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雜篇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痙俗作痓)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本寒傷寒。故發熱無汗病至痙邪入深矣。而猶惡寒者。經中故也。寒傷營血。則經脈不利。故身強直。而為剛痙也。○金匱又有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一條即是申明此條之義。而補其治法也。無汗而小便少者。以太陽陽明二經之熱聚於胸中。延傷肺金清肅之氣。內外不能宣通故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本風傷衛。故發熱汗出不惡寒。以風傷衛氣腠理疏。故汗出身柔但汗出太過。則經脈空虛。雖似稍緩。而較之剛痙尤甚。以其本虛故也蓋剛痙屬陽為邪。勝柔痙屬陰為血虛。故治法有不同耳。○金匱又有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主之。即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三種太陽痙,濕、暍,各有不同,應該分別論述。因為它們與傷寒類似,所以看到這些症狀就要特別注意。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怕冷,叫做剛痙。

這是因為寒氣傷寒,所以發熱無汗,病邪深入,但仍然怕冷,這是經絡受寒的表現。寒氣傷了營血,經脈不通,所以身體僵直,就是剛痙。金匱要略中也提到,太陽病無汗,反而小便量少,氣往上衝到胸口,口不能說話,想要發作剛痙,用葛根湯治療。這一條就是說明剛痙的病理,並補充治療方法。無汗且小便量少,是因為太陽、陽明兩經的熱氣積聚在胸中,傷了肺金的清肅之氣,内外不通暢。

太陽病發熱,出汗,不寒,叫做柔痙。

這是因為風氣傷了衛氣,所以發熱出汗不寒。風氣傷了衛氣,腠理疏鬆,所以出汗,身體柔軟,但汗出太多,經脈空虛,雖然看起來稍微緩和,但比剛痙更嚴重,因為它本質是虛弱。剛痙屬於陽,是邪氣,勝過柔痙屬於陰,是血虛,所以治療方法不同。金匱要略中也提到,太陽病,身體僵硬,脈象反而沉遲,這就是痙,用栝蔞桂枝湯治療,也就是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

其證備。則發熱汗出等證。不必贅矣。○傷寒方中用桂枝加葛根湯矣。此以脈之沉遲。知在表之邪。為內濕所持不解。即系濕熱二邪交合。不當從風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而改用栝蔞根變。表法為利法也。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

脈沉細者。濕勝而致痙也。病發熱脈當浮數。而反沉細知邪。風為濕氣所著。所以身雖發熱而脈不能浮數。是陽證見陰脈。故金匱指為難治也。治此者。急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祛濕。勿以沉細為濕證之本脈而忽之也。

白話文:

若患者出現發熱、出汗等症狀,就不必贅述了。傷寒方中已有桂枝加葛根湯的方劑,而此處脈象沉遲,說明邪氣在表,但受內濕所阻,無法解表。也就是說,濕熱二邪交合,不應從風寒之表法治療。因此不用葛根,而改用栝蔞根,這是因為表法屬於利法。

太陽病發熱,脈象沉而細,稱為痙。

脈象沉細,是因為濕氣過盛而導致痙攣。病發熱時,脈象應該浮數,但反而是沉細,說明邪氣受濕氣影響。所以雖然身體發熱,但脈象不能浮數,這是陽證出現陰脈,因此金匱經指為難治。治療此病,應立即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祛濕。不要因為脈象沉細就認為是濕證的本脈而忽視它。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發汗太多。則經虛風襲雖曰屬風而實經虛邪盛之候。非真武湯必難救療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忽惡寒。時頭熱無汗。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身熱足寒者。傷濕而中風也。其下病證皆風虛濕搏之候。蓋風主動搖。濕主拘急風主陽。本乎天者親上。是以獨頭面搖。濕主陰本乎地者親下。是以足脛。寒逆也。金匱此條下。又多若發汗者。寒濕由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六句。發汗反惡寒者。以但用表藥而不加朮故也。

汗後其脈如蛇者。汗出之時。陽氣發外。其脈必洪盛。汗後氣門乃閉。陽氣退潛。寒濕之邪。得汗藥引之於外。所以其脈復見浮素。而指下。遲滯不。前有似蛇行之狀耳。○按金匱此後復有五條。其一云。夫風病下之則痙。發汗必拘急蓋風病。而熱者其邪已應於筋脈。若更下之則傷其營血。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發汗太多,就容易引起痙攣。發汗太多,會導致經脈虛弱,風邪入侵,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風邪作祟,但實際上是經脈虛弱,邪氣盛行的表現。如果不使用真武湯,恐怕很難治癒。

病症表現為身體發熱,腳部冰冷,頸項僵硬,突然感到寒冷,有時頭部發熱,但沒有汗,眼球血脈充盈,只有頭面部顫抖,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反弓,這就是痙攣病。

身體發熱、腳部冰冷,說明是受寒濕之氣侵襲而導致的中風。這些病症都是風邪、虛寒、濕邪交織在一起的表現。因為風主升發、運動,所以頭面部會不由自主地顫抖;濕氣主凝滯、拘急,風主陽氣,源於天,所以影響上半身;濕氣主陰氣,源於地,所以影響下半身,導致腳部冰冷。金匱要略這條文之後,還提到了很多類似發汗過度的例子,比如「寒濕由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六句」。發汗後反而更加寒冷,這是因為只用了治療表證的藥物,而沒有加入補中益氣的藥物,比如附子,導致身體更加虛弱,寒濕之邪更加深入。

發汗後脈象如同蛇行,是因為汗出時,陽氣外散,脈象必然洪大有力,出汗後,氣門閉合,陽氣內收,寒濕之邪受到汗藥的引導,外散到體表,所以脈象又變成了浮而軟弱,在指尖下感受到遲滯不暢,如同蛇行。金匱要略這條文之後還有五條,其中一條說:「夫風病下之則痙,發汗必拘急,蓋風病而熱者其邪已應於筋脈。若更下之則傷其營血。」也就是說,風病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就會導致痙攣,發汗就會更加拘急,因為風病熱邪已經侵犯到筋脈,如果再用寒涼藥物治療,就會傷到營血。

筋無養而成痙。汗之則傷其衛氣。脈無養而拘急矣。其一云。暴腹脹大為欲愈。脈如故反伏弦者。痙蓋脾。土得木火而為暴脹。知火之鬱於肝者。已出之脾木火氣行則脈當浮大。今不浮大而如故。知風猶郁在肝。則筋病而成痙矣。然此必暴脹之先已見欲解之證。故云其一云。

夫痙脈緊如弦直上下行。蓋緊直如弦肝脈也。而直上下行。則又屬督脈為病。所以皆強而厥也。與脈經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同義。其一云。痙病有灸瘡者難治。蓋痙病風熱燥急不當。復灸以火。深入助陽風熱。得之愈固而不散也。其一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有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肌肉缺乏營養會痙攣發作。如果用出汗的方法治療,則會使衛氣受損。脈絡缺乏營養會導致收縮和緊張。有一種說法是:突然腹部脹大會預示病情好轉;但如果脈象仍然深沈且緊繃的話,那麼可能是由於脾胃受到肝臟的影響而導致突發性腫脹。這是因爲肝臟中的熱邪積聚導致了脾胃功能失調。當這些熱邪排出體外後,脈搏應該變得淺薄並擴大。然而現在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說明肝臟中的風邪還在積累,因此纔會引發肌肉痙攣的症狀。但是這種情況下必須在此之前已經出現了緩解症狀的情況才能得出這個結論。痙攣時脈搏像琴絃一樣緊繃並且沿著身體上下來回跳動。這可能是因爲肝臟的問題,並且還與督脈有關。這就是爲什麼會出現強直性和昏厥的原因之一。《脈經》認爲痙攣患者的脈搏應該是深藏、堅硬而且筆直向上或向下延伸——這一點與其他類型的疾病有所不同。另一種觀點則指出:患有痙攣的人如果有針刺瘡疤就很難治癒。因爲痙攣是由風寒溼熱等不良因素引起的,在使用艾灸法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使陽氣過盛從而加重病症。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患者感到胸部飽悶無法張嘴呼吸以及不能平躺睡覺腳部抽搐嚴重甚至咬牙切齒等症狀可以服用【大承氣湯】來改善狀況。

蓋熱傳陽明風。熱極深所以有如上諸證。非苦寒大下。不足以除其熱救其陰也。夫傷寒病瘛瘲以。熱生風而搐。尚為難治。況此甚於搐者。至若齒齘足攣。而無內實下證。大便自行者必不可治。靈樞云。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齘也。

以上痙病例。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關節疼痛而煩者。言濕氣留著筋骨。絆結之間。而發熱煩疼也。脈沉而細明系濕證。雖疼處煩熱。必非風寒。是當利水為要也。○大抵此證。當利小便以通陽氣。今為濕氣內勝。故小便不利。利之則陽氣行。雖在關節之濕。亦得宣泄矣。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又當從表治之。

白話文:

以上是痙攣的病例。

太陽病,患者關節疼痛而且煩躁,脈象沉細,這是濕痺。濕痺的表現是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只需要利小便即可。

關節疼痛而煩躁,是因為濕氣留在筋骨之間,阻礙氣血流通,導致發熱、疼痛。脈象沉細,明顯是濕證。雖然疼痛的地方發熱,但肯定不是風寒,應該以利水為要。

總之,這種病症要利小便來通陽氣。現在是濕氣內盛,所以小便不利。利小便就能使陽氣運行,即使關節部位有濕氣,也能得到宣泄。如果利小便後關節的痺痛沒有消失,就應該從表治療。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以熏黃。

濕證發黃。須分寒熱表裡。濕熱在裡茵陳蒿湯。在表梔子柏皮湯。寒濕在裡。白朮附子湯。在表麻黃加朮湯。此寒濕在表而發黃也。金匱有云。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蓋濕與寒合。故令身疼。以濕著在表。表間陽氣不盛。故不可大發其汗。

是以用麻黃。必加白朮以助脾。祛濕也。麻黃得術。則汗不致於驟發。術得麻黃。而濕滯得以宣通。然濕邪在表。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則增其熱。必有發黃之變。故戒之。

白話文:

濕氣入侵身體,容易導致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呈現出熏黃色。濕證發黃,需要根據寒熱表裡進行區分。濕熱在裡,應服用茵陳蒿湯;濕熱在表,應服用梔子柏皮湯。寒濕在裡,應服用白朮附子湯;寒濕在表,應服用麻黃加朮湯。這種寒濕在表而發黃的症狀,金匱要略中記載,濕氣導致身煩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但是需要注意,不能用火攻的方式治療,因為濕氣與寒氣結合,才會導致身體疼痛。由於濕氣停留在表層,表層的陽氣不足,因此不能過度發汗。所以使用麻黃時,必須加入白朮來幫助脾臟祛濕。麻黃借助白朮,汗出就不會過於猛烈;白朮借助麻黃,濕氣就能宣通。然而濕邪停留在表層,只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不能用火攻的方式。火攻會加重體內的熱氣,必然會導致發黃的變化,所以要謹慎。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此寒濕相搏也。太陽寒氣在經。故令人慾得被覆向火。皆強頭汗。若認作里有實熱。上蒸頭汗。而誤下之。必致於噦。而胸滿小便不利也。下後陽氣下陷。故丹田有熱。而胸中反有寒飲結聚。妨礙津液。是以口燥煩渴不能飲也。何以見其胸中有寒。以舌上如苔白滑故知之。治宜黃連湯。和其上下寒熱之邪。則諸證逸然分解矣。

濕家病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白話文: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邪入侵的人,只會流頭汗。背部發冷,想要蓋被子,靠近火源也覺得冷。如果一開始就用瀉下之法治療,很快就會出現嘔吐、胸悶、小便不利,舌苔白膩的情況。這是因為丹田部位有熱,但胸中卻有寒邪積聚。患者口渴想要喝水,卻又喝不下,這是因為口乾舌燥,心中煩悶。

此寒濕相搏也。太陽寒氣在經。故令人慾得被覆向火。皆強頭汗。若認作裏有實熱。上蒸頭汗。而誤下之。必致於噦。而胸滿小便不利也。下後陽氣下陷。故丹田有熱。而胸中反有寒飲結聚。妨礙津液。是以口燥煩渴不能飲也。何以見其胸中有寒。以舌上如苔白滑故知之。治宜黃連湯。和其上下寒熱之邪。則諸證逸然分解矣。

這是寒濕之邪互相搏鬥所致。太陽經脈寒氣入侵,所以患者想要蓋被子靠近火源,都是因為身體寒冷,頭上纔出汗。如果誤以為是內有實熱,導致頭汗上蒸,而用瀉下之法治療,必定會引起嘔吐、胸悶、小便不利。瀉下之後,陽氣下陷,導致丹田部位有熱,而胸中反而會有寒邪積聚,妨礙津液運行,所以患者口乾舌燥,煩渴難飲。如何判斷胸中積有寒邪呢?觀察舌苔白膩滑就可以知道了。治療方法應該使用黃連湯,來調和上下寒熱之邪,這樣一來,各種症狀就會自然消失。

濕家病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患濕邪的人,如果額頭出汗、呼吸微喘、小便通暢,就會死亡。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

此本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之例。因誤下之致有此逆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之越也。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之脫也。陰陽離決必死之兆自此而推之雖額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未脫而陽之根猶在也。下之雖大小便利。若額上無汗不喘。是陽氣不越。而陰之根猶在也。

則非離火可以隨其虛實而救之。至於下利不止。雖無頭汗喘逆陽氣上脫之候亦死。又有下利不止小便反秘而額上汗出者。謂之關經云關格不通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這原本是濕邪困在體內,導致身體發熱疼痛。可以參考麻黃加術湯發汗的例子。由於誤用下瀉的方法,導致出現反常的額頭出汗、呼吸微喘,這是陽氣外越的表現。小便量少或腹瀉不止,則代表陰氣脫失。陰陽分離是必死的徵兆,由此推斷,雖然額頭出汗、呼吸微喘,但如果大小便不順暢,說明陰氣未脫,陽氣的根基還在。如果大小便順暢,但額頭沒有汗、不喘,則說明陽氣沒有外越,而陰氣的根基還在。

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用離火之法救治。至於腹瀉不止,即使沒有頭汗喘逆、陽氣上脫的徵兆,也會死亡。還有一種情況,腹瀉不止,小便反而閉塞,但額頭卻出汗,叫做關經。關格不通,頭上沒有汗的人可以治療,有汗的人就會死亡。

有人問道: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應該出汗才能解除,可是遇到天陰雨不止,醫生說可以發汗。但是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醫生回答:發汗過多,只讓風邪排出,濕邪卻還在,所以病情沒有好轉。治療風濕,應該微微發汗,只要有出汗的跡象,風濕就會一起消失。

風濕相搏法當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朮。使微微蒸發表裡。氣和風濕俱去。正如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加朮湯同義。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日晡所劇者。陽明之氣旺於申酉也。金匱云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蓋麻黃加朮湯是主寒濕。防己黃耆湯。是主風濕。此則寒濕風濕合病也。所以此條之後。金匱則繼之以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主之一條。蓋風濕皆從陽受其病在外。故脈浮。汗出身重。由是以黃耆實衛。

白話文:

當風濕互相交戰,應該用汗法治療,可以用桂枝加朮湯,微微發汗,使表裡之氣都能疏通,風濕之氣就能同時去除。這就像濕邪入侵導致身體發熱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治療是一樣的道理。

患者全身疼痛,發熱,尤其是在下午的時候症狀加重,這叫做風濕。這種病可能是因為汗出當風,或者長期受寒所導致。

下午症狀加重,是因為陽明經氣在申酉時(下午3點到5點)最旺盛。金匱要略中記載,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因為麻黃加朮湯主要治療寒濕,而防己黃耆湯主要治療風濕,這個病是寒濕和風濕同時發作的。所以在這條記載之後,金匱要略接著就提到風濕病,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這是因為風濕病都是從陽氣受到影響,病邪在外,所以脈象浮,出汗身體沉重,要用黃耆來補益衛氣。

甘草佐之防己去濕。白朮佐之。然治風濕二邪。獨無去風之藥。以汗多知風已不留。表虛任風出入乎其間。因之惡風惟客其衛。正氣旺則風自退也。至服後當如蟲行皮中腰下如水。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等語。皆有精義。不可忽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濕家必脈沉細。飲食減小。今脈大能食。但頭痛鼻塞。正內經所謂因於濕。首如裹是也。與瓜蒂散內鼻中。取下黃水則愈。

白話文:

甘草搭配防己可以祛濕,白朮輔助。但單純治療風濕兩種邪氣,缺少祛風藥物。因為患者出汗多,說明風邪已不再停留,表虛讓風邪進出體內,導致患者畏風,風邪只侵襲衛氣,正氣旺盛風邪自然退去。服藥後,應如蟲行於皮肉,腰部以下像是浸在水中,後背覆蓋一條被子,再用一條被子圍住腰部以下,溫暖使身體微微出汗。這些細節都蘊含著精妙的道理,不可輕忽。

濕邪入侵導致的疾病,症狀是全身疼痛發熱,面黃氣喘,頭疼鼻塞,煩躁,脈象洪大,但能正常飲食,腹部無病。病症源於頭部,由於寒濕侵襲,導致鼻塞,將藥物塞入鼻腔即可治愈。

濕邪入侵必導致脈象沉細,飲食減少,但現在脈象洪大,能正常進食,只有頭疼鼻塞,這正是《內經》所說的“因於濕,首如裹”的症狀。可服用瓜蒂散塞入鼻腔,引出黃水即可痊癒。

以上中濕例。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成注謂汗出惡風。身熱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而渴者。中暍也。然未明其至理。蓋此證為時火之氣。爍其肺金。肺傷則衛氣虛。由是汗出身熱惡寒。即內經所謂膈消。皆相火傷肺之所致。金匱主以白虎加人參湯救肺為主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合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太陽中暍表證也。表證脈當浮。今不能浮。而反弦細芤遲者。明系元氣不足。不能鼓動。其脈於外。蓋弦細者。陽虛也。芤遲者陰虛也。陰陽俱虛。故不勝勞。小便已灑然毛聳者。太陽經火氣內伏也。手足逆冷。太陰氣弱。不勝時火也。口開前板齒燥者。

白話文:

以上是中濕的例子。

太陽中熱者,中暑就是。患者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口渴。

古人註解說,出汗怕風、身體發熱不口渴是中風,出汗怕冷且口渴是中暑。但他們並沒有說明其根本原因。其實,這種症狀是因為時火之氣灼傷肺金所致。肺部受損,衛氣虛弱,導致出汗、身體發熱、怕冷,這在《內經》中稱為「膈消」,都是相火傷肺造成的。金匱要略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以救肺為主。

太陽中暑者,會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芤遲,小便清稀,毛髮豎立,手腳冰冷。稍微勞動一下,身體就發熱,嘴巴張開,前牙板乾燥。如果發汗,怕冷會加重;如果用溫針,發熱會加重;如果多針灸幾次,小便會更清稀。

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是太陽中暑的表證。表證脈象應該浮,但現在脈象不浮,反而是弦細、芤遲,說明元氣不足,無法推動脈象。脈象弦細,是陽虛;芤遲,是陰虛。陰陽俱虛,所以不能勞動。小便清稀、毛髮豎立,是因為太陽經的火氣內伏。手腳冰冷,是因為太陰氣弱,抵擋不住時火。嘴巴張開、前牙板乾燥,是……。

陽明中暍之本證。亦津液內傷之確微。所以發汗復虛其衛。則惡寒甚。溫針復損其營。則發熱甚。下之復傷其胃則淋甚。以夏月陰氣在內故也。靈機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亡。惟宜甘藥補正以解其熱。東垣制清暑益氣湯。深得其旨。然仲景俱言太陽。而不言脾肺者。

以熱邪熾甚。則寒水必致受困耳。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成注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然脈微者暍也。身體疼重者水也。夏月暑熱以水灌洗而致病一物瓜蒂湯主之。觀仲景論暍惟出三證。豈偶然哉。舉其端。將為後世準繩。一者明其暍中。表熱。一者言其表裡俱虛。此則外邪郁時火而成中暍。若是邪郁時火。比類而推其因殆有不可勝言。

白話文:

陽明中暑的根本原因是體內津液虧損。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會加重體內虛寒,導致惡寒加重。用溫針治療,會損傷血液,導致發熱加重。用瀉藥治療,會損傷脾胃,導致小便量增多。這是因為夏季陰氣藏在體內,陽氣外泄的緣故。治療中暑應該用滋陰補氣的藥物,例如東垣先生的清暑益氣湯就是很好的選擇。仲景只提到了太陽經,沒有提到脾肺,是因為暑熱過盛會導致寒涼之水受阻。

太陽中暑的典型症狀是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微弱。這是因為夏季用冷水洗浴,導致寒涼之水停留在皮膚中所致。

古人認為脈虛身熱是暑邪所傷,但實際上脈象微弱是中暑的表現,身體疼痛沉重是寒涼之水停滯的表現。夏季暑熱,用冷水洗浴容易導致中暑,可以用一物瓜蒂湯來治療。仲景只列舉了這三種中暑症狀,說明中暑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表熱和表裡俱虛。外邪鬱積導致內熱熾盛是中暑的重要原因,但其具體原因很多,很難一一列舉。

如取涼風者。感霧露者。食生冷者。素有積熱者。陰血素虛不勝。大熱者。宿邪感動者。處陰濕地者。凡是之類。皆足以郁其時火。為中暍之病。或輕或重。或表或里。或虛或實。隨證發見。若論其治邪退熱。較量權衡。豈一言而盡哉。○按仲景論暍三條。首言動而得之之病謂中暍。

屬外因。次言靜而得之之病。雖曰中暍。實暑病也。屬內因。未言因熱傷冷之病。乃中暍之變證。屬不內外因。不得以三者混稱也。

以上中暍例。

病加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白話文:

如果接觸了涼風,或是沾染了霧露,又或者食用生冷食物,本身就積有內熱,或者陰血虛弱不堪抵禦酷熱,或是宿疾作祟,又或者是居住在陰濕之地,凡是這些情況,都能夠鬱積體內的陽氣,導致中暑。中暑的症狀輕重不一,有的表症,有的裡症,有的虛症,有的實症,根據不同的表現而有所不同。如果要論述治療中暑的邪氣,退卻熱症,就必須根據情況權衡,並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

仲景在論述中暑的條文中,首先提到因外在因素導致的疾病,稱為中暑。其次,他提到因內在因素導致的疾病,雖然稱作中暑,但實際上是暑熱引起的疾病。而第三種情況,則是因熱傷寒引起的疾病,是中暑的變化表現,不屬於內外因造成的疾病,不能將這三種混為一談。

以上是中暑的典型例子:

患者病情加重,符合桂枝證的症狀,表現為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略浮、胸中痞硬、氣往上衝,卡在咽喉,無法呼吸,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所致,應該用瓜蒂散來吐出寒氣。但對於失血過多或身體虛弱的人,不能使用瓜蒂散。

痰飲內動身必有汗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但頭不痛項不強。此非外入之風邪。乃內蘊之寒痰窒塞胸間。宜用瓜蒂散之苦寒。合小豆之利水。香豉之散邪。以快湧膈上之實痰。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諸失血虛家禁用者。亡血而復用吐。則氣亦虛。虛家而復用吐。則損其陰。所以為禁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與厥陰之厥深熱深相似。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可見痰結在胸中。隨氣上下。故脈時緊時緩。而煩滿不能食也。○此條舊在厥陰。而辨不可吐下。復有一條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與此無異。但此云脈乍緊。

白話文:

痰飲在體內活動,人體一定會出汗,還會發熱惡寒,症狀非常像中風,但頭部不會疼痛,脖子也不會僵硬。這不是外來的風邪入侵,而是體內蘊積的寒痰阻塞了胸部。應該用瓜蒂散的苦寒性質來化解痰飲,配合小豆的利水功能和香豉的散邪作用,快速將阻塞在膈膜上的痰飲排出。 《內經》中提到:「氣往上走,就順著它往上走。」 患有失血虛症的人禁止使用此方,因為失血後再使用催吐藥物,會導致氣虛,虛弱的人再使用催吐藥物,會損傷陰氣,所以禁止使用。

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緊縮,這是邪氣結聚在胸中造成的。患者胸部滿悶,感到飢餓卻不能進食,這是病在胸中,需要催吐。瓜蒂散是合適的藥方。

手腳冰冷,與厥陰經的深熱寒症狀相似。脈象時而緊縮,但有時又不緊,這與厥陰經的症狀截然不同。由此可見,痰飲結聚在胸中,隨著氣機上下移動,所以脈象時緊時緩,患者感到胸悶飽脹,不能進食。 這一條原本屬於厥陰經的篇章,並且認為不適合催吐,但另一條記載中提到:「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緊縮,由於客氣停留在胸中,導致胸部滿悶,感到飢餓卻不能進食,這是病在胸中,需要催吐。」 兩個記載內容相同,只是這一條提到脈象時而緊縮。

彼云脈乍結。緊則寒。飲結聚。結則痰飲伏匿之脈。皆屬瓜蒂散證。不必兩存也。然此手足厥逆。亦屬寒飲宿病與厥陰病證何預哉。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傳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脈遲寸口微滑者。為膈上實。故吐之則利自止也。○合三條但見痰證可吐不可汗。合食積虛煩腳氣四證論之。勿指為類傷寒。但指為不可發汗。則其理甚精。蓋食積已是胸中陽氣不布更發汗則陽外越不團。陰氣用事。愈成危候。

虛煩則胃中津液已竭。更發汗則津液盡耗矣。腳氣即地氣之濕。邪從足先受。正濕家不可發汗之義耳。

白話文:

有人說脈絡突然結聚,緊縮就代表寒氣,飲邪凝聚,結聚就會形成痰飲潛伏於脈絡,這些都屬於瓜蒂散證,不需要同時存在。但手足厥逆,也屬於寒飲宿疾,跟厥陰病證有什麼關係呢?

病人胸上實證,胸中鬱悶疼痛,食慾不振,傳染他人。按壓胸部反而有涎唾,每天腹瀉十多次,脈象反倒遲緩,寸口脈微滑。這可以用吐法治療,吐出來就會好轉。

疼痛不能進食,按壓胸部反而有涎唾,說明胸中存在寒痰。腹瀉脈象遲緩,寸口脈微滑,屬於膈上實證,所以用吐法就能止瀉。

這三條都是痰證,可以用吐法治療,不可用汗法。合併食積、虛煩、腳氣四種證狀,要根據這些證狀論治,不要誤認為是傷寒類的病證。只說不可發汗,道理非常精妙。因為食積已經導致胸中陽氣不能布散,如果再發汗,就會使陽氣外泄,不能收斂,陰氣就會乘虛而入,更加危險。

虛煩是胃中津液已經耗竭,如果再發汗,就會導致津液完全耗盡。腳氣是地氣的濕邪,邪氣從足部侵入,是濕邪偏盛,不可發汗的道理。

以上痰證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寸口即氣口。靈樞經脈對代人迎而言也氣口脈浮取之大而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此以胃中營氣受傷。所以氣口脈雖浮大。而不能滑實。重按反澀也尺中亦微而澀。以其腐穢已歸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裡。故其脈自應澀也。所謂亦微而澀亦字從上貫下言浮大。而按之略澀。非澀弱無力之謂見浮大。

中按之略澀方可用大承氣下之。設純又當從枳實理中助胃消導之藥矣豈復為大承氣證乎。○此條下金匱有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數為在腑滑則流利。如珠此為實也蓋宿食在腑。有諸中形之外也。

白話文:

上面講的都是痰症的例子。

有人問:病人有宿食,怎麼分辨呢?老師說:寸口脈浮大,按下去反而澀,尺中脈也微澀。這就是有宿食,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去。

寸口就是氣口,靈樞經脈篇中相對人迎脈而言的。氣口脈浮大,按下去反而澀,尺中脈也微澀,這是因為胃中營氣受損。所以氣口脈雖然浮大,卻不滑實,重按反而澀,尺中脈也微澀。這是因為腐敗的食物已經到了大腸,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所以脈象才會澀。所謂「亦微而澀」,「亦」字是從上貫下,意思是脈浮大,但按下去略澀,不是指脈澀弱無力。

中按略澀,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如果只是略微澀,就要用枳實理中來幫助胃消導。怎麼可能要用大承氣湯呢? 這段話下面金匱要略中寫道:脈數而滑者,為實。有宿食的人,用大承氣湯瀉下去最適合。數是說在腑中,滑是說流利,像珠子一樣,這就是實。因為宿食在腑中,內裡有病,就會表現在外。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與大承氣湯。

不欲食非不能食乃傷食惡食之明徵也。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恐為陰寒。及腸胃虛冷滑脫不止。今脈見滑實。知為熱邪內結。當有所去不可止遏宜與大承氣攻其實熱。腐穢去而利自止耳。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其人元氣本強也。且按之心下硬者。為食滯中宮無疑。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遲為陽明結滯之候。遲而不滑為結未定硬不可攻也。今遲而滑實雖自利亦須下之。下后里氣得通則脈自不滑亦不遲耳。

白話文:

脈象遲緩是陽明經絡氣機阻塞的表現。遲緩但不滑,說明是阻塞尚未定型,硬且不可攻。現在脈象遲緩卻滑實,雖然已經在拉肚子,也需要瀉下去。瀉下去之後,腸胃通暢,脈象自然就不會滑也不遲了。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中痛而不滿者。為陰寒滿。平不痛者。為虛氣。此既滿且痛。為實結無疑急須下之。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宿食本不當吐。以其人素多痰飲。載宿食於上脘。故宜用吐法。其高者固宜越之也。○此條金匱多宜瓜蒂散。四字其後人有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脈緊頭痛有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二條者但言宿食而不言下之者。以其兼見外因之脈證。則當從外因例治矣。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也當下之。

此條世本。尚有宜大承氣湯五字。衍文也。故去之詳未盡之邪。可以留伏經年而發。必系寒邪。寒邪惟可備急丸溫下。不應大承築寒下也。設屬熱邪必無經年久伏之理。

白話文:

肚子脹痛,這是實證,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肚子痛但不太脹,是陰寒積聚,平常不痛則是虛氣。現在既脹又痛,肯定是實證,必須趕緊用藥瀉下。

上腹部有積食,應該催吐。

其實積食不應該催吐,但病人本身痰多,積食停留在上腹部,因此需要用催吐的方法。如果積食位置很高,更應該催吐。這條方劑大多適合用瓜蒂散。脈象緊緊如繩索,變化不定,就代表有積食。脈象緊緊伴隨頭痛,是風寒入侵,腹中有積食未消化的緣故。這兩條只提到了積食,沒有提到瀉下,是因為病人同時出現外感脈證,應該根據外感原則治療。

腹瀉好了之後,在某年某月某日又復發,這是因為病根未除,應該用藥瀉下。

這條方劑原版還有「宜大承氣湯」五個字,是後人增補的,所以應該去掉。疾病沒有徹底清除,可能會潛伏多年後復發,一定是寒邪作祟。寒邪可以用備急丸溫和地瀉下,不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寒。如果屬於熱邪,就不會潛伏多年。

以上宿食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者。築築然氣動也。在右者。氣動於臍之右也發汗則動肺氣。氣虛則不能護衛。其血故妄行。而為衄。衄則亡津胃燥。故渴而心中苦煩若更飲水傷其肺胃。故飲即吐水也。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發汗汗不止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瞤也。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白話文:

以上宿食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者,築築然氣動也。在右者,氣動於臍之右也。 發汗則動肺氣,氣虛則不能護衛,其血故妄行,而為衄。衄則亡津胃燥,故渴而心中苦煩。若更飲水,傷其肺胃,故飲即吐水也。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發汗汗不止,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瞤也。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發汗則無汗者。腎水不足也。心中大煩者。腎虛不能制心火也。骨節疼目運惡寒。皆為腎病。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當補腎臟真陽為主。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下之傷胃動肺。咽燥鼻乾者。津液內竭而喜引飲也。頭眩心悸者。水飲傷肺心主不寧。而煩悸眩暈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

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下之損脾。而肝氣復行於脾也。雖有身熱臥則欲蜷者。表熱裡寒也。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腎虛、脾胃虛弱、氣機逆亂等病症的表現,以及如何辨證論治。其中強調了腎臟在人體的重要性,以及不同部位氣機逆亂的表現和治療原則。

下之掌握熱煩言掌中雖熱而握固不伸也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表寒裡熱也。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腹滿頭眩。下清穀心下痞以下之傷脾腎氣則動。腎邪凌心也。

按動氣本因脾土衰弱。不能約制腎水。水飲凝結而成雖水乘上位之微邪。而仲景汗。下俱禁者。以汗下必先動脾之津液。故東垣每以驗脾之盛衰凡按之牢若痛者。即動氣也。動氣本屬脾疾。四臟中某臟之虛。即乘其部而見之。所以誤汗。則傷陽。陽傷則邪並於氣。故吐衄嘔逆。

眩暈氣逆上奔。誤下則傷陰陰傷則虛陽無制。故雖發熱。而蜷臥。當握不伸。皆胃氣虛寒困憊之候。至於病人。素有積聚連在臍旁。亦曰。動氣汗下。尤不可犯。通宜理中去朮加桂苓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朮滯氣故去之。然久病脾氣衰極而無客邪者。生術以附子制用。

白話文:

病人手掌虽然发热,但握拳却伸展不开,身上感觉发冷,还自发地出汗。这是体内寒热交杂,表寒里热的症状。

如果病人有腹胀满,突然头晕,吃东西就拉肚子,感觉胃部不舒服,这是气滞于下,不可下泻。下泻会导致脾肾虚弱,肾邪上攻心脏,造成腹满头晕,拉肚子,胃部不适。

腹满头晕,拉肚子,胃部不适,下泻会伤脾肾之气,导致肾邪上攻心脏。

动气主要是由于脾土虚弱,无法约束肾水,水饮凝结而成。虽然水乘上位,但仲景认为汗下都不可用,因为汗下会先动脾的津液。东垣认为,按腹部坚硬疼痛,就是动气。动气本来属于脾病,四脏虚弱都会影响脾,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所以误用汗法,会伤阳,阳伤则邪气会侵袭于气,导致吐衄呕逆。

眩晕,气逆上冲,误用下泻法会伤阴,阴伤则虚阳无制,所以虽然发热,但蜷缩着躺着,握拳也伸展不开,都是胃气虚寒困惫的表现。对于有积聚在脐旁的病人,也是动气,更不能下泻。应该用理中汤去术加桂苓为主,茯苓利水,桂皮泄奔豚,所以要加用。白术滞气,所以要去掉。如果久病脾气衰竭,没有客邪,可以用生术附子来治疗。

亦無妨礙。更須參以所見之證為主蓋不必拘活人書等方藥也。

以上動氣例。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霍亂。

霍亂者。三焦混亂清濁相干。陰陽乖隔寒熱偏勝以致吐逆。泄利。甚則轉筋厥逆。而為揮霍撩亂也。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已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本為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故吐利霍亂。今吐已利止。又復發熱。知內邪得泄而外感未除也。即當微清。便自調後。身疼痛急當救表例治之。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白話文:

也不要緊,更要根據實際觀察到的病症來決定,不必拘泥於書本上的方藥。

以上是關於動氣的例子。

有人問:什麼是霍亂? 答:嘔吐並伴隨腹瀉,就稱為霍亂。

霍亂是指三焦混亂,清濁之氣相混淆,陰陽失衡,寒熱偏勝,導致嘔吐、腹瀉,嚴重時會出現抽筋、昏厥,也就是身體像亂了套一樣。

有人問:發燒、頭痛、全身疼痛、怕冷、嘔吐、腹瀉,這是什麼病? 答:這是霍亂。先嘔吐,然後腹瀉停止,又開始發燒。

發燒、頭痛、全身疼痛、怕冷,本來是因為外感風寒,加上內傷生冷,導致嘔吐腹瀉的霍亂。現在嘔吐停止,腹瀉也好了,又開始發燒,說明內邪已經得到宣泄,但外感並沒有完全消除。因此應該稍微清熱,讓身體自行恢復。如果身體疼痛劇烈,就應該以救表的方法治療。

霍亂伴隨頭痛、發燒、全身疼痛,而且熱盛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寒多不想喝水,可以用理中丸治療。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外感也。加以欲飲水。熱邪入里。故用五苓兩解表裡若不用水者。知里有寒邪。故用乾薑之辛。以溫中散邪參朮甘草之甘以扶陽。益氣甘得辛而不滯。辛得甘而不燥。辛甘合用。以理中氣之虛滯。蓋吐利並作當以里證為急也。

若臍上策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甚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白話文:

霍亂發作,病人會頭痛、發燒、全身疼痛。這是外感風寒造成的。如果病人還想要喝水,說明熱邪已經入侵到身體內部了。因此要使用五苓散來解表裡之邪。

如果病人不想要喝水,就說明體內有寒邪。因此要使用乾薑的辛辣來溫中散寒,並用參、朮、甘草等甘味藥物來扶助陽氣,益氣補虛。甘味藥物可以使辛味藥物不致滯留,辛味藥物可以使甘味藥物不致乾燥。辛甘合用,可以調理中氣的虛弱和停滯。因為嘔吐腹瀉並發的情況下,內證比外證更為急迫。

如果病人臍上跳動,說明腎氣虛弱。這時要減少朮的用量,加入桂枝四兩。如果嘔吐頻繁,就要去掉朮,加入生薑三兩。如果腹瀉頻繁,就要繼續使用朮。如果病人心悸,要加入茯苓二兩。如果病人口渴想喝水,就要增加朮的用量,直到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病人腹痛,就要加入人參,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寒症嚴重,就要增加乾薑,總量達到四兩半。如果病人腹部脹滿,就要去掉朮,加入附子一枚。

服完湯藥之後,等一會兒再喝熱粥一升左右。要稍微捂暖身體,不要急於脫衣服蓋被子。

臍築吐逆腹滿。三者俱屬氣病。以術性壅滯不利於氣故去之。然下多雖有築嘔不妨從權。用術以助中上約制腎邪為要且下多氣已滯甚。縱有築嘔在所不計也。而悸者但加茯苓。仍不去朮以悸為停水。與氣無預。況術得參。同有利水生津之績。故不去也。其渴欲得水之加朮。寒加乾薑嘔加生薑臍上築加桂悸加茯苓。

皆人所易明。若夫腹滿加附。腹痛加參。非講明有素不知也。蓋人身背為陽。腹為陰。所以陽邪內陷。則結胸陰邪內結則腹滿。非籍附子雄悍之力。何以破其陰邪之固結乎。而腹中痛者。尤為陰邪無疑其在太陽本邪凌上。則用奔豚和其陰。分之陽邪況在陰經者。不溫補其陽。

白話文:

肚子脹滿、嘔吐、腹痛,這三種病症都屬於氣病,因為術性(指藥物)阻滯不利於氣,所以要把它去掉。不過,如果病人下焦(指腹部以下)虛寒,即使有脹滿嘔吐,也不妨權衡利弊,用藥來幫助中上焦(指胸部以上)約制腎邪,因為下焦氣機已很滯塞,即使有脹滿嘔吐也無需計較。至於心悸,只要加茯苓就可以了,不用去掉術(指藥物),因為心悸是水停滯造成的,跟氣沒有關係。而且術與參(指藥物)都有利水生津的效果,所以不需要去掉。

至於口渴想喝水,就加術;怕冷就加乾薑;嘔吐就加生薑;臍上脹滿就加桂枝;心悸就加茯苓,這些都是容易理解的。至於腹脹加附子,腹痛加參,如果不講解清楚,就不知道為什麼了。因為人體背部屬陽,腹部屬陰,所以陽邪入侵就結胸,陰邪入侵就腹脹,不借助附子雄悍的力量,怎麼能破除陰邪的固結呢?而腹痛更是陰邪無疑,如果陽邪入侵太陽經,就用奔豚丸來調和陰陽,分開陽邪。況且陰經裡的陽邪,不溫補陽氣,怎麼行呢?

和之氣何以勝任其除邪之沖激耶。○霍亂為胃逆禁犯穀氣。犯之則胃逆不復。此言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是言服理中湯大法非指霍亂為言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外邪未解也。當消息和解。其外言當辨外邪之微甚制湯劑之大小也。蓋吐下驟虛雖夏月不妨。桂枝湯以和其營。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身虛不勝穀氣實也。

霍亂吐利晬時內不可便與飲食。以胃氣逆反故即愈後脈平小煩者。尤當節慎飲食。以倉廩未固。不可便置米穀耳。

以上霍亂例。

白話文:

和氣是如何能夠抵禦邪氣的侵襲的呢?霍亂是胃氣逆亂,阻塞食物氣機造成的。一旦犯了霍亂,胃氣逆亂就無法恢復。這裏說的是服下湯藥後,像吃了一頓飯一樣,喝一升熱粥。或許這是在說服[理中湯]的大法,並非特指霍亂。

嘔吐腹瀉停止了,但身體疼痛持續不斷,這表示外邪尚未完全消解。應該調和解表,對於外邪輕微者,可以服用小劑量的桂枝湯來緩解。

嘔吐腹瀉停止了,但身體疼痛持續不斷,說明外邪尚未完全消解。應該調和解表。這裏說的是要根據外邪的輕重程度,來決定湯藥的劑量。因為嘔吐瀉下會導致身體虛弱,即使在夏季也不要緊,可以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氣。

嘔吐腹瀉、發汗,脈象平和但略微煩躁,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承受食物的充實造成的。

霍亂患者在嘔吐腹瀉期間,不要馬上給予飲食。這是因為胃氣逆亂,即使病癒後脈象平和但略微煩躁,也應該謹慎飲食。因為脾胃還沒有恢復,不要馬上吃米飯等穀物。

以上都是關於霍亂的案例。

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勞復乃起居作勞復生餘熱之病方注作女勞。復大謬。女勞復者。自犯傷寒後御女之大戒。多死少生。豈有反用瀉泄之理太陽下篇下。後身熱或汗吐下。後虛煩無奈用本湯之苦。以吐撒其邪。此非用吐法也。乃加枳實於梔子豉中。以發其微汗。而祛胸中虛熱至內經火淫所勝以苦發之之義。

若有宿食留結。急加大黃下奪之。不可稍延則熱持不去。真陰益困矣。觀方中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然後入藥同煮全是欲其水之熟而趨下不至上湧耳。所以又云覆令微似汗。精義入神。

白話文:

“勞復”是指因勞累而復發的餘熱之症,方注中寫成“女勞”是錯誤的。所謂“女勞復”,指的是女子在患過傷寒後,因房事而導致的病症,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禁忌,多半會導致死亡,很少有人能活下來。怎麼可能用瀉下之法來治療呢?《傷寒論》下篇中講述,病後身體發熱,或出汗、嘔吐、腹瀉,之後虛煩無力,可用本方治療,藉由苦味藥物,吐出體內的邪氣。這並不是真正的吐法,而是將[枳實]加入[梔子]、豉中,使患者微微出汗,排除胸中的虛熱。這符合《內經》中“火淫所勝,以苦發之”的道理。

如果患者有積食未消,應立即加大黃,使其瀉下排出,不可延誤,否則熱邪難消,真陰會更加虛弱。方中用清[漿水]七升,空鍋煮至四升,然後再加入藥物同煮,目的是使水煮熟,向下引導藥力,不至於上湧。因此方中也提到“覆令微似汗”,這纔是精髓所在,非常精妙。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瘥已後更發熱。乃餘熱在內以熱召熱也。然餘熱要當辨其何在。不可泛然施治。以虛其虛。如在半表半裡則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法如在表則仍用汗法如在裡則仍用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子豉微汗之下用枳實梔子豉加大黃微下之。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腰以下有水氣者。水漬為腫也。金匱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後脾土告困不能攝水。以致水氣泛溢。用牡蠣澤瀉散峻攻。何反不顧其虛耶。正因水分未犯。身半以上急驅其水所全甚大。設用輕劑則陰水必襲入陽界驅之無及矣。

白話文:

傷寒痊癒後又發燒,用小柴胡湯治療。脈搏浮的,用發汗法解之;脈搏沉實的,用瀉下法解之。

傷寒痊癒後又發燒,是因為體內還有餘熱,餘熱招引新的熱氣。但要辨別餘熱在哪裡,不能泛泛地治療。要針對虛弱的地方進行調理。如果餘熱在半表半裡,就用小柴胡湯和解之。如果在表,就繼續用發汗法;如果在裡,就繼續用瀉下法。可以參考前面的汗法,用枳實、梔子、豉微汗;瀉下法用枳實、梔子、豉加上大黃微瀉。

重病痊癒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用牡蠣澤瀉散治療。

腰部以下出現水腫,是水氣積聚造成的。金匱要略說,腰部以下腫脹,應該利小便。這是治療的準則。這是因為大病之後,脾土虛弱,不能攝納水液,導致水氣泛溢。用牡蠣澤瀉散峻猛攻邪,為什麼不顧及身體虛弱呢?正是因為水氣還沒有侵犯到身體上半部分,所以趕快把水氣驅除出去,效果最好。如果用輕的藥物,水氣就會侵入陽氣,到時候就來不及了。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身中津液因胃中寒氣凝結而成濁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澤故不用湯藥。盪滌而用丸藥緩圖也。理中丸乃驅分陰陽溫補脾胃之善藥然仲景瘥後外邪已盡才用其方在太陽邪熾之日不得已合桂枝用之即更其名曰。桂枝人參湯。金匱於胸痹證則名之曰人參湯。於此見其立方命名之義矣。

○傷寒瘥後體虛。每有遺熱。故禁溫補。即問有素稟虛寒。於中氣寒者。止宜理中丸調理。未嘗輕用桂附也。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如果經常吐口水,很久都停不下來,這是胃裡有寒氣。應該用丸藥溫暖它,理中丸就很適合。

身體裡的津液是因為胃裡寒氣凝結而形成濁唾,如果長期不清,病人必定會消瘦。所以不用湯藥來清洗,而是用丸藥慢慢調治。理中丸是驅除陰陽寒氣、溫補脾胃的好藥。不過仲景說,大病痊癒後,外邪已經消失,才能用理中丸,如果太陽經脈裡邪氣旺盛,就不得不配合桂枝一起使用,於是將它改名叫桂枝人參湯。金匱要略中,用於治療胸痹證,就把它叫做人參湯。由此可以看出它命名用法的用意。

傷寒病痊癒後,身體虛弱,常常有餘熱,所以禁止溫補。但如果病人本來就體質虛寒,中氣虛寒,就應該用理中丸來調理,絕不能輕易使用桂枝、附子。

傷寒病好轉後,虛弱瘦弱、氣少、氣逆想吐,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身中津液。為熱邪所耗。餘熱不清。必致虛羸。少氣難於康靜。若更氣逆。欲吐是餘熱復挾津液滋擾故用竹葉石膏湯以益氣。清熱散逆氣也。○按此湯。即人參白虎去知母而益半夏麥冬竹葉也。病後虛煩少氣為餘熱未盡。故加麥冬竹葉於人參甘草之溫中益氣藥中以清熱生津。加半夏者。痰飲上逆欲嘔故也。病後餘熱。與伏氣發溫不同。故不用知母以伐少陰也。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白話文:

人體內的津液,若被熱邪消耗,餘熱未能清除,必然導致虛弱無力、氣短乏力,難以安靜。如果再加上氣逆,想要嘔吐,這是餘熱再次挾持津液滋擾所致。因此,使用竹葉石膏湯來益氣清熱散逆氣。

這個湯方其實就是人參白虎湯去除知母,並加入半夏、麥冬、竹葉。病後虛煩少氣,是因為餘熱未盡。因此在人參、甘草溫中益氣的藥物中,加入麥冬、竹葉以清熱生津。加入半夏,是因為痰飲上逆欲嘔。

病後餘熱與伏氣發溫不同,因此不使用知母來抑制少陰之氣。

病人脈象已恢復正常,但到了傍晚仍感到微微煩躁。因為病人剛剛康復,脾胃氣虛弱,還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才會感到微煩,損耗食慾。如果食慾恢復,病情就會慢慢好轉。

病後食谷。微煩謂之食鬱。減食自愈。以胃氣新虛。不能勝谷也。即有餘熱未盡。當靜養以俟津回。不治而治也即不獲已用藥。須平淡處方不使藥力勝氣。則可即如草木凋瘁。必須時時微澗。助其生髮。若恣意壅灌。則立槁矣。至於虛而有邪者。又須峻利急攻。稍不盡邪乘虛內入不救矣。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學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陰陽易之病注家不明言。乃致後人。指為女勞復。大謬若然。則婦人病新瘥。與男子交。為男勞復乎。蓋病傷寒之人。熱毒藏於氣血中者漸從表裡解散。惟熱毒藏於精髓之中者。無由發泄。故瘥後與不病之體交接。男病傳不病之女。女病傳不病之男。所以名為陰陽易。即交易之義也。

白話文:

生病後吃飯,稍微感到煩躁,稱為食鬱。減少食量,就能自行痊癒。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就算還有餘熱未消,也應該靜養,等待津液恢復。不治療也能治癒,但如果不得不服藥,就要用平和的藥方,不要讓藥力過於強盛,這樣才能讓身體慢慢恢復。就像枯萎的樹木,需要一點點水滋潤,才能重新生長。如果任意澆灌,反而會立刻枯死。至於虛弱但又帶有邪氣的人,則需要快速有效的治療,稍有不慎,邪氣乘虛而入,就無法救治了。

傷寒病因陰陽失衡而導致,患者身體沉重,氣短,腹部緊縮,甚至會牽引陰部,感覺寒冷,熱氣上衝胸部,頭沉重,不想抬起,眼中冒金星,膝蓋和腳踝僵硬。燒裩散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陰陽失衡的病症,註解者沒有明確說明,導致後人誤認為是女勞復,這就大錯特錯了。如果說交合會導致女勞復,那麼婦女病癒後與男子交合,是否就是男勞復呢?其實傷寒病患者,熱毒積聚在氣血之中,會逐漸從表層到內部消散。只有熱毒積聚在精髓之中,無法排出,因此病癒後與健康的人交合,男性的病症會傳染給健康的女性,女性的病症也會傳染給健康的男性,因此稱為陰陽易,也就是互傳的意思。

其證眼中生花。身重拘急少腹痛。引陰筋。暴受陰毒。又非桂附辛熱所能驅。故燒裩襠為散。以其人平昔所出之敗。濁同氣相求服之小便得利。陰頭微腫。陰毒仍從陰竅出耳。

以上瘥後諸復陰陽易。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某種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眼睛出現異常視覺現象(「眼中生花」),身體沈重、肌肉緊繃不適、下腹部疼痛並牽扯到生殖器,可能是因為受到寒邪侵襲所致。由於這種病症不是用肉桂或附子等溫補藥物就能有效治癒的,因此使用了燃燒內褲的方法來製造一種粉末,讓患者服用。如果病情有所好轉,排尿會變得順暢,而生殖器官可能會稍微腫脹,表示病邪已經排出體外。 在這些情況都得到改善之後,纔有可能避免其他複發的情況以及陰陽交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