痰飲作怪,所以用桂枝加入到祛痰飲的藥方中,使痰飲能夠完全散去,讓津液可以四處運行,滋養經脈。至於如果吐瀉後又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脫,出現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或是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身體抽搐、顫抖、想倒在地上等情況,那就是真武湯證,不是這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可以治療的。
傷寒病人吐或瀉後又發汗,出現虛煩、脈象極其微弱,八九天後心口下方痞塞脹硬、脅肋下疼痛、氣向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不安,久了就會造成肢體痿軟無力。
這是上一條病情加重的表現,肯定會導致肢體廢用。說「虛煩」和「脈甚微」,表示津液已經耗損殆盡,所以上一條提到的「脈沉緊」已經不可能出現了。說「心下痞硬」、「脅下痛」,比上一條的「心下逆滿」更加嚴重。說「氣上衝咽喉」,比上一條的「衝胸」更高了,這些都是痰飲向上逆行的緣故。逆行不止,向上衝到頭部,導致頭暈目眩日益加重,就不只是身體顫抖了,連脖子都可能出現抽搐。
而且這是陽氣虛弱而陰氣聚集的表現,陰氣向上侵犯頭部,病情就會更加嚴重,身體顫抖也會更加劇烈。出現上盛下虛的情況,雙腳必定會先痿軟無力。所以張仲景在提到心下逆滿、氣上衝胸的初期症狀時,就已經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傷寒病八九天,如果風濕之邪相互搏結,導致身體煩躁疼痛,無法自由轉動身體,沒有嘔吐、口渴,脈象呈現浮虛而澀的狀況,應該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如果病人大便乾硬,小便正常,就應該去掉桂枝,加入白朮,使用白朮附子湯來治療。
風濕之邪相互搏結,只是侵入到關節,導致身體疼痛劇烈,但不會有頭痛、嘔吐、口渴等症狀,這表示濕邪難以侵犯頭部、內臟等高處。沒有嘔吐,表示沒有表邪;沒有口渴,表示體內沒有熱邪。加上脈象呈現浮虛而澀,可以確定是風濕之邪停留在軀殼,所以用桂枝附子湯,快速運行經絡水道,用桂枝散表面的風邪,用附子驅逐經絡中的濕邪,快速清除並分離它們。如果病人小便正常,大便乾硬,表示津液不足,所以要去掉桂枝的辛散之性,加入白朮來幫助補充津液。
風濕之邪相互搏結,導致骨節煩躁疼痛、抽痛,無法彎曲伸展,稍微碰觸就會劇痛,還會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微微腫脹,應該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風邪容易侵犯身體上部,濕邪容易侵犯身體下部。當兩者相互搏結,侵入經絡、關節、骨骼和軀殼之間,無處不到,就會造成全身疼痛。其中「短氣」的症狀,是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虛損的徵兆,所以用甘草、附子、白朮、桂枝組成的方劑,來恢復陽氣,同時分解體內外的邪氣。
傷寒病人脈浮、自己出汗、小便次數多、心中煩躁、微微怕冷、腳部抽筋,反而用桂枝湯想要發汗解表,這是錯誤的。如果發汗後,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嘔吐等情況,就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好轉,手腳變暖,就應該改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腳部抽筋的情況就會得到舒緩。如果出現胃氣不和、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稍微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又再次過度發汗或用燒針的方法來治療,就會變成四逆湯證,需要用四逆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