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35)

回本書目錄

下集 (35)

1.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按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固屬風濕相搏之候。然風濕相搏。有屬濕溫。有屬寒濕。於何辨之。蓋以證言。則嘔而渴者屬溫。不嘔不渴者屬寒。以脈言。則實而數者屬溫。虛浮而澀者屬寒。諦實此證此脈。便可主以桂枝附子湯而無疑也。

徐靈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證。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相搏身疼脈浮澀之證。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後人何得以古方輕於加減也。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

藥方: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三兩,炙甘草)、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煎至三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適用於傷寒八九天,風濕相互侵襲,全身煩躁疼痛,無法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象浮而虛弱且澀滯的患者。身體煩躁疼痛,無法翻身,確實是風濕相互侵襲的症狀。但是風濕相互侵襲,有的屬於溫邪濕氣,有的屬於寒邪濕氣。如何區分呢?可以從症狀和脈象來判斷:嘔吐口渴屬於溫邪,不嘔吐不口渴屬於寒邪;脈象實而數的屬於溫邪,脈象虛浮而澀滯的屬於寒邪。仔細辨別症狀和脈象,就能確定使用桂枝附子湯,毫無疑問。

徐靈胎說:這個方子其實就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只是劑量不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用桂枝三兩,附子一枚,用於治療產後脈搏急促,胸部滿悶的症狀;而這個桂枝附子湯,桂枝加到四兩,附子加到三枚,用於治療風濕相互侵襲導致的身體疼痛、脈象浮澀的症狀。同是治療疾病,卻因症狀不同而用量迥異,方名也不一樣,劑量的多少不可輕忽,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妙。後人怎能輕易更改古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