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正方 (3)
正方 (3)
1.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細辛(二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二升去閉者泡),生薑(半斤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白話文: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藥材用量:當歸、桂枝、芍藥(用酒洗淨)各三兩;細辛、炙甘草各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掰開);吳茱萸二升(去除雜質後泡水);生薑半斤(切片)。
製作方法:將以上九味藥材,加水六升、清酒六升,一起煎煮至五升,過濾去渣,溫熱後分五次服用。
2.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將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炙甘草二兩,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
3.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汗後餘邪。挾北方邪水為患故取桂枝湯中之二以和營五苓散中之一以利水。作甘瀾水者。取其流利。不助腎邪也。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藥方: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掰開)。將以上四味藥材,用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煮到剩下八升。然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溫地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甘瀾水的製作方法:取水兩斗,放在大盆裡,用勺子不停地攪動,直到水面出現五六千個像珠子一樣的小泡泡,然後取用這些水。
(方劑的原理說明)出汗後,體內仍殘留邪氣,夾雜着北方寒邪濕氣,因此選用桂枝湯的部分藥材來調和營氣,又選用五苓散的部分藥材來利水。使用甘瀾水,是因為它能通利水道,且不會加重腎臟的負擔。
4. 茯苓甘草湯
桂枝(二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
桂枝、茯苓各二兩,甘草一兩(炙甘草),生薑三兩(切片)。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四升水煮成二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5. 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
甘草(四兩炙),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麥門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研),阿膠(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將四兩炙甘草、三兩桂枝、二兩人參、一斤生地黃、半升(去心)麥門冬、半升研磨的麻子仁、二兩阿膠、三兩切片的生薑、十二枚掰開的大棗,以上九味藥材,用七升清酒和八升水先煎煮八味藥材,煎至三升,過濾去渣,加入阿膠烊化至完全溶解,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6.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夫寒傷營。則營血受病而見骨節煩疼。當矣何反腠理閉密無汗而喘耶蓋營既受傷於內。必無衛氣獨和於外之理所以用麻黃髮汗必兼桂枝以和營。用杏仁者。所以散氣除喘用甘草者。所以助陽和衛。營衛流行始能作汗也。按時珍云。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者。
夫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即為血在衛即為汗。寒傷營。營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故無汗發熱而增寒。風傷衛。衛氣不能內護於營。營氣不固。故有汗發熱惡風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又汪石山云。
辛甘發散為陽。仲景發表藥中。必用甘草以載住邪氣不使陷入陰分也。若邪既入里。則內䐜張必無復用甘草之理試觀五苓抵當承氣大柴陷胸十棗輩並不用甘草也。惟調胃桃核二湯以其尚兼太陽部分之表邪。故不得不用也。當知發汗藥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此湯須脈證全在於表方可用之。
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今人但執一二日在表。並宜發汗。設尺中弦數虛大。為陰虛多火汗之則亢陽熱厥而死尺中遲弱足冷。為陽虛夾陰汗之。則亡陽。厥逆而死。可不慎歟。
白話文:
麻黃湯
麻黃(去掉節的三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泡去皮尖)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九升水煎煮。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二升,去掉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直到剩下二升半。過濾掉藥渣,溫服八合(約合現代的200毫升左右),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需要喝粥,其餘的注意事項遵照桂枝湯的服用方法。
寒邪傷及營氣,則營血受損,出現骨節疼痛等症狀。然而為何會出現腠理閉塞、無汗喘息呢?這是因為營氣受內傷,衛氣自然也無法獨自保持和諧,所以要用麻黃發汗,同時也要用桂枝調和營氣。杏仁用來散氣止喘,甘草用來助陽和衛,使營衛之氣得以運行,才能出汗。李時珍說,仲景治療傷寒無汗,用麻黃則出汗,用桂枝則無汗,歷代名醫卻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精髓。
津液化為汗液,汗液本是血液。在營氣中是血液,在衛氣中是汗液。寒邪傷及營氣,營血不能外達衛氣,衛氣閉塞,所以無汗而發熱,寒症加重。風邪傷及衛氣,衛氣不能內護營氣,營氣虛弱,所以出汗、發熱、惡風。因此,麻黃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發汗的重劑,實際上是發散肺經鬱熱的藥物;桂枝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經解肌的輕劑,實際上是調理脾胃、救治肺經的藥物。汪石山也說:
辛甘之味發散,屬陽。仲景的發表藥方中,必定要用甘草來承載邪氣,防止邪氣深入陰分。如果邪氣已經入侵內裡,則內臟充盈,就沒有再用甘草的必要了。試看五苓散、抵當湯、承氣湯、大柴胡湯、陷胸湯、十棗湯等,都不用甘草。只有調胃承氣湯和桃核承氣湯,因為還兼顧太陽經表邪的部分,所以不得不使用甘草。因此,必須知道發汗藥方中的甘草是不可或缺的。此方必須脈象和症狀都完全屬於表證才能使用。
如果脈象微弱,自汗,則不能使用。現在人只注重一二日在表,就應該發汗,如果寸脈弦數,脈大而虛,這是陰虛火旺、多汗的表現,則會亢陽熱厥而死;如果寸脈遲弱,足部冰冷,這是陽虛夾陰、多汗的表現,則會亡陽,厥逆而死。不可不謹慎啊!
7.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或問此方治脈浮緊頭痛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並不見中風之脈論。而疏鈔金鉀。但據條首中風二字。乃云本之風氣。似隱標之寒化反顯釋風寒兩感者。謬矣殊不知其實為風多寒少之證。設果本隱標顯。則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黃耶案內臺方云。此一證。全在不汗出三字。
藏機若風傷衛。則自汗惡風。寒傷營則無汗而喘。此云不汗出而煩躁則知其證略。有微汗不能透出故生煩燥。於此可見其兼有風證而脈見浮緊是風見寒脈加以惡寒身疼。知寒重於風。故於麻桂二湯中除去芍藥。倍麻黃而加石膏設不並力圖之。速令外泄則風挾寒威內攻。鼓動君相二火。
則周身皆為火化矣所以不得不倍用麻黃也。其去芍藥而加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原無藉於護營熱既鬱於心包則解煩誠不可緩明乎此則不但大青龍之法可解。大青龍之方可施。其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桂枝二越脾一湯麻黃升麻等可隨證取用而無窒礙也。
白話文:
大青龍湯
這方劑的組成是: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石膏(約雞蛋大小,敲碎)。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九升水煎煮,先煮麻黃,煮至減少二升,去除藥液表面的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出汗太多,用溫熱的藥粉擦拭身體。如果服藥後出汗了,就停止服用。出汗太多會損傷陽氣,導致虛弱、怕風、煩躁不安、睡不着覺。
有人問,這個方劑治療的是脈象浮緊、頭痛、惡寒、渾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的症狀,並沒有見到中風的脈象,卻在古籍中將其歸類為中風,說是治療風邪,似乎是隱藏了寒症,反而明顯地說明是風寒感冒,這是錯誤的。事實上,這是風邪較重,寒邪較輕的症狀。如果真的要隱藏寒邪,顯現風邪,那麼治療疾病就應該針對根本病因,為何反而加倍使用麻黃呢?內台方指出,這個症狀的關鍵在於「不出汗」三個字。
人體臟腑功能如果像風邪一樣損傷衛氣,就會自汗怕風;如果寒邪損傷營氣,就會不出汗而喘息。這個方劑的症狀是「不出汗而煩躁」,說明病情輕微,汗液不能順利排出,所以才煩躁。由此可見,它兼有風證,脈象浮緊也是風證的表現,再加上惡寒、身痛,說明寒邪比風邪重。因此,在桂枝湯、麻黃湯的基礎上,去掉了芍藥,加倍麻黃,又加入了石膏。如果不能迅速讓汗液排出,風邪挾帶寒邪就會內侵,刺激心火和胃火,導致全身火熱。所以必須加倍使用麻黃。去除芍藥而加入石膏,是因為汗液不能排出,不需要保護營氣,體內熱邪鬱積於心包,所以解煩躁刻不容緩。明白了這些,不僅大青龍湯的治療方法和處方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升麻湯等,也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不會有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