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十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9)

1. 寒利回陽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寒邪下利,其脈本當沉遲虛細。然沉主下焦,弦則堅勁,故脈沉則陰寒在下,脈弦則裡寒未解。所以仲景有下利脈數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之文,然則弦亦緊之類也。故沉弦為下焦之寒邪甚盛,其氣隨下利之勢而下攻,必裡急後重也。脈大者,在陽經熱痢;若發熱脈大,則邪不可量,當為劇症。此雖陰邪,然脈大則亦其氣未衰,故為未止。

若脈微弱,則陽氣雖弱,而寒邪已衰;數則陽氣漸復,故為欲自止也。然脈微弱則陰氣已虛,脈數則熱氣必盛而發熱矣。以陰陽相半之厥陰,唯恐其寒邪獨盛而為死證,又恐其復熱太過,而為癰膿便血,及喉痹等變。然癰膿便血,皆非必死之證,而陰極無陽,則死矣,故曰雖發熱不死。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脈象呈現沉而弦的狀態,表示腹瀉情況嚴重。如果脈象變大,表示腹瀉還不會停止。如果脈象微弱而頻數,表示腹瀉快要停止了。即使發燒,也不會因此死亡。

寒邪引起的腹瀉,脈象原本應該是沉、遲、虛、細。但「沉」代表下焦,「弦」則代表堅硬有力,所以脈象沉表示陰寒在下焦,脈象弦表示體內寒邪未解。因此,張仲景說過,腹瀉時脈象變快,代表病症會自己痊癒,如果脈象又變緊,代表病症還未解除。這樣看來,弦脈也屬於緊脈的一種。所以,脈象沉而弦,表示下焦的寒邪非常嚴重,寒氣會隨著腹瀉的趨勢向下攻擊,一定會導致裡急後重(想排便卻排不出來,肛門有下墜感)。如果脈象變大,通常是陽經的熱性痢疾,若是發燒時脈象又大,表示邪氣很嚴重,病情會非常危急。這裡雖然是陰寒引起的腹瀉,但如果脈象變大,也表示體內氣還沒有衰弱,所以腹瀉還不會停止。如果脈象微弱,表示陽氣雖然衰弱,但寒邪已經減弱了,頻數則表示陽氣正在慢慢恢復,所以腹瀉快要停止了。但脈象微弱也表示陰氣已虛,脈象頻數則表示熱氣一定很盛而發燒了。因為厥陰病是陰陽一半一半的情況,最怕的就是寒邪太過而導致死亡,又怕熱邪過度而引發癰膿、便血,以及喉痹等其他病變。但是,癰膿便血並不一定會死,如果陰寒到了極點,陽氣消失,那就必死無疑了。所以說,即使發燒也不會死亡。

2. 瘥後諸證證治第二十二

3. 陰陽易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舊注云:大病新瘥,氣血未復,餘熱未盡,強合陰陽而得病者,名曰易。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婦人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男子得病,名曰陰易。以愚意推之,蓋以二氣絪縕,其構精之時,乃化醇之候也。二氣不雜,兩精融一,故能化生。

所謂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然男病易之於女,女病易之於男,其受病之人,並非氣血未復者,實為注家之誤。但男女一交之後,自然元氣空虛,餘邪錯雜於精氣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經絡,乘其交後虛隙之中,入而浸淫於臟腑筋骨脈絡腧穴之間,則正氣因邪而益虛,邪氣因虛而益盛。

故有此陰盛陽衰之諸證也。邪入陰經,身體必重;真陽虧損,三焦不運,宗氣不行,所以少氣;邪從陰竅而溜入少陰厥陰,故少腹裡急。若裡急之甚,或引陰中拘攣,皆陰邪之所致也。陰邪在下而虛陽上走,故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下焦虛冷,所以膝脛拘急也。

此真所謂陰陽之患,故以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襠燒灰。

或謂陰陽易之證,近於變幻,故用燒裩之法,亦近於厭禳。曰:非也,有至理存焉。男女之交媾,易所謂二氣感應以相與也。以未淨之邪,隨交合之情,精神魂魄,無不動搖,翕然而感,感而遂通,混入於少陰之裡,故以近隱處之裩襠,引出其陰中之邪,所謂物從其類,同氣相求之義也。

但此方當為導引之藥,其餘當隨其脈症之陰陽寒熱,治之可也。如王海藏之脈在厥陰,當以當歸四逆湯,下燒裩散;在少陰,當以通脈四逆湯下燒裩散;在太陰,當以理中丸同下燒裩散。所用之藥,各隨其經而效自速也。不然,則有陰腫或縮,少腹絞痛,手足蜷,脈絕而死者。

其後人之青竹茹湯,及豭鼠糞湯,恐未必能合原文中之諸陰症也。大凡易病,必有如前諸證者方是。如無此見證,不過傳染之證耳。

白話文:

陰陽易

傷寒導致陰陽失調而生病。患者身體沉重,氣短,小腹裡急,可能伴隨陰部拘攣、胸悶熱、頭重如裹不想抬頭、眼花、膝蓋脛部拘緊。此時,燒裩散可以治療。

古籍註釋說,大病初癒,氣血尚未恢復,餘熱未盡,強行行房而致病,稱為「易」。男子大病初癒,身體尚未康復就與女子發生性行為,女子因此生病,稱為陽易;女子大病初癒,身體尚未康復就與男子發生性行為,男子因此生病,稱為陰易。依我的理解,這大概是因為男女交合時,精氣凝聚,是精華轉化的時候。若陰陽二氣不能交融,精氣不能融合為一,則無法化生。

所謂的「二五之精」,是指精氣妙合而凝固。然而,男子因與女子行房而生病,女子因與男子行房而生病,這些患者並非氣血未復,這只是古人的誤解。但男女交合後,元氣自然虛弱,餘邪混雜在精氣之中,進入精道,溢入經絡,趁著交合後的虛弱之機,侵襲臟腑、筋骨、脈絡、穴位,導致正氣因邪氣而更加虛弱,邪氣因虛弱而更加盛行。

因此出現陰盛陽衰的各種症狀。邪氣入侵陰經,身體必然沉重;真陽虧損,三焦氣機不暢,宗氣運行受阻,所以氣短;邪氣從陰部進入少陰、厥陰經脈,所以小腹裡急;如果裡急劇烈,甚至可能導致陰部拘攣,都是陰邪造成的。陰邪在下,虛陽上浮,所以胸悶熱、頭重如裹不想抬頭、眼花;下焦虛寒,所以膝蓋脛部拘緊。

這確實是陰陽失調的病症,所以用燒裩散主治。

燒裩散方:

取婦女內褲靠近陰部的地方剪下來燒成灰,用水調和後服用一湯匙,每日三次,小便通暢,陰部腫脹減輕即可痊癒。若是婦女患病,則取男子內褲襠部燒成灰。

有人認為陰陽易的症狀變化多端,所以使用燒裩的方法,接近於祈福消災的迷信做法。其實不然,這裡面有其道理。男女交合,所謂的陰陽感應,邪氣未淨,隨著交合之情,精神魂魄無不震動,感應相通,混入少陰經的裡層。所以用靠近陰部的內褲,引出陰部中的邪氣,這就是「物以類聚,同氣相求」的道理。

但是此方只作為引導邪氣的藥物,其餘應根據脈象症狀的陰陽寒熱進行治療。例如,王海藏所述,脈象在厥陰經,則應服用當歸四逆湯再服用燒裩散;脈象在少陰經,則應服用通脈四逆湯再服用燒裩散;脈象在太陰經,則應服用理中丸再服用燒裩散。所用的藥物,都應根據其經絡而效果更迅速。否則,可能會有陰部腫脹或縮小、小腹絞痛、手足蜷曲、脈象消失而死亡。

後世出現的青竹茹湯和豭鼠糞湯,恐怕未必能治療原文中所述的陰症。總之,陰陽易病,必須出現上述症狀才算,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只不過是普通的傳染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