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溫熱病篇

仲景溫病熱病諸例。向來混入傷寒六經例中。致使後世有以黃芩白虎湯。誤治傷寒者。有以黃芩白虎證。誤呼傷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矇昧千古。自長沙迄今。惟守真一人獨得其秘。則又晦其明目。不曰溫熱。而曰傷寒。何怪當世名家。動輒錯誤耶。今將溫熱諸條。另析此篇學者洗心讀之。如琅函一展。火輪劍樹頃化清涼大地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提挈溫病自內而發之。大綱凡初病不惡寒便發熱煩渴。三四日間。或腹滿或下利者。此溫病也。若先惡寒發熱三四日後。表邪傳裡變煩渴者。此又傷寒熱邪傳裡而顯內實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薰之。一逆尚引目再逆促命期。

此條緊接上條。其下即云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見風溫之由誤。發溫病汗而致者。與更感於。風而成者。自是兩般。風溫之證兼太陽。少陰其脈尺寸俱浮。蓋腎水本當沉也風溫。載之從太陽上入。根本撥而枝葉紊矣。伏邪久郁身中時當二月。其脈先見露矣。發則表熱太陽。

裡熱少陰。將同用事。恣汗無忌灼熱反倍。是謂風溫。風溫表裡。俱見浮脈。其證自汗身重腎水病也。多眠睡。鼻息鼾。語言難腎本病也。腎中之候。同時薦至。危且殆矣古律垂戒云。風溫治在少陰。不可發汗。發汗死者。醫殺之也詎意發熱之初不及脈理。輕易發汗。早已犯此大戒乎。

既腎。中風邪外出。以陽從陽。熱無休止矣。被下者。小便不利。傷其膀胱。氣化直視失溲。太陽臟腑同。時絕矣。被火者。微則熱。傷營氣而瘀熱發黃劇。則熱甚。生風而如驚癇。時瘛瘲。火熱亂其神明。擾其經脈也。傷寒燔針灼艾。仲景屢戒至溫證。尤當戒之。被火微發黃色一叚。

亂其神明。擾其經脈。重證莫重於此。稍輕誤火。少陰脈系咽喉。咽喉干痛。乃至唾血。亦多死者。一逆發汗。已是引日待斃。再逆則神聖莫挽矣。故治溫病。全在未發汗前。辨其脈證補救備至。防危可也發汗以後凶咎卒至。亦何措其手足哉。內經刺熱論溫。榮交以後。其病內連腎。

評熱論溫。專論穀氣腎中精勝。乃汗則生。腎中虛甚更熱。則死其旨至矣盡矣。仲景復出不盡之。藏論腎更視膀胱。以緯之。小便傷膀胱氣化。甚則直視失溲。命門腎藏之精。不能照物。神水絕矣。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太陽氣絕者。其足小可屈伸。是以中風暴證也。

絕膀胱。人不識者。故風溫扼要膀胱。若腎藏將絕寧不膀胱先絕乎。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此言太陽少陽合病。明非傳次少陽之證洵為溫病之合病無疑。以其人中氣本虛。熱邪不能外泄故。內攻而自下。利也與黃芩湯解散表裡之熱。較之傷寒治法迥殊。按黃芩湯乃溫病之主方。即桂枝以黃芩易桂枝而去生薑也。蓋桂枝主在表風寒。黃芩主在裡風熱不易之定法也。

其生薑辛散。非溫熱所宜。故去之。至於痰飲結聚膈上。又不得不用姜半。此又不越傷寒治法耳。○按溫病始發即當用黃芩湯去熱為主。傷寒傳至少陽。熱邪漸次入里。方可用黃芩佐柴胡和解之。此表裡寒熱之次第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伏氣。因感客邪而發。故脈見浮緊也。然浮緊之脈。而見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之證。雖是溫病卻與傷寒之陽明不異。加以咽燥口苦。腹滿而喘身重。明系溫熱之候。所以汗下燒針俱不可用。宜其黃芩白虎主治也。更兼風寒客氣在膈。故舌上苔滑。而黃芩輩又禁用。則當湧以梔子豉湯

此治太陽而無礙陽明矣。若前證更加口乾舌燥。則宜白虎湯以解熱生津。若更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又為熱耗陽明津液。更宜豬苓湯以導熱滋。干總由客邪寒氣在胃。難用黃芩白虎輩寒藥。故則尋旁竇。以散寒邪耳。○傷寒小便不利。以脈浮者屬氣分。五苓散。脈沉者屬血分。

豬苓湯。而溫熱病之小便不利脈浮者。屬表證豬苓湯。脈沉者屬裡證承氣湯。傷寒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熱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不可以此而礙彼也。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太陽傷寒犯本。有五苓散兩解一法。而陽明溫熱。復有豬苓湯導熱滋幹一法。然汗出多而渴者不可服。蓋陽明胃主津液。津液充則不渴。津液少則渴矣。故陽明熱甚。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而奪之於外。複利其小便而奪之於。下則津液立亡而已。其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而汗出少者。方可用豬苓湯。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而汗出多者。則宜白虎加人參。其法已具上條。若脈沉熱蒸多作渴欲飲水。而小便黃赤不利者。又當從承氣下之。以救陰為急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溫熱之氣。自內達表。故三陽合病最多。此條言溫病。故但目合則汗。其非熱病之時。時大汗可知矣。以其表裡俱熱。六合俱邪。故關上之脈浮大。但欲眠睡。其為陽明之熱。又可知矣。而目合則汗。又屬少陽。治當從小柴胡加減。或黃芩湯加柴胡尤受設熱病見脈浮大。但欲眠睡而盜汗者。為正氣本虛。故熱勢反不甚劇。又當用白虎加人參湯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此言熱病兼暍之合病也。夏月天令炎熱。伏郁之邪。多乘暑氣。一齊發出三陽。中州之擾亂可知矣。此時發汗。則津液倍竭。故譫語益甚。下之則陽邪內陷。故手足逆冷。熱不得越。故額上生汗也。既不宜於汗下。惟有白虎一湯。主解熱而不礙表裡。在所急用。若疑手足厥冷為陽虛。則殺人矣。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世本作表有熱里有寒。必系傳寫之誤。千載無人揭出。今特表明一齊眾楚。在所不辭。夫白虎湯本治熱病暑病之藥。其性大寒。安有里有寒者可服之理。詳本文脈浮滑。而滑脈無不實之理。明系伏邪發出於表之徵。以其熱邪初乘肌表。表氣不能勝邪。其外反顯假寒。故言表有寒。

而伏邪始發未盡。裡熱猶盛。故言里有熱。以其非。有燥結實熱。乃用白虎解散郁發之邪。或言當是表有熱里有實寒字與實字形類其說近是。若果里有實。則當用承氣。又不當用白虎矣。按此本言熱病。何仲景不曰熱病。而曰傷寒者。其藏機全在乎此。欲人深求而自得也。蓋熱病乃冬不藏精。

陽氣發泄驟傷寒冷。致邪氣伏藏於骨髓。至夏大汗出。而熱邪始發。故仍以傷寒目之。以伏即從骨髓發出。由心包而薄陽明處。方乃以石膏救陽明之熱。知母淨少陰之源。甘草粳米護心包而保肺氣。是以氣弱者。必加人參也。後人不審每以白虎湯治。冬月傷寒發熱。今特昭揭此義。

以為冬月擅用白虎之戒。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裡熱郁熾。所以其外反惡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白虎或竹葉石膏解其鬱熱則愈也。○此條明言里有熱益見前條之表有熱。里有寒為誤也。叔和因脈滑而厥。遂以此例混入厥陰篇中。今歸此。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但解熱而不能解表。故熱病稍帶暴寒客邪惡寒。頭痛身疼之表證。皆不可用。須脈洪大。或數煩熱燥渴。始可與服。若先前微帶非時表邪。二三日後客邪先從表散。俱顯熱病脈證。煩渴欲飲水者為津液大耗。又非白虎所能治。必加人參以助津氣。則熱邪始得解散耳。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伏熱內盛。故口燥心煩。以真陽不能勝。勝故昔微惡寒。而外無大熱。宜白虎解內熱毒。加人參以助真氣也。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與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詳此條表證。比前較重。何以亦用白虎加人參耶。本文熱結在裡。表裡俱熱二句。已自酌重。惟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除。邪火內伏。所以惡風大渴。舌燥而煩欲飲水不止。安得不以生津解熱為急耶。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本溫熱病。誤認寒疫而服桂枝湯也。若是寒疫。則服湯後汗出必解矣。不知此本溫熱。誤服桂枝遂至脈洪大。大汗煩渴不解。若誤用麻黃。必變風溫灼熱自汗等證矣。此以大汗傷津。故加人參以救津液也。○按桂枝治自外而入傷之風邪。石膏治自內而發外之。熱邪故白虎湯為熱邪。

中暍之的方。雖為陽明解利藥。亦解內蒸之熱。非治。在經之。熱也。昔人以石膏辛涼能解利陽明風熱。此證似是而實非。即如大青龍湯越脾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升麻湯等方並與表藥同用殊不知邪熱傷胃。所以必需若在經之邪。縱使大熱煩渴。自有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等治法。

並無藉於石膏也。所以傷寒誤用白虎黃芩。溫熱誤用桂枝麻黃。輕者必重。重者必死耳。

以上三陽發溫熱例。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冬月感寒。伏藏於經至春當發。故曰以意候之。今月之內。言春分候也。若脈微弱者。其人真元素虧必不發於陽而發於陰。以少陰之脈循喉嚨。伏邪始發熱。必上升。故先喉中痛似傷。腎司開闔陰經之。熱邪不能外發。勢必。不攻其後。必下利也。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邪熱客於少陰之經。故咽痛用甘草湯者。和緩其勢也。用桔梗湯者。開提其邪也。此在二三日間。熱邪發於經中。他證未具。故可用之。若五六日。則少陰之下利嘔逆諸證蜂起。此法又不可用矣。○陰邪為病。其發必暴。所以伏氣發於少陰必咽痛。仲景遂以緩法治之。甘草味甘其性最緩因取以治少陰伏氣發溫之最急者。

蓋甘先入脾。脾緩則陰火之勢亦緩。且生用力能瀉火。故不兼別味獨用以取專功也。設不瘥。必是伏邪所發勢盛。緩不足以濟急。更加桔梗。升載其邪。使發於陽分之陰邪。盡從陽分而散。不致仍復下陷入於陰分也。倘治稍失宜。陰津為熱邪所耗。即用祛熱救陰藥。恐無及也。

○按咽痛多是陰邪搏陽之候。以陰邪為患。無有不挾龍火之勢者。所以屬少陰者多。惟陽明經病。有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一條。乃風熱挾飲上攻之證。又不當與陰邪比例而觀也。至於溫病風溫。多有此證。以陰中伏有陽邪也。即直中少陰之咽痛。雖陰邪結於清陽。

是少陰之經。故仲景特設通脈四逆湯。以通陰中郁沒之微陽。更加桔梗以清咽利膈也。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下利咽痛胸滿心煩。少陰之伏邪雖發陰經。實為熱證。邪熱充斥。上下中間。無所不到。寒下之藥不可用矣。又立傷寒湯。以潤少陰之燥。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陽微者用附子溫經。陰竭者用豬膚潤燥。同具散邪之義。比而觀之思過半矣。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知非傳經邪熱。必是伏氣發溫。故二三日間。便心煩不得臥。然但煩而無燥。則與真陽發動迥別。蓋真陽發動。必先陰氣四布。為嘔。為下利為四逆。乃致煩而且燥。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煩不得臥。而無嘔利四逆等證。是為陽煩。乃真陰為邪熱煎熬。故以救熱存陰為急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六七日。本熱去寒起之時。其人嘔渴心煩不眠。不獨熱邪煎迫。真陰兼有水飲搏陽。以故覊留不去。用豬苓湯以利水潤燥。不治利而利自止耳。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伏氣之發於少陰。其勢最急。與傷寒之傳經熱證不同。得病才二三日即口燥咽乾。延至五六日始下。必枯槁難為矣。故宜急下。以救腎水之燔灼也。○按少陰急下二證。一屬傳經。熱邪亢極。一屬熱邪轉入胃腑。一屬溫熱發自少陰。皆刻不容緩之證。故當急救欲絕之腎水。與陽明急下三法同源異派。

以上少陰發溫熱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