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太陽中篇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飲暖火,汗出愈。

傷風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雖多,徒傷津液,表終不解,轉增煩渴。邪入於腑,飲水即吐者,名曰水逆。乃熱邪積挾飲上之,以故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散,後頻溉熱湯,得汗則表裡俱解,所以一舉兩得之也。膀胱為津液之府,用以通調水道,則火熱自化,而津液得全矣。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言水逆也。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者,以其原有蓄積痰飲,發汗徒傷胃中清陽之氣,必致中滿。若更與發汗,則水飲土蒸,而為吐逆;下滲,而為泄利矣。凡發汗藥皆然,不獨桂枝當禁。所以太陽水逆之證,不用表藥,惟五苓散以導水,服後隨溉熱湯以取汗,所謂兩解表裡之法也。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不行解肌,反行發汗,致津液內耗,煩燥不眠,求救於水。若水入不解,脈轉單浮,則無他變,而邪還於表矣。脈浮本當用桂枝,何以變用五苓耶?蓋熱邪得水雖不全解,勢必衰其大半。所以邪既還表,其熱亦微,兼以小便不利證成消渴,則腑熱全,其故不單解而從兩解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湯主之。

脈浮數而煩渴,則津液為熱所耗,而內躁里證具矣。津液內耗,宜用四苓以滋其內,而加桂以解其外。則術用蒼,桂用枝,從可推矣。 ○凡方中用一「桂」字,不分桂枝、肉桂者皆然,非獨此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

此條舊與小陷胸白散合為一條,殊不可解。蓋表邪不從表散,反灌以水,劫其邪,必致內伏,或入少陰之經,或犯太陽之本,故以二湯分主。 按文蛤為止渴聖藥。仲景取治「意欲飲水,而反不渴者」,其意何居?蓋水與邪氣滲入少陰之經,以其經脈上循喉嚨,故意欲飲水;緣邪尚在經中,未入於裡,故反不渴。斯時不用鹹寒,收陰瀉陽,使邪留變熱,必致大渴引飲也。所以《金匱》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則知文蛤專治內外水飲也。服文蛤不瘥,知邪不在少陰之經,定犯膀胱之本,當與五苓散無疑。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法當汗出而解,反潠之洗之,致令客熱內伏不出,雖煩而復畏寒,似渴而仍不渴。似乎邪客少陰之經,及與文蛤散不瘥,其邪定匿膀胱,故與五苓兩解之法。服後汗出,而腹中反痛者,此又因五苓里藥,引陽邪內陷之故。但陽邪內陷…

白話文:

太陽中篇

中風發熱,持續六七天未好,感到煩躁,兼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吐,叫做水逆,用五苓散治療。多喝溫水,發汗後就能痊癒。

傷風本就出汗,因為已經出汗了,拖延到很久,沒有採用解表的方法,雖然汗出很多,卻只是損傷了津液,表證仍然沒有解除,反而更加煩渴,邪氣入侵腑臟,喝水就吐,叫做水逆,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夾帶水飲上逆,所以外來的水無法進入體內。服用五苓散後,再多次服用溫熱的湯水引發汗出,就能同時解除表裡症狀,所以是一舉兩得的方法。膀胱是津液的倉庫,用它來通調水道,則火熱自然消除,津液就能得到保全。

發汗後,水藥無法入口,就是水逆,如果再次發汗,必然會嘔吐不止。

水藥無法入口就是水逆,再次發汗,必然會嘔吐不止,是因為本來就有痰飲積聚,發汗只會損傷胃中清陽之氣,必然導致胃脘脹滿。如果再服用發汗藥,則水飲在體內蒸騰,就會導致嘔吐、下瀉。凡是發汗藥都如此,不只是桂枝應該禁止。所以太陽病水逆的證候,不用解表藥,只用五苓散來引導水液排出,服用後,隨時服用溫熱湯水引發汗,這就是所謂的同時解除表裡症狀的方法。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淋漓,胃中乾渴煩躁,睡不著覺,想喝水,少量給他喝水,讓胃氣調和就能痊癒。如果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用五苓散治療。

沒有採用解表的方法,反而發汗,導致津液內耗,煩躁失眠,想喝水,如果喝水後症狀沒有解除,脈象轉為單浮,就沒有其他變化,邪氣又回到表層了。脈象浮應該用桂枝,為什麼改用五苓散呢?因為熱邪遇到水,雖然不能完全解除,但勢必會減弱大半,所以邪氣回到表層,其熱也減輕了,再加上小便不利,證實為消渴,所以不是單獨解表,而是同時解表裡。

發汗後,脈象浮數,煩渴,用五苓湯治療。

脈象浮數而煩渴,則是津液被熱邪消耗,內在煩躁,裡證已經出現,津液內耗應該用四苓湯滋養內部,再用桂枝解表,則用藥的道理,桂枝、桂皮的用法,是可以推斷的。凡是方劑中用一個「桂」字,不區分桂枝和肉桂,都是這樣,不只是這一味藥。

疾病在陽經,應該用汗法治療,反而用冷水沖洗,或者灌服冷水,熱邪被阻擋,不能排出,反而更加煩躁,皮膚起粟粒,想喝水卻不渴,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

這一條以前與小陷胸湯、白散合為一條,非常難以理解。因為表邪不從表散,反而灌冷水,阻擋邪氣,必然導致邪氣內伏,或者侵入少陰經,或者犯了太陽經的本經,所以用這兩種湯劑分別治療。按文蛤是止渴的良藥,張仲景用它治療想喝水卻不渴的病人,其意圖是什麼呢?因為水和邪氣滲入少陰經,由於經脈向上循行到喉嚨,所以想喝水,由於邪氣尚在經脈之中,

還沒有進入裡層,所以反而不渴。此時不用鹹寒的藥物,收斂陰液,瀉掉陽氣,使邪氣停留而化熱,必然導致大渴而想喝水。所以《金匱要略》說:「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就知道文蛤專門治療內外水飲。服用文蛤散沒有好轉,就知道邪氣不在少陰經,肯定犯了膀胱的本經,應該服用五苓散,這是同時解除表裡症狀的方法。

身熱,皮膚起粟粒,症狀沒有好轉,想拉衣服蓋住自己,如果用冷水沖洗,反而使熱邪不能排出,應該出汗卻不出汗,就煩躁。假使汗出後,腹部疼痛,服用芍藥三兩,方法同上。

身熱,皮膚起粟粒,症狀沒有好轉,想拉衣服蓋住自己,這是熱邪在皮膚,寒邪在骨髓。應該出汗才能痊癒,反而用冷水沖洗,導致客熱內伏,不能排出,雖然煩躁,卻又畏寒,好像渴卻又不渴,好像邪氣在少陰經。服用文蛤散沒有好轉,邪氣一定隱藏在膀胱,所以服用五苓散,這是同時解除表裡症狀的方法。服用後汗出,而腹部反而疼痛,這是因為五苓散裡面的藥物,引導陽邪內陷的緣故,但陽邪內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