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5)
卷下 (5)
1. 脈法篇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按弦為少陽脈。此以弦為陰脈者。兼見沉澀微弱而言陰病。見陽脈者生陽氣內復陰邪外出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是也。陽病見陰脈者死。外顯陽證。內伏陰邪。正衰邪勝也。如譫言妄語。脈沉細者。死是也。○又按微為厥陰脈而傳經熱邪。亦尺寸俱微豈熱邪至極而脈反微耶。
殊不知傷寒之邪傳至厥陰。正氣雖已大傷而邪氣亦以向衰所以不數實而反微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白話文:
請問,脈象有陰陽之分,什麼是陰陽脈呢?
回答:凡是脈象浮大、跳動頻繁、滑利,就稱為陽脈;脈象沉伏、粗澀、微弱、弦細,就稱為陰脈。凡是陰性病症出現陽脈,則患者會活;陽性病症出現陰脈,則患者會死。
按弦脈屬於少陽脈,這裡以弦脈為陰脈,是因為它兼具沉伏、粗澀、微弱等陰脈特徵。陰性病症出現陽脈,則患者會活,因為陽氣內復,陰邪外出,想要發汗解表。例如厥陰中風的脈象,浮則表示將要痊癒,不浮則表示尚未痊癒,就是這個道理。陽性病症出現陰脈,則患者會死,因為外在表現陽性症狀,內在卻隱藏著陰邪,正氣衰敗,邪氣佔據優勢。例如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沉細,就會死亡。
另外,微脈屬於厥陰脈,而傳經的熱邪也會使脈象變微。這就像寸關尺三脈都微細,難道是熱邪太過,以致脈象反倒變微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傷寒的邪氣傳至厥陰經,雖然正氣已經受到很大損傷,但邪氣也開始衰敗,所以脈象不會數而實,反而會變微。
請問,脈象有陽結和陰結之分,如何區分它們呢?
回答:脈象浮大、跳動頻繁,能吃飯,但大便不暢,這叫做陽結,屬於實證,預計在第十七天病情最嚴重。脈象沉伏、跳動緩慢,不能吃飯,身體沉重,大便反倒堅硬,這叫做陰結,屬於虛證,預計在第十四天病情最嚴重。
浮數陽脈也。陽病不大便。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是陽氣結而陰不得和也。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不勝火。故當劇沉遲陰脈也。陰病當下利。今反大便硬是陰氣結而陽不得和也。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不勝水故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脈寸微尺弱者。陽虛陰往從之也。少頃發熱。則脈必數盛矣。此勝復之常內傷虛損多此。
白話文:
浮脈是陽脈,陽病不應該大便,應該不能吃東西,現在卻能吃,這是陽氣凝聚,陰氣無法調和。到第十七天會傳到少陰水,水克不住火,所以會出現沉重遲緩的陰脈。陰病應該要腹瀉,現在卻便秘,這是陰氣凝聚,陽氣無法調和。到第十四天會傳到陽明土,土克不住水,所以會很嚴重。
有人問,為什麼有些人會出現灑淅惡寒後又發熱?回答說,陰脈不足,陽氣會跟隨它,陽脈不足,陰氣會乘虛而入。問,什麼叫做陽氣不足?回答說,如果寸口脈微弱,就叫做陽氣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就會出現灑淅惡寒。問,什麼叫做陰氣不足?回答說,如果尺脈虛弱,就叫做陰氣不足,陽氣下降進入陰中就會發熱。
出現灑淅惡寒後又發熱,脈象是寸脈微弱,尺脈虛弱,這是陽虛陰氣跟隨造成的。過了一會兒發熱,脈象就會變得又快又強,這是勝復之常,內傷虛損的人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言寸口浮大。而尺內遲弱也。與太陽中風陽浮陰弱同脈異證。彼言風邪傷衛營弱衛強。此言營血本虛。故其證自區。別然尺中遲弱者。汗下俱禁究竟本虛也。
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陽結靄靄如車蓋。形容浮大而虛。陰結累累如循長竿體。貼指下弦而強直。陽微瞥瞥如羹上肥彷彿虛濡無力。陽衰縈縈如蜘蛛絲。譬擬沉細欲絕。亡血綿綿如瀉漆之絕描寫前大後細之狀。皆歷歷如繪。○此陽結。陰結。是言脈法與前論病證不同不可牽合。
白話文:
如果陽脈浮現而陰脈虛弱,就代表血虛。血虛就會導致筋絡緊繃。
當寸口脈浮大,而尺脈遲弱時,這與太陽中風陽浮陰弱的脈象相同,但症狀卻有所不同。太陽中風是風邪傷及衛氣,導致衛氣虛弱,而營氣卻比較強盛。而這裡所說的是營血本身虛弱,因此症狀自然有所區別。尺脈遲弱的人,不論是汗法還是下法都不可使用,因為這都是根本虛弱的表現。
脈象沉者,代表營氣微弱。脈象浮而汗出,像流珠一樣,代表衛氣衰弱。脈象靄靄如車蓋,稱為陽結。脈象累累如循長竿,稱為陰結。脈象瞥瞥如羹上肥,代表陽氣微弱。脈象縈縈如蜘蛛絲,代表陽氣衰弱。脈象綿綿如瀉漆之絕,代表血虛。
陽結像車蓋一樣靄靄,形容脈象浮大而虛弱。陰結像循長竿一樣累累,表示脈象貼近指下,弦緊而強直。陽氣微弱的脈象像羹上肥一樣瞥瞥,彷彿虛弱無力。陽氣衰弱的脈象像蜘蛛絲一樣縈縈,比喻脈象沉細將要消失。血虛的脈象像瀉漆一樣綿綿,描寫脈象前大後細的狀態。這些都像畫一樣生動。
陽結和陰結指的是脈象,與之前論述的病症不同,不可牽強附會。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結促是有留滯於中。故脈見止歇力能自還。代脈是陽氣衰微不能自還雜病見之必死惟傷寒。有心悸脈代者。寒飲停蓄故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沉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緩慢,時而停頓,然後再跳動,稱為結脈。脈搏跳動頻繁,時而停頓,然後再跳動,稱為促脈。陽氣旺盛則促脈,陰氣旺盛則結脈,這都是病態脈象。按脈時,脈搏跳動緩慢,時而停頓,然後再跳動,稱為結脈。又或是脈搏跳動,突然停止,然後再跳動,但跳動次數很少,並且有回跳的現象,稱為結陰。脈搏跳動,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然後再跳動,稱為代陰。出現這種脈象,病症必然難以治療。
結脈和促脈,代表體內有阻滯之物,所以脈象呈現停頓,但能自行恢復跳動。代脈則代表陽氣衰微,無法自行恢復,患有雜病者,必然會死亡,只有傷寒病患,出現心悸、脈代,是因為寒飲停留在體內所致。
有人問:翕奄沉,稱為滑,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師說:沉代表純陰,翕代表正陽,陰陽調和,才會使脈象滑利,關脈、尺脈都平穩。陽明脈象微沉,飲食正常。少陰脈象微滑,滑利且緊實,稱為浮。沉代表陰氣充實,病人一定會有腿內汗出、陰部潮濕的現象。
翕浮也。奄忽也。言忽焉而浮忽。焉。而沉故為滑也。滑本陽實陰部見陽。脈為陽邪乘陰故股內汗出。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脈之動者。皆緣陰陽不和。故不能貫通。三部而虛者。受邪則動所以動於寸口為陽動。陽動則汗出。動於尺內為陰動。陰動則發熱。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此三焦真火受傷也。蓋動脈雖多見於關上。然尺寸亦常見之。本文又言若數脈見於關上。若字甚活。是舉一隅為例耳。
今世以尺寸之動。強飾為滑。殊不知動脈是陰陽相搏虛者。則動。故單見一部滑脈是邪實有餘多兼見。二三部或兩手俱滑。以此辨之。則動滑之虛實判然矣。
白話文:
現在有些人把寸脈和尺脈的動脈硬是說成是滑脈,殊不知動脈是因為陰陽相搏、虛弱纔出現的。所以,單獨出現一部滑脈,是邪氣實而有餘,多半會同時出現兩部或者三部滑脈,甚至兩手都滑。以此來辨別,就能清楚地知道動脈和滑脈的虛實了。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中醫脈象中的“動脈”和“滑脈”,並指出它們都是由於陰陽失衡造成的。文中還分析了它們的具體表現和病理意義,並強調了辨別動脈和滑脈的虛實至關重要。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雖浮大。而軟按之。仍不絕者。為緩若。按之即無是虛脈非緩脈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浮緊而弦者。少陽脈也。若沉緊而弦。即是裡寒陰脈矣。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數為虛。風發熱之候證雖發熱而本屬虛寒是以仍灑淅。惡寒故言數為虛。虛為寒明所以當用溫順。散邪不可竟行表散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不解者。此為難治。
白話文:
脈象浮大而濕潤,無論是陽脈還是陰脈,都叫做緩脈。如果脈象雖浮大,但按下去仍不消失,也是緩脈的一種表現。而按下去就消失的,則是虛脈,不是緩脈。
脈象浮而緊的,稱為弦脈。弦脈像弓弦一樣,按下去不會移動。緊脈則像繩索一樣,按下去感覺不穩定。
浮緊而弦的,是少陽脈。如果脈象沉緊而弦,則是裡寒陰脈。
脈象浮而數,根據情況不同,可以是風數、虛風、熱虛或寒風。虛寒相搏,就會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
脈象浮而數,表示虛寒,雖然發熱,但本質上屬於虛寒,所以仍然發熱惡寒。因此,稱為數為虛,虛為寒,治療時應該用溫順的方法散邪,不能直接使用表散藥物。
脈象浮而滑,屬於陽滑,是實證。陽實相搏,脈象數而疾,衛氣失調。浮滑之脈,數而疾,發熱汗出不解,這是一種難治的疾病。
浮滑為表實當汗出。而解今汗出不解。皆緣衛氣熱極較常度行之過疾。所以脈反數疾。不解況既汗出傷陰。則營亦受病是知邪已入腑。表裡俱熱故難治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浮而遲。為營氣不能外行。於衛分衛中。陽虛不能作汗。而瘥遲致汗。濕留於肌表而身癢作瘡也。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白話文:
醫生把脈的時候,病人打哈欠,說明沒有病。脈象像呻吟一樣,說明有病。說話遲緩,說明是風邪;說話時搖頭,說明是裡痛;走路緩慢,說明是表證比較強;坐著的時候身體蜷縮,說明是氣短;坐著的時候一條腿伸下來,說明是腰痛;身體緊緊護著腹部,好像懷了卵一樣,說明是心痛。
第五段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醫生說,呼吸就是脈象的頭。剛開始把脈的時候,脈來得快,去得慢,說明是“出疾入遲”,叫做內虛外實。剛開始把脈的時候,脈來得慢,去得快,說明是“出遲入疾”,叫做內實外虛。
初持脈來疾去遲言自尺內至於寸口。為心肺盛而肝腎虛。此出疾入遲言自筋骨出於皮膚以脈盛於表故曰。內虛外實初持脈來遲去疾言自寸口下於尺內為心肺虛而肝腎旺此出遲入疾言自皮膚入於筋骨。以脈盛於內。故曰內實外虛。
假令脈來微去大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脈來微去。大者言浮取則微沉取則大為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者。言脈初來小取之漸漸大為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言浮取之微而前小後大為表氣不固而自汗也。下微本大者。言沉取之微而按久益大為里邪拒閟而關格不通頭無汗者。乃邪入膀胱陽氣未脫猶可治也。蓋傷寒暴病。非雜證津液久虛之比。
白話文:
脈搏跳動微弱而消失強勁的,指的是用淺層按壓摸起來微弱,深層按壓摸起來強勁,說明疾病在內臟部位。脈搏跳動開始時微弱,後來逐漸強勁的,指的是脈象一開始摸起來微弱,後來逐漸變得強勁,說明疾病在表層。如果脈象一開始就微弱,而後來強勁,指的是用淺層按壓摸起來微弱,而後強勁,說明表氣不固而自汗。如果脈象一開始就強勁,而後微弱,指的是用深層按壓摸起來微弱,而按壓時間長後越來越強勁,說明裡邪阻滯而關竅不通。沒有出汗的,說明邪氣入侵膀胱,陽氣尚未衰竭,還可治療。因為傷寒暴病,與雜症和津液久虛的疾病不同。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三部俱伏而尺中時見小滑。一二至。此為陰中伏陽也。若寸口略見短小。一二至。尺中絕不至者。為損脈見之必難治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緊脈皆為寒。寒邪在表則浮緊在裡則沉緊。此言吐下後。脈緊為肺胃受傷若更兼咳及利又為水飲。內伏之候當以辛溫散水為務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脈象緊緊的,是怎麼來的?」老師回答:「比如說,如果病人出汗過多,或者因為肺寒而嘔吐,就會導致脈象緊。又比如說,如果病人咳嗽,又喝冷水,也會導致脈象緊。如果病人腹瀉,是因為胃虛寒,也會導致脈象緊。」
第四段
緊脈皆為寒。寒邪在表則浮緊在裡則沉緊。此言吐下後。脈緊為肺胃受傷若更兼咳及利又為水飲。內伏之候當以辛溫散水為務也。
脈象緊,都是因為寒邪入侵。寒邪在體表,則脈象浮緊;寒邪在內臟,則脈象沉緊。這裡是指病人嘔吐或腹瀉後,脈象緊,說明肺胃受傷,如果還伴隨咳嗽和腹瀉,就說明是水飲內伏,應該用辛溫散寒利水的方法治療。
第五段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寸口脈浮,說明病邪在體表;沉,說明病邪在內臟;數,說明病邪在腑臟;遲,說明病邪在髒腑。假如脈象遲緩,就說明病邪在臟腑。
此以浮沉遲數定表裡臟腑而全重於遲為在臟句故重申以明之設脈見浮遲雖有表證只宜小建中和之終非麻黃青龍。所宜以臟氣本虛故也。○凡言寸口統三部而言。針經以寸口人迎分別臟腑也。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為真陽氣。微則腎中陰火挾痰飲而聚於膈上。故心懸懸。若飢狀。而虛痛不能食也。至於寸口遲為營中。寒營為血之本。血寒而反發熱其義何居。蓋寸口脈遲其陽必陷於陰分尺中緊盛更小待言所以為發熱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論述脈象的浮沉遲數來判斷表裡臟腑,其中遲這個脈象在判斷臟方面更為重要,因此特地再次說明。
假如脈象呈現浮遲,雖然可能有表證,但只適合用小建中湯來調和,不能用麻黃、青龍湯。這是因為臟氣本虛的緣故。
一般來說,寸口脈統括三部脈象,而《針經》則用寸口脈和人迎脈來區分臟腑。
有人問道:怎麼知道是乘腑,怎麼知道是乘臟呢?師傅答道:凡是陽氣旺盛的脈象,浮而數的,就是乘腑;凡是陰氣旺盛的脈象,遲而澀的,就是乘臟。
如果寸口脈弱而遲,說明衛氣不足,營氣寒,營氣屬血,血寒則發熱。而衛氣為氣,氣微則心內空虛,感到飢餓,但吃不下。
如果寸口脈弱,說明真陽氣不足。真陽氣微弱,腎中陰火就會挾著痰飲聚集在膈膜之上,導致心胸懸懸,像飢餓的樣子,並伴有虛痛,吃不下東西。
至於寸口脈遲,說明營氣寒,而營氣是血的根本。血寒反而會發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寸口脈遲,陽氣必然陷於陰分,尺脈緊而盛,更不用說其他的原因了,所以才會發熱。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噫而吞酸是胃中虛火挾痰飲上逆非墜痰降逆之藥不足以鎮之此言暴病與老人之胃虛痰逆噫氣不同。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足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營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溺。(酢醋同)
三焦因營衛不行。無所依仰故氣不歸其部。上焦不歸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則不能腐熟水穀下焦不歸。則不能約制溲便也。
白話文:
如果寸口脈搏微弱且澀滯,就代表衛氣運行不暢。脈搏澀滯也代表營氣不足,導致營衛之氣無法相互協調。三焦無所依託,身體麻木不仁。營氣不足,會出現心煩疼痛、口齒不清的症狀。衛氣虛弱則會怕冷、打呵欠。三焦氣機失調,上焦氣機不歸位,就會出現打嗝、吞酸;中焦氣機不歸位,則無法消化食物;下焦氣機不歸位,則會出現小便失禁。
第四段
三焦因營衛不行,無所依仰,故氣不歸其部。上焦不歸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則不能腐熟水穀,下焦不歸,則不能約制溲便也。
三焦由於營衛之氣運行不暢,無所依託,所以氣機無法歸位。上焦氣機不歸位,就會導致食物無法正常運化,出現打嗝、吞酸的症狀。中焦氣機不歸位,則無法消化食物。下焦氣機不歸位,則無法控制大小便。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咳逆而唾腥吐。涎沫陰虛火炎可知也。加以寒慄則衛虛不能外護。又可知矣以脈見寸口故其證悉在上部耳。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氣虛則脈弱而煩血虛則脈澀而厥。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浮澀為脾胃不足。故當下利此易明也。至少陰脈弦而浮。稱為調和。如經之脈。此必有說焉蓋傷寒熱。傳少陰仍得弦浮陽脈為輕若見沉。遲則為少陰。病脈矣。夫所謂弦者。少陽生髮之氣也。浮者太陽表證之脈也。雖證見少陰。而少陰病脈不見不失經常之度。故為調脈若見滑數。
白話文:
寸口脈摸起來微弱且粗糙,表示衛氣衰弱而粗糙。營氣不足,面色就會發黃;衛氣衰弱,面色就會發青。營氣是根,衛氣是葉,營氣和衛氣都微弱,就如同根葉枯萎,身體就會發冷、咳嗽、呼吸困難。吐出有腥味的唾液和泡沫,表示陰虛火旺,這是可以確定的。再加上發冷,就表示衛氣虛弱,無法抵禦外邪,這也是可以確定的。從寸口脈可以看出,這些症狀都表現在上半身。
少陰脈摸起來微弱且粗糙,表示微熱、煩躁、寒厥。
氣虛就會導致脈搏微弱且煩躁,血虛就會導致脈搏粗糙且寒厥。
趺陽脈摸起來浮於表面且粗糙,少陰脈摸起來像一根繩子,這種病症出現在脾臟。應該要服用瀉藥來治療,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脈搏浮大,表示氣實血虛。現在趺陽脈浮在表面,又粗糙,就表示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少陰脈弦急,又浮在表面,這種脈象稱為「調和脈」,就像一根繩子一樣。如果脈搏反而滑利而快速,就表示會拉肚子,糞便中會有膿。
趺陽脈浮於表面且粗糙,表示脾胃不足,因此應該要服用瀉藥,這很容易理解。至於少陰脈弦急又浮在表面,被稱為「調和脈」,像一根繩子一樣,這一定有原因。因為傷寒熱氣傳到少陰經,但仍然出現弦急浮的脈象,陽脈偏輕,如果出現沉遲的脈象,就會變成少陰病脈。所謂的弦,是指少陽生髮之氣;浮,是指太陽表證之脈。雖然症狀表現為少陰經病變,但少陰病脈卻沒有出現,沒有偏離正常的脈象,所以叫做「調和脈」。如果出現滑利快速,就表示會拉肚子。
則為邪熱內盛。必挾熱便膿血也。○凡言趺陽皆當推之氣口。少陰皆當驗於尺。部若必候。諸於足在婦人殊為未傾謂手不及足之譏所不辭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誤下之所為也。營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而生惡瘡也。
趺陽胃脈以遲緩。為經當不當浮數。若見浮數知醫誤下而傷胃動脾也。營衛環轉之氣。以誤下而內陷其數脈必先改為微而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此皆邪客於脾所致邪熱獨留心下。雖飢復不殺穀。抑或潮熱發渴未有愈期必數脈之先微者仍遲緩如其經常始飢而消穀也。若數脈從前不改。則邪熱未陷。於脾但鬱於營衛。主生惡瘡而已。
白話文:
如果出現邪熱內盛,必然會伴隨著熱氣和膿血。凡是提到趺陽脈,都應該推測它的氣口,少陰脈則應該驗證尺部。如果必須要判斷病症,諸如足部的情況,在婦女身上尤其需要關注,否則就會落得「手不及足」的批評。
趺陽脈遲緩,而緩慢的胃氣就像經絡一樣。趺陽脈浮起,而脈象浮則傷胃,脈象數則動脾。這不是本來的病症,而是誤下所造成的。營衛之氣內陷,它的脈象一開始會變得微弱。雖然脈象反倒是浮起,但患者卻會出現大便硬結、放屁、嘔吐等症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一開始的脈象就顯示脾氣不治,而大便硬結、放屁、嘔吐等症狀正是脾氣不治的表現。現在脈象反倒是浮起來,而微弱的脈象消失了,說明邪氣只留在心臟,因此即使感到飢餓,邪熱也無法殺死穀氣,於是出現發熱、口渴、脈象變數的情況。而脈象應該遲緩。脈象根據前後的變化規律判斷,如果是真正的病症,那麼患者就會出現飢餓、脈象不正常、生惡瘡等情況。
趺陽脈也就是胃脈,以遲緩為正常,不應該浮數。如果看到浮數,就說明醫生誤下傷胃動脾了。營衛環轉之氣,因為誤下而內陷,它的脈象必然會先變成微弱,而脾氣就會不治。大便硬結、放屁、嘔吐等症狀,都是邪氣客於脾所導致的。邪熱只留在心臟下部,即使感到飢餓也無法殺死穀氣,甚至可能出現發熱、口渴,而且沒有痊癒的跡象。如果一開始脈象就微弱,之後仍然遲緩如常,說明患者只是飢餓,而消化穀氣的功能還沒有損壞。如果脈象從一開始就沒有改變,說明邪熱還沒有侵入脾臟,只是鬱積在營衛之中,主要會導致生惡瘡。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脈浮數而惡寒。知表邪不散。而為熱。今飲食如常為里邪已。去若有焮腫為熱壅經絡。若無腫處必邪留臟腑隨內外而發癰膿也。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脈浮大為邪氣在表。表邪本當即解。今相持不散必是汗出。泄風之故當發癮疹身癢而生瘡疥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身體瘦削宗氣衰微胃氣虛寒。不能榮養。四末可知。加以肌肉結硬皮膚皴駁。故為甲錯。必內有蓄積將發癰膿之兆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數,伴隨惡寒,說明表面的邪氣沒有散去,而導致發熱。現在飲食如常,表示裏邪已經存在。如果出現紅腫,表示熱邪阻塞經絡。若沒有腫的地方,就表示邪氣停留在臟腑,會隨著內外循行,最終發展成癰疽膿瘡。
第三段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脈象浮而大浮,表示風邪虛弱,而正氣強盛。風邪和正氣相互搏鬥,就會形成癮疹,導致全身發癢。發癢就叫做泄,風邪長期不消就會形成痂癩。
第四段
脈浮大為邪氣在表。表邪本當即解。今相持不散必是汗出。泄風之故當發癮疹身癢而生瘡疥也。
脈象浮大,說明邪氣停留在表面。表邪本應立即解除,但現在相互僵持不散,一定是因為出汗泄掉了風邪。因此會出現癮疹,全身發癢,並長出瘡疥。
第五段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營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足陽明經脈浮而虛浮,說明衛氣虛衰,營氣受損,因此身體消瘦,肌肉萎縮,甲錯(指甲粗糙)和浮芤脈相互搏擊。宗氣衰微,四肢功能衰竭。
第六段
身體瘦削宗氣衰微胃氣虛寒。不能榮養。四末可知。加以肌肉結硬皮膚皴駁。故為甲錯。必內有蓄積將發癰膿之兆也。
身體消瘦,宗氣衰微,胃氣虛寒,無法滋養四肢,因此四肢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再加上肌肉緊硬,皮膚粗糙,所以出現甲錯。這表示體內有積聚的膿液,將要發作癰疽膿瘡的徵兆。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此言胃受有形而實脾為熱盛而強。臟腑相併。為患而痛。故言以實擊強。治當量其虛實虛則消導實則攻下可也。
趺陰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趺陽脈緊為寒邪傷胃故必下利下利脈大為利盛故難治也。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沉數者。熱伏於內。故易已沉緊。為寒伏於內。故難治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胃中虛寒。則陽氣鬱伏。不伸故短氣。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虛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則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下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白話文:
腳背上的陽脈摸起來滑而緊,滑表示胃氣實,緊表示脾氣強。強壯的脾氣遇到實氣的攻擊,就會疼痛,甚至自我傷害,就像用手握刀刃一樣會割傷自己。
這說明胃積聚了食物而實,脾則熱盛而強。臟腑相互影響,導致疼痛。所以說以實擊強。治療要根據虛實情況,虛則消導,實則攻下。
腳背上的陰脈如果又大又緊,就要立即瀉下,否則難以治癒。
腳背上的陽脈緊,表示寒邪傷了胃,所以一定會腹瀉。腹瀉時脈象變大,表示瀉下過盛,所以難以治癒。
腳背上的陽脈沉而數,沉表示實,數表示消穀,緊則表示病情難治。
沉數表示熱氣潛伏於內,所以容易沉緊。緊則表示寒氣潛伏於內,所以難以治癒。
腳背上的陽脈微而緊,緊表示寒,微表示虛。微緊相搏,就會導致氣短。
胃中虛寒,陽氣就會鬱結不伸,所以氣短。
腳背上的陽脈緊而浮,浮表示虛,緊表示寒。浮緊相搏,就會出現腹滿,緊則表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則氣動,膈氣下行,少陰脈下出其陰腫,大而虛。
膈中之水氣因火擊動。所以腸鳴轉而下泄。則脾胃虛寒。可知若少陰。脈不至則下焦虛寒。不能運行水氣必致留結陰。分而為陰腫虛大也。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脈滑為噦者。胃虛不能散水。水結中焦。逼虛火上逆故為噦也。脈浮必衄者。浮為表邪。不散邪郁上焦必迫血上行而為衄也。胃氣素虛之人。誤施辛溫發。散則虛陽將欲外亡。所以脈浮鼻燥。皆緣責虛取實之故也。此與誤發少陰汗者。同科而減等。少陰少血動其血。則下厥上竭而難治。陽明多血但釀患未已耳。
白話文:
隔膜中的水氣因為火氣激動,所以腸子會發出響聲並向下瀉。這說明脾胃虛寒,可以推知是少陰症。如果脈象不到,就代表下焦虛寒,無法運行水氣,必然導致水氣停滯凝聚,形成陰腫,所以身體會虛胖。
趺陽脈浮,浮則代表虛浮,虛浮相搏,所以導致氣短,說明胃氣虛竭。脈象滑則代表呃逆,這是醫生失誤,因為責怪虛寒卻採用實證治療,只守空虛,迫使血液脈絡浮動,鼻腔乾燥,必然會流鼻血。
脈象滑導致呃逆的原因是胃虛弱,無法散發水氣,水氣聚集在中焦,逼迫虛火上逆,所以就呃逆了。脈象浮導致流鼻血的原因是浮象代表表邪,表邪不散,邪氣鬱積在中焦,必然迫使血液上行,所以就流鼻血了。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如果錯誤地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就會導致虛陽外泄。所以脈象浮、鼻腔乾燥,都是因為責怪虛寒卻採用實證治療造成的。這和錯誤地使用發汗藥物治療少陰症是一樣的,只是程度輕一些。少陰症血氣少,刺激它的血液,就會導致下焦厥逆,上焦虛竭,難以治療。陽明症血氣多,只是釀成疾病,還沒有到嚴重的地步。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大汗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揀其人則䭇。
寸口脈浮為表邪。而反下之為逆矣。以其人陽氣下陷故不為痞結而但腸鳴即當將差就錯內和其氣而反與之水寒。其胃致水氣相搏且夾帶濁飲上干清氣故令䭇也。○胡其章曰大則為寒。寒字當作邪字看。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此言衛虛營盛氣衰血熱三焦之火失其常度並熱於守經之血而妄行故為崩下不止耳。
白話文:
如果把脈時發現寸口脈浮大,醫生卻用下行的藥方,這是大逆浮,表示病人血虛,且寒氣嚴重。寒氣互相搏擊,就會導致腸鳴。醫生如果不知道這是寒氣作祟,反而讓病人喝冷水,想讓他們出汗,冷水遇到寒氣,就會讓病人更加虛弱。
寸口脈浮代表表邪入侵,而用下行藥方則是逆了病理。因為病人陽氣下陷,所以沒有痞結,只有腸鳴,應該趁著病情轉好的時候,調和內氣,而不是給病人喝冷水。這樣會讓胃部產生水氣,互相搏擊,夾雜濁飲,上衝清氣,造成病人更加虛弱。
胡其章說大則為寒,其實應該把“寒”字改成“邪”字。
如果把脈時發現寸口脈微而緩,代表衛氣虛弱,皮膚鬆弛。胃氣充足,就會消化食物,產生津液。食物進入胃部,經由脈道輸送水分到經脈,血液形成營氣,營氣旺盛,皮膚就會光滑潤澤。三焦經氣虛弱,會導致血崩。
這是指衛氣虛,營氣盛,氣衰血熱,三焦之火失常,熱氣侵犯守經之血,導致血崩不止。
寸口諸微亡陽諸澀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胃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口急不能言是脾藏血少不能上通於心氣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陽微陰勝加之多汗陽氣愈虛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
腎中真陽之氣不能統於周身。則陰氣上迫於陽位。所以宗氣鬱聚血結。心下陽氣。因而不伸。陷入至陰之地。周身有陰。無陽遂至不仁。而厥也。治當刺期門以下。結血刺巨闕以行宗氣。宗氣布而陽氣。自復厥自退矣。
白話文:
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衰退;寸口脈澀,表示血液不足;寸口脈虛弱,表示氣血虛弱;寸口脈發熱,表示寒氣入侵;寸口脈緊,表示寒邪入侵。這都是寒邪侵入的表現。
寒邪侵入,導致胃氣郁結,胃部失去感知能力,無法正常消化食物,脾氣不通暢,口急說不出話,身體發抖。
口急說不出話,是因為脾臟藏血不足,無法輸送血液到心臟,導致心氣不足。
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緊,表示身體虛損,多汗,陰氣常在,陽氣衰竭。
陽氣衰微,陰氣盛行,加上多汗,會導致陽氣更加虛弱。
少陰脈不至,腎氣虛弱,精血不足,氣血奔涌,急促地向上衝擊胸膈,宗氣鬱結,血塊積聚在心下,陽氣退縮,熱氣歸於陰分,陰分活動導致身體麻木。這是屍厥的表現,應該用針刺期門和巨闕穴。
腎臟中的真陽之氣無法統御全身,陰氣就會上侵陽位,導致宗氣鬱結,血塊積聚,心下的陽氣無法伸展,陷入至陰之地,全身陰氣盛行,陽氣衰竭,導致身體麻木,發生厥症。治療應該用針刺期門以下,用於疏通血脈;刺巨闕,用於行氣,使宗氣布散,陽氣恢復,厥症自然消失。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上條以脈之虛大倍常為關格見於尺部為關見於寸口為格故知。凡言寸口皆統三部而言也。○下條以關部伏澀異常為關格蓋伏。則氣滯澀則血寒也。上條乃正衰邪實不治之證下條是寒邪悶拒可治之證不可不察。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身冷者。胃氣不溫膚硬者。營血不濡以營衛氣衰。故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竟成臟厥之證也。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
關為陰陽之交界。關上脈絕則陰陽離決。故不治。
白話文:
如果寸口脈浮,且非常浮,代表虛證;脈浮而有力,則代表實證。如果浮脈出現在尺部,就稱為「關」;出現在寸口,就稱為「格關」。關格則會導致小便不利,格則會導致嘔吐。
趺陽脈沉伏,且脈象澀滯,則會導致嘔吐、消化不良,澀滯則會導致飲食不進,稱為「關格」。
以上兩條皆是關格的脈象表現,其中寸口脈浮而虛大超過常態,出現於尺部為「關」,出現在寸口則為「格」。凡是提到寸口脈,都包括了三部脈象。下方一條則說明關部脈象沉伏、澀滯異常,也屬於關格。沉伏代表氣滯,澀滯代表血寒。上條是正氣衰敗,邪氣實證,難以治療的表現;下條是寒邪阻滯,可以治療的表現,不可不察。
趺陽脈摸不到,代表脾氣不足,下半身冰冷,皮膚硬。
身體冰冷,代表胃氣不足,無法溫暖身體;皮膚硬,代表營血不足,無法滋潤皮膚,營衛氣衰。因此趺陽脈摸不到,脾氣不足,導致下半身冰冷,屬於臟腑虛寒的表現。
寸脈下行不到關部,稱為陽氣絕;尺脈上行不到關部,稱為陰氣絕。這兩種情況都屬於不治之症。
關部是陰陽交界的地方。關上脈絕,代表陰陽離決,所以無法治療。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脛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齗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
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齗音銀嗢音鶻)
白話文:
寸口脈摸起來又緊又實,說明病邪已經入侵上焦,濁邪停滞在下焦,陰邪入侵導致身體發寒。因為表氣虛弱,裡氣不固,所以病邪才會入侵陰陽。陽氣被邪氣侵犯,就會出現發熱、頭痛、項強、腿抽筋、腰痛、腿酸等症狀,就像霧露一樣瀰漫在陽氣之中。因此,要清解上焦的邪氣,化解下焦的濁邪,同時還要驅散入侵的陰邪。陰氣入侵導致身體發寒,足部和膝蓋出現逆冷,大小便失禁,表氣虛弱,裡氣急促,三焦功能紊亂,内外不通,上焦鬱悶,臟氣互相熏蒸,導致口爛、牙齦腫痛等症狀。中焦失調,胃氣上逆,脾氣不運,胃中積聚濁氣,營衛不通,血液凝滯,若衛氣先通,小便會呈現赤黃色,與熱邪相搏,熱邪會循經絡遊走,出入臟腑,熱氣所到之處就會形成癰腫膿瘡。若陰氣先通,陽氣虛弱,陰氣無處可依,就會產生客氣,導致打噴嚏,聲音嘶啞,咽喉阻塞,寒厥交替出現,因為熱邪的阻礙,血液凝滯,下半身腫脹,形狀如同豬肝。陰陽俱虛,脾氣虛弱,五液下注,下焦閉合不固,清便下墜,導致大便頻數,排便困難,臍周疼痛,腹痛如水桶,命不久矣。
此下五條俱論陰陽錯雜之邪所謂三焦相溷內外不通為時行疫癘之總訣而傷寒壞證溫熱夾陰亦往往有內外合邪者。此條言寸口脈陰陽俱緊者。邪氣乘虛初犯中焦內外受傷未變為實也。寸脈浮而緊者清陽霧露之氣傷於陽故曰清邪中於上焦尺脈沉而緊者濁陰寒濕之邪傷於陰。故曰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則發熱頭痛項強脛攣等證皆是外感表證濁邪中下。
則陰氣為慄言身不戰而但心惕惕然內慄足膝逆冷等證。皆邪客陰經之。證今表氣徵虛則陽氣內入裡氣徵急則陰邪上逆由是三焦溷亂內外不通矣鬱於上焦則齦傷不能齧物中焦不治。則不能運行水穀營衛不通而血凝不流。若陽氣前通膀胱之邪欲散故小便赤黃邪熱遊溢經絡則為癰膿也。
白話文:
接下來五條都論述陰陽交錯的邪氣,也就是所謂的三焦混雜、內外不通,是時行疫病的總訣竅。而傷寒的嚴重症狀、溫熱夾雜寒邪,也往往有內外合邪的情況。
這一條說到寸口脈陰陽都緊的,是因為邪氣乘虛初犯中焦,內外受傷,尚未轉變為實證。寸脈浮而緊的,是清陽霧露之氣受到陽氣的傷害,所以說清邪入侵上焦;尺脈沉而緊的,是濁陰寒濕之邪傷害了陰氣,所以說濁邪入侵下焦。清邪入侵上焦,就會發熱、頭痛、項強、脛攣等症狀,都是外感表證;濁邪入侵下焦,就會出現陰氣寒慄、身體不戰抖卻心中不安,而且腳膝逆冷等症狀,都是邪氣入侵陰經的表現。
現在表氣虛弱,陽氣內入;裡氣急迫,陰邪上逆,因此三焦混亂,內外不通。鬱積在上焦,就會牙齦疼痛,無法咬東西;中焦不治,就不能運化水谷,營衛不通,血液凝滯不流。如果陽氣前行通暢,膀胱的邪氣想要散發,所以小便赤黃;邪熱遊走溢出經絡,就會形成癰膿。
設陰氣前通者。則陽氣厥微不能衛外寒氣內客於肺嚏而出之。以寒氣客於肺。故聲嗢咽塞言聲塞不能出也。寒者外邪也。厥者內邪也。內外之邪合併相逐為熱所擁。則血凝自下也。陰陽俱厥者。言脾胃之氣不相順接胃中陽氣不行不能敷布中外。故四肢逆冷脾中陰氣孤弱不能約制下焦故五液注下圊便類數下重而難也。
臍為生氣之源臍築湫痛。則生氣欲絕蓋邪氣傷犯中焦清濁相溷三焦俱病汗下。兩難治稍失時。則變證百出矣。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若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白話文:
如果陰氣先通暢,那麼陽氣就會虛弱無法抵禦外寒,寒氣就會入侵肺部,導致打噴嚏排出。由於寒氣侵犯肺部,所以聲音嘶啞、咽喉堵塞、說話聲音阻塞無法發出。寒氣是外邪,虛弱是內邪。內外邪氣結合,相互追逐,被熱氣所阻,就會導致血液凝固,從下半身流失。陰陽俱虛,指的是脾胃之氣不協調,胃中的陽氣無法流通,無法佈散到身體內外。因此四肢冰冷,脾臟中的陰氣孤立無援,無法控制下焦,導致五液從下半身流失,排泄物頻繁,排便困難,並且身體沉重。
肚臍是生氣的源泉,肚臍脹痛,就表示生氣將要消失。這是因為邪氣侵犯中焦,清濁混淆,三焦都生病,導致汗流不止,上下都很難治療。稍微錯過時機,就會出現各種變化。
脈象陰陽都緊的,嘴巴裡呼出的氣息很弱,嘴脣和嘴巴乾燥,蜷縮著身體,腳冰冷,鼻腔有分泌物流出,舌苔光滑,不要亂治療。如果七天後患者稍微發熱,手腳溫暖,這就是要痊癒的徵兆。如果八天以上反而高燒不退,這就是難以治療的。假設患者怕冷,就一定想要嘔吐;肚子痛,就一定想要腹瀉。
此脈此證表裡陰陽混淆未的疑似之間慎勿妄投藥餌徐而俟之。若七日之外當解之候微熱。手足溫。則為邪氣解而自愈矣。若致八日。以上當解不解反大發熱。此為逆證不可治也。然仲景止言難治非直不治也。故下文言設寸脈浮緊惡寒者。必嘔清陽霧露之邪溢上焦也。尺脈沉緊而腹痛者。必利濁陰寒濕之邪走下焦也。邪氣既得上下消散即可從其勢而治之矣。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脈陰陽俱緊內外皆邪至吐利後邪氣已泄脈緊當去也。若吐利後緊獨不解反不欲食皆為脾胃氣虛。水飲停蓄為晚發變證也若到七日脈緊漸退人安能食方為欲解。
白話文:
這個脈象和症狀,表裡陰陽混雜不清,難以確定病因,要謹慎用藥,不要隨意投藥,要耐心觀察。如果七天後,症狀好轉,微熱退去,手腳溫暖,表示邪氣消散,自然痊癒。
如果到了第八天,症狀沒有好轉,反而發高燒,這就是逆證,難以醫治。不過仲景只是說難治,並不代表完全無法醫治。
接下來講解,如果寸脈浮緊,怕冷,說明清陽霧露之邪氣上犯上焦。尺脈沉緊,腹部疼痛,說明濁陰寒濕之邪氣下注下焦。邪氣已經上下消散,就可以根據情況對症下藥。
如果脈陰陽俱緊,出現嘔吐腹瀉,但是脈象沒有緩解,病人卻安然無恙,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如果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不思飲食,這是晚發水停的表現,也是尚未痊癒的狀態。如果病人自己能吃飯,說明快要痊癒。
如果脈陰陽俱緊,內外皆受邪氣侵襲,導致嘔吐腹瀉,邪氣已經排出,脈象應該要緩解。如果嘔吐腹瀉後,脈象仍然緊緊不放,反而不思飲食,說明脾胃氣虛,水飲停滯,是晚發的變證。如果到了第七天,脈象逐漸減弱,病人安然無恙,能夠進食,這纔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脈來厥者如厥逆之寒熱交勝也初來大者為邪氣鼓動漸漸小為正氣受傷更來漸漸大為邪氣復進也。蓋緣其人正氣本虛不能主持隨邪氣進退。故其脈亦隨邪氣進退是以忽大忽小經云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是也。惡寒甚者。則發熱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陰之脈循喉嚨。
白話文:
傷寒脈象若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象欲厥。
厥者,脈象初來時強勁有力,漸漸減弱,再出現時又逐漸增強,這就是厥脈的徵兆。
惡寒甚者,
病人會微微出汗,喉嚨疼痛,熱度較高。
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
眼睛發紅,脈象較多,神智不清,醫生又再次刺激咽喉,
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
若再向下刺激,則雙眼緊閉。
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燻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如果寒邪較重,大便清稀;如果熱邪較重,大便混有膿血。如果用燻蒸法治療,病人會全身發黃;如果用熨法治療,病人會咽喉乾燥。如果小便暢通,可以救治;如果小便不暢,則病情危急。
脈來厥者,如厥逆之寒熱交勝也。初來大者為邪氣鼓動,漸漸小為正氣受傷,更來漸漸大為邪氣復進也。
脈象厥逆,就像寒熱交戰一樣,初來時脈象強勁有力,是邪氣鼓動所致;漸漸減弱,是正氣受損;再出現時又逐漸增強,是邪氣再次進攻。
蓋緣其人正氣本虛,不能主持,隨邪氣進退。故其脈亦隨邪氣進退,是以忽大忽小。經雲“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是也。
這是因為患者正氣本來就虛弱,無法抵抗病邪,只能隨著邪氣的進退而變化。所以脈象也隨之忽強忽弱。古籍記載:“脈象不強不弱,雖然睏倦,可以治療;但如果脈象時強時弱,則難以治療。”
惡寒甚者,則發熱,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陰之脈循喉嚨。
如果惡寒症狀很重,就會發熱,微微出汗,喉嚨疼痛,這是因為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受邪氣侵犯所致。
故也熱多者太陽多也。目赤脈多睛不慧以太陽之脈起於目。故也發汗攻陽則少陰之熱因發而上行。故咽中傷若復下之則太陽之邪因虛。而內陷。故兩目閉陰邪下行為寒多必便清穀陽邪下行為熱。多必便膿血熏之則火熱傷表身必發黃熨之則火邪內逼必為咽燥小便利者。津液未竭猶可救之小便難者。
津液已絕為危殆也。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燥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白話文:
傷寒發熱,口中有氣喘息,頭痛。眼睛發黃,流鼻血不止,渴得要喝水,必然會嘔吐惡水。四肢厥冷,若向下治療,咽喉就會生瘡。假設手腳溫暖,必然會排出黑便,並夾雜膿血,同時頭痛、眼睛發黃。若向下治療,就會雙眼緊閉,仍然渴得要喝水。向下治療,脈象必然虛弱,聲音嘶啞,咽喉阻塞。若發汗,則會戰慄不止,陰陽俱虛,仍然想喝水。若向下治療,則腹部冰涼,不想吃東西,大便排出完整的食物。若發汗,則口中疼痛,舌苔白膩,煩躁不安,脈象快而有力,無法排便,六七天後,必然會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
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邪氣變熱衝於膈上也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者。熱鬱於經也。貪水者。為無陰邪氣並於上焦故必嘔惡水者。為無陽邪氣並於中焦。故厥逆也。若下之裡虛熱結。必咽痛厥逆假令手足不厥則熱邪不行而協熱利也。若頭痛目黃者。為邪在太陽下之熱氣內伏。則目閉也貪水者熱在上焦下之傷陰必脈厥聲嚶咽喉閉塞汗之傷陽則陰陽俱虛而戰慄惡水者。
為陽虛下之。則里冷不食完穀不化汗之。虛陽上乘口傷舌上白苔煩燥。若目黃漱水不大便者。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其汗則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者。太陽之瘀熱結於膀胱。而小便偏滲也。瘀血為陰邪雖有如任實證而不能消耗津液。故小便自利耳。○下之其三字從玉雨經增入。
白話文:
發燒時,嘴巴裡會冒出熱氣,這是邪氣變熱衝到膈膜上,所以頭痛、眼睛發黃、流鼻血止不住。這是熱氣鬱結在經脈裡。患者如果一直想喝水,代表陰邪氣和陽邪氣都聚集在上焦,因此會嘔吐、想喝水。如果想喝水且四肢厥逆,代表陽邪氣聚集在中焦。如果下焦虛熱積聚,就會咽喉疼痛、四肢厥逆。如果手腳沒有厥逆,代表熱邪沒有流通,反而會導致熱氣加重。如果頭痛、眼睛發黃,代表邪氣停留在太陽經的下焦,熱氣在體內積聚,所以眼睛會閉起來。如果想喝水,代表熱氣在上焦,下焦則傷了陰氣,因此脈象會很虛弱,聲音嘶啞、咽喉阻塞。如果出汗,代表陽氣受損,陰陽雙虛,就會發抖、想喝水。
如果下焦陽氣虛弱,下焦就會寒冷,吃不下東西,食物也無法消化,出汗也會損失陽氣,陽氣上浮,損傷了口舌,舌苔會呈現白色,並且感到煩躁。如果眼睛發黃、漱口時有水流出來、無法大便,六七天後就會便血。如果發汗,小便應該會減少,但現在反而小便很多,這是太陽經的熱氣積聚在膀胱,導致小便滲漏。瘀血屬於陰邪,雖然有實證,卻無法消耗津液,因此才會小便自利。下之的「其三字」是從玉雨經增補進來的。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必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刻。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困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能前。
白話文:
脈象柔軟而虛弱,虛弱反而是位於關脈,柔軟反而是位於頭頂,弦脈反而是位於上焦,微脈反而是位於下焦。弦脈屬於陽氣運作,微脈屬於陰寒。上焦實,下焦虛,病人渴望溫暖,微脈虛弱,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寒慄,不能恢復正常,咳嗽者,則咳嗽頻繁,吐口水,咽喉乾燥,小便不利,必定感到飢餓和心煩,時而發作,形狀似瘧疾,有寒無熱,虛弱,並且寒慄不止。發汗後,身體蜷縮,感到腹部脹滿,並且堅硬。
脈象柔軟而虛弱,虛弱反而是位於關脈,柔軟反而是位於頭頂,弦脈反而是位於上焦,微脈反而是位於下焦。弦脈屬於陽氣運作,微脈屬於陰寒。上焦實,下焦虛,病人渴望溫暖,微脈虛弱,虛弱者不可瀉下。微脈則會咳嗽,咳嗽則會吐口水,瀉下則咳嗽停止,但腹瀉不止,腹瀉不止,則胸中感覺像蟲子在啃噬,喝粥就會吐出來,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呼吸困難,頸背相連,手臂麻木,極度寒冷,反而出汗,身體冰冷,像冰一樣,眼睛無神,言語不停,並且食慾旺盛,這是寒邪侵入心臟,雖然想說話,但舌頭卻不能伸出來。
此二條言尺中微弱者。不可汗下也。觀其意欲得溫一語可以灼見病情上條言寸口微見弦脈而咳劇吐涎等證知為胃氣本虛而挾寒飲速宜溫養中上誤發汗。則胃中陽氣愈傷客邪固結愈甚。或因刻而復汗之遂至蜷而苦滿腹中復堅皆陰邪水飲痞塞之象也。下條言寸口微見弦脈而咳吐涎沫等證仍為胃氣本虛亦宜培理中土。
若誤吐之下利不止胃中空虛而反暴食為除中少陰虛寒而反冷汗為外脫及口雖欲言舌萎不能前等死證歘起較。上條證更劇以下更甚於汗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白話文:
這兩條說明尺脈微弱的人,不能用汗法治療。從「意欲得溫」這句話可以清楚地看出病情。上一條說寸脈微弱,但能摸到弦脈,同時伴隨咳嗽劇烈、吐口水等症狀,說明是胃氣虛弱,並且伴有寒邪,應該及時溫養中上焦。如果錯誤地發汗,就會導致胃中陽氣更虛弱,外邪更加積聚,病情加重。或者因為過於急躁,再次發汗,最終導致身體蜷縮、腹部脹滿、腹中硬結,這些都是陰邪水飲堵塞的表現。下一條說寸脈微弱,但能摸到弦脈,同時伴隨咳嗽、吐口水等症狀,仍然是胃氣虛弱,應該培補中焦。
如果錯誤地使用吐瀉的方法,導致胃中空虛,反而暴飲暴食,就會導致中焦少陰虛寒,反而出現冷汗,這是外脫的徵兆;如果嘴巴想要說話,但是舌頭萎縮,不能伸出來,這是死亡的徵兆,這些症狀突然出現,比上一條症狀更嚴重,也比發汗更嚴重。
脈象濡弱,弱的部位在關脈,濡的部位在尺脈,微的部位在上焦,澀的部位在下焦,說明陽氣不足。澀的部位在下焦,說明沒有血,陽氣微弱,出現中風、出汗,卻伴隨躁煩。澀的部位在下焦,說明沒有血,出現厥症,並且伴隨寒症,陽氣微弱,出汗躁動,睡不著覺。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此二條言尺中脈澀者。不可汗下也。陽微陰澀氣血兩虧而關上脈復弱胃土亦衰。所以汗下俱禁也。陽微復用陽藥發汗則陽氣轉傷必躁不得眠陽微而用陰藥攻下。則陽氣內陷必心下痞硬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衄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伏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悵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不為痞小便淋瀝小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摸起來又軟又弱,弱的部位在關脈(手腕內側),軟的部位在巔脈(頭頂),浮的部位在手陽明經脈(上肢外側),數的部位在下肢,這表示:
- 浮脈表示陽氣虛弱,可能會有鼻出血。
- 數脈表示虛熱,可能會有自汗、怕冷、疼痛的症狀。
- 脈搏微弱在關脈,胸部以下會出現急促喘息、出汗卻不能呼吸,呼吸時會覺得胸肋疼痛,寒熱交戰,症狀就像瘧疾一樣。如果醫生用瀉下藥治療,會導致脈搏加快、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心窩不脹痛、小便淋瀝、小腹硬痛、小便帶血。
寸口浮濡而關弱尺數者。以其人陽氣本虛虛陽陷於陰分也若誤下傷血必致狂走痞滿尿血耳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營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堅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快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溧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此見脈濡而緊者。為陽氣微營中寒陽微衛中風外則發熱惡寒營緊胃中冷內則微嘔心煩醫不知其外熱內冷以為大熱而從汗解之則表裡俱虛客熱淺在皮膚緊寒深在關元猶汲水灌其客熱致寒證四出不可復救也。
白話文:
寸口脈浮弱而濡滑,關脈虛弱,尺脈數,這是因為患者陽氣本就虛弱,陽氣下陷於陰分。若誤用下法傷血,必會導致神志狂躁、腹脹滿、小便帶血。
耳脈濡滑而緊,說明陽氣虛弱,營氣寒,衛氣虛弱,外感風寒,表現為發熱惡寒。營氣凝滯,胃氣虛寒,出現輕微嘔吐,心中煩躁不安。醫生誤以為是陽熱過盛,用發汗解表的方法,反而耗傷了陽氣,導致虛煩躁熱,心下苦痛,腹脹滿,表裡俱虛。病人突然起身,頭暈眼花,客熱症狀只停留在皮膚表面,心中煩躁,睡不著覺。醫生卻不知胃氣虛寒,寒氣停留於關元穴,束手無策。
於是給病人灌水,想藉此去除客熱,反而加重寒證,寒氣遍佈全身,無法挽回。病人出現四肢顫抖,寒冷,需要用厚被蓋住,汗出頭頂,身體發冷,小便量少,尿液清澈。寒氣由水而發,胃中不耐受食物,出現嘔吐、反胃,腸子翻滾,身體無法安穩,手足出現輕微逆氣,身體冰冷,心中煩躁不安。如果想要在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纔想要救治,恐怕已經太遲了。
見到脈象濡滑而緊,說明陽氣虛弱,營氣寒,衛氣虛弱,外感風寒。患者表現為發熱惡寒,營氣凝滯,胃氣虛寒。醫生不懂得外熱內寒的病理,誤以為是陽熱過盛,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而導致表裡俱虛。客熱症狀只停留在皮膚表面,緊寒卻深藏於關元穴。就像用冷水澆灌患者,以為可以去除客熱,結果寒證加重,寒氣遍佈全身,無法挽回。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營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
脈浮而大氣實血虛雖偏之為害亦人所當有也。若此者陰部當見不足今反小便利大汗出外示有餘殊非細。故設衛氣之實者。因得汗利而脈轉微弱藉是與營無忤庶可安全若陽分之脈較前更加堅實則陽強於外陰必消亡於內所謂小便利大汗出者。
乃津液四射之徵勢必營竭血盡干煩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下注之證此際安其胃固其液調和強陽收拾殘陰岌岌不及況復以毒藥攻其胃轉增奔迫之勢而蹈重虛之戒令客陽亦去下血如汙泥而死哉。
白話文:
脈搏浮大,浮得厲害,表示氣盛,但脈大卻是血虛。血虛意味著陰氣不足,陽氣獨行,無法向下深入陰部。病人應該小便發紅且排尿困難,但現在卻小便通暢、大量出汗,這表示衛氣應該虛弱,但實際上卻更強盛。津液大量流失,營氣枯竭,血氣不足,導致病人煩躁不安,無法入睡,血色淺淡,肉體消瘦,並產生大量的體液。醫生卻用毒藥攻其胃,這就相當於火上澆油,病情更加嚴重。
這種情況表示身體虛弱,外來的陽氣即將消失,病情危急,最終會像污泥一樣死去。
脈搏浮大,氣盛而血虛,雖然偏頗,但也是人體會出現的正常現象。然而,現在病人小便通暢、大量出汗,顯示陰部虛弱,卻有餘力,這很不尋常。如果衛氣真的充實,應該透過汗液和利尿排泄而使脈搏轉為微弱,這樣衛氣和營氣就能協調,病情穩定。但如果陽氣的脈搏比之前更加強勁,表示陽氣過於旺盛,將導致陰氣耗竭,最終走向死亡。
病人大量出汗,是津液大量流失的徵兆,說明營氣枯竭,血氣不足,導致煩躁不安、失眠、血色淺淡、肉體消瘦、大量體液流失。此時應該安撫胃氣,補充津液,調和陽氣,拯救殘餘的陰氣,情況已經非常危急,更何況再用毒藥攻其胃,只會加速病情的惡化,導致身體更加虛弱,外來的陽氣也將消失,最終下血如污泥而死。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也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利天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王肯堂曰大發其汗傷陽也。宜其脈微而惡寒又數大下之傷陰也。宜其脈澀而發熱陰陽兩傷則氣血俱損而首末獨言亡血者何也曰下之亡陰不必言汗亦血類故也內虛之人夏月陽氣在表則內無陽也故不勝其寒冬月陽氣在裡里陰既虛不能當邪氣之灼爍故不勝其熱然諸脈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者。
白話文:
老師說,病人脈搏微弱而澀,這是醫生治病的過失。病人大量出汗,又多次服用瀉藥,導致病人亡血。這種病症應該是在惡寒之後才發熱,而且熱度不會消退。夏天酷暑,病人卻想穿衣服,冬天嚴寒,病人卻想脫衣服。這是因為陽氣微弱則怕冷,陰氣虛弱則發熱。醫生讓病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微弱,失去陰陽平衡,就像五月時陽氣在外,胃中虛寒,陽氣內虛,不能抵禦寒冷,所以想穿衣服。十一月時陽氣在內,胃中煩熱,陰氣內虛,不能抵禦炎熱,所以想脫衣服。此外,陰脈遲緩澀滯,所以知道病人會亡血。
王肯堂說,大量出汗會傷陽氣,病人脈搏微弱而怕冷,就是這個道理。多次服用瀉藥會傷陰氣,病人脈搏澀滯而發熱,也是這個道理。陰陽兩傷,就會導致氣血俱損。病人只說亡血,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服用瀉藥會損失陰氣,就像出汗會損失血液一樣,都是同類。體內虛弱的人,夏天陽氣在外,體內就沒有陽氣,所以不能抵禦寒冷。冬天陽氣在內,體內的陰氣也虛弱,不能抵禦邪氣的灼熱,所以不能抵禦炎熱。總之,脈搏弦細而澀,按壓時無力,都是體內虛弱的表現。
往往惡寒苦振慄不止或時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熱也此但言其例論其理耳。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立夏得洪大脈是溫病之本脈若其人苦疼重乃熱鬱肌表未得發越之故須以辛涼苦寒藥泄其鬱熱乃伏氣發汗之正法也。若明日身不疼重則營衛自和濈然汗出自解無藉於藥矣。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寒傷形故脈盛身寒而後周身發熱暑傷氣故脈虛身熱而獨背微惡寒。
白話文:
常常感到惡寒發抖,止不住,或時而感到燥熱,像坐在蒸籠裡一樣,一定得脫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或喝冷水才能恢復正常。寒熱交替,並非一定夏天就寒冷,冬天就熱,這只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講的是原理。
立夏時如果脈象洪大,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患者感到身體疼痛沉重,就必須發汗,讓汗液流出來。如果第二天身體不痛不重,就不需要發汗。如果汗液自然流出,第二天就會好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立夏時脈象洪大是這個季節的正常脈象,其他季節也是一樣。
立夏時脈象洪大,是溫病的本脈。如果患者感到疼痛沉重,那是因為熱氣鬱積在肌膚表面,無法散發出去,需要用辛涼苦寒的藥物來疏泄鬱熱,這是發汗的正確方法。如果第二天身體不痛不重,說明營衛氣血調和,汗液自然流出,就能痊癒,不需要用藥。
脈象盛而身體寒冷,是受寒所致;脈象虛而身體發熱,是受暑所致。
寒邪傷及形體,所以脈象盛而身體寒冷,然後全身發熱;暑邪傷及氣,所以脈象虛而身體發熱,並且只有背部略微發寒。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
脈數而解者必欲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上言脈微故不戰汗出而解此言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二說相左何耶然上以曾經吐下亡血邪正俱衰不能作汗而解此以未經汗下血氣未傷邪正俱盛故必大戰作汗而解不相左也。東垣云戰而汗出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陽明也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曾汗下必不爾矣。
白話文:
病人發病時,發戰並出汗,之後病況好轉,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脈象浮而緊,按壓時卻又空虛,這表示體內虛弱,所以才會發戰出汗。病人體內虛弱,因此發戰;脈象浮,因此會出汗,所以才會好轉。
病人發病時,沒有發戰卻出汗,之後病況好轉,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脈象大而浮,跳動頻速,由此可知,病人沒有發戰卻出汗,之後病況好轉。如果脈象浮而跳動頻速,按壓時卻不空虛,表示病人體內並不虛弱。如果要自行痊癒,只要出汗就行了,不需要發戰。
病人發病時,沒有發戰也沒有出汗,之後病況好轉,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脈象微弱,表示病人之前已經發汗、嘔吐、瀉痢,或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但陰陽已經自行調和,必定會自行痊癒,因此沒有發戰也沒有出汗,就痊癒了。
病人患傷寒病三天,脈象浮而跳動頻速,但身體卻涼爽舒適,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在半夜痊癒,脈象浮,表示病情已經解除,會突然冒汗。
脈象跳動頻速而痊癒,表示病人想要進食;脈象微弱而痊癒,表示病人會大量出汗。
上面說脈象微弱,所以不發戰卻出汗而痊癒;這裡又說脈象微弱而痊癒,必定會大量出汗,這兩個說法互相矛盾嗎?
其實並不矛盾。上面指的是病人之前已經吐瀉失血,正氣和邪氣都衰弱,無法出汗而痊癒;這裡指的是病人還沒有發汗、瀉痢,氣血未受損傷,正氣和邪氣都旺盛,所以必定會發戰出汗而痊癒。
東垣先生說,發戰並出汗而痊癒,是太陽病;沒有發戰卻出汗而痊癒,是陽明病;沒有發戰也沒有出汗而痊癒,是少陽病。如果病人之前已經發汗、瀉痢,就不會出現這些情況了。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手足三部脈皆至言三部大小同等也今人但知六七日欲作戰汗脈伏不知三部脈皆實而煩躁口噤亦是作汗之兆故仲景重申此義以明之。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而脈和者。中央之色見於正位濕熱得以外散也。
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本發熱身疼今熱退靜臥而脈沉遲故知邪散病不傳也設表證誤服下藥而脈變沉遲又為結胸入里之候也。
白話文:
想知道病人是否快要痊癒,該怎麼判斷呢?
可以觀察寸口、關上、尺中這三處脈象,如果三處脈象的大小、浮沉、遲數都相同,即使病人有寒熱症狀,也表示陰陽調和,病情趨於穩定,即使病情嚴重,也應該會康復。
如果病人已經生病六七天,手足三部的脈象都非常有力,而且非常煩躁,嘴巴緊閉說不出話,這樣的人一定快要好了。
手足三部的脈象都非常有力,三處脈象大小相同,但現在的人只知道六七天后要打仗的時候,脈象會沉伏,卻不知道手足三部脈象都非常有力,而且病人非常煩躁,嘴巴緊閉,也是將要出汗的徵兆。因此仲景再次強調這個道理,以便讓人們明白。
如果脈象和緩,病人卻非常煩躁,眼睛沉重,臉色發黃,這表示病人快要好了。
病人非常煩躁,眼睛沉重,臉色發黃,但脈象和緩,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濕熱透過表皮散發出來了。
如果病人發燒,身體疼痛,病人自己躺著,醫生來診脈,發現脈象沉而遲,就表示病人快要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表證患者的脈象應該浮大,現在的脈象卻沉而遲,所以知道病好了。
病人原本發燒,身體疼痛,現在熱退靜臥,而且脈象沉而遲,所以知道邪氣散了,病不會傳播了。如果表證誤服了瀉藥,而且脈象變成了沉而遲,這又是結胸入里,病情加重的徵兆。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腹中有寒故痛所以脈當沉細今脈變浮大知陰退陽復故為愈也設卒痛便見浮大又為脈不應證矣。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熱退身涼而安靜雖脈不和為邪退未久故尚末平復不當以脈病人安例之。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大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白話文:
假如病人說肚子突然疼痛,病人自己坐著,醫生到來把脈,發現脈象浮大,就知道病人會痊癒。為什麼知道呢?因為如果肚子裡有病,脈象應該沉細,現在卻浮大,所以就知道病好了。
肚子裡有寒氣所以疼痛,因此脈象應該沉細,現在脈象變為浮大,就知道寒氣退去,陽氣恢復,所以就痊癒了。假如突然疼痛,就出現浮大脈象,那又是脈象不符合症狀了。
醫生說,病人的家人來請診,說病人發燒,煩躁極了,明天醫生到,病人背靠著牆壁躺著,這說明熱已經退了。假如說脈象不協調的地方,就說病好了,那是不對的。
熱退了,身體涼爽安靜,雖然脈象不協調,是因為邪氣退去不久,所以還沒有完全恢復,不應該用脈象來判斷病人安好的情況。
問:凡是生病,要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會好? 答:假如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就好了;中午得病,半夜就好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午得病,半夜就好了,是陽氣得陰氣則解;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就好了,是陰氣得陽氣則解。
問:脈象有災怪是什麼意思? 答:比如說,病人脈象浮大,與病人的症狀相符,醫生就用藥治療,比喻做湯,送湯,病人吃了一會兒,就開始嘔吐或腹瀉,肚子痛。醫生說,我之前來的時候沒看到這個症狀,現在突然出現變化,這就叫災怪。再問,為什麼會出現嘔吐腹瀉?答:可能是以前服用的藥物,現在才發作,所以叫災怪。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陽反獨留孤陽亢極陰氣先竭也四肢漐習振掉不寧也柔汗冷汗也按五臟絕證有因賊邪勝克而死者有木臟之邪亢極而死者有子氣過逆母氣告竭而死者有本臟之氣衰絕而死者有臟腑俱絕而死者不可一概論。
又未知本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五臟衰竭的徵兆和死亡原因,並提出不同臟器衰竭導致死亡時的不同表現。作者提醒人們,五臟衰竭的症狀和死亡原因多種多樣,不能一概而論。此外,作者還強調了不同臟器陰陽失衡導致死亡時身體顏色的變化,例如,陽氣先竭的人死後身體發青,陰氣先竭的人死後身體發紅。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傷寒咳逆上氣肺病也脈毛甚則散肺絕之脈也。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陰陽交也。陰陽俱虛熱不止。津液竭也。乍疏乍數者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也。脈至如轉索者。其目死純是邪脈正氣不能為王也。譫妄身微熱而手足溫證脈相應故主生譫妄身大熱而手足冷證脈相反故主死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咳嗽、氣喘上逆,脈象散亂,這是肺氣衰竭的徵兆,預示著死亡。如果病人同時出現陰陽俱盛、大量出汗不止的情況,也是死亡的徵兆,因為這代表著身體津液大量流失。如果病人出現陰陽俱虛、發熱不止,同樣也預示著死亡,因為這代表著身體虛弱,無法抵抗疾病。脈象忽疏忽數,也預示著死亡,尤其是有大小不等的脈象變化,更難治療。脈象如轉索般,則預示著死亡,因為這代表著邪氣入侵,正氣無法抵禦。如果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身體微熱,脈象浮,手腳溫暖,則有生機;但如果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沉細,手腳冰冷,則預示著不超過一日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