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中集 (9)
中集 (9)
1. 咳
咳之一證。在尋常感冒。由風邪襲於皮毛。內合於肺。其證但鼻塞聲重而不發熱。人多目為傷風輕症。而忽視之。不以為意。然致咳之因。已有寒熱內外之不同矣。若發熱而咳。其病亦有傳變。正不以咳為肺疾。概從肺經論治也。
白話文:
咳嗽:
當感冒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是由於風邪侵襲皮毛,內部與肺部相結合。它的症狀僅有鼻塞、聲音沉重,卻不發燒。大多數人把它當成輕微的感冒而忽視它,不把它當回事。然而造成咳嗽的原因,已經有寒熱、內外之分的不同。如果發燒而咳嗽,它的病也有傳變。不能以咳嗽為肺病,一律從肺經來治療。
太陽病表證不解與寒飲相合。因而致咳者。經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者。小青龍湯主之。蓋內外合寒。非溫不解。方用麻黃桂枝。所以去外寒也。半夏乾薑。所以去內寒也。而佐以芍藥五味以收肺氣之逆。此純溫之劑也。至於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
白話文:
太陽病表證沒有完全解除,又遇上寒飲,所以引起咳嗽。經典上說:「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的人,應該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因為內外共同感受寒邪,如果不溫暖身體,就無法解除症狀。方中使用麻黃和桂枝,是為了祛除外在的寒氣;半夏和乾薑,是為了祛除內在的寒氣;而芍藥和五味子,是為了收斂肺氣的逆亂。這種藥方是純溫的,可以溫暖身體、化解寒飲,止咳平喘。如果肺部脹滿,咳嗽、氣往上衝,心煩、氣喘,就應該用小青龍湯合五苓散來治療。
脈浮者。即用本方加石膏。蓋其肺氣已熱。而中挾寒飲。上凌及肺。故不廢麻桂之辛溫。而加石膏以降肺金清肅之氣。使水從下趨。此熱因寒用。又非純溫所宜矣。若陽明熱甚。火來乘金。因熱致咳者。不但誤與麻桂。變證不小。即半夏之辛溫亦所不宜。當遵仲景法以栝蔞根易半夏。
而欲折陽明之熱。舍石膏又誰與歸。
白話文:
浮脈的患者,在原方中加上石膏,因為他已經是肺熱挾寒飲,寒飲上犯肺,所以不能去掉麻桂的辛溫,加石膏可以使肺金清肅,水氣從下而行。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寒涼,而不是純粹的溫藥。如果陽明熱症很嚴重,火熱侵犯金氣,導致咳嗽,不但不能用麻桂,而且也應去掉半夏,用栝蔞根本來代替,會降低風險。
其有自表入里。轉屬少陽者。經云。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咳者。小柴胡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主之。蓋小柴胡湯之用半夏。乃逐飲之聖藥。又有柴胡黃芩以和在表之邪。復用乾薑五味以收肺氣之逆。且有黃芩而乾薑不嫌於過溫。
白話文:
如果有症狀表現為進入裡面,轉屬於少陽的情況。經典中說,傷寒和中風的病人會出現寒熱交替,胸部和兩側感到滿悶,無心飲食,內心煩躁,會想嘔吐或咳嗽。這時候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增加乾薑和五味子來治療。因為小柴胡湯中的半夏,是驅除積飲的好藥。此外,柴胡和黃芩是用來化解在表面的邪氣,並且加上乾薑和五味子來調和肺氣的逆上。再者,黃芩和乾薑的搭配不怕溫度過高。
有半夏而五味亦不嫌於過斂也。少陰為水臟。全賴君火以化氣。故與太陽相表裡。其有陽邪陷入陰中而咳者。如經云。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乾薑五味子湯主之。蓋陽陷入陰。其人四逆。用柴胡以啟其生陽。乾薑五味化飲平逆。此乃和劑而非溫劑也。若少陰君火自病者。
白話文:
即使有半夏,但五味子也不會嫌味太濃。少陰是水臟,完全依賴君火來化氣,所以與太陽相表裡。如果陽邪侵入陰中而咳嗽,如同經文所說,少陰病四逆,有的人會咳嗽,用四逆散加上乾薑五味子湯來治療。因為陽陷入陰,人的四肢逆冷,用柴胡來啟動生陽,乾薑五味化解飲邪,平息逆氣。這是和劑而不是溫劑。如果少陰君火本身有病,就要另有治療方法了。
如經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此已從陽熱化氣。其下利乃陽熱下利。以豬苓湯分調水道。則煩渴平而咳利均止矣。凡此皆不宜純溫之證。其宜急溫者。則如經云。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者。
白話文:
《傷寒論》中說:「少陰病下痢六七天,咳嗽兼嘔吐口渴,煩躁睡不著,這時可用豬苓湯治療。這是因為陽熱化為濕氣,引起的陽熱下瀉。用豬苓湯來調和水液運行,則煩渴就會平息,咳嗽和下痢也會一起停止。凡是這種情況,都不宜單純溫補治療。」那些適合立即溫補的,比如《傷寒論》中所說的:「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由下痢引起的。這是因為有水氣。這樣的人有時還會咳嗽。」
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主之。此則少陽本藏虛寒之病。陽衰陰盛。當急溫而無疑矣。
白話文:
使用真武湯加上五味子、細辛和乾薑治療。這是少陽本藏虛寒的疾病。陽氣衰弱,陰氣旺盛。應當立即溫補,毫不猶豫。
2. 衄血
衄血者。邪熱在表也。邪在於表。宜以汗解。不得汗因致衄。經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主之。此非麻黃湯之治衄也。謂宜麻黃而不依法以麻黃湯發汗。乃作衄也。又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
白話文:
鼻子出血的人,是邪熱留在體表的症狀。邪氣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如果沒有按照這種方法及時發汗而造成的鼻子出血,經典中說:傷寒脈搏浮緊,沒有按照這種方法及時發汗而造成的鼻子出血,麻黃可以治療。這並不是麻黃湯治療鼻子出血的方法,而是說應該用麻黃,但不按照麻黃湯的方法發汗,就會出現鼻子出血。另外,傷寒六七天不大便,頭痛有熱的,給予承氣湯治療。病人小便清澈的,知道邪氣不在體內而在體表,應該發汗來治療。
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此又非桂枝湯之治衄也。謂宜桂枝而不依法以桂枝湯發汗。乃成衄也。衄與汗同義。而衄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是衄解之後。無再發汗之理。蓋風寒在表。先犯太陽。從陽化熱。逼血妄行。故經曰。陽盛則欲衄。又曰。
白話文:
如果頭痛的人,必定會出現鼻出血的症狀,宜使用桂枝來治療。這並不是桂枝湯用來治療鼻出血的方法。意思是,宜使用桂枝,但不依照桂枝湯的方子來發汗,反而會造成鼻出血。鼻出血和汗液的流出,在理論上是相同意義的。但是,患有鼻出血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額頭上陷脈緊繃,無法正視而只能瞇著眼睛,甚至無法入睡。這是因為鼻出血已經解除之後,沒有再發汗的道理。因為風寒在皮表時,首先侵犯太陽經,從陽化為熱,迫使血液妄行,所以經書上說,陽氣盛就會想鼻出血,又說。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自衄者愈。是在經之邪。隨衄而解。則知衄正邪解之候也。至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陽明熱甚則口燥。而熱尚在於經。未入於裡。故但欲漱水不咽以此為欲衄之兆。亦以熱在表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脈象浮而且緊,如果發熱的人自己流鼻血後,病情就會好轉。這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隨著流鼻血而解除。由此可知,流鼻血是正氣邪氣相爭解開的徵兆。至於陽明病,患者感到口乾,只想要漱口卻不想吞嚥,這必然是流鼻血的徵兆。陽明熱盛則口乾,但熱還停留在經絡中,沒有深入到體內,所以患者只想要漱口而不想吞嚥。這也是因為邪熱在體表的緣故。
太陽病當汗不汗。轉從衄解。其不當汗而妄汗者。莫如誤發少陰汗。擾動陰血。為變滋烈。經云。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則又不得責其為表熱矣。二者。一則誤於當汗不汗。其變小。一則誤於不當汗而汗。其變大。用藥者可不慎歟。
白話文:
太陽病本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症狀轉成從鼻出血來解除。本不應該發汗而卻錯發出汗的人。沒有比誤發少陰汗更嚴重的了。擾動陰血,使病情變化劇烈。經書上說,少陰病只有四肢厥冷沒有汗,卻強行使它發汗。必定會擾動血液。不知道從哪個途徑發出。有的從口鼻,有的從眼睛發出。這種情況叫做下厥上竭,很難治好。就不能再責怪它是表熱了。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錯在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病情變化較小。另一種是錯在不應該發汗卻發汗了,病情變化較大。用藥的人難道可以不謹慎嗎?
3. 鼻鳴
(附鼻如煙煤,鼻如扇張)
白話文:
(鼻子周圍黑如煤灰,鼻子張開像扇子)
太陽中風。鼻鳴乾嘔。鼻鳴者。風邪干肺也。肺主皮毛。風邪襲於皮毛之間。未經深入。故但取輕揚之劑。解散其皮毛之邪。則鼻鳴自已矣。若挾熱者。則鼻鳴而干。宜兼清肺胃之熱。然此猶淺焉者也。至邪熱爍肺。則鼻如煙煤。是肺氣將絕。亟與大劑甘寒。生津瀉熱。猶恐不及矣。
白話文:
太陽中風。出現鼻子作響和乾嘔的症狀。鼻子作響是因為風邪侵襲肺部,肺部主皮毛,風邪侵襲到皮毛之間,還沒深入,所以只要用輕微發散的藥物,就能驅散皮毛之間的風邪,鼻子作響的症狀就會消失。如果還有發熱的症狀,則鼻子作響而且發熱,應該同時清除肺和胃部的熱氣。不過這還算淺的症狀,如果風邪熱氣嚴重侵襲肺部,那麼鼻子會像煙煤一樣黑,這是肺氣將要斷絕的徵兆。必須趕緊用大量甘寒的藥物,生津液、清熱氣。恐怕都來不及了。
更有鼻孔扇張者。或由痰鬱。或由熱鬱。其病亦尚淺而可治。倘因虛竭。鼻中之氣出入皆微。或出多入少。亦屬敗證。百難救一。
白話文:
還有鼻孔張開的人。可能有的是痰氣鬱積。有的可能熱氣鬱積。他們的疾病尚屬輕微,容易治癒。如果是因為虛弱所致。鼻子中出入的氣都很微弱。也許呼出的氣多,吸入的氣少。這也屬於症狀嚴重的情況。通常是難以挽回的。
4. 耳聾
耳聾屬少陽證。少陽當半里半表。邪入少陽。挾痰上升。清竅為蒙。治當清解少陽。則耳聾自罷。又有發汗太過。因虛而致耳聾者。經云。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又曰。病人兩耳無所聞者。以虛故也。
白話文:
耳聾屬於少陽證的病症。少陽的病症一半屬於裡證,一半屬於表證。邪氣侵襲了少陽之位,挾帶著痰液上升,清竅被矇蔽。治療上應該清解少陽之邪氣,那麼耳聾的症狀自然會消失。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發汗過多,導致身體虛弱而引起的耳聾。經書上說,在沒有把脈之前,如果病人雙手交叉放在胸口,醫生就讓病人試著咳嗽,如果病人咳嗽不出來,那麼這個病人一定是兩耳失聰,什麼都聽不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反覆發汗導致身體虛弱所造成的。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兩耳什麼都聽不見,這是由於身體虛弱所造成的。
既責其為虛。不但不宜再發其汗。而且不宜妄下。惟有以輕清之劑。通調表里。使邪氣漸退。粥食漸加。正氣漸復。自然而愈。不能強治。
白話文:
既然斷定他(體質)偏虛,不僅不宜再發其汗,而且不可輕易用瀉法。只能用輕清的藥劑,使表裏順暢,使邪氣逐漸退去,讓粥食逐漸增加,使正氣逐漸恢復,自然而然就會痊癒。不能勉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