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中集 (11)
中集 (11)
1. 煩躁
又有因水氣而煩躁者。金匱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蓋心下有水。上射及肺。肺為之脹。故煩躁而喘。乃立此泄肺行水之法。然此病不獨風寒之從外入者。足以與內飲相合。即濕熱之在裡者。或因熱甚而恣啖生冷。或濕邪未解。
誤投寒涼。皆能停飲於胸膈之間。寒飲怫鬱其邪。外不能達表。內不能傳胃。故煩躁轉甚。必先消其水氣。則邪得有出路。而煩躁自能漸除。又治法之變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因為體內水氣引起的煩躁。像《金匱要略》說的:「肺脹咳嗽、呼吸困難,煩躁且喘,脈象浮起,這是因為心下有水。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來治療。」大意是因為心下有水,向上侵擾到肺部,導致肺部脹大,所以才會煩躁和喘氣。因此,才用這種宣洩肺氣、排除體內水氣的方法來治療。
然而,這種病不只是因為外來的風寒侵入,和體內的水飲結合而導致。體內的濕熱,或是因為熱氣太盛而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又或者體內的濕邪還沒解除,就誤用了寒涼藥物,這些都可能導致水飲停留在胸膈之間。寒冷的水飲鬱積,邪氣既不能從體表散發出去,也不能傳達到胃,所以煩躁會更加嚴重。必須先消除體內的水氣,邪氣才能找到出路,而煩躁自然就能逐漸減輕。這也是治療方法上的變化。
2. 無汗
汗者,心之液。心主營。寒傷營,則血凝泣而無汗。無汗則宜發汗矣。然同一無汗,而受病之因有不同。宜審其邪之所在,而善調之。使陰陽氣和,營衛流通,自然汗出而解。而非純用辛溫發散之劑,可以迫之使汗也。
太陽病宜以汗解。以太陽主表故也。然風寒暑濕熱之邪,起自太陽者,往往多自汗出。惟寒傷營則無汗。必大發其汗而始解。如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又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又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此皆邪在表而宜發汗者是也。
其有不從汗解而從衄解者,經云:「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蓋寒傷營,營主血,得衄而解,與汗同義。即俗所稱為紅汗者是也。
其有病在陽明而無汗者,如經云:「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又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蓋邪在於表,熏發腠理,則使汗自出。故經云:「病人濈然汗出者,是轉屬陽明也。」此則邪向內傳,不外熏發,故無汗也。
有陽虛而無汗者,經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又云:「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是陽虛而無汗者也。有因陽熱熾盛,陰液被奪,而無汗者,經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蓋有表證者,還宜治表。此則表證除而熱渴熾盛,故宜以人參白虎急救其陰,俾陰氣和則陽熱外越,自然汗出而解也。
三陰為病,不得有汗,以邪行於里故也。同一無汗,而陰與陽又何以別之?蓋陽脈主浮,而陰脈必沉也。
又有水飲內蓄而無汗者,經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蓋汗者津液所布,今水飲內蓄,則津液內滲,故外不得有汗也。
凡當汗之證,服湯一劑,病勢仍在;至於服三劑而仍不得汗,又加以脈躁盛者,主死。
白話文:
汗是心臟的津液,心臟主管血液循環。如果寒邪損傷血液循環,就會使血液凝滯而不出汗。不出汗就應該發汗治療。但同樣是不出汗,致病原因卻不一樣,必須仔細判斷邪氣的所在,然後巧妙地調節陰陽之氣的平衡,使營衛之氣通暢,汗自然就會排出而痊癒。不能單純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強迫出汗。
太陽病宜用發汗法治療,因為太陽經主司人體外表的衛氣。但風寒暑濕熱等邪氣從太陽經入侵的,往往會自行出汗。只有寒邪損傷血液循環才會不出汗,必須大量發汗才能痊癒。例如經書記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不出汗還喘的,用麻黃湯治療。」又說:「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出汗還煩躁的,用大青龍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頸項後背僵硬疼痛,不出汗,惡風的,用葛根湯治療。」這些都是邪氣在表而宜發汗的例子。
有些人不從發汗而從鼻出血痊癒的,經書記載:「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自己流鼻血的,就會痊癒。」這是因為寒邪損傷血液循環,血液循環主管血液,鼻出血而痊癒,與出汗有相同的意義,就是俗稱的「紅汗」。
有些病在陽明經而不出汗的,例如經書記載:「陽明病,反而不出汗,小便量少,二三天嘔吐咳嗽,手腳厥冷的,一定會頭痛。」又說:「陽明病不出汗,小便不利,心中煩悶的,身體一定會發黃。」這是因為邪氣在表,熏蒸肌膚毛孔,就會使汗自然排出。所以經書說:「病人突然大量出汗的,這是轉屬陽明經了。」這說明邪氣向內傳,不向外熏蒸,所以不出汗。
有些是陽氣虛弱而不出汗的,經書記載:「脈象浮而遲,遲脈代表陽氣虛弱,不能產生汗液,身體一定會發癢。」又說:「陽明病,反而不出汗,身體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的,這是因為久病體虛。」這是陽虛而不出汗的例子。有些是因陽熱過盛,陰液被耗竭而不出汗的,經書記載:「傷寒脈象浮,發熱不出汗,表證未解的,不能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有表證的,還應該治療表證。這說明表證去除後,熱渴盛,所以應該用人參白虎湯緊急救治陰液,使陰氣充足,陽熱就會外泄,自然就會出汗而痊癒。
三陰經生病,不會出汗,因為邪氣在裡而沒有到達肌膚表面。同樣是不出汗,陰陽又如何區別呢?因為陽脈脈象浮,而陰脈脈象沉。
還有一些是水飲內停而不出汗的,經書記載:「服用桂枝湯或服用瀉下藥後,仍然頭項僵硬疼痛,忽冷忽熱不出汗,心下痞滿微痛,小便不利,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因為汗液是津液的佈散,現在水飲內停,津液被內停的水分阻滯,所以體表不能出汗。
凡是應該出汗的症狀,服用藥物一劑,病情仍然存在;服用三劑仍然不出汗,而且脈象急促有力,這預示著病情危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