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溫熱病篇

仲景溫病熱病諸例。向來混入傷寒六經例中。致使後世有以黃芩白虎湯。誤治傷寒者。有以黃芩白虎證。誤呼傷寒者。良由混次不分。以致矇昧千古。自長沙迄今。惟守真一人獨得其秘。則又晦其明目。不曰溫熱。而曰傷寒。何怪當世名家。動輒錯誤耶。今將溫熱諸條。另析此篇學者洗心讀之。如琅函一展。火輪劍樹頃化清涼大地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提挈溫病自內而發之。大綱凡初病不惡寒便發熱煩渴。三四日間。或腹滿或下利者。此溫病也。若先惡寒發熱三四日後。表邪傳裡變煩渴者。此又傷寒熱邪傳裡而顯內實也。

白話文:

仲景的溫病、熱病各例,向來混雜在傷寒六經的例證中。導致後世有人用黃芩白虎湯錯誤地治療傷寒,也有人誤將黃芩白虎證稱作傷寒。原因就是因為混雜不清,以致蒙蔽後世千百年。從長沙至今,只有守真一人獨得其秘,卻又遮蔽其光明之處,不說溫熱,反而稱作傷寒。難怪當世的名家經常犯錯。

現在將溫熱各條另行分析,希望讀者用心閱讀,就像打開了琅玕寶匣,火輪劍樹瞬間化為清涼大地一般。

太陽病發熱而且口渴,但不惡寒,就是溫病。

發熱而且口渴,不惡寒,這是溫病從內而發的典型症狀。總的來說,初病不惡寒就發熱、煩渴,三四天內,或者腹滿或者腹瀉,這就是溫病。如果先惡寒發熱三四天后,表邪傳入內裡而轉為煩渴,這又是傷寒熱邪傳入內裡而顯露出內實的症狀。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薰之。一逆尚引目再逆促命期。

此條緊接上條。其下即云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見風溫之由誤。發溫病汗而致者。與更感於。風而成者。自是兩般。風溫之證兼太陽。少陰其脈尺寸俱浮。蓋腎水本當沉也風溫。載之從太陽上入。根本撥而枝葉紊矣。伏邪久郁身中時當二月。其脈先見露矣。發則表熱太陽。

裡熱少陰。將同用事。恣汗無忌灼熱反倍。是謂風溫。風溫表裡。俱見浮脈。其證自汗身重腎水病也。多眠睡。鼻息鼾。語言難腎本病也。腎中之候。同時薦至。危且殆矣古律垂戒云。風溫治在少陰。不可發汗。發汗死者。醫殺之也詎意發熱之初不及脈理。輕易發汗。早已犯此大戒乎。

白話文:

如果已經發汗,但身體仍然灼熱,就叫做風溫。風溫病的脈象是陰陽俱浮,會自汗,身體沉重,嗜睡,呼吸鼾聲,說話困難,好像被壓住一樣,小便不順暢,直視困難,尿液失禁,好像被火灼燒一樣,顏色略帶黃色,嚴重的話會像醬油一樣。還會出現驚癇、抽搐,好像被火熏過一樣。一逆會導致眼球突出,兩逆就會加速死亡。

這段內容緊接著上一段,指出了如果已經發汗但身體仍然灼熱,就是患上了風溫。風溫是因為誤用發汗法治療溫病而造成的,和直接被風吹引起的風寒不同。風溫的症狀兼具太陽和少陰的特徵,脈象尺脈和寸脈都浮,因為腎水本來應該沉降,而風溫從太陽經上進入,根基被撥動,枝葉就亂了。潛伏的邪氣在體內鬱積,通常在二月的時候,脈象就會先出現徵兆。發病時外感熱邪屬於太陽經,內感熱邪屬於少陰經,兩者同時發作。過度發汗,不忌諱灼熱,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就是風溫。風溫表裡俱見浮脈,症狀有自汗、身重,這是腎水病的表現。嗜睡、呼吸鼾聲、說話困難,也是腎臟病的表現。腎中之候同時出現,情況危急。古人告誡我們,風溫要治少陰,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死亡,是醫生的過錯。可是,在發熱初期,沒有根據脈象,輕易發汗,就已經犯了這個大忌。

既腎。中風邪外出。以陽從陽。熱無休止矣。被下者。小便不利。傷其膀胱。氣化直視失溲。太陽臟腑同。時絕矣。被火者。微則熱。傷營氣而瘀熱發黃劇。則熱甚。生風而如驚癇。時瘛瘲。火熱亂其神明。擾其經脈也。傷寒燔針灼艾。仲景屢戒至溫證。尤當戒之。被火微發黃色一叚。

亂其神明。擾其經脈。重證莫重於此。稍輕誤火。少陰脈系咽喉。咽喉干痛。乃至唾血。亦多死者。一逆發汗。已是引日待斃。再逆則神聖莫挽矣。故治溫病。全在未發汗前。辨其脈證補救備至。防危可也發汗以後凶咎卒至。亦何措其手足哉。內經刺熱論溫。榮交以後。其病內連腎。

白話文:

腎臟受到風寒入侵,陽氣無法外出,熱症持續不休。如果病邪向下侵犯,則小便不利,傷及膀胱,導致氣化失調,小便失禁。太陽經與五臟六腑同病相連,病情危急。如果病邪是火熱,輕則發熱,傷及營氣而出現發黃、發熱;重則熱度加劇,生風而出現驚厥、神志恍惚,火熱擾亂心神,損傷經脈。傷寒論中,張仲景多次告誡,溫病患者應慎用燔針灼艾,尤其是溫證,更應避免使用。溫病初起,患者出現輕微發黃,已經是病邪嚴重侵犯的徵兆,神志混亂,經脈受損,病情十分危急。如果只是輕微的誤火,也會損傷少陰脈,導致咽喉乾燥疼痛,甚至吐血,死亡率很高。一旦誤用發汗,就如同引發死神降臨,再用發汗治療,就無法挽救了。因此,治療溫病的關鍵在於發汗前,根據脈象和症狀,採取積極的補救措施,防患於未然。一旦發汗之後,病情急轉直下,就無計可施了。內經中提到,溫病發展到榮衛交合之後,病邪會侵入腎臟。

評熱論溫。專論穀氣腎中精勝。乃汗則生。腎中虛甚更熱。則死其旨至矣盡矣。仲景復出不盡之。藏論腎更視膀胱。以緯之。小便傷膀胱氣化。甚則直視失溲。命門腎藏之精。不能照物。神水絕矣。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太陽氣絕者。其足小可屈伸。是以中風暴證也。

絕膀胱。人不識者。故風溫扼要膀胱。若腎藏將絕寧不膀胱先絕乎。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此言太陽少陽合病。明非傳次少陽之證洵為溫病之合病無疑。以其人中氣本虛。熱邪不能外泄故。內攻而自下。利也與黃芩湯解散表裡之熱。較之傷寒治法迥殊。按黃芩湯乃溫病之主方。即桂枝以黃芩易桂枝而去生薑也。蓋桂枝主在表風寒。黃芩主在裡風熱不易之定法也。

白話文:

評估熱病和溫病,主要論述穀物之氣在腎臟中的精氣旺盛,就會出汗,腎臟虛弱到極點,更會發熱,最終就會死亡,這道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張仲景又提出了更深入的論點,認為腎臟的虛弱更要觀察膀胱,來輔佐判斷。小便不暢會損傷膀胱的氣化功能,嚴重的話會直接導致失禁。命門腎臟所藏的精氣,不能照亮事物,神水就消失了。瞳孔上翻的人,是太陽經氣不足,眼睛無法睜開的人,太陽經氣已經衰竭。太陽經氣衰竭的人,腳掌很小而且不能伸展,這就是中風暴發的症狀。

膀胱功能衰竭,一般人可能不了解,所以風溫病的關鍵在於膀胱。如果腎臟的精氣將要衰竭,難道不是膀胱先衰竭嗎?

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出現腹瀉的,可以用黃芩湯治療。如果嘔吐,則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明顯不是傳染給少陽經的病症,而是溫病的合病,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病人中氣本來就虛弱,熱邪無法向外排出,所以內攻而導致腹瀉。用黃芩湯來解除表裡兩方面的熱邪。與傷寒病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黃芩湯是溫病的主方,相當於桂枝湯用黃芩代替桂枝,並且去掉了生薑。因為桂枝主要針對表證的風寒,而黃芩主要針對裡證的風熱,這是治療溫病的固定法則。

其生薑辛散。非溫熱所宜。故去之。至於痰飲結聚膈上。又不得不用姜半。此又不越傷寒治法耳。○按溫病始發即當用黃芩湯去熱為主。傷寒傳至少陽。熱邪漸次入里。方可用黃芩佐柴胡和解之。此表裡寒熱之次第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白話文:

生薑性辛散,不適合溫熱病症,所以要把它去掉。但是對於痰飲積聚在膈膜上的病症,又不得不使用半夏,這也不違背傷寒的治療方法。

溫病剛開始發作時,應該以黃芩湯清熱為主。傷寒傳染到少陽,熱邪逐漸進入內臟,可以服用黃芩配合柴胡來解熱。這是表裡寒熱的順序。

陽明病的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飽脹且喘不過氣,發熱出汗但不畏寒,反而畏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會煩躁不安,神志昏沉,甚至胡言亂語。如果針灸,則會感到恐懼不安,煩躁難以入睡。如果瀉下,則胃中空虛,客氣上衝膈膜,心裡煩悶,舌苔上有苔。這種情況,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用豬苓湯來治療。

此伏氣。因感客邪而發。故脈見浮緊也。然浮緊之脈。而見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之證。雖是溫病卻與傷寒之陽明不異。加以咽燥口苦。腹滿而喘身重。明系溫熱之候。所以汗下燒針俱不可用。宜其黃芩白虎主治也。更兼風寒客氣在膈。故舌上苔滑。而黃芩輩又禁用。則當湧以梔子豉湯。

此治太陽而無礙陽明矣。若前證更加口乾舌燥。則宜白虎湯以解熱生津。若更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又為熱耗陽明津液。更宜豬苓湯以導熱滋。干總由客邪寒氣在胃。難用黃芩白虎輩寒藥。故則尋旁竇。以散寒邪耳。○傷寒小便不利。以脈浮者屬氣分。五苓散。脈沉者屬血分。

白話文:

這是伏氣,因為感受外邪而發病。所以脈象呈現浮緊。雖然脈象浮緊,卻出現發熱、出汗、不惡寒反惡熱的症狀。雖然是溫病,但與傷寒的陽明病相似。再加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呼吸困難、身體沉重,明顯是溫熱的表現。因此,汗法、針灸都不可使用,應該用黃芩白虎湯來治療。

此外,由於風寒邪氣停留在膈肌,所以舌苔滑膩,黃芩類藥物也不能使用,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這樣治療太陽病,也不會影響陽明病。如果患者在以上症狀的基礎上,還出現口乾舌燥,則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清熱生津。如果患者還出現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這是由於熱邪耗傷了陽明津液,應該使用豬苓湯來引導熱邪,滋潤津液。

總的來說,由於外邪寒氣停留在胃部,難以使用黃芩白虎類寒涼藥物,所以要尋找其他治療方法,以散寒邪。

至於傷寒小便不利,脈象浮者屬氣分,應該使用五苓散。脈象沉者屬血分。

豬苓湯。而溫熱病之小便不利脈浮者。屬表證豬苓湯。脈沉者屬裡證承氣湯。傷寒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熱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不可以此而礙彼也。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太陽傷寒犯本。有五苓散兩解一法。而陽明溫熱。復有豬苓湯導熱滋幹一法。然汗出多而渴者不可服。蓋陽明胃主津液。津液充則不渴。津液少則渴矣。故陽明熱甚。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而奪之於外。複利其小便而奪之於。下則津液立亡而已。其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白話文:

豬苓湯的應用與禁忌:

豬苓湯適用於溫熱病患者,表現為小便不利,脈浮者。 這屬於表證,適合使用豬苓湯。如果脈沉,則屬於裡證,應使用承氣湯。

傷寒病從氣分傳入血分,而溫熱病則由血分發出氣分。 二者病機不同,不可互相混淆。

陽明病患者,如果汗出過多且口渴,則不可使用豬苓湯。 因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湯又會利尿,進一步損耗津液,加重口渴。

太陽傷寒犯本,有五苓散兩解一法,而陽明溫熱則有豬苓湯導熱滋幹一法。 但是,汗出過多且口渴的患者不可服用豬苓湯。這是因為陽明胃主津液,津液充盈則不渴,津液不足則口渴。陽明熱盛,必然先耗損津液,再加上汗出過多,從體表散失津液,又服用豬苓湯利尿,從下焦排出津液,如此一來,津液就會迅速消失。

若患者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則可以考慮使用豬苓湯。

而汗出少者。方可用豬苓湯。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而汗出多者。則宜白虎加人參。其法已具上條。若脈沉熱蒸多作渴欲飲水。而小便黃赤不利者。又當從承氣下之。以救陰為急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溫熱之氣。自內達表。故三陽合病最多。此條言溫病。故但目合則汗。其非熱病之時。時大汗可知矣。以其表裡俱熱。六合俱邪。故關上之脈浮大。但欲眠睡。其為陽明之熱。又可知矣。而目合則汗。又屬少陽。治當從小柴胡加減。或黃芩湯加柴胡尤受設熱病見脈浮大。但欲眠睡而盜汗者。為正氣本虛。故熱勢反不甚劇。又當用白虎加人參湯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汗很少,可以用豬苓湯治療。如果脈象浮而發熱,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並且出汗很多,則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其用法已經在前面提到。如果脈象沉而發熱,經常感到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黃赤且排尿不順暢,就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以急救陰虛。

三陽經同時患病,脈象浮大,上關脈處感到昏昏欲睡,閉目就會出汗。

溫熱之氣從內部到達體表,所以三陽經同時患病的情況最常見。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溫病,因此患者只是閉目就會出汗,而非熱病時常見的大汗。由於表裡都熱,六合皆有邪氣,所以關脈處的脈象浮大,患者昏昏欲睡,這是陽明經熱的表現。患者閉目就會出汗,是少陽經的表現,治療應當以小柴胡湯加減,或黃芩湯加柴胡,更適合治療這種情況。如果患者出現脈象浮大,昏昏欲睡,並且盜汗,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所以熱勢反而不嚴重,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此言熱病兼暍之合病也。夏月天令炎熱。伏郁之邪。多乘暑氣。一齊發出三陽。中州之擾亂可知矣。此時發汗。則津液倍竭。故譫語益甚。下之則陽邪內陷。故手足逆冷。熱不得越。故額上生汗也。既不宜於汗下。惟有白虎一湯。主解熱而不礙表裡。在所急用。若疑手足厥冷為陽虛。則殺人矣。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世本作表有熱里有寒。必系傳寫之誤。千載無人揭出。今特表明一齊眾楚。在所不辭。夫白虎湯本治熱病暑病之藥。其性大寒。安有里有寒者可服之理。詳本文脈浮滑。而滑脈無不實之理。明系伏邪發出於表之徵。以其熱邪初乘肌表。表氣不能勝邪。其外反顯假寒。故言表有寒。

白話文:

  • 三陽合病:指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同時受邪氣侵犯。
  • 白虎湯:中醫方劑,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 表有寒:指的是身體表面有寒象,實際上是熱邪初起,表氣不足的假象。
  • 裏有熱:指的是身體內部有熱象,實際上是暑邪入侵,造成內熱。
  • 脈浮滑:指的是脈象浮於表面,且滑利無力,屬於實證,代表有邪氣在表。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三陽合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強調了白虎湯在治療熱病暑病中的重要作用,並糾正了世人對於白虎湯適應症的誤解。同時也說明瞭脈象對於診斷病情的意義。

而伏邪始發未盡。裡熱猶盛。故言里有熱。以其非。有燥結實熱。乃用白虎解散郁發之邪。或言當是表有熱里有實寒字與實字形類其說近是。若果里有實。則當用承氣。又不當用白虎矣。按此本言熱病。何仲景不曰熱病。而曰傷寒者。其藏機全在乎此。欲人深求而自得也。蓋熱病乃冬不藏精。

陽氣發泄驟傷寒冷。致邪氣伏藏於骨髓。至夏大汗出。而熱邪始發。故仍以傷寒目之。以伏即從骨髓發出。由心包而薄陽明處。方乃以石膏救陽明之熱。知母淨少陰之源。甘草粳米護心包而保肺氣。是以氣弱者。必加人參也。後人不審每以白虎湯治。冬月傷寒發熱。今特昭揭此義。

白話文:

雖然寒邪開始發作,但內熱仍然很旺盛。因此說內有熱,因為它不是乾燥結實的熱,所以用白虎湯來解散郁積的邪氣。有人說應該是以表有熱裡有實寒,跟「實」字的形狀類似,這種說法也接近。如果真的內有實證,就應該用承氣湯,而不應該用白虎湯了。根據這本書的說法,是講熱病,為何仲景不說熱病,而說傷寒呢?它的奧妙全在此,是想讓人深入探究,自己去領悟。因為熱病是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陽氣外泄,突然受寒,導致邪氣潛伏在骨髓裡,到夏天出汗太多,熱邪才開始發作。所以仍然以傷寒來稱呼它,因為伏邪是從骨髓發出來的,經過心包,到達陽明經脈,才用石膏來救治陽明經脈的熱,用知母來清熱少陰經的根本,用甘草和粳米來保護心包,保住肺氣。所以氣虛的人,一定要加人參。後人沒有仔細研究,經常用白虎湯來治療冬月發熱的傷寒。現在特地揭示這個道理。

以為冬月擅用白虎之戒。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裡熱郁熾。所以其外反惡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白虎或竹葉石膏解其鬱熱則愈也。○此條明言里有熱益見前條之表有熱。里有寒為誤也。叔和因脈滑而厥。遂以此例混入厥陰篇中。今歸此。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但解熱而不能解表。故熱病稍帶暴寒客邪惡寒。頭痛身疼之表證。皆不可用。須脈洪大。或數煩熱燥渴。始可與服。若先前微帶非時表邪。二三日後客邪先從表散。俱顯熱病脈證。煩渴欲飲水者為津液大耗。又非白虎所能治。必加人參以助津氣。則熱邪始得解散耳。

白話文:

古代醫書認為,在冬天可以用白虎湯治療發燒、脈搏滑而厥逆的病症。這種病症是因為體內有熱氣,白虎湯能解熱。因為脈搏滑是陽脈的特徵,所以這種厥逆屬於陽厥,體內的熱氣郁積,所以病人會畏寒、厥逆,甚至出現嘴唇、面部、指甲發青的現象。因此,用白虎湯或加竹葉石膏來解熱就能治癒。這段文字說明了體內有熱氣,而非體內有寒氣,是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叔和因為脈搏滑而厥逆,就把這種病症歸類到厥陰篇,現在把它歸類到這裡。

如果傷寒病人脈象浮、發熱但沒有汗,說明表症沒有解除,不能使用白虎湯。如果病人口渴想喝水,沒有表症,就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湯只能解熱,不能解表。所以,如果病症伴隨有寒邪入侵導致的頭痛、身體疼痛等表症,就不能使用白虎湯。只有當脈象洪大,或者病人出現煩躁、發熱、口渴等症狀時,才能使用白虎湯。如果病人之前有輕微的表邪,兩三天后表邪先從表面散開,然後出現發熱、脈象、煩躁、口渴等熱病症狀,說明津液大量消耗,白虎湯就無法治療。必須加入人參來補充津液,才能使熱邪散去。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伏熱內盛。故口燥心煩。以真陽不能勝。勝故昔微惡寒。而外無大熱。宜白虎解內熱毒。加人參以助真氣也。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與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詳此條表證。比前較重。何以亦用白虎加人參耶。本文熱結在裡。表裡俱熱二句。已自酌重。惟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除。邪火內伏。所以惡風大渴。舌燥而煩欲飲水不止。安得不以生津解熱為急耶。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沒有明顯發熱,但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背部稍微發冷,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因為體內伏熱很盛,所以口乾心煩,由於正氣不足,無法抵抗邪氣,所以才會有輕微的惡寒,而沒有明顯發熱。這時候要用白虎湯來解內熱毒,加入人參可以幫助提升正氣。

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七到八天仍然沒有好轉,熱邪積聚在體內,表裡都熱,經常感到惡風,口渴難耐,舌頭乾燥,煩躁不安,想要喝大量的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這個病症比之前更嚴重,為什麼還是用白虎加人參湯呢?文章中說「熱結在裡,表裡俱熱」,這已經表明病情較重。由於熱邪積聚在體內,所以表面的熱邪無法消退,邪火內伏,才會感到惡風、口渴、舌燥、煩躁不安,而且一直想喝水,當然要優先用生津解熱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仍然感到煩躁口渴,脈搏強勁有力,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此本溫熱病。誤認寒疫而服桂枝湯也。若是寒疫。則服湯後汗出必解矣。不知此本溫熱。誤服桂枝遂至脈洪大。大汗煩渴不解。若誤用麻黃。必變風溫灼熱自汗等證矣。此以大汗傷津。故加人參以救津液也。○按桂枝治自外而入傷之風邪。石膏治自內而發外之。熱邪故白虎湯為熱邪。

中暍之的方。雖為陽明解利藥。亦解內蒸之熱。非治。在經之。熱也。昔人以石膏辛涼能解利陽明風熱。此證似是而實非。即如大青龍湯越脾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升麻湯等方並與表藥同用殊不知邪熱傷胃。所以必需若在經之邪。縱使大熱煩渴。自有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等治法。

白話文:

這本書描述的是溫熱病,卻誤以為是寒疫,而服用桂枝湯。如果是寒疫,服用湯藥後就會出汗解表。但不知道這是溫熱病,誤服桂枝湯,反而導致脈洪大、大量出汗、煩渴不解。如果再誤用麻黃,就會變成風溫灼熱、自汗等症狀。這是因為大量出汗損傷津液,所以加入人參來救治津液。

根據記載,桂枝治療的是從外侵入的風邪,石膏治療的是從內發散到外的熱邪,所以白虎湯是治療熱邪的。

中暑的方劑雖然是陽明解利藥,但也能解除內蒸的熱,不是治療經絡上的熱邪。以前的人認為石膏辛涼可以解利陽明風熱,這種症狀看似相同,其實是不同的。就像大青龍湯、越脾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升麻湯等方劑,都與表藥同時使用,卻不知道邪熱傷胃。所以,必須依照經絡上的邪氣來治療,即使出現大熱煩渴,也有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等治療方法。

並無藉於石膏也。所以傷寒誤用白虎黃芩。溫熱誤用桂枝麻黃。輕者必重。重者必死耳。

以上三陽發溫熱例。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冬月感寒。伏藏於經至春當發。故曰以意候之。今月之內。言春分候也。若脈微弱者。其人真元素虧必不發於陽而發於陰。以少陰之脈循喉嚨。伏邪始發熱。必上升。故先喉中痛似傷。腎司開闔陰經之。熱邪不能外發。勢必。不攻其後。必下利也。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白話文:

並無藉於石膏也。所以傷寒誤用白虎黃芩。溫熱誤用桂枝麻黃。輕者必重。重者必死耳。

這病並不需要用石膏治療。所以傷寒誤用白虎湯(石膏黃芩湯)治療,溫熱病誤用桂枝麻黃湯治療,輕症患者會加重病情,重症患者必死無疑。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師傅說:伏氣之病要靠意氣去推測。這個月之內,將要發伏氣,或者之前已有伏氣,就要注意觀察。如果脈象微弱,患者會感到喉嚨痛,像被傷了一樣,但這不是喉痺。病人會說:“的確是咽喉痛,不過現在又想拉肚子。”

冬月感寒。伏藏於經至春當發。故曰以意候之。今月之內。言春分候也。若脈微弱者。其人真元素虧必不發於陽而發於陰。以少陰之脈循喉嚨。伏邪始發熱。必上升。故先喉中痛似傷。腎司開闔陰經之。熱邪不能外發。勢必。不攻其後。必下利也。

冬天寒氣入侵,伏藏於經脈之中,等到春天就會發作。所以說要靠意氣去推測。這個月,指的是春分的時候。如果脈象微弱,說明患者的真元精氣不足,熱邪不會發於陽,而是發於陰。因為少陰之脈循行於喉嚨,伏邪開始發熱,必然上升,所以先出現喉嚨痛,像是被傷了一樣。腎臟主管著陰經的開闔,熱邪不能外發,必然會從後方發作,導致腹瀉。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少陰病,如果患者咽喉疼痛已經兩三天了,可以用甘草湯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可以用桔梗湯治療。

邪熱客於少陰之經。故咽痛用甘草湯者。和緩其勢也。用桔梗湯者。開提其邪也。此在二三日間。熱邪發於經中。他證未具。故可用之。若五六日。則少陰之下利嘔逆諸證蜂起。此法又不可用矣。○陰邪為病。其發必暴。所以伏氣發於少陰必咽痛。仲景遂以緩法治之。甘草味甘其性最緩因取以治少陰伏氣發溫之最急者。

蓋甘先入脾。脾緩則陰火之勢亦緩。且生用力能瀉火。故不兼別味獨用以取專功也。設不瘥。必是伏邪所發勢盛。緩不足以濟急。更加桔梗。升載其邪。使發於陽分之陰邪。盡從陽分而散。不致仍復下陷入於陰分也。倘治稍失宜。陰津為熱邪所耗。即用祛熱救陰藥。恐無及也。

白話文:

當熱邪停留在少陰經脈時,會造成咽喉疼痛。因此,可用甘草湯緩解病情,以和緩熱邪的勢頭。也可以用桔梗湯來開提邪氣,使其從經脈中散出。這兩種方法適用於發病兩三天內,熱邪還只停留在經脈中,其他症狀尚未出現的情況。如果過了五六天,出現少陰經脈的腹瀉、嘔吐等症狀,這兩種方法就不再適用了。

陰邪發病時,往往表現得十分急迫。因此,伏氣發作於少陰經脈,往往會引起咽喉疼痛。張仲景用緩和的方法治療,是因為甘草味甘性緩,可以用來緩解少陰經脈伏氣發熱的急症。

甘草先入脾經,脾氣緩和,陰火勢頭也會緩和。而且,甘草有生津功效,能瀉火。因此,不用其他藥物,單獨使用甘草,取其專一功效。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說明伏氣發作勢頭強勁,緩和的方法不足以應急,就要加入桔梗,升提邪氣,使停留在陰分中的邪氣,從陽分散出,避免再次下陷於陰分。如果治療稍有不當,陰津被熱邪消耗,再用祛熱救陰的藥物,恐怕就來不及了。

○按咽痛多是陰邪搏陽之候。以陰邪為患。無有不挾龍火之勢者。所以屬少陰者多。惟陽明經病。有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一條。乃風熱挾飲上攻之證。又不當與陰邪比例而觀也。至於溫病風溫。多有此證。以陰中伏有陽邪也。即直中少陰之咽痛。雖陰邪結於清陽。

是少陰之經。故仲景特設通脈四逆湯。以通陰中郁沒之微陽。更加桔梗以清咽利膈也。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下利咽痛胸滿心煩。少陰之伏邪雖發陰經。實為熱證。邪熱充斥。上下中間。無所不到。寒下之藥不可用矣。又立傷寒湯。以潤少陰之燥。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陽微者用附子溫經。陰竭者用豬膚潤燥。同具散邪之義。比而觀之思過半矣。

白話文:

咽痛病因及治法

咽痛多半是陰邪與陽氣交戰的表現,以陰邪作祟為主。陰邪作亂,必定帶著一股熱氣,所以多屬少陰經病。唯有陽明經的病症,可能只出現頭昏、不畏寒、能吃飯但咳嗽,這類病人必定伴隨咽痛。這是因為風熱夾雜寒邪上攻所致,不應以陰邪比例來判斷。至於溫病中的風溫,也常出現此症,因為陰中潛藏著陽邪。這也就是直中少陰經的咽痛,雖然陰邪結聚在清陽之處,但因屬於少陰經,所以張仲景特設通脈四逆湯,用以通達陰中鬱積的微弱陽氣,並加入桔梗以清咽利膈。

少陰病出現下痢、咽痛、胸滿心煩者,可用豬膚湯治療。

下痢、咽痛、胸滿心煩,雖然是少陰經的伏邪發作於陰經,但其實是熱證。邪熱充斥上下,無所不在,因此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再者,立傷寒湯用來潤養少陰經的燥熱,與使用黑驢皮的用意相近。陽氣微弱者可用附子溫經,陰液枯竭者可用豬膚潤燥,兩者都有散邪的作用。比較分析之後,就能領悟其中的道理。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知非傳經邪熱。必是伏氣發溫。故二三日間。便心煩不得臥。然但煩而無燥。則與真陽發動迥別。蓋真陽發動。必先陰氣四布。為嘔。為下利為四逆。乃致煩而且燥。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煩不得臥。而無嘔利四逆等證。是為陽煩。乃真陰為邪熱煎熬。故以救熱存陰為急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六七日。本熱去寒起之時。其人嘔渴心煩不眠。不獨熱邪煎迫。真陰兼有水飲搏陽。以故覊留不去。用豬苓湯以利水潤燥。不治利而利自止耳。

白話文:

少陰病的症狀與治療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心裡煩躁無法入睡,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心煩,知道不是經絡傳來的邪熱,必定是伏藏的氣發作所導致的溫病。因此,在兩三天之內,就會心煩無法入睡。但只是煩躁,沒有燥熱,則與真陽發動截然不同。因為真陽發動,必然先有陰氣四散,導致嘔吐、腹瀉、四逆等症狀,才會煩躁而且燥熱,且汗出不止。現在只是心煩無法入睡,而沒有嘔吐、腹瀉、四逆等症狀,這叫做陽煩,是真陰被邪熱煎熬所致。因此,急需救治熱邪,保存陰氣。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並伴有口渴,心煩難以入睡,可用豬苓湯治療。

腹瀉六七天,本是熱邪退去,寒邪升起之時。患者嘔吐口渴、心煩不眠,不只是熱邪煎熬,真陰也夾雜著水飲阻礙陽氣,因此難以消散。使用豬苓湯利水潤燥,不治腹瀉而腹瀉自會停止。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伏氣之發於少陰。其勢最急。與傷寒之傳經熱證不同。得病才二三日即口燥咽乾。延至五六日始下。必枯槁難為矣。故宜急下。以救腎水之燔灼也。○按少陰急下二證。一屬傳經。熱邪亢極。一屬熱邪轉入胃腑。一屬溫熱發自少陰。皆刻不容緩之證。故當急救欲絕之腎水。與陽明急下三法同源異派。

以上少陰發溫熱例。

白話文:

如果患了少阴病,两三天后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就要赶紧服用大承气汤来泻下。

少阴病的伏气发作非常急迫,和伤寒传经的热证不一样。 得病才两三天就口干舌燥,如果拖到五六天才泻下,就会变得十分严重。 因此必须赶紧泻下,以拯救被灼热的肾水。 少阴病急需泻下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经热邪亢盛,另一种是热邪转入胃腑,还有一种是温热病发自少阴,这三种情况都刻不容缓,需要及时救治快要枯竭的肾水。 这与阳明病急泻的三种方法同出一源,却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