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下 (1)
卷下 (1)
1. 臟結結胸痞痛
問曰病有結胸有□□□□□之痛□□□□浮關脈沉名曰結胸□□□□□□曰如結胸□□□□食如故。時時下利□□細沉緊。□□□□□舌上白胎滑者難□□結胸者陽邪結胸也。臟結者。陰邪結□□□胸位高臟位其中脈之寸浮。關沉兩俱無問□□□□結之關脈更小細而緊者以關脈居上下□□□□之界。
外邪由下。結積氣由此。上於實。往來之□□□沖。所以病。在而脈反困。於中也。若見舌白胎滑□□□則外邪固結於裡。其勞最重以表裡兩解之法□□□□不可用。故為難治。其不出方者。正欲入深究其氣□□□□而施治非不可治也。治之務在分解表裡錯雜之邪□□使陰氣漸下而內消。
白話文:
病人問道,患病時胸部有結塊,並伴隨著疼痛,脈象浮關沉緊,稱為結胸。這種病人雖然胸部有結塊,但食慾正常,時常腹瀉,脈象細沉緊,舌苔白滑,難以治療。結胸是陽邪入侵導致,而臟結則是陰邪入侵。結胸的位置在胸部,而臟結則位於內臟,脈象寸關尺中,寸脈浮,關脈沉,兩者皆無。結胸的關脈更小細而緊,因為關脈位於上下交界之處。
外邪由下而上,積聚在胸部,導致氣機不通,所以才會生病。雖然疾病位於胸部,但脈象卻沉緊,說明外邪已經深入內部。如果看到舌苔白滑,就說明外邪已經固結於裡,病情十分嚴重,不能使用表裡兩解的方法治療,因此難以治癒。之所以不立刻用藥,是因為想要深入了解病人的氣機,然後再施治,並非不能治療。治療的重點在於分解表裡錯雜的邪氣,讓陰氣逐漸下降而內消。
客邪漸上而外散庶可圖功於萬一也。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臟結之所以不可攻者。從來置之不講以為仲景未嘗明言後人無從知之。不知仲景言之甚明。人第不參討耳。夫所謂不可攻者。乃垂戒之辭。正欲人詳審其攻之之次第也。試思臟已結矣匪攻。而結何由開耶。所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謂下利嘔逆不可攻。又謂表解乃可攻痞。
言之已悉。於此特出一訣謂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證不在六經之表裡而在上焦下焦之兩途欲知其候。但觀舌上有無苔滑。有之則外感之陽熱挾痞氣而反。在下。素痞之陰寒。挾熱勢而反。在上此與里證已具表證未除者。相去不遠。但其陰陽悖逆格拒不入證轉凶危耳豈結胸腹內拒痛而臟結腹內不拒痛耶。
白話文:
客邪漸上而外散庶可圖功於萬一也。
外來的邪氣逐漸上升,並向外散發,也許還有一線生機可以圖謀治療效果。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臟腑積聚的病症,若沒有陽證(發熱等表現),不出現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很安靜,舌苔滑潤,這種情況不可攻治。
臟結之所以不可攻者。從來置之不講以為仲景未嘗明言後人無從知之。不知仲景言之甚明。人第不參討耳。夫所謂不可攻者。乃垂戒之辭。正欲人詳審其攻之之次第也。試思臟已結矣匪攻。而結何由開耶。所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又謂下利嘔逆不可攻。又謂表解乃可攻痞。
為什麼臟腑積聚的病症不可攻治呢?古往今來人們都忽略了這點,認為張仲景沒有明言,後人無從得知。其實張仲景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只是人們沒有認真思考而已。所謂不可攻治,其實是告誡之語,是要人們仔細考慮攻治的步驟和順序。試想,臟腑已經積聚了,如果不攻治,積聚的病症怎麼會消散呢?所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意思是說,表證未解時不可攻治。又說“下利嘔逆不可攻”,意思是說,出現腹瀉嘔吐時不可攻治。還說“表解乃可攻痞”,意思是說,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
言之已悉。於此特出一訣謂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證不在六經之表裡而在上焦下焦之兩途欲知其候。但觀舌上有無苔滑。有之則外感之陽熱挾痞氣而反。在下。素痞之陰寒。挾熱勢而反。在上此與裏證已具表證未除者。相去不遠。但其陰陽悖逆格拒不入證轉兇危耳豈結胸腹內拒痛而臟結腹內不拒痛耶。
以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在此我特別提出一個訣竅,就是臟腑積聚的病症,如果沒有陽證,不出現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很安靜,說明病症不在六經的表裡,而在上焦下焦兩條途徑。想要了解病情,只需要觀察舌頭是否有滑潤的苔。如果有,說明是外感陽熱挾帶著痞氣逆流而下,或者素有的痞症陰寒挾帶著熱勢逆流而上。這種情況與裏證已具、表證未除的情況相差無幾,只是陰陽失調,互相抵拒,病症難以消除,反而會更加危急。難道胸部結聚會導致腹內拒痛,而臟腑積聚卻不會導致腹內拒痛嗎?
此而攻之是速其痛引陰筋而死不攻則病不除。所以以攻為戒。是則調其陰陽使之相入。而滑苔既退然後攻之則邪熱外散。陽氣內消。此持危扶顛之真手眼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按病人素有動氣。在當臍上下左右。則不可發汗素有痞氣在脅下連臍旁則不可攻下。醫不細詢病家不明告。因而貽禍者多矣。
以上臟結例。
十棗湯。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發於陽者。太陽表證誤下邪結於胸也。病發於陰者。皆是內挾痰飲。外感風寒。中氣先傷。所以汗下不解。而心下痞也。凡結胸正在胸中。此正太陽全盛之邪因誤下乘虛而入。故曰熱入。因作結胸是處方名為陷胸。若痞則多偏胸脅而無正中結痛之候故但言因作痞。而不用熱入二字。
白話文:
病發於陽,是因為誤下太陽表證,邪氣積聚於胸部。病發於陰,都是因為內有痰飲,外感風寒,中氣先受損傷,所以汗下不能解表,心下出現痞塊。凡是結胸症,病邪正盛,誤下則乘虛而入,故稱“熱入”。因熱入而形成結胸的處方叫做“陷胸”。如果只是痞塊,多位於胸脅,沒有正中結痛的現象,所以只說“因作痞”,而不用“熱入”二字。
簡要說明
這段古文主要討論了臟結病症,並分析了其成因和治療方法。重點強調了在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病史、體質等因素謹慎選擇治療方案,避免誤下或攻法過猛,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邪之盛衰可知。是處方名為瀉心。觀其主治。則虛實迥然不侔。則知表邪為陽里邪為陰也明矣。或言中風為陽邪。傷寒為陰邪。安有風傷衛氣。氣受傷而反變為結胸寒傷營血。血受傷而反成痞之理。復有誤認直中陰寒之陰。下早變成痞者。則陰寒本無實熱。何得有下早之變。
設陰結陰躁而誤下之立變危逆。恐不至於成痞停曰待變而死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脈象浮而動,脈浮而數就是風邪,脈數就是熱邪,脈動就是痛症,脈數而虛就是虛邪。頭痛發熱,微微出盜汗,卻又惡寒,說明表邪未解。醫生如果反而用下法,就會導致脈象由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如果心下硬結,就叫做結胸,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如果沒有結胸,但是頭上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脖子僵硬,小便不利,身體就會發黃。
脈浮而動數。雖主風熱亦主正虛。虛故邪持日久頭痛發熱惡寒。表終不解。醫不知其邪持太陽未傳他經。反誤下之於是動數之脈變遲而在表之證變結胸矣。動數變遲三十六字。形容結胸之狀殆盡。蓋動數為欲傳之。脈變遲則力綿勢緩而不能傳。曰有結而難開之象。膈中之氣與外實之邪兩相格鬥。
故為拒痛。胃中水穀所生之精悍。因誤下而致空虛。則不能藉之以衝開外邪。反為外邪衝動其膈。於是正氣往返邪逼之界。覺短氣不足以息更煩燥有加。遂至神明不安。無端而生懊憹。凡此皆陽邪內陷所致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白話文:
脈搏浮動且跳動頻繁,雖然主要表現為風熱,但也可能代表正氣虛弱。由於虛弱,邪氣入侵時間長,因此頭疼發燒、怕冷,表證一直無法消退。醫生不明白邪氣停留在太陽經脈尚未傳入其他經脈,反而錯誤地使用瀉下之法,於是跳動頻繁的脈搏轉變為遲緩,表證轉變為胸悶結滯。脈搏由動數變為遲緩,這三十六個字,幾乎完整地描述了胸悶結滯的症狀。因為動數代表邪氣想要傳播,脈搏變遲則代表力量衰弱,勢頭緩慢,無法傳播。也就是說有阻塞,難以打開的徵兆。隔膜中的氣和外邪相互抗衡,所以會感到疼痛。胃中水谷所生成的精華,由於誤用瀉下之法導致虛弱,便無法藉此力量來衝開外邪,反而被外邪衝擊隔膜。於是正氣來回奔走,邪氣逼迫,感到呼吸短促,氣力不足,更加煩躁不安,進而精神恍惚,無緣無故感到焦慮。這些都是陽邪內陷所造成的。
胸悶結滯的人,脖子也會僵硬,像痙攣一樣,瀉下則會舒緩。應該服用大陷胸丸。
結胸而至頸項亦強證愈篤矣。蓋胸間邪結緊實項勢常昂。有似柔痙之狀。然痙病身首俱張。此但項強。原非痙也藉此以驗胸即六分緊逼。以大陷胸湯下之。恐過而不留即以大陷胸丸下之。又恐滯而不行。故煮而連滓服之。然後與邪相當。觀方中用大黃芒硝甘遂可謂峻矣。而更加葶藶杏仁以射肺邪而上行。
其急煮時。又倍加白蜜以留戀潤導之而下行。其緩必識此意。始得用法之妙。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白話文:
當胸部阻塞,病症蔓延到頸項,病情就更加嚴重了。因為胸間的邪氣凝聚緊實,導致項部經常抬高,像是有輕微痙攣的樣子。但是痙攣症狀會讓身體和頭部都僵硬,而這裡只表現為項部僵硬,並非真正的痙攣。藉此可以驗證胸部已經被邪氣緊逼到六分。可以使用大陷胸湯來瀉下邪氣,如果擔心藥力過猛,留不住藥效,就可以用大陷胸丸來服用。又擔心藥物停滯,不能通暢,所以要將藥物煮沸,連渣一起服用,這樣才能與邪氣抗衡。觀察方子中使用大黃、芒硝、甘遂,可謂藥性峻猛,再加入葶藶和杏仁,可以射出肺部的邪氣,使其向上運行。
煮藥時,要加倍白蜜,可以讓藥性停留在體內,潤滑導引藥液向下運行。如果用藥緩慢,一定要明白這個用意,才能掌握用藥的精妙之處。
結胸症患者脈象浮大,不可瀉下,瀉下就會致命。
胸既結矣。本當下以開其結。然脈浮大則表邪未盡下之。是令結而又結也。所以致死。此見一誤不堪再誤也。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亦字承上見結胸證全具更加煩躁即不下亦主死也。煩躁曷為主死耶。蓋邪結於胸。雖籍藥力以開之。而所以載藥力上行者胃氣也。胃氣充溢於津液之內。汗之津液一傷下之津液再傷至熱邪摶飲結於當胸。而津液又急奔以應上。正有不盡不已之勢胃氣垂絕能無敗乎。此結胸諸法見幾於早競競以滌飲為先。務飲滌則津液自安矣。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熱實二字形容結胸之狀其明見邪熱填實於膈間也。前條言寸脈浮。關脈沉。此言脈沉緊更明蓋緊脈有浮沉之別浮緊主傷寒無汗沉緊主傷寒結胸。則知結胸非中風下早而成也。
白話文:
胸部已經堵塞了,本應該馬上用藥物來打開堵塞。但脈象浮大,說明表邪還沒有完全清除,這樣就容易讓堵塞更加嚴重,最終導致死亡。這說明瞭一個錯誤,不能再犯第二次。
患有結胸症,而且伴隨煩躁的症狀,也會導致死亡。
「亦」字承接上文,說明患有結胸症,並且症狀齊全,再加上煩躁,就無法消除,也會導致死亡。為什麼煩躁會導致死亡呢?因為邪氣聚集在胸部,雖然藉助藥物的力量可以打開它,但藥物需要依靠胃氣才能輸送到患處。胃氣充盈於津液之中,出汗會損傷津液,如果再損傷下部的津液,就會導致熱邪和飲邪結合,堵塞在胸部。而津液又急於向上補充,始終無法停止,胃氣就會逐漸衰竭,最終導致死亡。因此,對於結胸症,要儘早採取措施,優先清除飲邪,只要飲邪清除,津液自然會恢復正常。
傷寒病發六七天,出現結胸,熱邪盛實,脈象沉而緊,心下疼痛,按之堅硬如石,可以使用大陷胸湯治療。
「熱實」兩個字形容結胸的狀態,清楚地說明邪熱充塞在膈膜之間。之前說寸脈浮,關脈沉,現在說脈沉而緊,更加明確。因為緊脈有浮沉之分,浮緊主傷寒無汗,沉緊主傷寒結胸。由此可知,結胸不是中風下早期的症狀。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寒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治結胸證所用陷胸之法者。以外邪挾內飲摶結胸間。未全入於裡也。若十餘日熱結在裡則是無形之邪。熱蘊結。必不定在胸上。而非結胸明矣。加以往來寒熱。仍兼半表當用大柴胡湯兩解表裡之熱。庶其陷胸之義無取也。無大熱與上文熱實互意。內陷之邪。但結胸間。而表裡之熱。
反不熾盛是為水飲結在胸脅。其人頭有微汗。乃邪在高而陽氣不得下達之。明徵。此則主用大陷胸湯允為的對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十多天,熱邪困在體內,並且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但如果胸部有堵塞感,卻沒有寒熱症狀,這是水氣積聚在胸脅造成的,而且額頭微微出汗,就應該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治療胸部堵塞症狀,使用陷胸法,是因為外邪夾雜著內濕,在胸間凝聚,尚未完全進入體內。如果已經十多天熱邪困在體內,就代表是無形的邪氣,熱氣積聚,不一定是集中在胸部,因此不能判定為結胸症。加上出現寒熱交替,仍然有部分表證,所以要用大柴胡湯,同時治療表裡兩方面的熱邪,這樣就不需要使用陷胸法。這裡的“無大熱”和前文提到的“熱實”指的是同一個意思,內在的邪氣只停留在胸部,而表裡兩方面的熱氣並沒有很旺盛,這是水飲積聚在胸脅導致的。患者額頭微微出汗,是因為邪氣在上,陽氣無法向下到達,這是很明顯的徵兆。所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是完全正確的。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熱少腹硬滿證與陽明頗同。但小有潮熱則不似陽明之大熱。從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則陽明又不似此大痛因是辨其為太陽結胸脈。陽明內實也。緣誤汗誤下。重傷津液不大便而燥渴潮熱更加痰飲內結。必用陷胸湯由胸脅以及胃腸始得盪滌無餘。若但下腸胃結熱反遺膈上痰飲。則非法矣。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此條雖系並病。以其反下之而成結胸當隨見所變之證而歸重於結胸也。誤下之變乃致結胸下利。上下交徵而陽明之居中者。水漿不入。心煩待斃傷寒顧可易言哉。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的是太陽病(類似感冒)患者,因誤用發汗藥和瀉藥,導致體內津液流失,出現一系列併發症,例如不排便、口乾舌燥、潮熱、小腹疼痛等。這些症狀與陽明病(類似腸胃炎)有相似之處,但由於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發展,最終導致了結胸,也就是胸部和腹部積聚痰飲,無法排出。治療方法需要使用陷胸湯,將痰飲從胸脅到胃腸徹底清除,而不是隻治療腸胃的熱結。
這段文字也強調了誤用藥物的危害,指出誤用發汗藥和瀉藥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生命垂危。因此,在治療傷寒病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避免誤用藥物。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則不似大結胸之高在心上也。按之則痛。比手不可近。則較輕也。而脈之浮又淺於沉滑。又緩於緊可見其人外邪陷入。原微但痰飲素盛挾熱邪而內結。所以脈見浮滑也。黃連半夏栝蔞實藥味雖平而泄熱散結。亦是突圍而入。所以名為小陷胸也。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寒實結胸。乃寒飲結聚。而無大熱也。意開小陷胸。半夏栝蔞實足以去其痰飲。又慮黃連難祛寒實。故又主白散。取巴豆之辛熱破結。貝母之苦寒開鬱。桔梗載之上湧為的當耳。
白話文:
小結胸病位於心窩處,按壓時會疼痛,脈象浮滑,可以用小陷胸湯治療。
小結胸病,位置在心窩處,不像大結胸病那樣高於心臟,按壓時會疼痛,但可以接近患處,說明病情較輕。脈象浮而淺,比沉滑脈弱,而且緩慢,表示外邪入侵,但病情較輕微,痰飲素來積聚,夾雜熱邪在體內結聚,所以脈象浮滑。黃連、半夏、栝蔞實藥性平和,可以泄熱散結,就像突破包圍而進入敵營一樣,所以稱為小陷胸。
寒實結胸,沒有熱症,可以用三物小陷胸湯或白散治療。
寒實結胸是寒飲凝聚,沒有明顯的熱症,小陷胸湯中的半夏、栝蔞實可以化痰飲,但考慮到黃連難以化解寒實,因此白散也可用於治療。白散中加入巴豆辛熱破結,貝母苦寒開鬱,桔梗載藥向上,使藥物達到病竈。
以上結胸例。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汗後外邪雖解。是必胃氣安和。始得脫然無恙以胃主津液故也。若有因邪入而內結。因發汗而外亡。兩相告匱。其人心下必痞硬。以伏飲搏聚。胃氣不足以開之也。胃病故乾噫食臭食入而噯餿酸也。胃病故水入而旁滲脅肋也。胃中水穀不行。腹中必雷鳴。而搏擊有聲。下利而清濁不分也。雖不由誤下。而且成痞。設誤下之其痞結又當何似耶。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以上是結胸的病症。
傷寒發汗後,體內的寒邪消退,但胃氣不調,心窩處硬結,乾嘔,食物有臭味,脅肋處有水氣,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並伴隨腹瀉。這時,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發汗後,雖然外來的邪氣已經消退,但必須胃氣調和,才能完全康復,因為胃主導津液。如果邪氣侵入體內,在發汗後又從體外排出,體內外都虛弱,患者的心窩處就會出現硬結,因為體內積聚了水飲,而胃氣不足以將其開散。胃病導致乾嘔,食物有臭味,因為食物進入胃中後,會返流出腐敗的酸味。胃病導致水氣滲出,從而引起脅肋處的水氣。由於胃中水穀不能正常運行,所以肚子裡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並伴隨腹瀉,排出的糞便中混雜著水樣物質。雖然沒有錯誤用藥導致腹瀉,但已經形成硬結。如果錯誤用藥導致腹瀉,硬結會更加嚴重。
傷寒中風患者,醫生誤用瀉藥,導致患者腹瀉一天幾十次,食物不能消化,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心窩處硬結且脹滿,乾嘔,心煩意亂,無法安寧。醫生看到心窩處有硬結,以為病症沒有完全消除,又給患者服用瀉藥,結果硬結更加嚴重。這不是因為體內有熱,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外來的邪氣逆上,導致心窩處硬結。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此條痞證。傷寒與中風互言大意具見。可見病發於陰下之。而成痞者。非指傷寒為陰也。下利完穀腹鳴嘔煩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互辭也。設不知此義。以為結熱。而復下之。其痞必益甚。故重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昭揭病因方用甘草瀉心湯者。即生薑瀉心湯除去生薑人參。而倍甘草乾姜也。
客邪乘虛結於心下。本當用人參。以誤而再誤。其痞已極。人參仁柔無剛決之方。故不宜用。生薑辛溫最宜用者。然以氣並主散恐其領津液上升。客邪從之犯上。故倍用萸姜代之以開痞。而用甘草為君。坐鎮中州庶心下興。腹中漸至寧泰耳。今人但知以生薑代乾薑之僭。孰知以乾薑代生薑之散哉。
白話文:
這條痞症,傷寒與中風的症狀表現大致相同,可以看出病症發作於陰下。但說成痞症,並不是指傷寒是陰證。下痢、完谷、腹鳴、嘔吐、煩躁,都是誤用下法造成的,而胃中空虛也是同樣道理。如果你不理解這個道理,以為是結熱,又繼續用下法,痞症就會更加嚴重。所以強調胃中虛寒,外邪上逆,因此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這裡的生薑瀉心湯去掉了生薑、人參,而把甘草、乾薑的用量加倍。
外邪乘虛結於心下,本來應該用人參,卻誤用下法,又再次誤用,導致痞症已經很嚴重。人參性溫和,沒有強力驅散的功效,所以不適合使用。生薑性辛溫,最適合治療此病。但是,生薑有發散的作用,擔心它會帶動津液上升,讓外邪隨著津液向上犯肺,所以用萸姜代替生薑,來開通痞結。而用甘草作為君藥,坐鎮中焦,讓心下舒服,腹部慢慢恢復平和。現在的人只知道用生薑代替乾薑,卻不知道用乾薑代替生薑來散寒。
但知甘草能增滿。孰知甘草能去滿哉。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五六日嘔而發熱為太陽之本證。蓋嘔多屬陽明然有太陽邪氣未罷。欲傳陽明之候有少陽邪氣在裡逆攻。陽明之候。所以陽明致戒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恐傷太陽少陽也。此本柴胡證誤用。下藥則邪熱乘虛入胃。而膽卻受寒。故於生薑瀉心湯中去生薑之走表。君半夏以溫膽。
白話文:
雖然知道甘草能增強身體的滿盈狀態,但卻不知道甘草也能去除滿盈。
如果病人患了傷寒,病程五到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這是柴胡湯證的症狀,但如果用其他藥物瀉下,柴胡證仍然存在,就應該再次服用柴胡湯。即使已經瀉下,也不要逆著病性,病人應該會感到身體蒸蒸發熱、四肢無力。接著就會發熱、出汗,然後病就好了。如果病人心下滿悶、堅硬疼痛,這就是結胸,應該服用大陷胸湯。但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疼痛,這就是痞,柴胡湯就不適合,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
五到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是太陽病的本證。因為嘔吐大多屬於陽明經的證狀,但太陽經的邪氣並沒有完全消退,想要傳入陽明經,卻有少陽經的邪氣在裡頭逆行攻伐。因此,陽明經的證狀才會出現。所以陽明經才會說要注意,雖然嘔吐有很多屬於陽明經的證狀,但不能攻邪,以免傷害太陽經和少陽經。這是因為原本是柴胡證,卻誤用了瀉下藥物,導致邪熱乘虛入侵胃部,而膽卻受寒。所以在生薑瀉心湯中去掉了生薑的走表之性,以君藥半夏溫膽。
兼芩連以除胃中邪熱也。瀉心諸方原為瀉心下痞塞之痰飲水氣而設此證。起於嘔故推半夏為君耳。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下之後。復發汗。先里後表顛倒差誤究竟已陷之邪痞結心下證兼惡寒。表邪不為汗衰即不可更攻其痞當先行解肌之法以治外。外解已後。乃用大黃黃連。攻其濕熱凝聚之痞。方為合法耳。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胃中有邪熱,可以用黃芩、黃連來去除。瀉心湯原本是用来治疗心下痞塞的痰饮水气,而这个病症的根源在于呕吐,所以用半夏做君药。
伤寒大泻之后又发汗,心下痞恶寒,说明表证未解。不能直接攻治痞症,应该先解表。表证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解表可以用桂枝,攻治痞症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泻之后又发汗,先治里后治表,顺序颠倒,导致邪气郁结于心下,兼有恶寒。表邪没有因为发汗而减轻,就不能再攻治痞症,应该先用解肌的方法来治疗外感。外感解除之后,再用大黄黄连来攻治湿热凝聚的痞症,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脉象浮紧,但紧脉又往下走,说明邪气入里而导致痞症。按之濡而有气,只是气痞。心下痞按之濡,脉象关上浮,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心下痞兼有恶寒汗出,可以用附子泻心汤治疗。
傷寒脈浮而緊即不可下。誤下而緊反入里則寒邪轉入轉深矣。外邪與飲搏結故心下滿硬。若按之自濡而不滿硬。乃是濁氣。挾濕熱痞聚於心下。則與小邪無預也。濁氣上逆。惟苦寒可瀉之上條大黃黃連瀉心之法即為定藥若惡寒汗出雖有濕熱痞聚於心下而挾陽虛陰盛之證。故於大黃黃連瀉心湯內。
另煎附子汁和服。以各行其事。共成傾痞之功。即一瀉心湯方中。法度森森若此。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滯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而獨菀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故於半夏瀉心湯中。除去黃芩而加桂枝。去黃芩者。為其有下寒腹痛也。加桂枝者。用以散胸中之熱邪。而治嘔吐也。經曰上熱者。
白話文:
如果傷寒的脈搏浮而緊,就不可使用瀉下藥。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反而使緊縮的症狀轉入內裡,寒邪就會更加深入。外邪和水飲結合在一起,就會導致心下滿悶堅硬。如果按壓時感覺柔軟而不堅硬,那就是濁氣挾帶濕熱停滯在心下,與輕微的邪氣沒有關係。濁氣上逆,只有苦寒藥可以瀉下。像大黃、黃連瀉心湯的方劑就是治療這種情況的定藥。如果患者畏寒、出汗,雖然有濕熱停滯在心下,但同時伴隨陽虛陰盛的症狀,所以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還要另外煎附子汁一起服用。這樣才能各司其職,共同達到消除痞塞的效果。這就是一瀉心湯方劑的嚴謹之處。
傷寒患者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嘔吐,可以用黃連湯來治療。
傷寒的邪氣傳入內裡,就會造成下寒上熱。胃中有邪氣,導致陰陽失調,陰氣無法上升,停滯在下,形成下寒腹痛;陽氣無法下降,停滯在上,造成胸中發熱想嘔吐。因此在半夏瀉心湯中,去掉了黃芩,加了桂枝。去除黃芩,是因為黃芩會導致下寒腹痛;加了桂枝,是用來散解胸中的熱邪,治療嘔吐。經書上說:「上熱者,……」
瀉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故用黃連以瀉上熱乾薑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人參甘草大棗以益胃而緩其中。此分理陰陽。和解上下之正法也。常因此而推及臟結之舌上苔滑。濕家之舌上如苔者。皆不出是方也。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此證與結胸頗同。但結胸者邪結於胸其位高。此在心下及胸。其位卑。然必表解。乃可攻之。亦與攻結胸之戒不殊也。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而非晝夜俱篤。即此便是表解之徵。雖有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諸證。乃熱邪搏飲之本證不得以表證名之。見汗出不惡寒。
白話文:
用苦寒藥物瀉下去火,用辛味藥物散寒。因此使用黃連瀉去上焦熱,乾薑、桂枝、半夏散去下焦寒,人參、甘草、大棗益胃緩中。這就是分清陰陽,調和上下之氣的正確方法。常以此推及臟腑阻塞、舌苔滑膩的病症,以及濕氣重、舌苔如苔蘚的病症,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太陽中風,出現下利、嘔逆,若表證已解,才能攻治內邪。病人汗出不止,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滿硬實,疼痛引向脅下,乾嘔、氣短、汗出,但不惡寒,這是表證已解,里證未和。十棗湯主治此症。
這個病症與結胸症狀相似,但結胸症邪氣結聚於胸部,位置較高,此病則在心下和胸部,位置較低。然而,必須表證已解,才能攻治。這與攻治結胸症的禁忌相同。病人汗出不止,發作有時,而非晝夜持續,這就是表證已解的徵兆。雖然有頭痛、心下痞滿硬實,疼痛引向脅下,乾嘔、氣短等症狀,但這些是熱邪與水飲交搏的本證,不可用表證來命名。看到汗出但不惡寒,就知道了。
便是表解可攻之候。設外邪不解。何緣而得汗乎。攻藥取十棗湯者。正與陷胸相仿。傷寒種種下法。咸為胃實而設。今證在胸脅而不在胃。則盪滌腸胃之藥無所取矣。故取芫花之辛以逐飲。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並賴大棗之甘以運脾助諸藥祛水飲於胸脅之間。乃下劑中之變法也。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汗吐下法。備而後表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痰飲上逆。故作痞硬。逆氣上衝。而正氣不續故噫氣不除所以用代赭領人參下行以鎮安其逆氣。微加解邪滌飲。而開其痞。則噫氣自除耳。
白話文:
如果表證可以攻治,就代表身體已經有要發汗的徵兆。如果外邪沒有解開,怎麼可能出汗呢?使用攻邪的藥物,例如十棗湯,正好與陷胸症的治療方法類似。傷寒的各種下法,都是針對胃氣實證而設計的。現在病症出現在胸脅,而不是胃部,那麼用來盪滌腸胃的藥物就沒有必要了。所以要用芫花的辛辣來驅逐水飲,用甘遂和大戟的苦味來泄水,還要靠大棗的甘味來運脾,幫助這些藥物把水飲從胸脅之間祛除。這是在下劑治療中的變通方法。
傷寒發汗、吐瀉等方法解除之後,如果心下痞硬,呃逆不除,就要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
發汗、吐瀉、下法都用過之後,表證才解開,那麼中氣就會虛弱。中氣虛弱就會導致濁氣不下降,痰飲上逆,所以就會出現痞硬。逆氣上衝,正氣又不足,所以會呃逆不除。因此要用代赭石來領導人參,向下行氣,鎮安逆氣。再稍微加一些解邪滌飲的藥物,打開痞塊,這樣呃逆自然就會消除。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誤下而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為合法矣。乃服以他藥下之。他藥則皆盪滌下焦之藥與心下之痞全不相涉縱痞硬微除。而關閘盡撒利無休止。反取危困。用理中以開痞止利原不為過。其利益甚者明是以鄰國為壑。徒重其奔迫也。故用赤石脂禹餘糧固下焦之脫。而重修其關閘倘更不止復通支河水道以殺急奔之熱。庶水穀分而下利自止耳。
白話文:
病人患了傷寒,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服用了瀉心湯後,又以其他藥物下之,腹瀉依然不止。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治療,病情大為好轉。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藥物。這次腹瀉是在下焦,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就應該利其小便。
誤用下瀉藥導致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是合乎醫理的。但又服用其他藥物下之,這些藥物都是蕩滌下焦的藥物,與心下痞硬全無關係。雖然痞硬略微消除,但卻使關閘盡開,腹瀉不止,反倒更加危急。用理中湯來開痞止利本來就沒有錯,效果顯著,是因為鄰國受損,只顧著急於奔走。所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護下焦的脫陷,重新修補關閘,如果還不止,就再通開支河水道,用以消滅急迫的熱氣,讓水穀得以分開,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瀉心諸方。開結蕩熱益虛可謂具備。乃服之而痞不解更加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兩解之法正當主用。蓋其功擅潤津滋燥導飲蕩熱。所以亦得為消痞滿之良法也。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誤下而致裡虛則外熱乘之變為利下不止者。裡虛不守也。痞硬者。正虛邪實中成滯礙痞塞而堅滿也。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適虛。故用理中以和之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為治虛痞下利之聖法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有心下痞,服用瀉心湯卻不見效,而且伴隨口渴、口燥煩躁、小便不利的症狀,就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瀉心湯等方劑,對於治療胸悶、熱邪、虛弱都有功效,但如果服用後痞症未解,反而更加口渴、口燥煩躁、小便不利,就說明五苓散的解毒方法更適合。五苓散擅長潤澤津液、滋陰止燥、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因此也能有效消除胸悶、腹脹等症狀。
如果病人患有太陽病,外在症狀尚未消除就服用瀉藥,導致體內熱邪加重,出現腹瀉不止、心下痞硬、表裡症狀未解的情況,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
錯誤地服用瀉藥導致裡虛,外熱乘虚而入,就會出現腹瀉不止,這是因為裡虛無法固守;心下痞硬,則是因為虛弱的內裡無法抵抗外邪入侵,導致氣血瘀滯,造成痞塞堅硬。由於外證未除,因此使用桂枝來解表;由於裡虛,因此用理中湯來調理,也就是說,桂枝加理中湯,改名為治虛痞下利的妙方。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外邪不解。轉入於裡心中痞硬嘔吐下利攻之則礙表。不攻。則里證已迫。計惟有大柴胡一湯。合表裡而兩解之也。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凡表裡錯誤證變危篤有陰已亡而陽邪尚不盡者。有陽邪盡而陽氣亦隨亡者。有外邪將盡未盡而陰陽未至全虧者。此可患不可愈。所由分也。大率心下痞與胸間結。雖有上下之分。究竟皆是陽邪所聚之位。觀無陽則陰獨一語正見所以成痞之故。雖曰陰陽並竭實。由心下無陽。故陰獨痞塞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表裡治療錯誤導致病情危急,有以下幾種情況:一,陰氣已經消失,但陽邪仍然存在;二,陽邪消失,陽氣也隨之消失;三,外邪快要消失但尚未完全消失,陰陽氣尚未完全虧損。這些情況都可能患病,但很難治癒。這是因為,心下痞塞和胸間結塊,雖然位置有上下之分,但本質上都是陽邪聚集的地方。從「無陽則陰獨」這句話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沒有陽氣,才導致陰氣獨自堵塞而形成痞塞。雖然說陰陽氣都耗盡了,但實際上是心下沒有陽氣,所以陰氣獨自堵塞,形成了痞塞。
無陽陰獨早已括盡。誤下成痞。大義無陽亦與亡陽有別。無陽不過陽氣不治。復加燒針。以逼劫其陰。乃成危候其用藥差誤。即可同推。
以上痞證例。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已經概括了所有的情況。如果錯誤地使用治療方法導致出現癥狀,那麼即使沒有陽氣也和失去陽氣有所不同。沒有陽氣只是表示陽氣無法得到治療,再加上高溫的針灸來迫使陰氣流失,就會成為危險的病情。在使用藥物時如果有任何錯誤,都可以以此為參考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