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正方 (3)
正方 (3)
1.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細辛(二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二升去閉者泡),生薑(半斤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白話文:
藥材
- 當歸:三兩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用酒洗淨
- 細辛:二兩
- 甘草:二兩,炙烤後使用
- 通草:二兩
- 大棗:二十五枚,掰開
- 吳茱萸:二升,去除閉塞的部分,用酒泡
- 生薑:半斤,切片
製作方法
將以上九味藥材,加入水六升、清酒六升一起煮,煮到剩下五升,去渣,溫熱後分五次服用。
2.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用四兩茯苓、三兩桂枝、二両白朮和二両炙過的甘草。把這四種材料放入六升水中煮至三升後去掉渣滓,然後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3.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汗後餘邪。挾北方邪水為患故取桂枝中之二以和營五苓散中之一以利水。作甘瀾水者。取其流利。不助腎邪也。
白話文:
準備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掰開)。將這些藥材用一斗甘瀾水先煮茯苓,煮至水減兩升。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以甘瀾水法服用。甘瀾水做法:取水兩斗,置於大盆內,用勺子舀水,水面上會出現五六千顆珠子,相互追逐,取這些珠子來用。
出汗後,餘邪挾帶著北方邪水作祟,因此取桂枝中的二分,與五苓散中的利水成分結合,以利水消腫。用甘瀾水的原因,是取其流利之性,不助腎邪。
4. 茯苓甘草湯
桂枝(二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用二兩桂枝、二兩茯苓、一兩炙甘草和三兩切成片的生薑,加四升水煎煮至二升後去掉渣滓,分成三次溫服。
5. 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
甘草(四兩炙),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麥門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研),阿膠(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藥方:復脈湯
藥材:
- 甘草(四兩,炙過)
- 桂枝(三兩)
- 人參(二兩)
- 生地黃(一斤)
- 麥門冬(半升,去心)
- 麻子仁(半升,研磨)
- 阿膠(二兩)
- 生薑(三兩,切片)
- 大棗(十二枚,掰開)
製作方法:
- 將上述九味藥材,用七升清酒和八升水先煮八味藥材,煮至藥汁剩下三升。
- 去掉藥渣,加入阿膠,用小火慢慢熬化至完全溶解。
- 待藥汁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6.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夫寒傷營。則營血受病而見骨節煩疼。當矣何反腠理閉密無汗而喘耶蓋營既受傷於內。必無衛氣獨和於外之理所以用麻黃髮汗必兼桂枝以和營。用杏仁者。所以散氣除喘用甘草者。所以助陽和衛。營衛流行始能作汗也。按時珍云。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者。
白話文:
將麻黃(去除節,三兩)、桂枝(二兩)、甘草(炙過,一兩)、杏仁(泡去皮尖,七十個)這四味藥,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八升,去上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半,去渣,溫熱服用八合,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用吃粥,其餘按照桂枝湯的用法休養。
因為寒邪傷了營氣,營血受病,所以出現骨節疼痛。但奇怪的是,毛孔閉塞沒有汗,反而喘不過氣。這是因為營氣受傷,體內沒有營氣,自然也無法獨自靠衛氣來保護體表,所以用麻黃發汗,必須同時使用桂枝來調和營氣。用杏仁是為了散氣除喘,用甘草是為了助陽氣和衛氣。只有營氣和衛氣流通,才能出汗。按李時珍所說,張仲景治療傷寒無汗者,就用麻黃,有汗者就用桂枝。歷代名醫都沒有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
夫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即為血在衛即為汗。寒傷營。營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故無汗發熱而增寒。風傷衛。衛氣不能內護於營。營氣不固。故有汗發熱惡風是麻黃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又汪石山云。
辛甘發散為陽。仲景發表藥中。必用甘草以載住邪氣不使陷入陰分也。若邪既入里。則內䐜張必無復用甘草之理試觀五苓抵當承氣大柴陷胸十棗輩並不用甘草也。惟調胃桃核二湯以其尚兼太陽部分之表邪。故不得不用也。當知發汗藥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此湯須脈證全在於表方可用之。
白話文:
人體的津液就是汗液,汗液其實就是血液。血液在營氣中就是血液,在衛氣中就是汗液。寒邪傷及營氣,營血無法外達衛氣,衛氣閉塞固守,因此會無汗發熱且寒氣更甚。風邪傷及衛氣,衛氣無法內護營氣,營氣不固,因此會有汗發熱且怕風。麻黃雖然是太陽經發汗的重劑,但實際上是發散肺經鬱熱的藥物。桂枝雖然是太陽經解肌的輕劑,但實際上是調理脾胃、救護肺臟的藥物。
汪石山說:辛甘發散屬陽性。張仲景在發表藥物中,一定會用甘草來約束邪氣,使其不至於陷入陰分。如果邪氣已經入里,則內裡壅塞,就沒有再用甘草的必要了。試看五苓散、抵當湯、承氣湯、大柴胡湯、陷胸湯、十棗湯等,都沒有用到甘草。只有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因為還兼顧了太陽經部分的表邪,所以不得不使用甘草。因此要知道,發汗藥物中的甘草不可或缺。這種湯劑必須脈證都在表證時才可以使用甘草。
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今人但執一二日在表。並宜發汗。設尺中弦數虛大。為陰虛多火汗之則亢陽熱厥而死尺中遲弱足冷。為陽虛夾陰汗之。則亡陽。厥逆而死。可不慎歟。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且有自汗的情況,就不能使用這個方法了。現在的人只固守著一兩天在皮膚表面的時候都應該出汗,但是如果尺部的脈象是弦狀、快速和虛大的狀態,表示身體裡的陰氣已經耗盡,火氣過旺,汗水太多會導致高溫燥熱,甚至死亡;如果是尺部的脈搏慢弱並且腳底冰涼,代表身體中的陽氣不足,加上陰氣出汗,就會使陽氣流失,引致四肢冰冷而死亡。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事情啊!
7.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或問此方治脈浮緊頭痛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並不見中風之脈論。而疏鈔金鉀。但據條首中風二字。乃云本之風氣。似隱標之寒化反顯釋風寒兩感者。謬矣殊不知其實為風多寒少之證。設果本隱標顯。則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黃耶案內臺方云。此一證。全在不汗出三字。
白話文:
藥方
- 麻黃(六兩,去節)
- 桂枝(二兩)
- 甘草(二兩,炙)
-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 生薑(三兩,切)
- 大棗(十二枚,擘開)
- 石膏(大小如雞蛋,碎)
用法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水減二升,去上層泡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微微出汗即可,汗出太多者,可用溫粉末止汗。服用一次後,若已出汗,則暫停後續服用。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虛弱怕風,煩躁不安,難以入睡。
解惑
有人問:這個方子治療脈象浮緊,頭痛惡寒,全身疼痛,不發汗而煩躁,不見中風之脈論,而疏鈔金鉀僅憑條首中的「中風」二字,就說這是本於風氣,好像隱藏標誌,寒化反顯,解釋為風寒兩感。這樣說就錯了!其實,這個方子是治療風多寒少的證候。如果真的本於隱藏標誌,顯露出來,那麼治療疾病就應該求其根本,為何反倒加倍使用麻黃呢?案內臺方說,這個證候的關鍵就在於「不發汗」三字。
藏機若風傷衛。則自汗惡風。寒傷營則無汗而喘。此云不汗出而煩躁則知其證略。有微汗不能透出故生煩燥。於此可見其兼有風證而脈見浮緊是風見寒脈加以惡寒身疼。知寒重於風。故於麻桂二湯中除去芍藥。倍麻黃而加石膏設不並力圖之。速令外泄則風挾寒威內攻。鼓動君相二火。
則周身皆為火化矣所以不得不倍用麻黃也。其去芍藥而加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原無藉於護營熱既鬱於心包則解煩誠不可緩明乎此則不但大青龍之法可解。大青龍之方可施。其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桂枝二越脾一湯麻黃升麻等可隨證取用而無窒礙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元氣受到風邪侵襲,就會容易出汗怕風。如果寒邪入侵營氣,則會沒有汗反而喘不過氣。因此,如果病人沒有汗出卻感到煩躁,就知道他可能出現了這種情況。因為體內有微汗無法排出,所以才產生煩躁。從這些症狀可以看出,病人同時也伴有風邪,脈象浮緊,這是風邪遇到寒邪的脈象,再加上惡寒身痛,說明寒邪比風邪更重。因此,在麻黃桂枝湯中去掉了芍藥,加倍麻黃,並且加入石膏,目的是要盡快讓汗液排出。如果不能盡快排出汗液,風邪夾雜着寒邪就會向內攻擊,導致心火和君火都受到影響,全身都會被火氣燒灼。因此,必須加倍使用麻黃。去掉了芍藥,加入石膏,是因為汗液無法排出,身體原先也沒有保護營氣,熱氣鬱結在心包,所以解煩躁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明白了這些,就不僅僅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桂枝二越脾一湯、麻黃升麻等湯藥來治療,不會有任何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