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下集 (11)
下集 (11)
1.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炙),黃柏(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梔子(十五粒),甘草(三十克,炒過的),黃柏(三十克)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按身黃髮熱。熱已有外泄之機。從內之外者治其內。故用梔子柏皮。直清其熱。則熱清而黃自除。用甘草者。正引藥逗遛中焦。以清熱而導濕也。
白話文:
如果傷寒患者出現全身發黃發熱的症狀,可以使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
《傷寒論》中提到:「身黃髮熱,熱已有外泄之機。」這句話的意思是,發熱的症狀已經有了向外發散的跡象。而「從內之外者治其內」的意思是,從內部治療外在的疾病。因此,梔子柏皮湯的藥方中使用了梔子和柏皮,可以直接清熱。當熱氣清除後,黃疸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藥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引導藥物在中焦停留更長時間,以便更好地清熱化濕。
按梔豉湯乃取吐之輕劑。此方之用梔子。得炙草之甘緩。黃柏之苦降。而梔子又能從中焦分解濕熱。洵乎處方之妙。乃用藥而不為藥用者也。
白話文:
梔豉湯屬於輕微的吐劑。這個方子用梔子,加上甘草的緩和、黃柏的苦降,而梔子又能從中焦分解濕熱。真是個妙方。就是用藥,但不是當藥用的。
2. 瓜蒂散
瓜蒂(熬黃),赤小豆(各一分)
白話文:
瓜蒂(炒至黃色),赤小豆(各等量)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和散。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白話文:
將上二種藥材分別搗碎成粉末,混合後取一匙,加入香豉一升、熱湯七升,煮成稀粥,去渣,和藥粉一起服用。服後如不嘔吐,就少量慢慢加藥量,直至嘔吐暢快為止。凡是氣血虛弱的人,不可服此藥。
凡邪在胸中者宜吐。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三味皆探吐之品。必煮作稀糜。留戀中焦。方得引邪上湧而出。梔豉湯吐虛邪。此方以吐實邪。同一吐法。而所主不同。
白話文:
凡是邪氣在胸中的人都應該催吐。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就是這個道理。三種藥物都是催吐的藥品。一定要煮成稀粥。留在中焦。才能引邪氣上湧而出。梔豉湯是催吐虛邪的。這個方劑是催吐實邪的。相同的催吐方法。但主治的疾病不同。
3. 五苓散
茯苓,豬苓(去皮),白朮(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半),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話文:
茯苓、豬苓(去皮)、白朮(每種18銖),澤瀉(1兩6銖半),桂枝(半兩,去皮)。
此治太陽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兩解表裡之法也。以其有表證。故用桂枝主表而化氣。以其有里證。故用苓澤主裡而利水水不下趨。勢必上泛。故用白朮奠安太陰。以土製水。此方不宜湯而宜散。以散能逗遛中焦。通調水道。更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四布。上輸下注。熱解津回。則小便利而渴自止矣。
白話文:
這個方劑治療太陽表病不解,邪氣侵入臟腑。凡是口渴而小便不利的患者,皆可用此方。這個方劑也是同時治療表、裡兩種證狀的方法。由於患者有表證,所以用桂枝作為君藥,來調理表氣。由於患者有裡證,所以用茯苓和澤瀉為臣藥,來治療裡證,並且利水。如果水液不向下運行,必然會向上氾濫。所以再用白朮做佐藥,用土來剋制水。這個方劑不適合用湯劑,而適合用散劑。因為散劑能夠用中焦,疏通水道。此外,還可以多喝溫水,讓水液四處流動,向上輸布,向下輸注。這樣,熱氣就會消散,津液就會迴流,小便也就會通暢,口渴也就會停止了。
按渴欲飲水。有類白虎加人參證。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蓋白虎主治陽明經熱。五苓主清太陽府熱。白虎證脈洪大。是表證已解。五苓證脈浮數。表證未解。以此為辨。
白話文:
口渴想喝水。有一類白虎湯加人參的證候。為什麼那一方宜用白虎湯?這一方面宜用五苓散。這是因為白虎湯主治陽明經熱;五苓散主治清太陽府熱。白虎湯證脈洪大,說明表證已經解除。五苓散證脈浮數,說明表證沒有解除。以此為辨別。
諸家皆以導濕滋干。釋五苓之取義。但以桂枝之辛溫。苓澤之滲泄。即白朮亦主燥脾。與生津潤燥之義。全不相涉。而渴證宜之何也。蓋此證由經入府。水蓄於下。不能輸津於上。故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飲暖水。自有輸精散布之功。
白話文:
其他的中醫學家都用利濕滋潤的方法治療口渴症,解釋五苓散的取用意義。只用桂枝的辛溫和茯苓澤瀉的滲泄作用,即使是白朮也以燥脾為主,和生津潤燥的意義完全不一樣。那麼為什麼口渴症時,用這個方法治療比較合適呢?因為口渴是由經脈中的水分進入臟腑,水液積蓄在下焦,不能輸送津液到上焦,所以治療口渴一定要先治療水液的積聚。再者,散裝服藥,多喝溫水,本身就有疏通精氣,使水液分散的作用。
4. 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碎),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十合。日三服。
白話文:
豬苓(去皮):1兩
茯苓:1兩
澤瀉:1兩
滑石(碎):1兩
阿膠:1兩
同屬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之證。太陽從寒水化氣。故宜五苓散。主桂枝白朮之甘溫。以宣陽而輸精。陽明從燥土化氣。故宜豬苓湯主滑石阿膠之涼降。以育陰而利水。但利小便。還宜相人之津液。若陽明汗出多而渴者。是津液已虛。便不宜重虛其津液也。
白話文:
這兩類病證都是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太陽病從寒水化氣而來,所以應該服用五苓散。五苓散中,桂枝、白朮甘溫,可以宣通陽氣,使精氣得到輸送。陽明病從燥土化氣而來,所以應該服用豬苓湯。豬苓湯中,滑石、阿膠涼降,可以滋養陰精,利尿通水。但是,只能利尿通水,還要調和人體的津液。如果陽明病患者汗出多而口渴,說明津液已經虛弱,就不宜再虛耗津液了。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何以亦主豬苓湯。蓋咳渴嘔煩不得眠。得之下利之後。是陰津下迫。陽邪上逆。主豬苓湯育陰利水。正以少陰腎與太陽膀胱。一臟一腑。相為表裡。急引少陰之邪。從府而解。則下利得止。而熱去津回矣。
白話文: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且咳嗽、嘔吐,口渴。煩躁不得入睡,為什麼也以豬苓湯為主?因為得腹瀉之後會產生咳嗽、口渴、嘔吐、煩躁、不得入睡等症狀,意思就是陰液內迫,陽邪上逆,所以主以豬苓湯來滋養陰液、利尿消腫。正是因為少陰腎與太陽膀胱是一臟一腑,互相為表裡。緊急引導少陰的邪氣,從膀胱排出,那麼腹瀉就會停止,熱氣去除,津液就會迴流。
5. 文蛤散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白話文:
將文蛤磨成粉。用沸水調和一匙的份量服用,使用的沸水量為五合。
病在陽不從汗散。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寒束其外。熱被卻而不得去。陽無出路。彌更益煩。水客皮膚。肉上粟起。陽氣為水邪所格。故欲飲水。反不得飲。五苓散宣陽逐水則有餘。育陰散熱則不足。獨任文蛤一味。可以兩收散熱導濕之功。
白話文:
當疾病在陽(表面),不應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反而用冷水灌洗病患的身體,使寒邪凝聚在體表,體內的熱邪無法散發出來。由於陽氣無法疏通,病情會更加嚴重。水邪滯留在皮膚上,皮膚上會出現粟粒狀的疹子。陽氣被水邪阻隔,所以病人想要喝水,但卻喝不下去。五苓散能宣通陽氣,逐水利尿,但它只能祛除水邪,而不能清熱。育陰散能滋陰清熱,但它只能清熱,而不能祛除水邪。只有文蛤這一味藥,既能清熱,又能祛除水邪。
服文蛤散不瘥。復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鹹寒之性。清熱導濕。免致增逆矣。而表陽不宣。水無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則仍取五苓宣陽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白話文:
服用了蛤散後,病情沒有好轉,又改用五苓散。這是因為蛤散具有鹹寒的性質,可以清熱導濕,防止病情加重。但是,服用蛤散後,可能會導致表陽不宣,水無出路,蛤散無法繼續發揮作用。因此,改用五苓散來宣陽逐水,這是治療逆證的順序。
6.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茯苓(160公克),桂枝(120公克,去皮),白朮(80公克),甘草(80公克,經過炙烤處理)
此方主治太陰濕困。而膀胱之氣。不行。經云。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此湯主之。按心下逆滿。乃伏飲搏膈。至於氣衝頭眩。則寒邪上湧。助飲為逆。飲本陰邪。故脈見沉緊。脈沉不宜發汗。誤汗則陽益不支。而身為振搖。故以桂枝茯苓。
扶陽化飲。而加白朮甘草。伸太陰之權。以理脾而勝濕。脾乃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膀胱之氣始化也。
白話文:
此方主要用來治療太陰濕困、膀胱的功能不好。經典上說:心下逆滿、氣上衝胸、一站起來就會頭暈、脈沉而緊。如果發汗了,則動經身就開始發抖。這就是此湯的主要作用。
心下逆滿,就是伏飲搏膈。至於氣衝頭眩,就是寒邪上湧,助力伏飲而致逆。伏飲本質就是陰邪,所以脈象表現為沉而緊。脈沉不宜發汗,如果誤用發汗,那麼人體的陽氣就會更虛弱,而出現身為振搖的現象。
所以用桂枝茯苓來治療。
再按金匱用此方以治痰飲。其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蓋治痰飲大法。當以溫藥和之。溫則脾陽易於健運。而陰寒自化。白朮茯苓雖能理脾而勝濕。必合桂枝化太陽之氣以伐腎邪。而通水道。方能取效。
白話文:
金匱要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痰飲。其中之一說到,心臟下方有痰飲,胸腔與肋骨間充滿支撐感,眼睛眩暈,這時可以服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另外還說,氣息短促,有輕微的飲水狀,應該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也可以做為治療。總體來說,治療痰飲的基本方針是使用溫和藥物來調和。溫和的藥性可以使脾陽容易運作,陰寒自然會消散。白朮和茯苓雖能調理脾胃,去除濕氣,但必須加入桂枝以化解太陽之氣,伐除腎邪,通利水道,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