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太陽下篇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相傳傷寒過經日久,其證不解,謂之壞病,遂與過經不解之病無辨。仲景止言三日,未嘗言過經日久不痊也。所謂壞病者,言誤汗、吐、下、溫針,病仍不解,表證已罷,邪氣入里,不可復用桂枝也。設桂枝證尚在,不得謂之壞病矣。至於過經不解,不但七日傳之不盡,即十餘日、十三日,尚有傳之不盡者,其邪猶在三陽留戀。故仲景主以大柴胡、柴胡芒硝、調胃承氣,隨證虛實而解其熱也。經云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可見太陽一經,有行之七日,日上者。太陽既可覊留多日,則陽明、少陽亦可覊留,過經漫無解期矣。若謂六經傳盡復傳太陽,必無是理。惟病有傳過三陰而脈續浮、發熱者,此正氣內復迫邪出外而解,必不復傳也。豈有厥陰兩陰交盡於裡,復從皮毛再入太陽之事耶?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此本誤用大青龍,因而致變者,立法也。汗出雖多而熱不退,則邪未盡而正大傷,況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瞤,身振振搖,無往而非亡陽之象,所以行真武把關坐鎮之法也。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大發其汗,致陽氣不能衛外,而汗漏不止,即如水流漓之互辭也。惡風者,腠理大開,為風所襲也。小便難者,津液外泄,而不下滲,兼衛氣外脫,而膀胱之氣化不行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過汗亡陽,筋脈失養,兼襲虛風,而增其勁也。故加附子於桂枝湯內,溫經散寒。用桂枝湯者,和在表之營衛;加附子者,壯在表之元陽。本非陽虛,是不用四逆也。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此本桂枝證,誤用麻黃,反傷營血,陽氣暴虛,故脈反沉遲而身痛也。此脈沉遲與尺遲大異,尺遲乃元氣素虛,此六部皆沉遲,為發汗新虛,故仍用桂枝和營,加芍藥收陰,生薑散邪,人參輔正,名曰新加湯,非桂枝舊法也。

發汗後腹脹滿者,生薑厚朴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吐下腹脹為實,以邪氣乘虛入里也。此本桂枝證誤用麻黃髮汗,津液外泄,脾胃氣虛,陰氣內結,壅而為滿,故以益脾和胃,降氣滌飲為治也。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本心之液,發汗後,臍下悸者,脾氣虛而腎氣發動也。明系陰邪留著,欲作奔豚之證。腎邪欲上凌心,故臍下先悸。取用茯苓桂枝直趨腎界,預伐其邪,則中宮始得寧靜矣。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下篇

太陽病三天了,已經發過汗,但或吐或瀉,或用溫針治療,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就是所謂的「壞病」,桂枝湯就不適合再用了。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判斷是犯了哪種逆氣,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

相傳傷寒病拖延日久,症狀沒有改善,就叫做「壞病」。但「壞病」與「病程超過一定時間仍未痊癒」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張仲景只說三天,從未提及超過幾天未痊癒才算壞病。所謂「壞病」,指的是錯誤地使用了發汗、吐瀉、溫針等方法,病情仍然沒有好轉,表證已經消失,邪氣入侵內裡,就不能再用桂枝湯了。如果桂枝湯的適用症狀還在,就不能稱為「壞病」。至於病程超過一定時間仍未痊癒,不只是七天就傳變不盡,即使十幾天、十幾天,仍然有傳變不盡的情況,邪氣仍在三陽經絡徘徊不去。所以張仲景主張用大柴胡湯、柴胡芒硝湯、調胃承氣湯等,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來消除體內的熱邪。經書上說,太陽病七天就會減輕,頭痛也會好轉一些,這說明太陽經病程通常為七天。然而,太陽經也可能停留更久,那麼陽明經、少陽經也可能停留更久,病程就會沒有明確的期限。如果說六經的傳變都結束了,又會再傳到太陽經,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正氣恢復後,逼迫邪氣從體表排出而痊癒,才不會再次傳變。怎麼會有少陰、厥陰的邪氣在裡邊傳變完畢,又從皮膚再次侵入太陽經的情況呢?

太陽病發汗後,汗出很多但病情沒有好轉,病人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肢體抽搐,渾身顫抖,想要抓地,這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這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大青龍湯導致病情變化,所以才這樣治療。雖然汗出很多,但熱度不退,說明邪氣沒有完全排出,而且正氣也受了很大的損傷。況且,裡虛導致心悸,上虛導致頭暈,經虛導致抽搐,渾身顫抖,無一不是陽氣衰敗的表現。所以要用真武湯來溫補陽氣。

太陽病發汗後,汗液持續不斷地流出,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拘急,難以屈伸,這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大量出汗導致陽氣不能護衛體表,汗液持續不斷地流出,就像水不斷地流出來一樣。怕風是因為肌膚腠理開泄,受風寒侵襲。小便困難是因為津液大量外泄,不能向下滲透,加上衛氣外泄,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四肢略微拘急,難以屈伸是因為出汗過多,陽氣耗損,筋脈失養,加上受風寒侵襲,加重了病情。所以要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溫經散寒。使用桂枝湯是為了調和表層的營衛之氣,加入附子是為了增強表層的元陽之氣。這並非陽氣虛衰,所以不用四逆湯。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這可以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療。

這是桂枝湯的適用症狀,卻錯誤地使用了麻黃湯,反而損傷了營血,陽氣暴虛,所以脈象反而沉遲,而且身體疼痛。這種脈象沉遲與尺脈沉遲大不相同。尺脈沉遲是元氣本來就虛弱,而這種六部脈象都沉遲是發汗後新造成的虛弱。所以仍然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氣,加入芍藥收斂陰液,生薑散邪,人參益氣扶正,叫做新加湯,這不是桂枝湯的舊方。

發汗後,腹部脹滿,這可以用生薑、厚朴、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療。

吐瀉後腹部脹滿是實證,是邪氣乘虛入侵內裡。這是桂枝湯的適用症狀,卻錯誤地使用了麻黃湯發汗,導致津液外泄,脾胃氣虛,陰寒之氣在內部凝聚,阻滯而導致脹滿。所以用益氣健脾和胃,降氣化飲的方法治療。

發汗後,病人臍下悸動,想要奔豚,這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汗液是心液,發汗後,臍下悸動是因為脾氣虛弱,腎氣活動。這是陰邪停留在體內,想要奔豚的症狀,腎邪想要上衝心臟,所以臍下先悸動。服用茯苓、桂枝湯直達腎經,預先攻伐邪氣,則心臟才能得到平靜。

發汗過多,病人叉手掩胸,心下悸動,想要按壓,這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