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中集 (2)
中集 (2)
1. 發熱
少陽之脈浮弦。若脈沉而不浮,三陰證中亦互見發熱證。其發熱同,而所以致熱之因不同,不得以發熱為邪在表,概從太陽發表例施治。
陽明發熱,與太陽異者。經云:「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蓋始則惡寒發熱,今惡寒自罷,雖汗出而熱仍不解者,即轉屬陽明之候。當此時,無論風寒暑濕,所感不同,而同歸火化。陽明病,仲景有發汗之禁,而治法宜分經府。其熱雖甚而尚在於經者,
宜以甘寒直撤其熱。如經云:「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其邪已入腑而猶汗出發熱者,如經云:「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又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是也。」
少陽發熱。仲景亦申發汗之禁。少陽病本主往來寒熱,而亦有發熱屬少陽者,必兼脅下滿心煩喜嘔諸證,且其脈必弦。故經云:「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又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蓋脅痛嘔渴,已明見少陽之半里證。雖發熱表證未除,不得從太陽發表之例,而當以大小柴胡湯,半表半裡治之也。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蓋弦為少陽之定脈,細則邪不在表。仲景恐人以頭痛發熱,誤為太陽證,故明指之曰:「此屬少陽。」而又申言之曰:「少陽不可發汗。」其所以辨其發熱之屬少陽者,前二條以證辨,此一條以脈辨也。
太陰發熱者,其脈不浮而沉,而更兼吐利腹痛諸證。經云:「病發熱惡寒頭痛身疼吐下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吐利本太陰病,利止復熱者,陰病轉陽也。既已轉陽,其脈當浮。故又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吐下之後,津液已傷,復又往往口渴發熱。故又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此與陽經之發熱,治各不同也。
少陰病發熱,最易與太陽牽混。故仲景於大青龍證,必辨其無少陰證者,方取大發其汗。而又申言之曰:「少陰病,脈沉細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又曰:「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則少陰之不可發汗明矣。陰病必當轉陽。故曰:「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蓋太陽寒水之氣,與少陰君火,相濟為用。此之吐利,少陰為寒所抑,茲得陽熱之氣,而其氣還返於太陽,故反發熱不死也。然何以辨其為少陰之發熱也?經云:「少陰之為病,脈沉細,但欲寐也。」沉細為少陰之定脈,但欲寐為少陰之定證。且太陰病吐利,手足自溫,此則手足逆冷。
白話文:
少陽的脈象是浮而弦。如果脈象是沉而不是浮,屬於三陰證的情況,也會出現發熱的症狀。這些發熱症狀雖然相同,但導致發熱的原因卻不同,不能因為發熱就認為是邪氣在表,一概按照太陽表證的治療方法來處理。
陽明發熱和太陽發熱不同,經書上說:「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回答是:「身體發熱、自己會出汗、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意思是說,一開始可能會有怕冷發熱的症狀,但現在怕冷的感覺已經消失,雖然出汗但熱度仍然不退,這就屬於陽明病的徵兆。此時,無論是感受風寒、暑濕等不同的外邪,都會導致體內化為火熱。對於陽明病,張仲景有發汗的禁忌,而治療方法應該分經絡和臟腑。如果熱度雖然很高,但還在經絡,應該用甘寒的藥物直接清除熱邪。就像經書上說的:「傷寒病,如果吐過或瀉過之後,七八天還沒有好,熱邪結在體內,表裡都有熱,時常怕風、口渴嚴重、舌頭乾燥而煩躁、想要喝很多水,這時就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臟腑,但仍然出汗發熱,就像經書上說的:「太陽病三天,發汗之後沒有好,持續發熱,這是屬於胃的問題,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經書又說:「陽明病發熱而且出汗很多,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時就應該用大承氣湯。
少陽發熱,張仲景也強調不可發汗。少陽病原本主要表現為時冷時熱,但也有發熱屬於少陽病的情況。這種情況一定會伴隨脅肋下脹滿、心中煩躁、想嘔吐等症狀,而且脈象一定是弦脈。所以經書說:「傷寒病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脅肋下脹滿、手腳溫熱而且口渴,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經書又說:「傷寒發熱、出汗沒有好、心下痞硬、嘔吐而且腹瀉,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治療。」這些症狀如脅痛、嘔吐、口渴,已經明顯是少陽的半表半裡證,即使發熱的表證還沒有解除,也不能按照太陽表證的治療方法,而應該用大柴胡湯或小柴胡湯來半表半裡的治療。還有說:「傷寒病,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說胡話,這是因為病邪傳入胃。如果胃氣調和就會好,胃氣不調和就會煩躁而心悸。」弦脈是少陽的特有脈象,而細脈則表示邪氣不在表。張仲景是擔心人們把頭痛發熱誤認為是太陽病,所以明確指出這是少陽病,並且強調少陽病不可以發汗。之所以辨別發熱屬於少陽病,前兩條是根據症狀來辨別,而這條是根據脈象來辨別。
太陰發熱,脈象不浮而是沉,並且還會伴隨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經書說:「生病時,發熱、怕冷、頭痛、身體疼痛、嘔吐、腹瀉,這是屬於什麼病?」回答說:「這叫做霍亂。霍亂的症狀就是嘔吐和腹瀉,而且腹瀉停止後又會發熱。」嘔吐腹瀉原本是太陰病的症狀,腹瀉停止後又發熱,這是因為陰病轉為陽病。既然已經轉為陽病,脈象應該是浮的。所以經書又說:「太陰病脈浮可以發汗,應該用桂枝湯。」嘔吐腹瀉之後,體內津液已經受損,常常會出現口渴發熱的情況。所以經書又說:「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口渴想要喝水,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怕冷不想喝水,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這和陽經發熱的治療方法是不同的。
少陰病發熱,最容易和太陽病混淆,所以張仲景在論述大青龍湯證時,一定會先辨別是否沒有少陰病的症狀,然後才可以使用大發汗的方法。並且又強調說:「少陰病,脈象沉細而數,病邪在裡,不可以發汗。」又說:「少陰病,脈象微弱,不可以發汗,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由此可知,少陰病是不可以發汗的。陰病必定會轉為陽病,所以說:「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就表示病人不會死亡。」太陽的寒水之氣和少陰的君火互相協調作用。這種嘔吐腹瀉,是少陰被寒氣所抑制,現在得到陽熱之氣,使陽氣回到太陽,所以反而發熱而不會死亡。那麼,要如何辨別發熱屬於少陰病呢?經書說:「少陰病的症狀,脈象沉細、只想睡覺。」沉細是少陰病特有的脈象,只想睡覺是少陰病特有的症狀。而且太陰病嘔吐腹瀉時,手腳是溫熱的,而少陰病手腳是冰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