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10)
卷上 (10)
1. 太陽中篇
曷不用小建中,而反與芍藥?又云如上法何耶?蓋平日陰氣內虛,陽邪內陷之腹痛,當與小建中和之;誤用承氣下藥,致陽邪內陷之腹痛,則宜桂枝加芍藥和之;因五苓利水,而引陽邪內陷之腹痛,仍用五苓加芍藥和之。三法總不離乎桂枝芍藥也。如上法者言,即入於先前所服之藥內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以邪氣犯本,必小便不利也。若汗出不渴,而小便雖不利,知邪熱駸駸欲犯膀胱,而猶未全犯本也,故用桂枝湯中之三,五苓散中之一,少示三表一里之意,為合劑耳。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小便利者,以飲水過多,水與邪爭,必心下悸也;小便少者,必苦裡急,明是邪熱足以消水,故指為里證已急也。觀上條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治法具矣。
以上風傷衛犯本。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邪熱搏血,結於膀胱,必怫騰而侮心火,故其人如狂,見心雖未狂,有似乎狂,以血為陰類,不似陽邪內結之狂越也。血自下者,邪熱不留,故愈。若小腹急結,則膀胱之血,雖蓄而不行,須先解外乃可攻,其攻法亦自不同,必用桃仁增入承氣,以達血所,仍加桂枝分解外邪,即如五苓、大柴胡兩解表裡同義。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此條之證,較前條更重。且六七日表證仍在,曷為不先解其外耶?又曷為攻裡藥中,不兼加桂枝耶?以脈微而沉,反不結胸,知邪不在上焦而在下焦也。若小腸鞭滿,小便自利,則其人之發狂者,為血蓄下焦無疑,故下其血自愈。蓋邪結於胸,則用陷胸以滌餘邪;結小腹,則用抵當湯以逐血。設非此法,則小腹所結之血,既不附氣而行,更有何藥可破其堅壘哉!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鞭,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血證為重證,抵當為重藥,恐人當用而不敢用,故重申其義。言身黃、脈沉結、少腹滿三者,本為蓄血之證,然只見此,尚與發黃相鄰,必其人如狂,小便自利,為血證無疑。設小便不利,乃熱結膀胱無形之氣,病為發黃之候也。其小便自利,則膀胱之氣化行,然後少腹結滿者,允為有形之蓄血也。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之,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變湯為丸者,恐滌盪之不盡也,煮而連滓服之,與大陷胸丸同意。
白話文:
為什麼不用小建中湯,反而用芍藥?又說「如同上述方法」是什麼意思?這是因為平時體內陰氣虛弱,陽邪內陷導致的腹痛,應該用小建中湯來調和。如果誤用承氣湯這類攻下藥,導致陽邪內陷的腹痛,就應該用桂枝加芍藥湯來調和。如果因為用了五苓散利水,反而引發陽邪內陷的腹痛,仍然要用五苓散加芍藥湯來調和。這三種方法都離不開桂枝和芍藥。所謂「如同上述方法」,是指加入之前所服用的藥物中。
傷寒病出汗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來治療;不出汗又口渴的,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
出汗又口渴,是因為邪氣侵犯了身體的根本,必然會小便不順暢,所以用五苓散。如果出汗不渴,但小便不順暢,表示邪熱正慢慢侵犯膀胱,但還沒有完全侵犯到身體的根本,所以用桂枝湯中的三味藥,加上五苓散中的一味藥,稍微帶有調和表裡的意思,是一種合劑。
太陽病小便順暢,是因為喝水太多,必然會心悸;小便少,必然會感到肚子裡急迫。
小便順暢是因為喝水太多,水與邪氣相爭,必然會心悸。小便少,表示邪熱足以消耗體內水分,說明已經是裡證,情況緊急。看上面的條文,不出汗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治療方法都已經在裡面了。
以上說明的是風邪侵犯體表衛氣的情況。
太陽病沒有好轉,熱邪在膀胱結聚,病人會像發狂一樣,會有血從下身排出,血排出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體表症狀還沒解除,就不能攻下,應該先解除體表的症狀。等到體表症狀解除後,如果只是感到小腹急迫脹痛,才可以攻下,適合用桃核承氣湯。
邪熱和血結合,結聚在膀胱,必然會煩躁不安,影響心火,所以病人會像發狂一樣。這不是真正的狂,而是因為血是陰性的,和陽邪內結的狂躁不同。血從下身排出,表示邪熱不留滯,所以病情會好轉。如果小腹急迫脹痛,表示膀胱的血雖然淤積但不運行,必須先解除體表症狀才能攻下。攻下的方法也不同,必須用桃仁加入承氣湯,來疏通血液,還要加入桂枝來分解體表邪氣,這就如同五苓散和大柴胡湯同時解決表裡問題一樣。
太陽病六七天,體表症狀還在,脈象細微而沉,反而沒有胸部結聚的現象,病人卻出現發狂的症狀,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小腹脹滿,小便順暢,排出血後病情會好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太陽經的瘀熱在體內,適合用抵當湯來治療。
這條的病情比前面一條更嚴重,而且六七天了體表症狀還在,為什麼不先解決體表症狀呢?為什麼攻下的藥中,沒有同時加入桂枝呢?因為脈象細微而沉,而且沒有胸部結聚的現象,說明邪氣不在上焦,而是在下焦。如果小腸脹滿,小便順暢,那麼病人發狂,可以確定是血液淤積在下焦。所以排出瘀血就會好轉。邪氣結在胸部,就用陷胸湯來清除餘邪;結在小腹,就用抵當湯來驅逐瘀血。如果不是這樣的方法,小腹淤積的血液,既不能隨氣運行,還有什麼藥物可以攻破它堅硬的壁壘呢?
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結,小腹脹滿,小便不順暢,這是沒有瘀血的表現。如果小便順暢,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才是確鑿的血證,適合用抵當湯。
血證是重病,抵當湯是重藥,恐怕有人應該用而不敢用,所以再次強調這個道理。說身體發黃、脈象沉結、小腹脹滿,這三者本來是瘀血的症狀。但只有這些,還可能是發黃的病症。必須是病人像發狂一樣,小便順暢,才能確定是血證。如果小便不順暢,則是熱邪結在膀胱的無形之氣,是發黃的徵兆。只有小便順暢,膀胱的氣化才能運行,這時小腹脹滿,才能確定是有形的瘀血。
傷寒病發熱,小腹脹滿,應該小便不順暢,現在反而順暢,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應該攻下,不能用其他藥物,適合用抵當丸。
將湯藥改為丸藥,是擔心藥力不足,不能徹底清除。把藥煮好連藥渣一起服用,和用大陷胸丸的道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