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下集 (16)
下集 (16)
1. 黃芩湯
黃芩(三兩),甘草(炙),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白話文:
黃芩(三兩),甘草(炙),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剝開)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按合病而至於下利。則邪氣將從少陽。轉陷入里。故君黃芩徹少陽之熱。而復以芍藥約之。甘棗和之。使熱清而利自止。雖半表半裡之邪。而里多於表。故治法不從表而從里。
白話文: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出現腹瀉的症狀,可以用黃芩湯治療。因為合病後導致腹瀉,說明邪氣即將從少陽轉入裡,因此以黃芩清少陽之熱,再用芍藥約束、甘棗調和,使熱氣消退,腹瀉自然停止。雖然是半表半裡之邪,但裡証多於表証,所以治療方法不從表治入手,而從裡治入手。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為多。主葛根湯。陽明少陽合病下利。里證為多。主承氣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里半表之證為多。此方即是和法。同一合病下利。而主治不同。何等深細。
白話文:
太陽陽明合病下利,以表證居多,應該以葛根湯為主藥。陽明少陽合病下利,以裏證居多,應該以承氣湯為主藥。太陽少陽合病下利,以半里半表之證居多,選擇藥方時便要和法。同樣是合病下利,而主治的藥方卻不同,十分細膩。
2.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於黃芩湯方內。加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余依黃芩湯服法。
白話文:
在小柴胡湯方劑內,加入半夏半升,洗淨。加入生薑三兩。其餘按小柴胡湯的服用方法服用。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按嘔亦屬少陽證。故加半夏生薑以止嘔。即小柴胡加減法也。
白話文:
太陽與少陽同時得病,從下利開始,就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就在黃芩湯加半夏生薑湯。要注意嘔吐也是少陽證,所以加半夏生薑來止住嘔吐。這也就是小柴胡加減法。
3.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皆為三兩)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主之。按此證系陰格於內。拒陽於外。以乾薑開通陰寒。芩連泄去陽熱。復以人參鼓助胃氣。並可助乾薑之辛溫。衝開陰邪。俾格開而吐自止。
白話文:
傷寒本是寒邪侵襲下焦引起的。醫生又用吐下之法治療,寒邪更加逆亂,引起吐下。如果食物剛入口就吐出來,可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來治療。這是因為患者的陰寒之邪阻滯在內,陽熱之邪阻滯在外。用乾薑來疏通陰寒之邪,芩連來泄去陽熱之邪。再用人參來鼓舞胃氣,還可以幫助乾薑的辛溫之性衝開陰邪。這樣,陰邪被衝開,吐的症狀自然就會停止。
4.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旋覆花和代赭石都是中藥材,旋覆花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代赭石具有補血止血的作用。
人參(二兩):人參是中藥材,具有補氣養血的作用。
生薑(五兩切):生薑切片,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瀉、化痰止咳的作用。
半夏(半升洗):半夏是中藥材,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
甘草(三兩炙):甘草是中藥材,具有補中益氣、緩解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
大棗(十二枚擘):大棗是中藥材,具有補氣健脾、養血安神的作用。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按心下痞硬。中虛而有留邪也。噫氣不除。胃逆而兼蓄飲也。主旋覆導飲下行。代赭鎮心降逆。而邪之留滯者。復生姜半夏以開之。氣之逆亂者。用人參甘草大棗以和之。虛回邪散。則痞可解而噫亦止矣。
白話文:
傷寒病用發汗、吐下等方法治療後,心窩以下有硬結不散,並有噫氣不止的,可用旋覆代赭湯治療。
心窩以下有硬結不散,是中氣虛弱而邪氣停留所致。噫氣不止,是胃氣上逆,兼有飲邪停滯所致。旋覆代赭湯的方中,用旋覆花導飲下行,代赭石鎮心降逆,而對邪氣停留,再配伍生薑、半夏,以打開氣機。對氣機上逆,用人參、甘草、大棗來調和。中虛得以回補,邪氣得以散去,則痞滿可解除,噫氣也可停止。
5.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厚朴(半斤去皮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厚朴(四分之三磅,去皮後烘焙),生薑(四分之三磅,切片),半夏(半品脫,清洗),人參(一盎司),甘草(二盎司,烘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主之。按汗後陽虛不能化氣。
陰邪內結。壅而為滿。本方主厚朴除滿。而生薑半夏人參甘草。皆醒胃和脾。使氣得化而滿自除矣。
白話文:
取五味藥材,加水一斗煮沸,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渣滓,溫熱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如果發汗後肚子脹滿,可以用厚朴生薑半夏人參湯治療。因為發汗後陽氣虛弱,無法化解氣機,陰邪內結,阻塞而導致脹滿。這個方子主要利用厚朴來消除脹滿,而生薑、半夏、人參、甘草都能醒胃和脾,使氣機得以化解,脹滿自然消除。
6. 理中丸(並湯)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各三兩)
白話文:
人參、白朮、甘草(炒過的)、乾薑(各 120 公克)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方。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物研成細末,用蜂蜜和丸,丸子大小如雞蛋黃。用沸騰的湯幾杯,和一丸碾碎後,溫服。每天三次,晚上二次。如果肚子還沒感覺熱,可增加至三四丸。但不如藥方有效。這個方法是依循以下四種藥材的比例。將藥切碎,用水八升煮,煮到剩三升。過濾後,溫服一杯。每天三次。若肚臍上方隆起硬塊,是腎氣波動的關係。這時應去掉蒼朮,加入四兩桂皮。若嘔吐次數頻繁,去掉蒼朮,加入三兩生薑。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揭衣被。
白話文:
- 下多者還用術。
多次大便的話,再使用術。
- 悸者加茯苓二兩。
心悸的人加上茯苓二兩。
- 渴欲飲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
口渴想喝水的人,加上朮和足前,一共四兩半。
-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腹部疼痛的人,加上人參和足前,一共四兩半。
- 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
寒冷的人,加上乾薑和足前,一共四兩半。
- 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
腹部脹滿的人,去朮加附子一枚。
-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揭衣被。
服用湯藥後,約莫吃完飯的時間,喝熱粥一升左右。微微出汗,不要揭開衣被。
經云。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理之。宜理中丸。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宜理中湯。蓋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藥之暖。逗遛於上。以溫胃而散寒。若寒勝熱之霍亂。利在急溫。則不宜丸而宜湯。緩宜丸。急宜湯。此先聖之成法。
白話文:
醫經中說,大病初癒後,常喜歡吐唾沫、而且很久都治不好,這是因為胃裏有寒氣,應該用丸藥來治療。可以使用理中丸。霍亂、頭痛、發熱、全身疼痛,但寒氣很多的人不能喝水,應該使用理中湯。因為理中湯可以治療中焦的寒氣。寒氣在胃裏,用丸藥來溫暖它,在胃的部分運行,以溫暖胃並散去寒氣。如果寒氣大於熱氣的霍亂,需要緊急溫暖,則不宜用丸藥而宜用湯藥。緩和的用丸藥,緊急的用湯藥。這些都是古代聖賢留下的治療方法。
不可紊也。再理中湯加減之法。與小青龍小柴胡加減法同義。宜當細玩。不得草草讀過。
白話文:
不可亂、錯,再談理中湯加減的方法,與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加減方法義理相同,宜詳加玩味,不得草率讀過。
7.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薑(三兩切),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
桂枝(四兩,去除樹皮)
-
附子(三枚,炮製後去除皮,切成八片)
-
生薑(三兩,切片)
-
甘草(三兩,炙烤過)
-
大棗(十二枚,掰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按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固屬風濕相搏之候。然風濕相搏。有屬濕溫。有屬寒濕。於何辨之。蓋以證言。則嘔而渴者屬溫。不嘔不渴者屬寒。以脈言。則實而數者屬溫。虛浮而澀者屬寒。諦實此證此脈。便可主以桂枝附子湯而無疑也。
白話文:
傷寒已經八九天了,風濕互相搏擊,身體煩躁疼痛,無法自己轉動側身,也沒有嘔吐和口渴的症狀,脈象浮虛而澀澀。此時應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依據該症狀,身體煩躁疼痛,無法自己轉動側身,因是風濕互相搏擊的原因。然而,風濕互相搏擊,有的屬於濕熱,有的屬於寒濕,如何來區分呢?根據症狀來說,嘔吐和口渴屬於溫熱,不嘔吐和不口渴屬於寒濕。根據脈象來說,脈實而數屬於溫熱,脈虛浮而澀屬於寒濕。仔細觀察這些症狀和脈象,就可以毫不懷疑地主要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徐靈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證。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相搏身疼脈浮澀之證。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後人何得以古方輕於加減也。
白話文:
徐靈胎說,這個藥方就是桂枝湯減去芍藥,加上附子而成。但是桂枝湯中的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用來治療腹瀉後脈搏急促、胸悶的症狀。這個藥方中的桂枝加了一兩,附子加了二枚,用來治療風濕相搏、身體疼痛、脈搏浮而澀的症狀。一個藥方而治療的疾病卻大不相同,藥方的名稱也跟著不同。加減藥物的分量不可忽視,其中的道理也很精妙啊。後人怎麼可以輕易地增減古方的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