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正方 (1)
正方 (1)
1. 正方
(一百十三道○諸方之義本條注內已經疏明者此不復贅)
白話文:
(這一百十三道方劑的意義,在本條的註解內已經詳細說明過的,這裡就不再重複敘述了。)
2. 桂枝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再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此方專主衛受風邪之證。以其衛傷。不能外固而自汗。所以用桂枝之辛發其邪。即用芍藥之酸助其陰然一散一收。又須甘草以和其胃。況發汗必須辛甘以行陽。故復以生薑佐桂枝大棗佐甘草也。但方中芍藥不言赤白。聖惠與節庵俱用赤孫尚與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補瀉不同仲景云。
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營雖不受邪。終非適平也。故衛強則營弱是知必用白芍藥也。營既弱而不能自固。豈可以赤芍藥瀉之乎。雖然。不可以一律論也。如太陽誤下而傳太陰因而腹滿時痛。則當倍白芍補營血之虛。若夫大實者必加大黃又宜赤芍以瀉實也。至於濕熱素盛之人與夫酒客輩感寒之初身寒惡熱者用桂枝湯。
即當加黃芩以勝熱則。不宜白芍以助陰。貴在臨證活法也。○按桂枝入心。血藥也。而仲景用以治風傷衛之證。麻黃走肺氣藥也。而仲景用以治寒傷營之證皆氣病用血藥。血病用氣藥故許學士有脈浮而緩。風傷營浮緊兼澀寒傷衛之誤。殊不知風傷衛則衛受邪衛受邪。則不能內護於營。
故營氣不固而自汗。必以桂枝血藥透達營衛又須芍藥護營固表。營衛和而自汗愈矣寒傷營則營受邪。營受邪。則不能外通於衛故氣鬱而無汗。必以麻黃氣藥開通腠理。又須桂枝實營散邪。汗大泄而鬱熱散矣。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用酒洗過)、甘草(二兩,炙烤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將藥液調整到合適的溫度後服用一升。服藥後,稍後喝下一碗稀粥,約一升多,以幫助藥力發揮。蓋上被子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感覺像是皮膚表面滲出汗珠,這樣最好,但不可讓汗像水流一樣,否則病一定不會好。如果服一劑藥就出汗病癒,就停止服用後面的藥,不必全部喝完。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服一劑,方法和之前一樣。如果還是沒有出汗,就縮短服藥間隔,約半天時間將三劑藥全部喝完。如果病情嚴重,可以一天一夜連續服用,觀察情況。如果喝完一劑病症仍然存在,就再製作一劑服用。如果還是不出汗,就持續服用到兩三劑,並禁食生冷、黏膩、肉類、麵食、五辛(蔥、蒜、韭、薤、興渠)、酒、乳酪、腥臭等食物。
這個藥方專門治療因風邪侵襲導致的衛氣受損病症。因為衛氣受損,無法固守體表,才會自汗。所以用桂枝的辛味來發散邪氣,又用芍藥的酸味來幫助滋養陰液,一發散一收斂。還需要甘草來調和脾胃。況且發汗必須用辛味和甘味來運行陽氣,所以再用生薑輔助桂枝,大棗輔助甘草。只是藥方中芍藥沒有說明用赤芍還是白芍,聖惠和節庵都用赤芍,孫尚和叔微都用白芍。然而赤芍和白芍的補瀉作用不同。張仲景說:「病發熱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衛氣強盛的表現。營氣雖然沒有受到邪氣侵襲,但終究不是平和狀態。」所以說衛氣強盛就導致營氣虛弱,由此可知必須用白芍。營氣既然虛弱,不能固守體表,怎麼可以用赤芍來瀉呢?雖然如此,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太陽病被誤用下法,邪氣傳到太陰,導致腹部脹滿疼痛時,就應該加倍使用白芍來補養營血的虛弱。如果腹部脹滿很嚴重,就必須加大黃,也宜用赤芍來瀉實。至於平時濕熱體質盛的人,或是經常喝酒的人,在剛開始感受風寒時,身體怕冷又怕熱,使用桂枝湯時,就應該加黃芩來清熱,不宜用白芍來助長陰液。關鍵在於臨床上的靈活運用。按:桂枝入心,是血藥。但張仲景卻用它來治療風邪侵襲衛氣的病症;麻黃走肺,是氣藥。但張仲景卻用它來治療寒邪侵襲營氣的病症。這都是氣病用血藥,血病用氣藥的做法。所以許學士認為脈象浮而緩,是風邪侵襲營氣;脈象浮而緊兼澀,是寒邪侵襲衛氣,這是錯誤的理解。其實是風邪侵襲衛氣,衛氣受邪,就無法在內護衛營氣,所以營氣不固而自汗,必須用桂枝這種血藥來疏通營衛,還需要芍藥來保護營氣,固守體表,營衛調和,自汗就會痊癒。寒邪侵襲營氣,營氣受邪,就無法在外疏通衛氣,所以氣機鬱滯而無汗,必須用麻黃這種氣藥來開通毛孔,還需要桂枝來充實營氣,驅散邪氣,汗液大量排出,鬱積的熱邪也就消散了。
3.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去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桂枝湯方中芍藥桂枝等分。用芍藥佐桂枝以治衛氣。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藥。用桂枝佐芍藥以治營氣。更加膠飴以緩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則其功用大有不同耳。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用酒洗過),甘草二兩(烤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麥芽糖一升。
以上六種藥材,加水七升煎煮,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放入麥芽糖,再次用微火煮到麥芽糖融化,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依照桂枝湯的配方,芍藥和桂枝的用量是相等的。用芍藥來輔助桂枝,主要是治療衛氣(體表的防禦之氣)。小建中湯的配方,將芍藥的用量加倍,用桂枝來輔助芍藥,主要是治療營氣(體內的營養之氣)。再加入麥芽糖來緩和脾胃的功能。因此將此方命名為「建中湯」,它的功效和桂枝湯有很大的不同。
4.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二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葛根(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將桂枝(二兩)、芍藥(三兩,用酒洗過)、甘草(二兩,烤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葛根(四兩)這六味藥,加入一斗水。先煮葛根,讓水減少兩升。撈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三升藥液。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5.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時服。
燒針發汗。則損陰血驚動心氣。心氣因驚而虛。則觸動腎氣發為奔豚。先灸核上以散寒。次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所加之桂當用肉桂為是。
白話文: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用酒洗過)、甘草二兩(烤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剝開)。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水七升,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調整到適合的溫熱度後服用一升。如果服用一次就出汗,病好了就停止服用。
用燒熱的針來發汗,會損傷陰血,驚動心氣。心氣因為受到驚嚇而虛弱,就會觸動腎氣,引發奔豚病。應該先用艾灸在肚臍上方來散寒,然後服用桂枝加桂湯來宣洩奔豚的氣。這裡加的桂,應該用肉桂才對。
6.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用酒洗過)、炙甘草二兩、切好的生薑三兩、掰開的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七升,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調整到適當的溫熱度後服用一升。
7.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將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用酒洗過)、甘草(二兩,炙烤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以及大黃(一兩)這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溫熱服用,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8.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酒洗),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三兩炙),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太陽病誤下微喘脈促宜用此湯若陽明病誤下微喘胸膈不快者。又屬小陷胸證矣。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用酒洗過,甘草二兩烤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剝開,厚朴三兩烤過,杏仁五十個去除皮和尖端。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調整到適當的溫熱程度後服用一升。如果服用一劑後出汗,病就好了,就可以停止服用後續的藥。
太陽病誤用瀉藥導致輕微喘息、脈搏急促,適合用這個湯劑。如果陽明病誤用瀉藥導致輕微喘息、胸膈不舒服,就屬於小陷胸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