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正方 (2)

回本書目錄

正方 (2)

1. 新加湯

桂枝(三兩),芍藥(四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四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此因發汗後津液驟傷非真陽數虧之比故宜和營藥中加人參以助津氣也。

白話文:

藥方

  • 桂枝 (三兩)
  • 芍藥 (四兩,酒洗)
  • 甘草 (二兩,炙)
  • 生薑 (四兩,切)
  • 大棗 (十二枚,擘開)
  • 人參 (三兩)

用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七升,用微火煮至三升,去渣後,根據寒溫程度服用一升。

解釋

此方適用於發汗後津液驟減,並非真陽虛損的情況。由於需要滋補津液,所以在傳統的和營藥中加入人參,以助益津氣。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芍藥(二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茯苓(三兩),白朮(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小便利則愈。

白話文:

藥方

  • 芍藥(二兩,用酒洗淨)
  • 甘草(二兩,炙烤)
  • 生薑(三兩,切片)
  • 大棗(十二枚,掰開)
  • 茯苓(三兩)
  • 白朮(三兩)

使用方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以微火煎煮,煮至三升時,過濾藥渣,趁溫熱服用一升。若小便順暢,則病症痊癒。

3.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方:桂枝、甘草、生薑和大棗。把這四種材料放入七公升水中用小火煮至三公升後去掉渣滓,然後根據溫度酌量服用約100毫升。

4.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惡寒止停後服。

白話文: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附子(一枚,泡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五味藥材,用七升水,以小火煮至三升,去渣後,根據寒熱狀況服用一升。若服藥後仍感惡寒,則停服,待稍後再服用。

5.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後服。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用酒洗淨),甘草(二兩,炙烤),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以小火煮至三升,去渣後,根據寒熱程度服用一升。若服用一劑後,汗止則停藥,待下次需要時再服用。

6.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把桂枝和炙過的甘草放在一起加三公升水煮到剩下一公升,然後一次喝完。

7. 救逆湯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白龍骨(四兩熬水飛),牡蠣(五兩熬)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蜀漆(三兩,洗去腥味),白龍骨(四兩,熬水去沫),牡蠣(五兩,熬煮)。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蜀漆,減去二升水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去渣,溫熱服用一升。

8.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龍骨(二兩熬水飛),牡蠣(二兩熬)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一兩,甘草二兩,龍骨二兩(先用水熬煮,然後將藥渣去除,取其藥液),牡蠣二兩(用水熬煮)。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五升水煮至二升半,去除藥渣,溫服八合,每日三次。

9.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酒洗),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麻黃(一兩去節),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白話文: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用酒洗淨)、甘草(炙)、生薑(切片,各一兩)、大棗(四枚掰開)、麻黃(一兩去節)、杏仁(二十四個,用湯浸泡去皮尖和兩頭的仁)。

以上七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煮沸兩次,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一升八合,去藥渣,溫服六合。

10.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酒洗),甘草(一兩二銖炙),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白話文: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用酒洗淨),甘草(一兩二銖,炙烤),生薑(一兩六銖,切片),大棗(五枚,掰開),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以上七味藥材,先用五升水煮麻黃,煮沸兩次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下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兩次。

11.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酒洗),甘草(炙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錦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湯與各半證治相類方亦相類但彼以不得小汗而面熱身癢。故減小桂枝之制而加麻黃杏仁。此以胃熱無津而不能作汗。故減小大青龍之制去杏仁而加石膏以杏仁下氣走表。非無津者所宜石膏辛涼化熱正胃熱者所喜爾。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用酒洗淨)、甘草(炙過,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大棗(四枚掰開)、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成碎片,用錦布包好)。

將以上七味藥材一起研磨,用五升水先煮麻黃一二沸,去掉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這個湯方和之前的藥方證治相類似,藥方也類似,只是之前的藥方是因病人得不到小汗而面紅身癢,所以減少桂枝的用量,而增加麻黃和杏仁。這個藥方則是因為胃熱無津,無法出汗,所以減少大青龍湯的用量,去掉杏仁,而增加石膏。杏仁能降氣走表,並不適合無津的病人,而石膏辛涼解熱,正好適合胃熱的病人。

12.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細辛(二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藥方

  • 當歸:三兩
  • 桂枝:三兩
  • 芍藥:三兩(酒洗)
  • 細辛:二兩
  • 甘草:二兩(炙)
  • 通草:二兩
  • 大棗:二十五枚(掰開)

用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八升水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