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脈法篇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按弦為少陽脈。此以弦為陰脈者。兼見沉澀微弱而言陰病。見陽脈者生陽氣內復陰邪外出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也。陽病見陰脈者死。外顯陽證。內伏陰邪。正衰邪勝也。如譫言妄語。脈沉細者。死是也。○又按微為厥陰脈而傳經熱邪。亦尺寸俱微豈熱邪至極而脈反微耶。

殊不知傷寒之邪傳至厥陰。正氣雖已大傷而邪氣亦以向衰所以不數實而反微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浮數陽脈也。陽病不大便。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是陽氣結而陰不得和也。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不勝火。故當劇沉遲陰脈也。陰病當下利。今反大便硬是陰氣結而陽不得和也。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不勝水故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脈寸微尺弱者。陽虛陰往從之也。少頃發熱。則脈必數盛矣。此勝復之常內傷虛損多此。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言寸口浮大。而尺內遲弱也。與太陽中風陽浮陰弱同脈異證。彼言風邪傷衛營弱衛強。此言營血本虛。故其證自區。別然尺中遲弱者。汗下俱禁究竟本虛也。

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陽結靄靄如車蓋。形容浮大而虛。陰結累累如循長竿體。貼指下弦而強直。陽微瞥瞥如羹上肥彷彿虛濡無力。陽衰縈縈如蜘蛛絲。譬擬沉細欲絕。亡血綿綿如瀉漆之絕描寫前大後細之狀。皆歷歷如繪。○此陽結。陰結。是言脈法與前論病證不同不可牽合。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結促是有留滯於中。故脈見止歇力能自還。代脈是陽氣衰微不能自還雜病見之必死惟傷寒。有心悸脈代者。寒飲停蓄故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沉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翕浮也。奄忽也。言忽焉而浮忽。焉。而沉故為滑也。滑本陽實陰部見陽。脈為陽邪乘陰故股內汗出。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脈之動者。皆緣陰陽不和。故不能貫通。三部而虛者。受邪則動所以動於寸口為陽動。陽動則汗出。動於尺內為陰動。陰動則發熱。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此三焦真火受傷也。蓋動脈雖多見於關上。然尺寸亦常見之。本文又言若數脈見於關上。若字甚活。是舉一隅為例耳。

今世以尺寸之動。強飾為滑。殊不知動脈是陰陽相搏虛者。則動。故單見一部滑脈是邪實有餘多兼見。二三部或兩手俱滑。以此辨之。則動滑之虛實判然矣。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雖浮大。而軟按之。仍不絕者。為緩若。按之即無是虛脈非緩脈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浮緊而弦者。少陽脈也。若沉緊而弦。即是裡寒陰脈矣。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數為虛。風發熱之候證雖發熱而本屬虛寒是以仍灑淅。惡寒故言數為虛。虛為寒明所以當用溫順。散邪不可竟行表散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不解者。此為難治。

浮滑為表實當汗出。而解今汗出不解。皆緣衛氣熱極較常度行之過疾。所以脈反數疾。不解況既汗出傷陰。則營亦受病是知邪已入腑。表裡俱熱故難治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浮而遲。為營氣不能外行。於衛分衛中。陽虛不能作汗。而瘥遲致汗。濕留於肌表而身癢作瘡也。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初持脈來疾去遲言自尺內至於寸口。為心肺盛而肝腎虛。此出疾入遲言自筋骨出於皮膚以脈盛於表故曰。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言自寸口下於尺內為心肺虛而肝腎旺此出遲入疾言自皮膚入於筋骨。以脈盛於內。故曰內實外虛。

假令脈來微去大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脈來微去。大者言浮取則微沉取則大為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者。言脈初來小取之漸漸大為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言浮取之微而前小後大為表氣不固而自汗也。下微本大者。言沉取之微而按久益大為里邪拒閟而關格不通頭無汗者。乃邪入膀胱陽氣未脫猶可治也。蓋傷寒暴病。非雜證津液久虛之比。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三部俱伏而尺中時見小滑。一二至。此為陰中伏陽也。若寸口略見短小。一二至。尺中絕不至者。為損脈見之必難治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緊脈皆為寒。寒邪在表則浮緊在裡則沉緊。此言吐下後。脈緊為肺胃受傷若更兼咳及利又為水飲。內伏之候當以辛溫散水為務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此以浮沉遲數定表裡臟腑而全重於遲為在臟句故重申以明之設脈見浮遲雖有表證只宜小建中和之終非麻黃青龍。所宜以臟氣本虛故也。○凡言寸口統三部而言。針經以寸口人迎分別臟腑也。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為真陽氣。微則腎中陰火挾痰飲而聚於膈上。故心懸懸。若飢狀。而虛痛不能食也。至於寸口遲為營中。寒營為血之本。血寒而反發熱其義何居。蓋寸口脈遲其陽必陷於陰分尺中緊盛更小待言所以為發熱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噫而吞酸是胃中虛火挾痰飲上逆非墜痰降逆之藥不足以鎮之此言暴病與老人之胃虛痰逆噫氣不同。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足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營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溺。(酢醋同)

三焦因營衛不行。無所依仰故氣不歸其部。上焦不歸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則不能腐熟水穀下焦不歸。則不能約制溲便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咳逆而唾腥吐。涎沫陰虛火炎可知也。加以寒慄則衛虛不能外護。又可知矣以脈見寸口故其證悉在上部耳。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氣虛則脈弱而煩血虛則脈澀而厥。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浮澀為脾胃不足。故當下利此易明也。至少陰脈弦而浮。稱為調和。如經之脈。此必有說焉蓋傷寒熱。傳少陰仍得弦浮陽脈為輕若見沉。遲則為少陰。病脈矣。夫所謂弦者。少陽生髮之氣也。浮者太陽表證之脈也。雖證見少陰。而少陰病脈不見不失經常之度。故為調脈若見滑數。

則為邪熱內盛。必挾熱便膿血也。○凡言趺陽皆當推之氣口。少陰皆當驗於尺。部若必候。諸於足在婦人殊為未傾謂手不及足之譏所不辭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誤下之所為也。營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而生惡瘡也。

趺陽胃脈以遲緩。為經當不當浮數。若見浮數知醫誤下而傷胃動脾也。營衛環轉之氣。以誤下而內陷其數脈必先改為微而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此皆邪客於脾所致邪熱獨留心下。雖飢復不殺穀。抑或潮熱發渴未有愈期必數脈之先微者仍遲緩如其經常始飢而消穀也。若數脈從前不改。則邪熱未陷。於脾但鬱於營衛。主生惡瘡而已。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脈浮數而惡寒。知表邪不散。而為熱。今飲食如常為里邪已。去若有焮腫為熱壅經絡。若無腫處必邪留臟腑隨內外而發癰膿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脈浮大為邪氣在表。表邪本當即解。今相持不散必是汗出。泄風之故當發癮疹身癢而生瘡疥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身體瘦削宗氣衰微胃氣虛寒。不能榮養。四末可知。加以肌肉結硬皮膚皴駁。故為甲錯。必內有蓄積將發癰膿之兆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此言胃受有形而實脾為熱盛而強。臟腑相併。為患而痛。故言以實擊強。治當量其虛實虛則消導實則攻下可也。

趺陰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趺陽脈緊為寒邪傷胃故必下利下利脈大為利盛故難治也。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沉數者。熱伏於內。故易已沉緊。為寒伏於內。故難治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胃中虛寒。則陽氣鬱伏。不伸故短氣。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虛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則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下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膈中之水氣因火擊動。所以腸鳴轉而下泄。則脾胃虛寒。可知若少陰。脈不至則下焦虛寒。不能運行水氣必致留結陰。分而為陰腫虛大也。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脈滑為噦者。胃虛不能散水。水結中焦。逼虛火上逆故為噦也。脈浮必衄者。浮為表邪。不散邪郁上焦必迫血上行而為衄也。胃氣素虛之人。誤施辛溫發。散則虛陽將欲外亡。所以脈浮鼻燥。皆緣責虛取實之故也。此與誤發少陰汗者。同科而減等。少陰少血動其血。則下厥上竭而難治。陽明多血但釀患未已耳。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大汗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揀其人則䭇。

寸口脈浮為表邪。而反下之為逆矣。以其人陽氣下陷故不為痞結而但腸鳴即當將差就錯內和其氣而反與之水寒。其胃致水氣相搏且夾帶濁飲上干清氣故令䭇也。○胡其章曰大則為寒。寒字當作邪字看。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此言衛虛營盛氣衰血熱三焦之火失其常度並熱於守經之血而妄行故為崩下不止耳。

寸口諸微亡陽諸澀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胃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口急不能言是脾藏血少不能上通於心氣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陽微陰勝加之多汗陽氣愈虛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腎中真陽之氣不能統於周身。則陰氣上迫於陽位。所以宗氣鬱聚血結。心下陽氣。因而不伸。陷入至陰之地。周身有陰。無陽遂至不仁。而厥也。治當刺期門以下。結血刺巨闕以行宗氣。宗氣布而陽氣。自復厥自退矣。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上條以脈之虛大倍常為關格見於尺部為關見於寸口為格故知。凡言寸口皆統三部而言也。○下條以關部伏澀異常為關格蓋伏。則氣滯澀則血寒也。上條乃正衰邪實不治之證下條是寒邪悶拒可治之證不可不察。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身冷者。胃氣不溫膚硬者。營血不濡以營衛氣衰。故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竟成臟厥之證也。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

關為陰陽之交界。關上脈絕則陰陽離決。故不治。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脛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齗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

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齗音銀嗢音鶻)

此下五條俱論陰陽錯雜之邪所謂三焦相溷內外不通為時行疫癘之總訣而傷寒壞證溫熱夾陰亦往往有內外合邪者。此條言寸口脈陰陽俱緊者。邪氣乘虛初犯中焦內外受傷未變為實也。寸脈浮而緊者清陽霧露之氣傷於陽故曰清邪中於上焦尺脈沉而緊者濁陰寒濕之邪傷於陰。故曰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則發熱頭痛項強脛攣等證皆是外感表證濁邪中下。

則陰氣為慄言身不戰而但心惕惕然內慄足膝逆冷等證。皆邪客陰經之。證今表氣徵虛則陽氣內入裡氣徵急則陰邪上逆由是三焦溷亂內外不通矣鬱於上焦則齦傷不能齧物中焦不治。則不能運行水穀營衛不通而血凝不流。若陽氣前通膀胱之邪欲散故小便赤黃邪熱遊溢經絡則為癰膿也。

設陰氣前通者。則陽氣厥微不能衛外寒氣內客於肺嚏而出之。以寒氣客於肺。故聲嗢咽塞言聲塞不能出也。寒者外邪也。厥者內邪也。內外之邪合併相逐為熱所擁。則血凝自下也。陰陽俱厥者。言脾胃之氣不相順接胃中陽氣不行不能敷布中外。故四肢逆冷脾中陰氣孤弱不能約制下焦故五液注下圊便類數下重而難也。

臍為生氣之源臍築湫痛。則生氣欲絕蓋邪氣傷犯中焦清濁相溷三焦俱病汗下。兩難治稍失時。則變證百出矣。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若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此脈此證表裡陰陽混淆未的疑似之間慎勿妄投藥餌徐而俟之。若七日之外當解之候微熱。手足溫。則為邪氣解而自愈矣。若致八日。以上當解不解反大發熱。此為逆證不可治也。然仲景止言難治非直不治也。故下文言設寸脈浮緊惡寒者。必嘔清陽霧露之邪溢上焦也。尺脈沉緊而腹痛者。必利濁陰寒濕之邪走下焦也。邪氣既得上下消散即可從其勢而治之矣。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脈陰陽俱緊內外皆邪至吐利後邪氣已泄脈緊當去也。若吐利後緊獨不解反不欲食皆為脾胃氣虛。水飲停蓄為晚發變證也若到七日脈緊漸退人安能食方為欲解。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脈來厥者如厥逆之寒熱交勝也初來大者為邪氣鼓動漸漸小為正氣受傷更來漸漸大為邪氣復進也。蓋緣其人正氣本虛不能主持隨邪氣進退。故其脈亦隨邪氣進退是以忽大忽小經云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是也。惡寒甚者。則發熱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陰之脈循喉嚨。

故也熱多者太陽多也。目赤脈多睛不慧以太陽之脈起於目。故也發汗攻陽則少陰之熱因發而上行。故咽中傷若復下之則太陽之邪因虛。而內陷。故兩目閉陰邪下行為寒多必便清穀陽邪下行為熱。多必便膿血熏之則火熱傷表身必發黃熨之則火邪內逼必為咽燥小便利者。津液未竭猶可救之小便難者。

津液已絕為危殆也。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燥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邪氣變熱衝於膈上也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者。熱鬱於經也。貪水者。為無陰邪氣並於上焦故必嘔惡水者。為無陽邪氣並於中焦。故厥逆也。若下之裡虛熱結。必咽痛厥逆假令手足不厥則熱邪不行而協熱利也。若頭痛目黃者。為邪在太陽下之熱氣內伏。則目閉也貪水者熱在上焦下之傷陰必脈厥聲嚶咽喉閉塞汗之傷陽則陰陽俱虛而戰慄惡水者。

為陽虛下之。則里冷不食完穀不化汗之。虛陽上乘口傷舌上白苔煩燥。若目黃漱水不大便者。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其汗則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者。太陽之瘀熱結於膀胱。而小便偏滲也。瘀血為陰邪雖有如任實證而不能消耗津液。故小便自利耳。○下之其三字從玉雨經增入。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必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刻。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困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能前。

此二條言尺中微弱者。不可汗下也。觀其意欲得溫一語可以灼見病情上條言寸口微見弦脈而咳劇吐涎等證知為胃氣本虛而挾寒飲速宜溫養中上誤發汗。則胃中陽氣愈傷客邪固結愈甚。或因刻而復汗之遂至蜷而苦滿腹中復堅皆陰邪水飲痞塞之象也。下條言寸口微見弦脈而咳吐涎沫等證仍為胃氣本虛亦宜培理中土。

若誤吐之下利不止胃中空虛而反暴食為除中少陰虛寒而反冷汗為外脫及口雖欲言舌萎不能前等死證歘起較。上條證更劇以下更甚於汗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此二條言尺中脈澀者。不可汗下也。陽微陰澀氣血兩虧而關上脈復弱胃土亦衰。所以汗下俱禁也。陽微復用陽藥發汗則陽氣轉傷必躁不得眠陽微而用陰藥攻下。則陽氣內陷必心下痞硬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衄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伏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悵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不為痞小便淋瀝小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寸口浮濡而關弱尺數者。以其人陽氣本虛虛陽陷於陰分也若誤下傷血必致狂走痞滿尿血耳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營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堅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快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溧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此見脈濡而緊者。為陽氣微營中寒陽微衛中風外則發熱惡寒營緊胃中冷內則微嘔心煩醫不知其外熱內冷以為大熱而從汗解之則表裡俱虛客熱淺在皮膚緊寒深在關元猶汲水灌其客熱致寒證四出不可復救也。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營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

脈浮而大氣實血虛雖偏之為害亦人所當有也。若此者陰部當見不足今反小便利大汗出外示有餘殊非細。故設衛氣之實者。因得汗利而脈轉微弱藉是與營無忤庶可安全若陽分之脈較前更加堅實則陽強於外陰必消亡於內所謂小便利大汗出者。

乃津液四射之徵勢必營竭血盡干煩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下注之證此際安其胃固其液調和強陽收拾殘陰岌岌不及況復以毒藥攻其胃轉增奔迫之勢而蹈重虛之戒令客陽亦去下血如汙泥而死哉。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也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利天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王肯堂曰大發其汗傷陽也。宜其脈微而惡寒又數大下之傷陰也。宜其脈澀而發熱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而首末獨言亡血者何也曰下之亡陰不必言汗亦血類故也內虛之人夏月陽氣在表則內無陽也故不勝其寒冬月陽氣在裡里陰既虛不能當邪氣之灼爍故不勝其熱然諸脈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者。

往往惡寒苦振慄不止或時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熱也此但言其例論其理耳。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立夏得洪大脈是溫病之本脈若其人苦疼重乃熱鬱肌表未得發越之故須以辛涼苦寒藥泄其鬱熱乃伏氣發汗之正法也。若明日身不疼重則營衛自和濈然汗出自解無藉於藥矣。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寒傷形故脈盛身寒而後周身發熱暑傷氣故脈虛身熱而獨背微惡寒。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脈數而解者必欲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上言脈微故不戰汗出而解此言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二說相左何耶然上以曾經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經汗下血氣未傷邪正俱盛故必大戰作汗而解不相左也。東垣云戰而汗出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陽明也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曾汗下必不爾矣。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手足三部脈皆至言三部大小同等也今人但知六七日欲作戰汗脈伏不知三部脈皆實而煩躁口噤亦是作汗之兆故仲景重申此義以明之。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而脈和者。中央之色見於正位濕熱得以外散也。

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本發熱身疼今熱退靜臥而脈沉遲故知邪散病不傳也設表證誤服下藥而脈變沉遲又為結胸入里之候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腹中有寒故痛所以脈當沉細今脈變浮大知陰退陽復故為愈也設卒痛便見浮大又為脈不應證矣。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熱退身涼而安靜雖脈不和為邪退未久故尚末平復不當以脈病人安例之。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大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陽反獨留孤陽亢極陰氣先竭也四肢漐習振掉不寧也柔汗冷汗也按五臟絕證有因賊邪勝克而死者有木臟之邪亢極而死者有子氣過逆母氣告竭而死者有本臟之氣衰絕而死者有臟腑俱絕而死者不可一概論。

又未知本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傷寒咳逆上氣肺病也脈毛甚則散肺絕之脈也。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陰陽交也。陰陽俱虛熱不止。津液竭也。乍疏乍數者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也。脈至如轉索者。其目死純是邪脈正氣不能為王也。譫妄身微熱而手足溫證脈相應故主生譫妄身大熱而手足冷證脈相反故主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