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中集 (1)

回本書目錄

中集 (1)

1. 中集

2. 發熱

凡發熱,必察其表裡有無兼證,而後可窮其致熱之因。其但發熱而表裡別無兼證者,此內傷發熱,不在此例。所謂兼證者:以外兼頭痛、惡寒、身疼、腰痛等證,此邪在表者也;內兼煩渴、胸腹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證,此邪在裡者也。發熱特其見端耳,必互勘明確,辨證方的。

凡發熱必責重太陽者,以太陽屬表,統司營衛,而為諸陽之主氣。經云:「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外邪之傷人,多由於衛之不固,故論外感病,必自太陽起。然太陽雖主表,而其根起於至陰,此實表裡上下,互相呼應。故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以及三陰,皆互見發熱證詳列於後。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不即發熱也。其惡寒,正發熱之機也。論中所稱為太陽病者,即指此脈此證而言;他經皆仿此。

太陽中風,發熱有汗,其脈浮緩。風則傷衛,宜桂枝以解肌。太陽傷寒,發熱無汗,其脈浮緊。寒則傷營,宜麻黃以發汗。然桂枝證,全在歠熱稀粥以助藥力,取其漐漐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至麻黃證,始取大發其汗。此麻黃、桂枝分治風寒,截然二法,不能混同施治。其或風寒兩傷。

營衛同病。經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蓋中風脈宜浮緩,而反見浮緊之脈;傷寒脈宜浮緊,而反見浮緩之脈,即易桂枝、麻黃之成法,而主用大青龍湯大發其汗。

此仲景治風寒之法,成方具在。而或謂仲景之法,詳於風寒,略於溫熱,此大不然。仲景於風寒之外,特揭明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其辨證最要之訣。所以與風寒異者,全在「渴不惡寒」四字。風寒發熱,必兼惡寒;今不惡寒,此宜辨者也。風寒發熱,口全不渴,必待傳變之後,口始作渴;今病初起即渴,此又宜辨者也。又有所謂濕溫者。經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又云:「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此仲景但言濕不言溫也。而以論中所列種種濕證,加以發熱而渴不惡寒,則濕溫之情狀,自可比類而得。

至於熱病,仲景明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此與溫病同一口渴,而暍病惡寒,溫病不惡寒,又自有別。仲景處以人參白虎湯,則不惟有其法,而並有其方矣。此太陽病初起發熱辨證之大法,乃傷寒切實下手工夫。

有謂翕翕發熱者,但表不里也。有謂蒸蒸發熱者,自里而表也。太陽主表,其發熱必兼頭項強痛、身疼痛等證。此皆太陽之部署,純乎表者也。至陽明發熱,則兼有煩滿、口渴等證;少陽發熱,則兼有胸脅滿痛、口苦、喜嘔等證。而其脈皆主浮。太陽之脈,或浮緩、或浮緊;陽明之脈浮大。

白話文:

發熱

所有發熱的病人,都必須仔細觀察是否有表證或裡證,才能找出致熱的原因。如果只是單純發熱,沒有其他伴隨的症狀,這是內傷發熱,不在此例。所謂伴隨的症狀,例如:外感兼有頭痛、惡寒、身痛、腰痛等,這是邪氣在表面的表現;內傷兼有煩躁、口渴、胸腹疼痛、大便秘結或腹瀉等,這是邪氣在裡面的表現。發熱只是表面現象,必須仔細辨別,才能準確診斷並施以正確的治療方法。

所有發熱都必須先考慮是否屬於太陽病,因為太陽經脈主管人體外表的衛氣,是所有陽經之首。經書記載:「陽氣衛護體表,以保持肌體的固密。」外邪侵犯人體,大多是因為衛氣不足,所以論述外感疾病,都必須從太陽經開始。但太陽經雖然主管體表,它的根本卻在於至陰之處,實際上表裡上下是互相呼應的。所以從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到三陰經,都會出現發熱的症狀,這些症狀會在後面詳細列出。

太陽經病症的表現是脈象浮大,頭頸部僵硬疼痛且惡寒,不一定馬上發熱。惡寒正是發熱的先兆。書中所說的太陽病,就是指這種脈象和症狀。其他經脈的診斷方法也以此類推。

太陽經中風,發熱且有汗,脈象浮緩。風邪傷及衛氣,應該使用桂枝湯來解表。太陽經傷寒,發熱無汗,脈象浮緊。寒邪傷及營氣,應該使用麻黃湯來發汗。但是,服用桂枝湯的病人,需要喝熱稀粥來增強藥效,讓病人微微出汗就好,不能像流水一樣大量出汗。而服用麻黃湯的病人,則需要大量出汗。這是桂枝湯和麻黃湯治療風寒的不同方法,不能混淆使用。如果同時受到風寒之邪侵襲,

營衛同時受病,經書記載:太陽經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應該服用大青龍湯。又記載:傷寒脈象浮緩,身體不痛,只是沉重,時好時壞,沒有少陰經的症狀,也應該服用大青龍湯發汗。因為中風的脈象應該浮緩,卻出現浮緊的脈象;傷寒的脈象應該浮緊,卻出現浮緩的脈象,就要改變桂枝湯、麻黃湯的常用方法,改用大青龍湯大量發汗。

這是仲景治療風寒的方法,處方已經明確記載。有些人認為仲景的醫術,詳於風寒,略於溫熱,這是錯誤的。除了風寒之外,仲景特別指出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但不惡寒者為溫病,這是辨證最關鍵的地方。它與風寒的不同點,就在於「渴不惡寒」四個字。風寒發熱,一定會伴隨惡寒;現在不惡寒,這是需要區分的。風寒發熱,一開始不會口渴,要等到病情變化之後,

才會口渴。現在疾病剛開始就口渴,這也是需要區分的。還有一種叫做濕溫病,經書記載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面色像被熏黃一樣。又記載: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這叫做濕痹。仲景只是提到濕邪,沒有提到溫邪,但是根據書中列舉的各種濕邪症狀,再加上發熱和口渴但不惡寒,濕溫的症狀就可以類比得到。

至於熱病,仲景明確指出太陽經中熱,是中暑。病人會出汗、惡寒、身熱且口渴。這與溫病一樣都口渴,但是中暑會惡寒,溫病不惡寒,這又有區別。仲景使用人參白虎湯治療,不僅有治療方法,還有處方。這是太陽病初期發熱辨證的大法,是傷寒論中實實在在的經驗總結。

有些人發熱時感覺忽冷忽熱,只是表證,沒有裡證。有些人發熱時感覺渾身發熱,這是裡證而後波及到表證。太陽經主管體表,它的發熱一定會伴隨頭頸部僵硬疼痛、全身疼痛等症狀,這些都是太陽經的症狀,純粹是表證。陽明經發熱,則會伴隨腹部飽滿、口渴等症狀;少陽經發熱,則會伴隨胸脅部脹滿疼痛、口苦、想嘔吐等症狀,而他們的脈象都主要是浮脈。太陽經的脈象,可能是浮緩,也可能是浮緊;陽明經的脈象是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