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5)

1. 太陽下篇

方是邪不能傳表,當從汗之而解。惟陰脈微者,方是邪不能傳裡,當從下之而解。此其故甚可思也。若非邪住不傳之候,則陽脈微者,當補其陽;陰脈微者,當補其陰矣。豈有反汗之而傷其陽,下之而傷其陰哉?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陽邪熾盛,逼處心胸,擾亂不寧,所以知其心下必結。然但顯欲結之象,尚未至於結也。若其人脈微弱者,此平素有寒飲積於心膈之分,適與外邪相召。外邪方熾,其不可下明矣。反下之,若利止,則邪熱乘虛入膈,必與寒痰上結;若利未止,因復下之,使陽邪不復上結。

亦將差就錯,因勢利導之法。但邪熱從表解極易,從里解極難。協熱下利,熱不盡,其利漫無止期,亦危道也。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其人已亡津液,復強責其小便,究令膀胱之氣化不行,轉增滿、硬、脹、喘者甚多。故宜以不治治之。

以上,風傷衛壞證。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本寒傷營麻黃湯證,乃誤用桂枝湯固衛,寒不得泄,氣逆變喘。然有大熱者,恐兼里證;若無大熱,為表邪實盛可知。乃與麻黃湯,除去桂枝而加石膏。去桂枝者,恐復助營熱,已誤不可再誤也;加石膏者,用以泄營中之熱也。至於內飲水多,外行水灌,皆足以斂邪閉汗,而成喘,不獨誤行桂枝湯為然也。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易桂枝以石膏,少變麻黃之法,以治誤汗而喘,當矣。誤下而喘,亦以桂枝為戒而不越此方者,何耶?蓋中風傷寒,一從桂枝,一從麻黃,分途異治。由中風之誤下而喘者,用厚朴杏仁加入桂枝湯中;則傷寒之誤下而喘者,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下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憹惱同)

胸中窒塞,窒比結痛則較輕也。虛煩不得眠,即下條臥起不安之互辭也。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乃邪退正虛,而餘邪阻滯,不能傳散,無可奈何之狀也。此時將汗之乎?下之乎?和之乎?溫之乎?仲景巧用梔子豉湯,湧載其餘邪於上,使一吐而盡,傳無餘。然惟無形之虛煩,用此無疑;若湧吐實煩,仲景別有瓜蒂散。

白話文:

當邪氣無法從體表散出時,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但如果是陰脈虛弱的人,代表邪氣無法進入體內,這時就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解決。這其中的道理很值得思考。如果不是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傳遞的情況,而是陽脈虛弱的人,就應該補養陽氣;陰脈虛弱的人,就應該補養陰氣。怎麼會有反而用發汗來傷害陽氣,或用瀉下來傷害陰氣的道理呢?

太陽病發病兩三天,病人無法安睡,只想坐起來,而且感覺心下有痞結的感覺,脈象微弱無力,這是原本體內就有寒氣的緣故。如果反而使用瀉下藥,如果腹瀉停止,必定會形成結胸;如果腹瀉沒有停止,過四天再用瀉下藥,這就會形成協熱下利的情況。

發病兩三天,病人無法安睡,只想坐起來,這是因為陽邪盛熱,逼迫在心胸部位,擾亂心神,使人不得安寧。所以知道他的心下必定有痞結的現象,但這只是顯示將要痞結的徵兆,還沒有真正結成。如果這個人的脈象微弱無力,這是因為他平素心膈部位就有寒飲積聚,剛好與外來的邪氣相互感應。現在外邪正旺盛,所以很明顯不能用瀉下藥。如果反而用瀉下藥,而且腹瀉停止了,那麼邪熱就會趁虛進入膈,必定會與寒痰一起向上結聚。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又再次用瀉下藥,這使得陽邪無法再向上結聚。

這也是將錯就錯,因勢利導的方法。但是,邪熱從體表解散非常容易,從體內解散就非常困難。協熱下利,熱邪沒有完全清除,腹瀉就會沒完沒了,這也是很危險的。

大瀉之後又發汗,導致小便不暢,這是因為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要再治療。等到小便順暢了,自然就會痊癒。

凡是疾病,無論是發汗、催吐、瀉下,或是失血、津液耗損,只要陰陽能夠自行調和,自然就會痊癒。

如果這個人已經耗損津液了,又強行催促小便,只會使膀胱的氣化功能無法運作,反而會增加腹部的脹滿、僵硬、呼吸急促等情況。所以,應該用不治療來治療。

以上說的是風邪侵犯衛表,導致衛氣虛壞的證候。

發汗之後,不可以用桂枝湯。如果汗出後又出現喘氣,但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發汗之後,如果大量飲水,必定會出現喘氣;如果用大量水灌入體內,也會喘氣。

原本是寒邪侵犯營分的麻黃湯證,卻誤用了桂枝湯來固衛,導致寒邪無法散出,氣機逆亂而出現喘氣。如果同時有明顯發熱,可能兼有里證;如果沒有明顯發熱,則可判斷是表邪盛實。這時應該使用麻黃湯,去除桂枝,並加入石膏。去除桂枝是擔心它會助長營分中的熱邪,已經犯錯就不能再錯下去了。加入石膏是用來疏散營分中的熱邪。至於體內飲水過多,或是從體外大量灌水,都會導致邪氣收斂,汗液閉塞,而造成喘氣。不僅僅是誤用桂枝湯才會這樣。

瀉下之後,不可以使用桂枝湯。如果汗出後又出現喘氣,但沒有明顯發熱,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把桂枝換成石膏,稍微調整一下麻黃湯的用法,用來治療誤汗而喘的情況是適當的。誤用瀉下導致喘氣的情況,也以戒用桂枝湯為原則,但還是不超出這個方劑的範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中風和傷寒,一個使用桂枝湯,一個使用麻黃湯,治療的方向不一樣。因為中風而誤用瀉下導致喘氣的,可以在桂枝湯中加入厚朴和杏仁;而因為傷寒而誤用瀉下導致喘氣的,可以在麻黃湯中加入石膏。這兩種治療方法是固定不變的。

傷寒五六天,大瀉之後,身體發熱沒有退去,心下出現痞結疼痛,這是邪氣沒有解散的表現,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如果發汗或瀉下之後,出現煩躁發熱,胸中感到窒悶,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發汗、催吐或瀉下之後,出現虛煩而難以入睡,如果嚴重的話,一定會翻來覆去、心中煩悶不安,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有氣短的現象,可以使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同時有嘔吐的現象,可以使用梔子生薑豉湯。

胸中窒塞,比痞結疼痛的程度要輕一些。虛煩而難以入睡,與下文的「臥起不安」意思相同。翻來覆去、心中煩悶不安,是因為邪氣退去而正氣虛弱,但餘邪阻滯,無法散去,沒有辦法的狀況。這時是要用發汗呢?還是瀉下?還是調和?還是溫補?仲景巧妙地使用梔子豉湯,將餘邪向上湧吐,使之徹底清除。但只有針對無形、虛弱的煩躁,使用這個方子才有效。如果是湧吐實熱的煩躁,仲景另有瓜蒂散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