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溯源集》~ 卷之七 (20)
卷之七 (20)
1. 熱入血室
或可言經盡耳。謂之結者。邪與血結。氣乖凝聚而不得出也。邪血凝聚於經絡胞脈之間。內未入腑。外不在表。而在表裡之間。仍屬少陽。故使如瘧狀而發作有時也。當以小柴胡湯主之。前後婦人中風兩條。仲景雖分言之。以互相發明其義。而學者當合論之以悉其旨可也。但前以七八日而脈遲身涼。
此以七八日而續得寒熱。皆熱邪已入之變症。又示人以熱入血室之見症。頗有不同。無一定之式。未可執泥以生疑二也。但不揣愚昧。意謂仲景氏雖但曰小柴胡湯主之。而湯中應量加血藥。如牛膝桃仁丹皮之類。其脈遲身涼者。或少加薑桂。及酒製大黃少許。取效尤速。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
若不應用補者。人參亦當去取。尤未可執方以為治也。古人立法。但與人以規矩而已。學者臨證消息可也。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其是之謂乎。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前言中風。此言傷寒。以見風寒鬱熱之邪。皆可入血室而致變也。傷寒發熱者。謂寒邪已發熱而經水適來也。晝日明瞭者。邪不在陽分氣分。且晝則陽氣用事。衛氣行陽二十五度之時。生氣通天論云。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也。暮則譫語者。
邪在陰分血分。夜則陰氣用事。衛氣行陰二十五度之時。五藏生成篇云。人臥則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熱邪入陰血之分。故不得眠而譫語如見鬼狀也。熱入血室。非惟不在營衛。而更與腸胃無涉。故曰無犯胃氣。病在下焦血分。與上二焦絕不相關。汗吐下三法。徒損無益。
犯之適足以敗胃亡陽。故禁止之曰無犯胃氣。使真元無損。正旺邪衰。必自愈也。設或未解。期門可刺。如前小柴胡加減可用也。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下之。
血弱氣盡者。謂血氣皆虛也。言經血已盡之後。不惟血弱而氣亦虛衰矣。蓋人以陽氣陰血。兩相依附而成形體。蓋血瀉之後。氣亦隨之而虛矣。以血弱氣盡之時。營衛不密。腠理偶開。邪氣因其開而遂入。與正氣兩相搏聚而結於脅下少陽之分。正氣與邪氣分爭。一如少陽症之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其所以然者。以少陽與厥陰。肝臟膽腑。與其他臟腑不同。膽附肝葉之中。兩相連屬。故膽病肝亦病也。此條邪從腠理而入。與前熱入血室不同。然經盡血虛之候。邪氣乘虛而入。與熱入血室無異。肝為藏血之臟。足厥陰之脈。起於足大趾。上循足跗。
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邪入其絡。則小腹必痛。故其痛必下。邪在少陽而結於胸脅。故曰邪高。痛在厥陰之絡而居少腹。故曰痛下。所以謂之邪高痛下也。邪在胸脅。而厥陰之氣又上逆。故使嘔也。證雖臟腑相連。而邪結脅下。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食。
白話文:
熱入血室 白話文翻譯
熱入血室
有時候可以說,這是經期剛結束的情況。所謂的「結」,是指邪氣與血液相互結合。因為氣機失調,鬱積而無法排出。邪氣和血凝聚在經絡和胞脈之間,還沒有進入臟腑,也沒有跑到體表,而是停留在表裡之間,仍然屬於少陽的範圍,所以會像瘧疾一樣,發作時間規律。這時候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之前講到婦人中風的兩個條文,雖然仲景把他們分開來說,但是互相可以闡明其中的含義。學者應該將它們合併起來討論,這樣才能徹底理解它的意思。前面的案例是病後七八天,出現脈搏遲緩、身體發涼的情況。這裡則是病後七八天,連續出現發冷發熱。這些都表示熱邪已經深入體內,發生了變化。這裡也提示了熱邪侵入血室的症狀,情況各不相同,沒有固定的模式,不能固執地認為只有一種情況而產生疑惑。
我不揣淺陋地認為,仲景雖然只說用小柴胡湯治療,但是方劑中應該適量加入活血的藥物,例如牛膝、桃仁、丹皮之類。如果脈搏遲緩、身體發涼,可以稍微加入薑、桂,以及少量用酒炮製過的大黃,這樣效果會更快。這就是所謂的根據實際情況來瀉熱。
如果不適合用補的藥物,人參也應該去掉,不能死守著原方來治療。古人制定法則,只是給人們一個規範而已,學者應該在臨床診斷時靈活應變。這就是所謂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吧。
婦人得了傷寒發熱,剛好月經來潮。白天意識清醒,到了晚上就開始說胡話,好像看到鬼一樣。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血室。不要去傷害胃氣和上焦的氣機,病自然會好。
前面說的是中風,這裡說的是傷寒,說明風寒鬱熱的邪氣,都可以侵入血室而導致疾病。所謂傷寒發熱,是指寒邪已經化熱,而恰巧月經來潮。白天意識清醒,是因為邪氣不在陽分和氣分,而且白天陽氣旺盛,衛氣運行於陽分二十五度的時候。《生氣通天論》說:「平旦時人體陽氣開始產生,中午陽氣達到頂峰,傍晚陽氣逐漸虛弱,氣門就閉合了。」晚上開始說胡話,是因為邪氣在陰分和血分,夜晚陰氣旺盛,衛氣運行於陰分二十五度的時候。《五藏生成篇》說:「人睡覺時,血液會歸於肝臟,肝臟得到血液才能發揮視力。」熱邪侵入陰血,所以會失眠並說胡話,好像看到鬼一樣。熱邪進入血室,不僅不在營衛,也與腸胃無關,所以說不要傷害胃氣。病在下焦的血分,與上焦沒有關係,所以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都只會徒勞無功,反而會損傷胃氣,耗散陽氣,因此禁止使用,說不要傷害胃氣,只要保持真元不損,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會衰退,病就會自癒。如果病沒有好轉,可以針刺期門穴,或者像前面說的,使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
血氣虛弱,腠理就會開泄,邪氣就容易趁機入侵。正氣和邪氣互相搏鬥,聚集在脅下,正邪兩方互相爭鬥,就會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情況,發作時間不規律,默默的不想吃東西。因為臟腑是相連的,所以疼痛的地方一定在下面,邪氣的位置高,而疼痛的地方在下面,所以會出現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血氣虛弱,是指血和氣都虛弱。指的是月經結束之後,不僅血弱,氣也虛弱了。人是靠陽氣和陰血相互依存來構成形體,血排泄之後,氣也會隨著虛弱。在血氣虛弱的時候,營衛不密,腠理偶爾開泄,邪氣就容易趁虛而入,與正氣相互搏鬥,聚集在脅下少陽的位置。正氣和邪氣相互爭鬥,就像少陽病一樣,會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發作時間不規律,默默的不想吃東西。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少陽和厥陰,肝臟和膽腑,與其他臟腑不同。膽附著在肝葉之中,兩者相互連結,所以膽病會影響到肝。這一條講的是邪氣從腠理進入,與前面熱入血室不同。但是經血剛結束,血虛的時候,邪氣趁虛而入,和熱入血室的情況是一樣的。肝臟是儲藏血液的臟器,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起始於腳的大拇趾,向上沿著腳背,再沿著膝蓋內側,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經過生殖器,到達小腹。邪氣侵入肝經的絡脈,小腹一定會疼痛,所以說疼痛一定會在下面。邪氣在少陽,聚集在胸脅,所以說邪氣位置高,疼痛卻在厥陰經絡的位置,也就是在小腹,所以說疼痛位置低,這就是所謂的邪高痛下。邪氣在胸脅,厥陰之氣又向上逆行,所以會嘔吐。這個病證雖然與臟腑相連,但是邪氣聚集在脅下,會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默默的不想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