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正方 (3)

回本書目錄

正方 (3)

1.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細辛(二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二升去閉者泡),生薑(半斤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2.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3.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汗後餘邪。挾北方邪水為患故取桂枝中之二以和營五苓散中之一以利水。作甘瀾水者。取其流利。不助腎邪也。

4. 茯苓甘草湯

桂枝(二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5. 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

甘草(四兩炙),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麥門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研),阿膠(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6.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夫寒傷營。則營血受病而見骨節煩疼。當矣何反腠理閉密無汗而喘耶蓋營既受傷於內。必無衛氣獨和於外之理所以用麻黃髮汗必兼桂枝以和營。用杏仁者。所以散氣除喘用甘草者。所以助陽和衛。營衛流行始能作汗也。按時珍云。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者。

夫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即為血在衛即為汗。寒傷營。營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故無汗發熱而增寒。風傷衛。衛氣不能內護於營。營氣不固。故有汗發熱惡風是麻黃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又汪石山云。

辛甘發散為陽。仲景發表藥中。必用甘草以載住邪氣不使陷入陰分也。若邪既入里。則內䐜張必無復用甘草之理試觀五苓抵當承氣大柴陷胸十棗輩並不用甘草也。惟調胃桃核二湯以其尚兼太陽部分之表邪。故不得不用也。當知發汗藥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此湯須脈證全在於表方可用之。

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今人但執一二日在表。並宜發汗。設尺中弦數虛大。為陰虛多火汗之則亢陽熱厥而死尺中遲弱足冷。為陽虛夾陰汗之。則亡陽。厥逆而死。可不慎歟。

7.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或問此方治脈浮緊頭痛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並不見中風之脈論。而疏鈔金鉀。但據條首中風二字。乃云本之風氣。似隱標之寒化反顯釋風寒兩感者。謬矣殊不知其實為風多寒少之證。設果本隱標顯。則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黃耶案內臺方云。此一證。全在不汗出三字。

藏機若風傷衛。則自汗惡風。寒傷營則無汗而喘。此云不汗出而煩躁則知其證略。有微汗不能透出故生煩燥。於此可見其兼有風證而脈見浮緊是風見寒脈加以惡寒身疼。知寒重於風。故於麻桂二湯中除去芍藥。倍麻黃而加石膏設不並力圖之。速令外泄則風挾寒威內攻。鼓動君相二火。

則周身皆為火化矣所以不得不倍用麻黃也。其去芍藥而加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原無藉於護營熱既鬱於心包則解煩誠不可緩明乎此則不但大青龍之法可解。大青龍之方可施。其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桂枝二越脾一湯麻黃升麻等可隨證取用而無窒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