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20)

回本書目錄

下集 (20)

1.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白朮石膏乾薑,芍藥,天冬(去心),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下重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按此條傷寒六七日。陰液已傷也。復經大下。陽津重竭也。下後陽氣陷入陰中。而陰氣亦復衰竭。故寸脈沉而遲。陽氣既已下陷。將隨下利而亡。故下部脈不至。

以致咽喉不利唾膿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種種見證。皆因陽去入陰。上徵下奪。最為危候。故稱難治。本方用一派甘寒清熱之藥。不嫌重複。獨任麻黃升麻二味。從陰分提出陽氣。復以桂枝幹姜佐諸陰藥化氣生津。蓋熱不清則津不復。陽不升則津不固。錯雜之邪。以錯雜之藥解之。

先聖立方之精如此。

2.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溫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陰吐利垂絕之證。蓋陽明居中土。食谷欲嘔。土受木克。胃氣垂敗。按吳萸本厥陰藥。茲以人參甘草大棗。奠安中土。而主吳萸溫中散寒。以泄土中之木。則嘔吐而谷可納。至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徵。胃氣隨吐利而將敗。

而厥陰更得侮其所不勝。病本在腎。病機在肺。而主治則在胃。得此劑補火生土。而濁陰自退矣。

3.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生用)

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真陰為邪熱煎熬。故以育陰清熱為治。芩連瀉熱也。膠黃養陰也。再佐以芍藥斂陰復液。則熱清而煩自除。

按此條之不得臥。乃熱傷陰而心腎不交也。雞子黃入心。阿膠入腎。病本少陰。自宜心腎同治。

4. 桃花湯

赤石脂(一升一半全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便膿血。是感君火熱化。奔迫太過。閉藏失職。關閘盡撤。不急治則亡陰。故取石脂乾薑之辛澀。以散邪固脫。加梗米以益中虛。先使中氣不下墜。而復以一半石脂末調服。俾黏著大腸。攔截穀道。方以桃花名者。非特色相似。亦取晹谷春回之意也。

5. 半夏散(並湯)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按少陰咽痛。大都上熱下寒。不宜寒涼直折。本方用半夏開痰。桂枝散邪。復甘草以緩其急。使無劫液之虞。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湯。須令小冷。少少咽之。此病在上者。但治其上。不欲其犯及中下也。

6. 豬膚湯

豬皮(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按下利咽痛。有陰盛而陽格於上者。治以驅陰復陽。若通脈四逆加桔梗是也。有陰虛而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復液。若本方豬膚湯是也。腎液既從下溜而不上蒸。則陰火充斥。因致煩滿。故以豬膚滋腎臟之液。而緩以白蜜白粉。留戀中焦。輸精布液。以解其上徵下奪之危。

喻嘉言曰。豬膚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若以燖豬皮外毛根薄膚。則薟劣無力。且與熬香之說不符。但用外皮。去其內層之肥白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