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上集 (4)
上集 (4)
1. 仲景六經辨證與內經熱病論互異
仲景六經辨證之法。與內經不盡相合。余嘗深思之而不得其解。及讀程郊倩傷寒後條辨。其貶駁叔和序例內。有一段入理深譚。殊為可採。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著一類字。見熱病特傷寒中之一類耳。然類而不類。亦不類而類。蓋同此六經。而病因之寒熱有不同。如一日巨陽受之。
白話文:
仲景六經辨證的方法,與《內經》並不完全相符合。我曾經深思熟慮,卻不得其解。直到我讀了程郊倩《傷寒後條辨》,其貶駁叔和序例內,有一段入理深譚,十分值得採用。《內經》說:“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著一個“類”字,說明熱病只是傷寒中的一類。然而,類與不類,類與不類。蓋同此六經,而病因之寒熱有不同。如一日巨陽受之。
頭項痛腰脊強。類也。其不類者。惡寒與不惡寒也。二日陽明受之。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類也。其不類者。傷寒入胃。熱病不入胃。入胃則不傳故也。三日少陽受之。胸脅痛而耳聾。類也。其不類者。傷寒有往來寒熱。熱病但有半里之熱。而無半表之寒也。傷寒三陰證。有寒熱錯雜之不齊。
白話文:
頭項疼痛, 腰脊酸強, 這兩種病證的症狀相似。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於惡寒與不惡寒。陽明受傷, 症狀包括發燒、眼睛疼痛、鼻子乾澀、無法入睡。這些症狀是相似的。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於傷寒侵犯胃部, 但熱病不侵犯胃部。如果熱病侵犯胃部, 就無法傳遍全身。少陽受傷, 胸脅疼痛、耳聾。這些症狀是相似的。它們的不同之處, 在於傷寒有往來寒熱, 而熱病只有半裡之熱, 沒有半表的寒。傷寒三陰證, 有寒熱錯雜、不齊的症狀。
熱病則但有熱而無寒。四日太陰受之。則腹滿嗌乾。全不類。傷寒腹滿吐利食不下之太陰也。五日少陰受之。則口燥舌乾而渴。雖類傷寒少陰負趺陽之一證。而總不類。傷寒脈微細但欲寐之少陰也。六日厥陰受之。則煩滿而囊縮。在傷寒煩或有之。而卻不類。傷寒食不下下即吐蛔之厥陰也。
白話文:
熱病只發熱而不發寒。到了四天,太陰經氣受病,就會腹部脹滿、咽喉乾燥。與傷寒腹滿、吐瀉、食不下、太陰經受病的證狀截然不同。到了五天,少陰經氣受病,就會口乾、舌燥、口渴。雖然與傷寒少陰脈微細,但想睡覺的證狀相似,但總體上還是不同。到了六天,厥陰經氣受病,就會煩躁、腹脹、小腹收縮。傷寒病中也有煩躁的證狀,但還是不同。傷寒食不下,吐出蛔蟲的厥陰經受病的證狀。
似此剖晰精詳。可稱千古隻眼。而吾更謂內經之言日數者。使人知其常。仲景之不言日數者。欲人通其變。學傷寒家。先須打破此疑團。於仲景法始有把握矣。
白話文:
像這樣的剖析精細。可以稱讚為千年來獨有。而我更認為《內經》中所說的日期是有數的,讓人知道它的一般規律。張仲景不說日期,是想讓人通曉變化的原因。學習《傷寒論》的人,首先必須要打破這個疑問,對張仲景的方法纔能有把握。
2. 辨中風一
仲景書以傷寒命名。而首列中風。內經云。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是則中風之為病。多由於腠理之疏。而後風邪得以易襲。故本論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白話文:
仲景的醫書以《傷寒論》為名,但是卻把中風放在首位。內經上說。風邪是百病的開始。保持清靜,則肌肉腠理緊閉,即使有大風猛毒,也不能傷害。所以中風的發病,大多數由於腠理疏鬆,然後風邪才得以容易侵襲。所以《傷寒論》說。太陽中風,陽氣浮越而陰氣虛弱。陽氣浮越,所以自覺發熱。陰氣虛弱,所以自覺出汗。惡寒戰慄,怕風怕冷,發熱,鼻塞聲重,乾嘔。
桂枝主之。所言太陽中風之病狀。皆就皮毛上形容。邪本由外而入。亟當驅之外出。但腠理本疏。又不可大發其汗。故仲景桂枝湯之取義。但主調和營衛以解肌表。取其漐漐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方中芍藥甘棗。主固營氣以托出衛邪。使風邪不敢內入而外出。然後桂枝合生姜。
白話文:
桂枝是主方。所說的太陽中風的證候,都是就皮膚表面來形容的。病邪本來是由外而入的,應當趕緊把病邪驅逐出去。但是皮膚腠理本來就比較疏鬆,也不宜大發其汗。所以仲景的桂枝湯的取義,主要是在於調和營衛以解肌表,讓病人微微出汗即可,不能任由汗水像水流一樣的流出。方中芍藥和甘棗,主要用於固攝營氣以便托出衛邪,使風邪不敢內入而外出。然後是桂枝合生姜。
得建驅邪之續。今人不識此義。改用一派風藥。迫之使汗。甚或加辛熱之藥。擾動營血。其不致召變逆而成危證者鮮矣。醫者可不慎之於始歟。
白話文:
自古以來就有建驅邪之續(建立驅除邪氣的方法)。當今的人不瞭解這個道理,改用一派風藥,迫使病人出汗,甚至加入辛熱之藥,擾亂營血。很少有(病人)不因此而產生意外變化,形成危險的證候的。醫生能不從一開始就慎重對待嗎?
3. 辨中風二
門人問曰。金匱所稱中風歷節病。與傷寒論中之中風何以異。答曰。傷寒例中之中風。其病先犯太陽。逗留於肌表之間。治不如法。傳變之後。方始入里。若金匱所指中風。外不見頭痛發熱諸表證。總因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
白話文:
學生詢問:金匱要略中所指的中風歷節病,和傷寒論中的中風有何區別?
老師回答說:傷寒論中的中風,通常是先侵犯太陽經,停留在肌表之間,治療方法不正確,之後傳變,病邪才開始進入體內。
至於金匱要略中所指的中風,從外表上看沒有頭痛、發熱等表證,主要是由於經絡空虛,邪氣沒有排出,正氣引邪,導致肢體偏側不遂。邪氣在經絡中,則肌肉不仁;邪氣在經脈中,則肢體麻木。
即重不勝。此猶淺者也。若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則入之深矣。同一風因。而其間深淺緩急。迥乎不同。以金匱所指。不從太陽病起。不待傳變。故不入傷寒之例。
白話文:
(邪氣)即使重到無法承受,上面說的這些現狀也只是比較表淺的。假如邪氣已經深入到了腑臟,那患者就會不認識人了。邪氣深入到臟器,舌頭就會很難說話,嘴巴會吐出唾液,那麼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到體內很深了。雖然都是風引起的病症,但是其中症狀的深淺緩急卻是大不相同。金匱裡所指出的(傷寒)症狀,不從太陽病開始,沒有經過傳變,所以不屬於傷寒的範疇。
4. 辨中風三
門人問曰。世俗所稱傷風病。又何以別之。答曰。此病頭痛惡寒發熱。與傷寒例中之中風同。以其咳嗽鼻塞涕自出。是由皮毛以入於肺。與鬲間痰飲相合。並不傳變。然人每視為尋常感冒。病家醫家。皆從忽略。殊不知此病一經誤治。久而不愈。肺金立敗。肺敗則腎水之子失蔭。
白話文:
學生問道:世俗上所稱的傷風病,又以什麼區別它呢?
老師回答道:這種疾病頭痛、惡寒和發熱,與傷寒病症中風相似。但由於其伴有咳嗽、鼻塞和鼻涕自流,是由於皮毛受侵襲後進入肺部,與鬲部痰飲相結合,並不傳變。然而人每視為尋常的感冒,病家和醫生都從來忽略。殊不知這種疾病一旦誤治,長久不愈,肺金立敗。肺敗壞了,腎水之子就會失去依靠。
而腎亦與俱敗。且本氣既傷。日盜脾胃母氣。以供其挹取。久之而中土亦敗。其始不覺。其繼莫救者。比比皆然。徐靈胎曰。傷風之疾。由皮毛以入於肺。肺為嬌臟。寒熱皆所不宜。太寒則邪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爍金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精液。太泄則汗出而陽虛。
白話文:
如果體質太過虛弱,氣血不能通暢,邪氣就會容易積聚,也有不少人將其視為小病,不注意防避風寒,飲食也不注意,這樣持續一年又一年,體內的病機就會越來越嚴重,可能演變成血證,或發展成肺癆、哮喘,甚至全身虛弱。錯誤的治療會造成傷害,是不可勝數的。這話實在是至理名言啊。
太澀則氣閉而邪結。並有視為微疾。不避風寒。不慎飲食。經年累月。病機日深。或成血症。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誤治之害。不可勝數。至哉言也。
5. 辨傷寒一
仲景書以傷寒命名。此傷寒乃外感病之統名也。而傷寒類中。專有一種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獨名之曰傷寒。傷寒與中風。同見頭項強痛惡寒之太陽病。同一浮脈。最易牽混。最宜分別。脈浮而緩。汗自出者。此屬風因。脈浮而緊。
白話文:
《傷寒雜病論》一書以「傷寒」為名。所謂「傷寒」,指的是人體因感染外邪而引起的疾病。在傷寒類別中,有一種特別的疾病,叫做「太陽病」。太陽病的患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有發熱;但都會出現惡寒、身體沉重、噁心、嘔吐等症狀,脈搏陰陽俱緊。這種病,被單獨稱為「傷寒」。傷寒與中風,都見於頭項強痛、惡寒的太陽病,脈搏都浮起;因此,很容易混淆,需要仔細辨別。如果脈搏浮起而緩慢,同時有自汗的症狀,那麼這屬於風邪引起的疾病;如果脈搏浮起而緊,那麼這屬於寒邪引起的疾病。
汗不出者。此屬寒因。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界限綦嚴。絲毫不容錯認。而叔和序例。謂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風與寒尚混同無別。奚況溫熱耶。又謂冬時嚴寒。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無論仲景當日未有此說。即指定冬時發者始為正傷寒。設當嚴寒之時。遇有頭痛發熱之太陽病。
白話文:
不出汗的人,通常是因為體內寒氣引起。風氣會損傷衛氣,寒氣會損傷營氣。衛氣和營氣的界限非常嚴格,絲毫不容許混淆。但是,叔和在序例中說:「凡是傷寒之病,大多是從風寒而來」。風與寒尚且混在一起,不分彼此,更何況溫熱呢?他又說,冬季嚴寒時中風即病,稱為傷寒。姑且不論仲景當時有沒有這種說法,即使指定冬天發病的纔是正傷寒,那麼,在嚴寒的時候,一旦遇到頭痛發熱的太陽病時,該如何處理呢?
或其人脈緩汗自出。或但發熱不惡寒而渴者。將概從仲景大發其汗之例。其不誤人者幾希。然則從時乎。從證乎。惑滋甚矣。要之仲景之圓機活法。初未嘗泥定四時言病。但教人從平脈辨證上認取。太陽病無論已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即此便是真正寒傷營病。
似此辨得真確。自不得以風混寒。並不至以熱亂寒矣。
白話文:
有時汗毛孔閉塞會自然出汗,或只發燒卻不怕冷,反而口渴,這些情況都概略依循仲景大發汗的原則治療,幾乎沒有誤醫的可能。那麼,是該依照病情變化?還是依據證候?越想越困惑。總之,仲景的圓融靈活治法,原本就不死板地結合四時談疾病,只是教導人們從辨脈與證候上認取徵象:太陽病不論已經發熱或尚未發熱,只要惡寒、身體重、想吐、嘔吐,脈搏既緊且帶有陰寒之氣的,就正是傷寒傷營的病症。
6. 辨傷寒二
傷寒病有同一發熱。其邪不在太陽而直入陰經者。按三陰經中。惟少陰一經。最易與太陽病牽混。以太陽膀胱。與少陰腎。一臟一腑。相為表裡。其在陰精素虛之人。寒邪不俟由表傳經。徑從膀胱之腑。襲入腎臟者有之矣。故仲景於大青龍湯一證。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
白話文:
傷寒病有的一開始就發燒。邪氣不侷限於太陽經,而直接進入陰經的。根據三條陰經來說,只有少陰經最容易與太陽病互相混雜。因為太陽經的膀胱和少陰經的腎臟,一個是臟器,一個是腑臟,它們互相是臟腑表裡關係。如果這個人的陰精素質虛弱,寒邪就不等從表經傳入經絡,而直接從膀胱的腑臟,入侵腎臟的,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所以仲景在治療大青龍湯時,症狀是傷寒脈搏浮緩,身上不痛,只是覺得很沉重,但又有時會覺得很輕的時候。
必辨其無少陰證。方予以大發其汗。若誤施之少陰病。則腎中真陽。隨汗飛騰。可不慎歟。太陽傷寒。其脈浮緊。或兼風因。間有浮緩。若少陰病。其脈必沉而微細。仲景於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特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制。蓋必以附子鎮攝腎中真陽。而後麻黃細辛始得引少陰之邪驅之出表。
白話文:
一定要辨沒有少陰證。才能給予大量發汗。如果誤用在少陰病症。就會使腎中的真陽,隨汗而散。還要注意謹慎嗎。太陽傷寒。脈象浮緊。或兼有受風的緣故。間或有浮緩的。若是少陰病。脈象必定沉細。仲景在少陰病,剛開始時。反而發熱。脈象沉的。特別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治法。目的是用附子鎮攝腎中真陽。然後麻黃細辛才能引出少陰的邪氣驅之出表。
其有寒邪初犯太陽。以次傳經。漸入三陰者。又多寒熱錯雜之證。不必盡屬寒因。更有種種救逆諸法。或徑從里解。或還從表解。隨證施治。又各不同矣。若寒邪直入三陰。絕不見一毫表證者。其證或吐利。或厥冷。或煩躁。種種危候。死生之機。只爭俄頃。則當急用回陽猛劑。
直破重扃。收復真陽。迅掃陰霾。稍緩須臾。即屬不救。仲景大法。森森俱列。誰謂傷寒之病。可概從表散哉。
白話文:
假如寒邪初犯太陽經,依次傳給其他經脈,漸漸進入三陰經的,又有許多寒、熱交錯的症狀,不一定都是寒原因造成的。治療方面有各種各樣的救逆的方法,有的直接從內部治療,有的反而從外部治療,要根據症狀來治療,而各個症狀的治療方法也不相同。假如寒邪直接進入三陰經,完全沒有出現一點表證的,出現的症狀可能會是嘔吐腹瀉,或手腳冰冷,或煩躁不安,出現種種危急的徵兆,生死就在瞬間,那麼就應該趕快使用溫陽的猛烈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