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21)

回本書目錄

下集 (21)

1. 甘草湯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白話文:

取甘草二兩,用水三升煎煮,煮至剩下一升五合後,去掉藥渣,溫熱時服用七合,每日服用兩次。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按咽痛而不下利。得病只二三日。是邪熱客於少陰之標也。少陰咽痛。總不宜苦寒。直折。故但取甘草之甘。以緩腎急而制火邪也。

白話文:

少陰病,發病二至三日,咽喉疼痛,可以服用甘草湯。應該注意的是,咽喉疼痛但是沒有腹瀉,而且發病只有二至三日。這是邪熱侵犯少陰經的表證。少陰病的咽痛,總的來說忌用苦寒、直折之藥,因為這類藥物容易損傷腎氣,加重病症,所以只選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腎氣的急迫,制約火邪。

2. 桔梗湯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這兩味藥,用三升水煎煮,煮至剩下一升藥汁,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與甘草湯不瘥。既得甘緩之力。而經氣尚阻而不通。仍用本方加桔梗一兩。載藥上浮。成開邪利咽之功。

白話文:

少陰病患,二、三天後咽喉疼痛。使用甘草湯治療效果沒有好轉。甘草湯已經發揮舒緩的作用,但還有經氣阻滯不通暢的情況。仍然使用原來的方子,再加入1兩桔梗。桔梗輕浮,攜帶藥力上升,具有疏解邪氣、利咽的功效。

3. 苦酒湯

半夏(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白話文:

取半夏十四枚,雞蛋一枚去掉蛋黃,將半夏放入苦酒中,用雞蛋殼放在刀環上,置於火上煮沸三次,去渣,少量含在口中慢慢咽下。若病症未愈,再服用三劑。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諦實咽痛之屬少陰病。始而痛者。繼且咽中傷生瘡矣。不能語言聲不出。則陰火沸騰。並舌本亦強矣。半夏雞子。消痰利咽。二味並用。俾半夏無燥液劫津之慮。雞子得通聲利竅之功。而消腫斂瘡。更有藉於苦酒之斂降。其煎法服法。總使其逗遛病所。妙義天開。真令人不可思議。

白話文:

少陰病。喉嚨發炎。長了瘡。不能言語聲音都發不出的,用苦酒湯治療。仔細的檢查喉嚨痛屬於少陰病。一開始的時候喉嚨痛,繼而喉嚨發炎長了瘡。不能言語聲音都發不出來。那便是陰火沸騰。舌根也必定僵硬了。半夏雞蛋。消痰利咽。兩種藥物並用。使半夏沒有乾枯液體損傷津液的憂慮。雞蛋使聲音通暢竅道順利。能夠使腫消膿瘡收斂。更是藉助於苦酒的收斂下降。它的煎服方法。總是使它在病處逗遛。妙義天成。真令人難以思議。

4.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人參(六兩),當歸(四兩),黃連(一斤),黃柏(六兩),蜀椒(四兩炒去汁),桂枝(六兩),乾薑(十兩),附子(八兩炮),細辛(六兩)上十味。各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

白話文:

烏梅(三百個)、人參(六兩)、當歸(四兩)、黃連(一斤)、黃柏(六兩)、蜀椒(四兩炒去汁)、桂枝(六兩)、乾薑(十兩)、附子(八兩炮)、細辛(六兩),以上十味藥材,各搗碎篩濾。把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晚上,然後去核,蒸熟。用五升米煮成飯,搗成泥。把藥材和米泥混合均勻,裝入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白話文:

與蜜搗二千下,丸如梧桐子那麼大,先在進食及喝水前服用十丸,每天三次,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禁止生冷滑膩有臭味的飲食。

經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按此方主治蛔厥。其妙處全在米飯和蜜。

白話文:

醫書上說:傷寒病脈搏微弱而手腳厥冷,到了七八天後皮膚冰冷,病人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寧的時候,這是藏厥,不是蛔厥。蛔厥的病人,應當吐出蛔蟲。現在病人的病情時而安靜,時而煩躁不安,這是藏寒的緣故,蛔蟲爬到膈肌,所以煩躁不安。過一會又停止,吃食物後嘔吐又煩躁不安,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而出來,病人應該吐出蛔蟲。蛔厥可以用烏梅丸治療,也可以治療久瀉。依照這個方子的治療蛔厥,它的妙處全在米飯和蜂蜜。

先誘蛔喜。及蛔得之。而烏梅及醋之酸。椒薑桂附及細辛之辛。黃柏黃連之苦。則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後氣血不免擾亂。故加人參當歸奠安氣血。此方雖寒熱錯雜。但溫藏之力居多。又得烏梅之酸澀以固脫。故又主久利。

白話文:

先誘導蛔蟲出來。等蛔蟲出來後,用烏梅和醋的酸味,胡椒、生薑、桂皮、附子、細辛的辛味,黃柏、黃連的苦味,使蛔蟲難以承受而潛伏下來。但是,此方雖然寒熱錯雜,但溫養的力量較多,又有烏梅的酸澀來固脫,所以也能治療長期的腹瀉。

5.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白話文:

白頭翁(80克),黃連、黃柏、秦皮(各120克)。

按此方寒以勝熱。苦以堅陰。用治熱利下重欲飲水者。蓋下重則熱邪奔迫。欲飲水則津液為熱所傷矣。或通或澀。皆所不宜。但清其熱而利自止。

白話文:

運用此方 寒來剋制熱,苦來增固陰。治療時常感到口渴,且大便不通下利的人。因大便不通,熱邪就會不間斷地衝迫。想喝水,津液就被熱所損傷了。大便或通或澀都不合適。只需清熱即可,大便自然通暢。

6.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參(三兩),麥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竹葉(兩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淨),人參(三兩),麥冬(一升,去掉芯),甘草(二兩,炙烤),粳米(半升)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按此係肺胃之津液。因病熱而受傷。故主此方。滋養肺胃。以復陰氣而清餘熱。石膏竹葉之辛涼。得人參麥冬甘草粳米以相輔。便為益胃生津之品。因氣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氣。此愈得調理之法。其靈警有如此者。

白話文:

傷寒病康復後,身體虛弱、元氣不足、有氣逆想吐的症狀,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這是因為肺和胃的津液,在生病發燒時受到損傷所導致的。因此,這個方劑的主要目的是滋養肺和胃,恢復陰氣,清除餘熱。石膏和竹葉的辛涼之性,可以配合人參、麥冬、甘草和粳米的甘味來調理。由於有氣逆想吐的症狀,所以再加入少許半夏來平逆氣。

這個方劑可以調理身體,讓身體恢復健康。它的療效非常顯著。

7. 牡蠣澤瀉湯

牡蠣(熬),澤瀉,蜀漆(洗盡腥),栝蔞根,葶藶子(熬),海藻(洗去鹽),商陸根(熬),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小便處。止後服。

白話文:

牡蠣(煮熟)、澤瀉、蜀漆(徹底洗淨腥味)、栝蔞根、葶藶子(煮熟)、海藻(洗去鹽分)、商陸根(煮熟),以上各味等分。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按大病瘥後。津液已傷。而從腰以下有水氣。是水蓄於陰分也。水蓄陰分。非咸不降。故以牡蠣澤瀉海藻鹹寒之性。入陰軟堅。而加蜀漆以通經隧。葶藶商陸以逐水邪。復以栝蔞根。於潤下導滯之中。迴護津液。為散服者。亦以病後當從緩治也。

白話文:

大病初癒後,從腰部以下有水腫的人,可以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這是因為大病初癒時,津液已經受損,從腰部以下有水腫,是水液積聚在陰分。水液積聚在陰分,如果不使用鹹味來治療,水液就無法下降。因此,牡蠣澤瀉海藻具有鹹寒的性質,可以進入陰分,軟化堅硬的部位。再加入蜀漆,以疏通經絡,加上葶藶和商陸,以排出水邪。又加入栝蔞根,在潤下導滯的同時,保護津液。這種藥物適合散服,也是因為病後應該緩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