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上集 (22)

回本書目錄

上集 (22)

1. 厥陰問答二

問曰:厥之寒熱,何以別之?

答曰:仲景言諸四逆厥者,不可下;虛家亦然。又曰:「厥陰下之。」其語似涉兩歧,然要認明病之來路。彼因四逆而厥,故不可下;此因發熱而厥,故應下之。此中消息,言下本自躍然。

再推厥深熱深之義,溫熱病一二日或五六日,沉昏譫妄,手足厥逆,是熱邪入膻之候。膻中屬手厥陰,是亦厥陰證也。仲景雖未明言,而厥深熱深一語,已包括無遺矣!誰謂溫熱之法,不可向仲景推尋哉?

白話文:

厥陰問答二

問:厥證的寒熱如何區分?

答:張仲景說,所有因四逆導致的厥證都不能用下法治療,虛弱的人也是如此。又說,厥陰證可以下法治療,這似乎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但關鍵是要弄清楚疾病的病因。如果因為四逆而導致厥證,就不能用下法;如果因為發熱而導致厥證,就應該用下法。這其中的道理,其實是很清楚的。再推敲「厥深熱深」的含義,溫熱病發病一兩天或五六天,病人神志昏沉、胡言亂語、手腳厥冷,這是熱邪侵入膻中(胸部)的表現,而膻中屬於手厥陰經,這也是厥陰證。雖然張仲景沒有明說,但「厥深熱深」一句話,已經包含了所有情況。怎麼能說溫熱病的治療方法,不能從張仲景的著作中推導呢?

2. 統論六經

仲景六經之法,一經有一經之證,先要分看。分看宜在有字句處精研,而或此經雜彼經之症,又要合看。合看全在無字句處善悟,而尤要在於辨似:有陽中之陰,有陰中之陽,有陽中之陽,有陰中之陰,有陽證似陰,有陰證似陽,有陽證轉陰,有陰證轉陽,有陽證雜陰,有陰證雜陽。

有陰陽錯雜,非細心體認,惡能窺其萬一!今人輒畏仲景書難讀,而從事於後世之方書,是猶涉海問津。從仲景傷寒入手,始覺甚難,久之則其易焉者至矣;從後世方書入手,始覺甚易,久之則其難焉者至矣。

總之,凡病不外此六經,能解仲景六經辨證之法,可以識傷寒;即推此六經辨證之法,可以識萬病。傷寒既瞭然無遺,於雜證乎何有?此一以貫之之道也。故曰:萬病莫逃乎傷寒。

白話文:

統論六經

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法,每一經都有其獨特的證候。一開始要先區分每一經的證候,尤其要仔細研讀那些有明確文字描述的部分。但有時會出現一經兼雜其他經症候的狀況,這就需要綜合考慮,而關鍵在於領悟那些文字描述不那麼明確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辨別相似之症,例如:陽證中夾雜陰證、陰證中夾雜陽證、純陽證、純陰證、陽證表現得像陰證、陰證表現得像陽證、陽證轉變為陰證、陰證轉變為陽證、陽證夾雜陰證、陰證夾雜陽證等等。

陰陽錯綜複雜,如果不仔細體會,很難窺探其萬分之一。現在很多人害怕讀張仲景的書,而跑去讀後世醫家的方書,這就好比航海問路卻不從正確的航道出發。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入手,一開始會覺得非常困難,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它其實很容易理解;反之,從後世醫家的方書入手,一開始覺得很容易,時間久了卻會發現它很難掌握。

總而言之,所有疾病都逃不出這六經的範疇。如果能理解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方法,就能掌握傷寒的診斷與治療;同樣,運用六經辨證方法,也能診斷治療各種疾病。只要徹底掌握傷寒的辨證,其他雜症又何足懼哉?這就是貫穿所有疾病診斷治療的根本方法。所以說,萬病都逃不出傷寒的辨證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