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10)
卷上 (10)
1. 厥陰篇
厥陰篇中次第不一有純陽無陰之證。有純陰無陽之證有陰陽差多差少之證。有陽進欲愈之證有陰進未愈之症。大率陽脈陽證當從三陽經治法陰脈陰證合用少陰經治法厥陰見陽為逆愈見陰為難愈。其陰陽錯雜不分有必先溫其里。後解其表。設見咽喉不利。咳唾膿血。則溫法不可用仍當先解其表矣。
世醫遇厥陰諸證。如涉大洋。茫無邊際是以動手即錯耳。茲以類相聚。分為五截庶學者易於入室也。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蚘蛔同)
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也。厥陰邪熱盛。則腎水為之消。故消而且渴其渴不為水止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者。肝火上乘。肝氣通於心也。飢不欲食者。木邪橫肆胃土受制也。食則吐蚘者胃中飢。蚘臭食則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在厥陰下之徒傷陽明。木益乘其所勝是以食則吐蚘。
白話文:
厥陰篇中,病症表現不一,有些純陽無陰,有些純陰無陽,有些陰陽比例失衡。有的病症陽氣旺盛,病情趨於好轉;有的病症陰氣旺盛,病情尚未痊癒。總體而言,陽脈陽證應該依照三陽經的治法,陰脈陰證則需結合少陰經的治法。厥陰病症,若見陽氣為逆,則容易痊癒;若見陰氣為逆,則難以痊癒。
陰陽錯雜,難以分辨時,需先溫暖其內,再解表。若出現咽喉不利、咳嗽吐膿血等症狀,則溫法不可使用,需先解表。
世醫遇到厥陰病症,就像航行在大洋中,茫無邊際,稍有不慎就會犯錯。因此,將厥陰病症歸類,分為五種,讓後學更容易入門。
厥陰病症的表現包括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消渴是指喝水很多但小便量少。厥陰邪熱盛,則腎水被消耗,導致消渴。這種渴,不是喝水就能止住的。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是因為肝火上乘,肝氣與心相通。飢不欲食是因為木邪橫行,胃土受到抑制。食則吐蚘是因為胃中飢餓,蚘蟲受刺激而吐出。下之利不止是因為厥陰邪氣向下侵犯陽明,木氣乘勝而攻,所以食則吐蚘。
下之利不止耳。○按厥陰原無下法故首先示戒。云下之利不止。蓋厥多主下利。下利中伏有死證。中間雖有小承氣一法因胃有燥屎。微攻其下非攻厥陰之邪也。厥陰與少陽表裡邪在少陽已有三禁。豈厥陰反宜下乎。雖有厥應下之一語乃對發汗而言謂厥應內解其熱。不當外發其汗。
豈可泥應下。二字。遂犯厥陰之大戒耶。今人每謂傷寒六七日當下。此特指陽邪入腑。而言未嘗言邪傳厥陰可下也。○張卿子曰。嘗見厥陰消渴數症舌盡紅赤。厥冷脈微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蓋厥陰消渴皆是寒熱錯雜之邪。非純陽亢熱之證豈白虎黃連等藥所能治乎。
白話文:
下痢不止,這可不是小事。厥陰本就不宜用下法,所以要先提醒大家注意。說下利不止,是因為厥陰體質容易發生下痢,而下痢中如果出現某些症狀就可能是死症。雖然有小承氣湯可以治療,但那是因為胃中有燥屎,微攻其下,並不是攻厥陰的邪氣。厥陰和少陽是表裡關係,少陽已經有三大禁忌,難道厥陰反而適合用下法嗎?雖然有「厥應下」的說法,但那是針對發汗而言,指的是厥陰應當內解其熱,不應該外發汗。
怎麼能執著於「應下」二字,犯了厥陰的大忌呢?現在很多人都說傷寒六七日就應該下瀉,這只是針對陽邪入腑而言,並沒說邪氣傳到厥陰也可以下瀉。張卿子說,他曾見過好幾個厥陰消渴的病人,舌頭都紅赤,厥冷脈微,渴得厲害,服用白虎湯等藥都沒辦法救治。因為厥陰消渴都是寒熱錯雜的邪氣,不是純陽亢熱的症狀,怎麼可能用白虎湯、黃連等藥來治療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入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嘗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胃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主之。又主久利。
臟厥者。其人陽氣素虛。腎臟之真陽衰極。蚘厥者。始本寒邪因發汗吐下太過。或寒飲蓄積胃中寒熱在胃。蚘不能安而上膈也。脈微而厥。則陽氣衰微可知然未定其臟厥蚘厥也。惟膚冷而躁無暫安時。加以趺陽脈不出乃為臟厥。臟厥用附子理中湯及灸法其厥不回者死若是蚘厥則時煩時止未為死候。
白話文:
傷寒的病人,脈象微弱並且發冷。到了七八天,皮膚冰冷,呼吸急促不安,這就叫做臟厥,不是蚘厥。蚘厥的人,曾經吐過蚘,現在病人的狀態是平靜,但又時常煩躁不安,這是胃寒。蚘上逆入膈,所以煩躁一會兒又停止。吃了東西就嘔吐,然後又煩躁,這是因為蚘聞到食物的臭味就出來,這個人應該要自己吐出蚘。蚘厥可以用烏梅治療,還可以治久瀉。
臟厥的人,陽氣本來就虛弱,腎臟的真陽衰敗極度,蚘厥的人,則一開始是寒邪,因為發汗吐瀉過度,或者寒飲積聚在胃中,寒熱都在胃裡,蚘不能安穩就上逆入膈。脈象微弱並且發冷,就說明陽氣衰微,但還不能確定是臟厥還是蚘厥。只有皮膚冰冷,並且躁動不安,再加上足陽明脈摸不到,纔是臟厥。臟厥要用附子理中湯和灸法治療,如果厥證沒有恢復,就會死亡;如果是蚘厥,則時而煩躁時而停止,還沒到死亡的徵兆。
但因此而馴至胃中無陽則死也。烏梅丸中酸苦辛溫互用以治陰陽錯亂之邪。胃中之寒熱和而蚘自安矣厥陰多主下利厥逆。所以久利而變膿血亦不出此主治也。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病人素有寒飲復發其汗則大損胸中陽氣胃中寒飲愈逆致蚘不安而上出也。後人以理中丸加烏梅治之仍不出仲景之成則耳。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傷寒本自寒下其人下虛也醫復吐下之損其胸中陽氣內為格拒則陰陽不通食入即吐也寒格更逆吐下。言醫不知。又復吐下。是為重虛。故用乾薑散逆氣而調其陽。辛以散之也。芩連通寒格而調其陰。苦以泄之也。人參益胃氣而調其中甘以緩之也。
白話文:
傷寒本來就是寒邪向下,病人本身就下虛,醫生又反覆使用吐下法,損傷了胸中的陽氣,導致內部格拒,陰陽不通,食入即吐。這就是寒邪更加逆流向上,醫生卻不知情,又反覆使用吐下法,這就叫做重虛。因此,要用乾薑散逆氣來調節陽氣,辛辣可以散寒;黃芩黃連可以通寒格來調節陰氣,苦味可以泄熱;人參可以益胃氣來調和脾胃,甘味可以緩和藥性。
註
- 蚘:指寄生蟲
- 厥陰:中醫經絡學說中的陰經之一,多主治下痢和厥逆
- 厥逆:指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脈搏細弱等症狀
- 寒格:指寒邪阻礙氣機
- 吐下:指中醫治療方法,使用具有發汗或瀉下作用的藥物,將寒邪排出體外。
- 逆氣:指氣機逆亂,向上沖逆
- 寒飲:指寒邪與津液結合形成的病理産物
- 理中丸:中醫方劑,用來治療脾胃虛寒
- 乾薑散:中醫方劑,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寒邪上逆
-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中醫方劑,用來治療傷寒,寒邪逆流向上
- 仲景:指張仲景,東漢末年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腹證多屬虛寒與實滿不同若更轉氣下趨少腹必因痛而致下利明眼見此自當圖功於未著也。○按腹痛亦有屬火者。其痛必自下逆攻而上。若痛自上而下趨者。定屬寒痛無疑。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太陽陽明並病面色緣緣正赤者。為陽氣怫鬱宜解其表。此下利脈沉遲而面見少赤身見微熱者。陰寒格陽於外則身微熱。格陽於上則面少赤。仲景以為陽虛者。謂下。無其陽。而反在外在上。故云虛也。虛陽虛於外越上出危候已彰。或其人陽尚有根。或用溫藥以勝陰助陽陽得復返而與陰爭。
白話文:
傷寒發病四五天,肚子痛。如果氣往下走,集中在小腹,這是要拉肚子的徵兆。
肚子痛的症狀,大多屬於虛寒,跟實滿不同。如果氣往下走,集中在小腹,一定是因為疼痛導致腹瀉,明眼人看到這種情況,應該在還沒發作之前就預防。有些肚子痛是屬於火症,痛感會從下往上逆流;如果痛感從上往下走,一定是寒痛,毫無疑問。
腹瀉時,脈象沉而遲,患者臉色略帶紅色,身體微微發熱,拉肚子排泄的是清澈的米湯,這一定是鬱冒引起的,出汗後就會好轉。病人一定會微微昏厥。這是因為他們的臉上帶著陽氣,但身體虛弱,陽氣下虛的緣故。
太陽和陽明經脈同時生病,臉色紅潤,這是陽氣鬱結,應該解表。這種腹瀉、脈象沉遲、臉色略帶紅色、身體微微發熱的情況,是陰寒之氣阻礙陽氣於外,所以身體微微發熱;阻礙陽氣在上,所以臉色略帶紅色。仲景認為陽虛的人,身體裡的陽氣沒有在該在的地方,反而跑到外面或上面去了,所以叫做虛。虛陽虛在外,越往上面走,危險的徵兆就越明顯。如果患者的陽氣還有根基,可以用溫藥來抑制陰寒,幫助陽氣恢復,陽氣恢復後就會跟陰氣抗衡。
差可恃以無恐蓋陽返雖陰不能格。然陰尚盛亦未肯降必鬱冒少頃。然後陽勝。而陰出為汗。邪從外解。自不下利矣。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上條辨證。此條用藥兩相互發。然不但此也。少陰病下利清穀面色赤者。已用其法矣。要之通之正。所以收之也。不然。豈有汗出而反加蔥之理哉。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
此與太陽篇中下利身疼。先里後表之法無異。彼因誤下而致下利。此因下利而致腹脹。總之溫里為急也。身疼痛。有表有里。必清便已調其痛仍不減方屬於表。太陽條中已悉。故此不贅。
白話文:
這個與太陽篇中腹瀉身體疼痛,先治內後治外的法則是一樣的。那邊是因為誤服瀉藥導致腹瀉,這邊是因為腹瀉導致腹部脹滿。總之,溫暖內部是急務。身體疼痛,既有表證也有裡證,必須先讓大便通暢,然後調理疼痛,疼痛仍然不減,才屬於表證。太陽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所以這裡就不贅述了。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此條重舉下利清穀。不可攻表。以示戒。正互明上條所以必先溫里。然後攻表之義。見誤表其汗。則陽出。而陰氣彌塞。胸腹必致脹滿而釀變耳。合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以溫胃消脹為務也。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凡用吳茱萸湯有三證。一為陽明食谷欲嘔。一為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燥欲死。此則乾嘔吐涎沫頭痛經絡證候各殊而治則一者。總之下焦濁陰之氣上乘於胸中清陽之界。真氣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時欲上不能。但衝動濁氣。所以乾嘔吐涎沫也。頭痛者。厥陰之經與督脈會於巔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拉肚子,排泄物清稀,就不要用發汗的藥物。出汗會導致身體脹滿。
這段文字強調了拉肚子時不要使用發汗藥物,而是要溫暖內臟,再考慮使用發汗藥。因為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藥物,陽氣會外泄,陰氣就會停滯,導致胸腹脹滿,甚至引起其他問題。建議使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溫暖胃部,消除脹滿。
對於乾嘔吐涎沫、頭痛的患者,可以使用吳茱萸湯。
使用吳茱萸湯有三個情況:一是陽明經絡的病人,食慾不佳,想吐;二是少陰經絡的病人,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想要死亡的感覺;三是乾嘔吐涎沫、頭痛,經絡證候各有不同,但治療方法相同。總的來說,這些症狀都是因為下焦濁陰之氣上衝,阻礙了胸中清陽之氣,真氣反而停留在下焦,無法回到原本的位置,導致乾嘔吐涎沫。頭痛是因為厥陰經絡和督脈在頭頂相會。
食谷欲嘔者。濁氣在上也。吐利者清氣在下也。手足厥冷者。陰寒內盛也。煩燥欲死者。虛陽擾亂也。故主吳茱萸湯以茱萸專主開豁胸中逆氣。兼人參薑棗以助胃中之清陽。共襄祛濁之功。由是清陽得以上升。而濁陰自必下降矣。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與微熱似有表也。脈弱則表邪必不盛。小便利則里邪必不盛可見其嘔為陰邪。主幹之嘔熱為陽邪外散之熱見厥則陽遭陰掩。其勢駸危。故為難治非用四逆湯莫可救也。
以上陰進未愈證。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對於想嘔吐並吃不下飯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混雜的氣體上浮。如果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這表明體內清潔的氣體下移。手腳發冷表示體內陰寒之氣過盛。煩躁不安,甚至有死亡的跡象,則是體內虛弱的陽氣混亂。因此,我們使用吳茱萸湯,吳茱萸專門用於打開胸腔中的逆氣,並配合人參、薑和棗來輔助胃部清潔的氣息,共同完成排出混雜氣體的工作。這樣一來,清潔的氣息得以上升,混雜的陰性氣體自然會下降。
當嘔吐且脈搏弱,尿頻且伴有微熱,出現厥狀的情況時,治療起來比較困難,需要使用四逆湯。
嘔吐和微熱可能讓人以為是表症,但脈搏弱顯示表層的邪氣並不會強烈,尿頻則表明內部的邪氣也不會強烈,這說明嘔吐是由陰性邪氣引起,而嘔吐所伴隨的熱度是陽性邪氣向外散發的熱度。出現厥狀,則表示陽氣被陰性邪氣遮蓋,情況十分危險,所以治療起來較為困難,非用四逆湯不可。
對於上述陰性邪氣未痊癒的情況。
如果大量出汗,熱氣仍然不消散,內部肌肉緊繃,四肢疼痛,加上腹瀉和厥狀,伴有畏寒,這種情況需要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大汗出而熱反不去。正恐陽氣越出。若內拘急四肢疼。更加下利厥逆惡寒。則在裡先是陰寒。急用四逆湯以回其陽而陰邪自散耳。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證較上條無外熱相錯。其為陰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利則陰津亦亡。但此際不得不以救陽為急。俟陽回尚可徐救其陰。所以不當牽制也。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六七日不利忽發熱而利渾是內陰外陽之象。蓋發熱而利。裡虛而外邪內入也。故曰有陰。汗出不止表虛而內陽外出也故曰外陽此中伏有危機。所以仲景早為迴護用溫用炙以安其陽。若俟汗出不止乃始圖之。則無及矣可見邪亂厥陰其死生全關乎少陰也不然厥陰之熱深厥深何反謂之有陰無陽哉。
白話文:
大量出汗伴隨發熱不退,擔心陽氣過度散失。如果同時伴隨身體拘緊、四肢疼痛、腹瀉、昏厥、畏寒,則說明病症屬於內寒,應該立即服用四逆湯回陽,陰邪自然會消散。
大量出汗伴隨嚴重腹瀉和昏厥畏寒,四逆湯可以治療。
這種情況與上一條不同,沒有外熱交錯,陰寒的症狀明顯。雖然大量出汗和腹瀉導致陰津流失,但目前首要任務是回陽。待陽氣回升,再慢慢補益陰津。
傷寒發病六七天,沒有好轉,突然發熱腹瀉,並且汗出不止,這是陰盛陽衰的徵兆,患者很可能死亡。
六七天沒有好轉,突然發熱腹瀉,這是內寒外熱的表現。因為發熱腹瀉,表明內虛,外邪侵入內部。所以說有陰。汗出不止,表明表虛,內陽外泄。所以說外陽。這裡潛藏著危機,所以仲景早早地採取溫和的治療方法,用溫熱藥物來安撫陽氣。如果等到汗出不止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可見邪氣侵犯厥陰,生死全靠少陰。否則,厥陰之熱深入,為何反說有陰無陽呢?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者。陽氣外脫也。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亡陽不能溫養經脈也。故主四逆湯以溫之。
且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不止而且下利清穀加之小便複利。津液四脫。里之虛寒極矣況外熱而汗大出為陽復。外脫脈微欲絕者。陽氣衰微可知。急宜四逆湯復陽為要也。設四逆不足以殺其勢。其用通脈四逆具見言外矣。
可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出現嘔吐、腹瀉、發熱、惡寒、四肢僵硬、手腳冰冷等症狀,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因為這種情況代表陽氣外泄,四肢僵硬和手腳冰冷則說明陽氣不足,無法溫暖經脈。四逆湯可以溫暖陽氣,改善這些症狀。
如果一個人同時出現嘔吐、腹瀉、小便頻繁、大量出汗、腹瀉清稀的穀物、體內寒冷、體表發熱、脈搏微弱幾乎要消失的症狀,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因為這種情況代表身體津液大量流失,內寒外熱,陽氣衰微,脈搏微弱,所以需要用四逆湯溫暖陽氣。如果四逆湯不足以控制病情,則可以考慮使用通脈四逆湯。
如果一個人出現汗出而昏厥、四肢僵硬不能舒展、脈搏微弱幾乎要消失的情況,可以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治療。
可已下止。當漸向安。不得復有汗出厥而四肢拘急也。今脈微欲絕者則其吐下已斷。又為真陽垂絕矣。急宜通脈四逆和復元陽更加豬膽為陰嚮導也。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損陰陽虛又不當用歸芍以助陰。此以利後惡寒不止。陽氣下脫已甚。故用四逆以復陽為急也。其所以加人參者。不特護持津液。兼陽藥得之愈加得力耳。設誤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矣。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白話文:
亡血癥本身就不適合用生薑、附子,因為它們會損傷陰陽,造成虛寒;也不應該用當歸、芍藥來滋補陰氣,因為這樣會助長陰寒。這是因為腹瀉停止後,惡寒依然持續,陽氣下陷已經很嚴重了,所以要急用四逆湯來溫補陽氣。加入人參,不僅能護持津液,還可以使溫陽藥物發揮更好的效果。如果誤用滋陰藥物,就會導致腹脹、不思飲食,甚至加重腹瀉、嘔吐,最終導致虛脫。
第四段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病發五六天,沒有出現胸腹脹滿,反而腹中空虛,脈象虛弱,又出現昏厥,這就屬於亡血癥,不能再用下瀉藥,否則會導致死亡。
傷寒五六日。邪入厥陰。其熱深矣。乃陽邪不上結於胸。陰邪不下結於腹。其脈虛而復厥。乃非熱深當下之比。以其亡血傷津大便枯澀。恐人誤認五六日熱入陽明之燥結。故有不可下之之戒。蓋脈虛腹濡知內外無熱厥則陰氣用事。即當同上條亡血例治。設其人陰血更虧於陽或陰中稍挾陽邪不能勝辛熱者。又屬當歸四逆證矣。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陽邪必結於陽。陰邪必結於陰。故手足厥冷。小腹滿按之痛者。邪不上結於胸其非陽邪可知。其為陰邪下結可知。則其當用溫用灸更可知矣。
白話文:
伤寒发病五六天,邪气入侵厥阴,热邪深入体内。阳邪不向上结于胸,阴邪也不向下结于腹。脉象虚弱,且有厥逆之象,并非热邪深入当泻下的情况。由于失血伤津,大便干涩,担心误认为五六日的热邪入阳明之燥结,所以有不可泻下的戒律。因为脉象虚弱,腹部柔软,知道内外无热,厥逆则阴气主事,应当如同前条失血之例治疗。如果患者阴血更亏于阳,或者阴中稍夹阳邪,不能胜过辛热,则又属于当归四逆证。
病人手足厥冷,说自己没有胸闷,但小腹胀满按之疼痛,这是寒邪结于膀胱关元穴。
阳邪必定结于阳,阴邪必定结于阴。因此手足厥冷,小腹胀满按之疼痛,邪气不向上结于胸,可以知道并非阳邪;其为阴邪向下结聚,也可以知道。那么应该用温补和灸法,就更加明确了。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燥。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微而厥冷加煩燥。則是陽微陰盛。灸毛際以通其陽而陽不回則死灸。所以通陽也。厥不還。則陽不回可知矣。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灸之不溫脈不還。已為死證。然或根柢未絕亦未可知。設陽氣隨陰火上逆。胸有微喘。則孤陽上脫而必死矣。與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正同。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脈絕不惟無陽而陰亦無矣。陽氣破散。豈有陰氣不消亡者乎。晬時脈還乃脈之伏者。復出耳。仲景用灸法正所以通陽氣。而觀其脈之絕與伏耳。故其方即名通脈四逆湯。服後利止脈出。則加人參以補其亡血。若服藥晬時。脈仍不出是藥已不應其為脈絕可知。
白話文:
傷寒發作六七天後,脈搏變得微弱,雙手和腳變得寒冷且焦躁不安。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厥陰部位進行灸療。如果灸療後脈象沒有恢復,那麼病人可能會死亡。灸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體內陽氣的流通。如果脈象沒有恢復,那麼陽氣不可能再回復。
出現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情況時,即使灸療後症狀沒有改善,如果脈搏沒有恢復,並且出現微微喘息的情況,那麼這可能意味著病人已經死亡。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陽氣隨著陰火上逆,導致胸腔出現微喘,這表明陽氣正在離去,預示著死亡。
出現腹瀉後脈搏消失、手腳冰冷的情況,如果在一小時後脈搏恢復、手腳回暖,那麼病人有望康復;如果脈搏仍然沒有恢復,那麼病情可能已經無望。
脈搏的消失不僅表示體內沒有陽氣,也意味著陰氣可能已經消亡。陽氣的散失難道會讓陰氣不消亡嗎?在一小時後脈搏恢復,只不過是脈搏的暫時消失而已。張仲景使用灸療法正是為了通暢體內的陽氣,並且觀察脈搏是否消失或暫時消失。因此,他所使用的方子被稱為「通脈四逆湯」。服用後腹瀉停止、脈搏出現,則加上人參來補充流失的血液。但如果服藥一小時後脈搏仍沒有出現,這表明藥物並沒有起作用,可以推斷脈搏已經消失。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中厥冷者。皆為危候。以四肢為諸陽之本故也。加以發熱躁不得臥。不但虛陽發露。而真陰亦已爍盡無餘矣。安得不死乎。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真陽外散之候陰陽兩絕故主死也。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厥利而熱不兩存之勢也。發熱而厥七日。是熱者自熱厥利者自厥利。陰陽兩造其偏漫無相協之期。故雖未見煩躁已為難治。蓋治其熱則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則愈熱不至陰陽兩絕不止耳。
白話文:
傷寒發熱、腹瀉、四肢冰冷、躁動不安、無法平躺,這種情況很危險,代表腎中陽氣已經衰竭,幾乎無救。一般來說,腹瀉伴隨手腳冰冷都是嚴重徵兆,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源。再加上發熱躁動無法平躺,不僅虛陽外露,而且真陰也已經耗盡,怎麼可能活下來呢?
傷寒發熱,腹瀉嚴重,四肢冰冷持續不退,也會導致死亡。
如果只有四肢冰冷,但沒有發熱,就不會致命。因為發熱代表邪氣從體表排出,內在病症會自行消失,腹瀉也會自然停止。但如果反而腹瀉、四肢冰冷、煩躁不安加重,那就代表發熱是真陽外散的徵兆,陰陽兩虛,因此會導致死亡。
發熱並伴隨四肢冰冷持續七天,同時腹瀉,這種情況很難治癒。
四肢冰冷和腹瀉並存,代表陰陽失衡,無法同時改善。發熱七天,代表熱氣持續不退,而四肢冰冷和腹瀉也持續存在,陰陽兩虛,無法互相協調。因此,即使沒有出現煩躁不安,也已經非常難治。因為治療發熱會加重四肢冰冷和腹瀉,而治療四肢冰冷和腹瀉又會加重發熱,無法避免陰陽兩虛的狀態。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脈遲為寒。寒則胃中之陽氣已薄不可更用寒藥矣腹中。即胃中今胃冷而反能食。則是胃氣發露無餘其陽亦必漸去不能久存。故為必死較後條之食以索餅不發熱者。自是天淵。
以上純陰無陽證。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下利脈大為虛陽下陷。設脈浮革為風邪乘虛襲肝。風邪結聚。則水飲停留。因爾腸鳴者。宜當歸四逆以散風利水也。
白話文:
傷寒患者脈象遲緩,六七天後反而用黃芩湯治療,可以消除體內的熱邪,脈象也變得遲緩,這是寒證的表現。現在再用黃芩湯來消除熱邪。病人腹中原本應該感到寒冷,無法進食,但現在反而能夠吃東西。這叫做「除中必死」,病人必將死亡。
脈象遲緩是寒證。寒證就表示胃中陽氣已經很虛弱,不能再用寒性的藥物了。現在胃中寒冷,卻反而能夠進食,這說明胃氣已經虛脫,陽氣也將逐漸消失,無法持久。所以病人必將死亡。相比起「食以索餅不發熱」的患者,這種情況就如同天壤之別。
以上是純陰無陽的證候。
患者腹瀉且脈象洪大,這是虛證,因為腹瀉過度導致陽氣下陷。如果脈象浮而緊,並且伴隨腸鳴,則屬於當歸四逆湯的主治範圍。
腹瀉且脈象洪大,是虛陽下陷的表現。如果脈象浮而緊,是風邪乘虛襲肝的表現。風邪積聚,則水飲停滯,因此才會出現腸鳴。這種情況應該用當歸四逆湯散風利水。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主之。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似乎陰寒之極蓋緣陽邪流入厥陰營分以水虛不能作熱。故脈細欲絕也。此為陰。郁陽邪所以仲景處方。仍用桂枝湯和其中外加當歸以和厥陰之營血。通草以通太陽之本。細辛以淨少陰之源。使陽邪得從外解本非治陰寒四逆之藥也。蓋脈細欲絕。為陰氣衰於內不能鼓動其脈而肌表之陽亦虛。
非真陽內虧之比。故藥中宜歸芍以濟陰。不宜姜附以劫其陰。即其人素有久寒者。但增吳茱萸生薑。由是觀之則乾薑附子寧不在所禁乎。久寒者陳。久之寒非時下直中之寒也。明矣。○前條下利脈大亦用此湯者以下多傷陰。陰傷則陽不歸附故脈雖浮大而證仍屬血虛也。
白話文:
手足厥寒、脈搏微弱幾乎消失,這表示陰寒達到極點,是因為陽氣邪氣入侵厥陰經的營氣,導致體內水分不足無法化熱,所以脈搏微弱幾乎消失。這是由於陰氣鬱積,陽氣被邪氣阻滯的緣故。因此,張仲景的處方中,仍然使用桂枝湯來溫和體內寒氣,再加入當歸來調和厥陰經的營血。通草可以通暢太陽經的根本,細辛可以淨化少陰經的源頭,讓陽邪得以從體表散解。這個方子並不是直接治療陰寒四逆的藥物。因為脈搏微弱幾乎消失,是因為陰氣衰弱,導致體內無法推動血液循環,而肌膚表面的陽氣也虛弱了。
這與陽氣內虛不同,所以藥方中應該用當歸、芍藥來滋補陰氣,不應該用乾薑、附子來損耗陰氣。如果患者體內原本就有長期寒症,只需要增加吳茱萸和生薑即可。由此可見,乾薑和附子應該被禁止使用。長期寒症是一種陳舊性的寒症,不是突然發生的寒症,這點很明顯。前文提到的下痢脈大,也使用此方治療,但因為這類情況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陽氣就會無法歸附,因此脈搏雖然浮大,但實際上仍然是血虛的表現。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手足厥逆本當用四逆湯以其脈促。知為陽氣內陷而非陽虛。故但用灸以通其陽。不可用溫經藥以助陽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有寒熱之異。治雖霄壤而不可下則一。總由脾胃之陰陽不相順接。所以不能溫順四末耳。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熱少厥微指頭微寒其候原不為重然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胃中津液傷而困矣。若小便利色白則邪熱暗除胃氣漸復故欲得食。若厥而嘔。胸脅滿不去。則邪聚中焦。故嘔而煩滿其後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血。以厥陰主血故也。
白話文:
傷寒時脈搏快速,手腳冰冷,可以灸治。
手腳冰冷本來應該用四逆湯,但是因為脈搏快速,就知道是陽氣內陷,而不是陽氣虛弱,所以只要用灸法來通陽氣,不能用溫經藥來助陽。
各種四逆厥症,都不能用瀉下藥,虛弱的人也一樣。凡是厥症,都是陰陽氣不相通,就形成了厥症。厥症的表現就是手腳冰冷。
厥症有寒厥和熱厥的區別,治療方法雖然天差地別,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都不能用瀉下藥。總歸是因為脾胃的陰陽氣不相通,所以才無法溫暖四肢。
傷寒初期發熱,然後出現少陰厥症,手指稍微冰冷,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幾天,小便清白,這是熱邪退散的表現。想要吃東西,就代表病快好了。如果出現厥症、嘔吐、胸脅部脹滿,之後就一定會便血。
少陰厥症,手指稍微冰冷,這種症狀原本不嚴重,但是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煩躁幾天,胃裡的津液受損,變得虛弱無力。如果小便清白,就代表邪熱已經暗中退散,胃氣逐漸恢復,所以想要吃東西。如果出現厥症、嘔吐、胸脅部脹滿不消,就代表邪氣聚集在中焦,所以才會嘔吐、脹滿,之後陰邪一定會向下走,導致便血。因為少陰經主血,所以才會便血。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為陰邪浮數為陽脈。若陰盡復陽則尺脈自和。今尺中自澀。乃熱邪搏結於陰分。雖寸口得陽脈。究竟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膿血也。○此條與上條厥嘔胸脅煩滿者。雖有輕重之殊而治法不異並宜白頭翁湯膿血止芍藥甘草湯。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太陽以惡寒發熱為病進。恐其邪氣傳裡也。厥陰以厥少熱多為病退喜其陰盡復陽也。然熱氣有餘又為內外癰膿便血之兆矣。
白話文:
腹瀉是陰邪入侵,浮數脈象是陽氣外浮。如果陰邪退去,陽氣恢復,尺脈就會恢復正常。現在尺脈澀滯,說明熱邪已經入侵陰分,並與陰分氣血交結在一起。雖然寸口脈象顯示陽氣,但實際上陰邪仍在,最終會向下走入下竅,導致排出膿血。這條和上面一條「厥嘔胸脅煩滿」的病症,雖然有輕重之分,但治療方法相同,都應該用白頭翁湯治療膿血,用芍藥甘草湯止瀉。
第三段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傷寒發熱四天,然後出現厥逆三天,又發熱四天,厥逆減少而熱度加重。這種情況下,病情應該會好轉。如果到第七天熱度還沒有退去,之後一定會排泄膿血。傷寒發熱四天,厥逆三天,然後又厥逆五天,病情就加重了。這是因為寒邪多、熱邪少,陽氣衰退,所以病情加重。
第四段
太陽以惡寒發熱為病進。恐其邪氣傳裡也。厥陰以厥少熱多為病退喜其陰盡復陽也。然熱氣有餘又為內外癰膿便血之兆矣。
太陽病以惡寒發熱為病情進展,要擔心邪氣傳入內臟。厥陰病以厥逆減少、熱度加重為病情好轉,因為陰邪退去,陽氣恢復。但是,如果熱氣仍然殘留,又會有內外癰疽、膿血便血的徵兆。
總結
這些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對一些病症的診斷和治療,包括腹瀉、傷寒、厥逆等。它們反映了古代中醫的理論體系和臨牀經驗,也展示了當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傷寒發熱始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少陰經中內藏真陽。最患四逆故云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厥陰經中。內無真陽不患其厥。但患不能發熱與夫熱少厥多耳。然厥證多兼下利。其陽熱變為陰寒者十常六七也。論中恐暴熱來。出而復去後三日脈之其熱尚在形容厥證重熱之脈證如睹然得熱與厥相應尤無後患若熱氣有餘病勢雖退。其後必發癰膿以厥陰主血熱。與久持不散必致壅敗也。
白話文:
傷寒發燒開始六天,出現厥逆,到第九天就拉肚子。一般來說,出現厥逆和拉肚子的人應該沒胃口,但現在卻能吃東西,恐怕是體內寒氣已經消退了。病人可以吃些不發酵的餅乾,如果吃後不發燒,說明胃氣還沒有受損,病應該會好,但要小心突然發燒,可能只是暫時退燒而已。三天後再把脈,如果仍然有熱,那麼在第二天半夜就會痊癒。這是因為從一開始發燒六天,到出現厥逆,再到發燒三天,加起來一共是九天,剛好和出現厥逆的時間相應,所以預計第二天半夜就會好。如果三天後把脈,發現脈搏仍然很快,熱氣沒有退去,這表示體內還有餘熱,可能會發出瘡瘍。
少陰經內藏著真陽,最怕四逆,所以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等症状,如果反而發燒,就不會致命。厥陰經內沒有真陽,不擔心出現厥逆,只擔心發燒不足,或者發燒少,厥逆多。不過厥逆的症状大多會伴隨腹瀉,陽熱轉化為陰寒的機率很高。文中說「恐暴熱來,出而復去」,意思是擔心突然發燒,然後又退去,三天後把脈,如果還有熱氣,說明厥逆的症状嚴重,而且熱證的脈象非常明顯,就像親眼看到一樣。熱證和厥逆相應,說明沒有後患。如果體內還有餘熱,雖然病情退卻了,但之後可能會發出瘡瘍,這是因為厥陰經主血熱,久熱不散就會導致瘀血阻塞。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以邪熱內深飲水過多。水氣乘心所致也。水者心火所畏。故乘之則動悸不寧。飲之為患甚於他邪。所以乘其未漬入胃先用茯苓甘草湯。以清下利之源。後乃始厥。庶不致厥與利相因耳。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已下利而更煩似乎邪未盡解然。必心下濡而不滿則為虛煩與陽明誤下胃虛膈熱之證頗同。故俱用湧法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發冷,而且心下悸動,應該先治療水氣。應該服用茯苓甘草湯,這樣才能治好發冷,否則水氣就會進入胃裡,必然會引起腹瀉。
傷寒病人發冷,心下悸動,是因為邪熱深入體內,病人喝水過多,水氣乘犯心臟所致。水是心火所畏懼的,所以水氣乘犯心臟就會造成心悸不安。喝水過多比其他邪氣更可怕,因此要趁水氣還沒有進入胃裡,先服用茯苓甘草湯,清熱利水,然後再治發冷。這樣才能避免發冷和腹瀉同時出現。
腹瀉之後,病人更加煩躁,按壓心下感覺濕潤,這就是虛煩。應該服用梔子豉湯。
腹瀉停止之後,病人仍然煩躁,似乎邪氣沒有完全消除,心下濕潤但不滿,這就是虛煩。這種虛煩與陽明經誤下導致胃虛膈熱的症狀相似,所以都要用湧法治療。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痢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此表裡錯雜之。邪雖為難治非死證也。夫下後寸脈沉而遲明是陽。邪陷陰之故非陽氣衰微可擬。手足厥逆者。胃氣不布也。下部脈不至者。因泄利不止而陰津下脫也。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陽邪搏陰。上逆也。所以仲景特於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而錯雜之邪盡解也。○或問傷寒三陽證宜汗。
而厥陰證中有麻黃升麻湯之例其故何也。詳此證之始。原系冬溫以其有咽痛下痢故誤認傷寒襲證而下之致泄利不止。脈變沉遲證變厥逆皆熱邪內陷種種危殆賴真陰未漓猶能驅邪外行而見咽喉不利唾膿血明系熱邪返出。遊溢少陰經脈之候。亦為木槁土燔凌爍肺金之候。方中用麻黃升麻。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七天,患者大量瀉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腳冰冷,下腹部脈搏摸不到,咽喉不利,吐膿血,腹瀉不止,這種情況很難治癒,可以用麻黃升麻湯治療。
這是表裡錯雜的病症,雖然邪氣難以去除,但還不至於致命。患者瀉下後寸脈沉而遲,說明陽氣未衰,而是邪氣入侵陰分導致的。手腳冰冷是胃氣不布的表現,下腹部脈搏摸不到是因為腹瀉不止導致陰津下泄。咽喉不利,吐膿血,是陽邪搏擊陰分,上逆所致。因此,張仲景特別在陰分中提出利用陽氣,讓患者發汗,以化解錯雜的邪氣。
有人問,傷寒三陽證應該要發汗,為什麼厥陰證中也會用麻黃升麻湯呢?這要從病症的起因說起。患者原本是冬溫病,因為有咽喉痛、腹瀉的症狀,誤認為是傷寒病,所以用了瀉下藥,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沉遲,手腳冰冷,都是熱邪內陷的表現,患者雖然危重,但真陰尚未完全耗竭,還能驅邪外出,咽喉不利,吐膿血,說明熱邪上逆,遊走少陰經脈,也表現出肺金受損的徵兆。因此,方劑中用麻黃升麻,以驅散邪氣。
所以升陷內之熱邪桂枝芍藥甘草當歸調其營衛。緣太陽少陰之邪既以並歸厥陰。故於桂枝湯三味中必加當歸以和陰血葳蕤天冬下通腎氣以滋上源。且葳蕤為治風溫咽痛熱咳之專藥。本文雖不曰咳。而云咽喉不利唾膿血可知其必然大咳而膿血始應也。黃芩芍藥甘草治邪並於內之自利知母石膏甘草治熱伏少陰之厥逆其邪既伏於少陰非知母則鬱熱不除且熱必由陽明而解非石膏則腠理不開其所以用乾薑白朮茯苓者。以其既經大下非此不能保護中州耳。
白話文: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在討論治療某種疾病的方劑,並對每味藥物的功效進行解釋。其中提到的“熱邪”指的是一種由熱邪引起的疾病,可能伴有咽喉不利、唾膿血等症狀,並且可能發展成大咳、咳出膿血。
文中提到的藥物組合,針對不同層面的問題進行治療:
- 桂枝、芍藥、甘草、當歸: 調理營衛之氣,滋養陰血。
- 天冬:通利腎氣,滋養上焦。
- 黃芩、芍藥、甘草:治療內邪。
- 知母、石膏:治療少陰熱邪,解開腠理。
- 乾薑、白朮、茯苓:保護中焦,防止過度下瀉。
通過這些藥物的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療疾病,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
朱奉議以此湯裁去升知冬芍。薑朮桂苓加入葛根羌活川芎杏仁白薇青木香以治風溫總不出此範圍也。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言傷寒表證罷先見厥利而後發熱。非陰證始病便見厥利也。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乃厥陰之常候下文見厥複利。乃預為防變之辭。設厥利止。而熱不已。反見咽痛喉痹。或便膿血。又為陽熱有餘之證矣。
白話文:
朱奉議認為,用這個湯方,可以去掉升麻、知母、冬芍藥,加入葛根、羌活、川芎、杏仁、白薇、青木香,用來治療風溫,總體來說不會超出這個範圍。
傷寒先有厥陰證,之後發熱並且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然後又出現厥陰證和腹瀉。
傷寒先有厥陰證,之後發熱並且腹瀉。這裡指的是傷寒的表證剛開始就出現厥陰證和腹瀉,之後才發熱,並不是陰證剛發病就出現厥陰證和腹瀉。先有厥陰證,之後發熱並且腹瀉,一定會自行停止,這是厥陰證的常見症狀。下文提到再次出現厥陰證和腹瀉,是為了預防病情變化而說的。假如厥陰證和腹瀉停止了,但是熱症依然存在,反而出現咽喉疼痛、喉嚨閉塞,或者出現膿血,這又是陽熱過盛的表現了。
以上陰陽錯雜證。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先厥後熱下利止。其病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邪熱扶痰濕上攻而為喉痹也。然既發熱以無汗而邪亦外出所以利必自止若不止則無汗明系邪不外出。仍在於里必至便膿血也。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見熱邪。在裡即不復在表。在下即不復在上也。喉痹者。桔梗湯便膿血者。白頭翁湯。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白話文:
以上是陰陽錯雜的病症。
傷寒一開始發冷,之後發熱,腹瀉會自行停止,但反而出汗並且咽喉疼痛,這是喉嚨被寒氣阻塞了。發熱但不流汗,腹瀉會自行停止,如果沒有停止,就會拉出膿血。拉出膿血的,喉嚨就沒有被寒氣阻塞。
一開始發冷,之後發熱,腹瀉停止,這表示病症快好了。然而卻反而出汗並且咽喉疼痛,這是因為邪氣挾帶著痰濕上攻,導致喉嚨被阻塞。雖然發熱但不流汗,邪氣也會往外排泄,所以腹瀉會自行停止。如果沒有停止,就代表沒有流汗,說明邪氣沒有往外排泄,依然留在體內,最終會導致拉出膿血。拉出膿血的,喉嚨沒有被寒氣阻塞,說明熱邪在體內,不再停留於體表,在下面,也不再停留於上面。喉嚨被寒氣阻塞的,用桔梗湯治療;拉出膿血的,用白頭翁湯治療。
傷寒病從發病第一天到第四、五天,如果一開始發冷,一定會發熱;如果一開始發熱,之後一定會發冷。發冷嚴重,發熱也會嚴重;發冷輕微,發熱也會輕微。應該要服用瀉藥,但卻反而出汗,那麼一定會口乾舌燥、嘴唇潰爛變紅。
傷寒初起一二日間。所見皆惡寒惡熱之陽證。至四五日傳進陰經而始厥也。○前云諸四逆厥者不可下矣。此云應下之其辨甚微蓋先四逆。與先發熱而行厥者。其來回異故彼云不可下。此云應下之者以其熱深厥深嘗用苦寒之藥。清解其在裡之熱。庶有生理。小陷胸湯合小承氣可也。
即下利譫語。但用小承氣湯止耳。從未聞有峻下之法也、若不用苦寒反用辛甘發汗寧不忍熱勢上攻乎。口傷爛赤。與喉痹互意。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嘔有胃中虛寒而嘔。有肝氣逆上而嘔皆當辛溫治其逆氣。此則熱聚於胃。結成癰膿而嘔。即內經所謂熱聚於胃口不行胃脘為癰之候恐人誤用辛熱止嘔之藥所以特申不可治嘔。但俟膿儘自愈言熱邪既有出路不必用藥以伐其胃氣也。
白話文:
傷寒剛開始的一兩天,症狀都是惡寒惡熱,屬於陽證。到了四五天,寒邪傳入陰經,才開始發厥。之前說過,四逆厥不能用下藥,這裡卻說應該用下藥,區別很微妙。因為先出現四逆厥,跟先發熱後發厥,情況不同,所以之前說不能下藥,這裡說應該下藥。這是因為熱邪深入,厥症也深,可以用苦寒的藥物,清解裡面的熱邪,讓病人恢復生機。可以用小陷胸湯合小承氣湯。
如果出現下痢神志不清,只需要用小承氣湯止瀉就行了。從來沒聽說過用峻下之法。如果不用苦寒藥,反而用辛甘發汗,不就助長熱邪上攻嗎?口舌潰爛發紅,和喉痹症狀相類似。
嘔吐的病人,如果有癰膿,不用治療,膿自然會消散。
嘔吐有胃寒虛寒導致的,也有肝氣逆上導致的,都應該用辛溫藥治療逆氣。這裡是指熱邪聚集在胃部,形成癰膿而嘔吐,就像內經說的「熱聚於胃口不行胃脘為癰」的症狀。擔心有人誤用辛熱止嘔的藥,所以特別說明不能治嘔,只要等膿自己消散就行了。因為熱邪已經有了出口,不必用藥去損害胃氣。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傷寒在三陽邪熱全盛之時其脈當實。今傳次厥陰為邪氣向衰之際況復下利日十餘行。而反見實脈是正衰邪盛。故主死也。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而至下重。濕熱交併之象也。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慾飲水者。與臟寒利而不渴自殊乃熱邪內耗津液縱未顯下重之候亦當以前藥勝其熱也。
以上純陽無陰證。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厥陰之邪欲散則逆上而還少陽必發熱而嘔以肝膽臟腑相連。故用小柴胡以升提厥陰之邪從少陽而散也。
白話文:
傷寒患者腹泻,一天十多次,脉象反而强劲,预示着死亡。
伤寒在三阳邪气最盛的时候,脉象应该是强劲的。现在传到厥阴,邪气开始衰退,更何况还伴随一天十多次的腹泻,反而出现强劲的脉象,这是正气衰竭,邪气旺盛的征兆,所以预示着死亡。
腹泻伴有下坠感,热性腹泻,可以用白头翁汤治疗。
热性腹泻伴有下坠感,是湿热交织的症状。
腹泻想要喝水,是因为体内有热。可以用白头翁汤治疗。
腹泻想要喝水,和脏寒腹泻不渴不同,这是热邪耗损津液,即使还没有出现下坠感,也应该用白头翁汤来清热。
以上症状都是纯阳无阴证。
呕吐伴有发热,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厥阴的邪气想要散去,就会逆行上升,回到少阳,必然会发热呕吐,因为肝胆脏腑互相连接。所以用小柴胡来升提厥阴的邪气,从少阳散出去。
上條厥陰轉出少陽經證。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厥陰病自利止後清便自調知裡寒已退但身痛者。邪氣已還於表故用桂枝以和營衛而愈也。
上條厥陰回陽熱從外解證。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上條厥陰經證自解候。
白話文:
前面提到厥陰經轉變到少陽經的症狀。
腹瀉之後身體疼痛,大便自行恢復正常,這時應該優先救治外寒,可以用桂枝湯發汗。
厥陰病腹瀉停止之後,大便自行恢復正常,知道內寒已經退去,但身體仍然疼痛,這是因為邪氣已經回到體表,因此要用桂枝湯調和營衛氣血,使病症痊癒。
前面提到厥陰經回陽熱氣從體表解出的症狀。
厥陰病想要好轉時,會在丑時至卯時之間。
前面提到厥陰經病症自行痊癒的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