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8)

回本書目錄

中集 (8)

1. 身痛

身痛亦太陽表證。欲發其表。宜以汗解。然陰陽表裡。互有出入。在權其輕重而善治之。不能執一也。

白話文:

身體疼痛也是太陽表證的表現。想要治療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但是陰陽表裡之間,會相互影響,有所變化。在治療時要權衡病情的輕重,靈活地進行治療,不能死板地遵循一種方法。

其宜汗解者。如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又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以大青龍湯發之。此發汗之正法也。至於太陽之邪。連及少陽。則如經云。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

白話文:

需要發汗解肌的。就像經書中所說,太陽病,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畏寒無汗且喘促,用麻黃湯治療。又說,太陽中風,脈搏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不出汗且煩躁,用大青龍湯發汗。這些都是發汗的正確方法。至於太陽之邪,傳及少陽,就會像經書中所說,傷寒六七天,發熱,微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

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此專用少陽和解之法。而兼桂枝以和太陽之表。則又不純用汗法矣。而脈必以浮為斷。若脈沉者即不得治表。如經云。病發熱頭疼。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又云。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主之。

白話文:

稍微嘔吐,心下痞悶,外證沒有袪除的,使用柴胡桂枝湯治療。柴胡桂枝湯專用少陽經和解法,兼用桂枝和解太陽表證。就不是單純用發汗法了。脈搏一定要以浮脈為診斷依據。如果脈搏沉沒,就不能治療表證。就像經典所說:

  1. 病人發熱頭痛,脈搏反而沉沒,若不痊癒,身體疼痛,應該急救裡證,適宜使用四逆湯。

  2. 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搏沉緩,使用桂枝、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治療。

又云。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其間治法天淵。在相其緩急。以分別先後。如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仲景論中本身昭晰。不得以身痛屬表證。

概與發表。致召亡陽之變也。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說法,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搏沉細的人。應該服用附子湯為主。其間的治療方法差別很大。在於辨別其緩急。以分別先後。比如傷寒醫治後下痢。繼續腹瀉不停。大便清稀不止。身體疼痛的人。應該緊急搶救內臟。之後身體疼痛。大便自然調解的人。應該緊急搶救表證。搶救內臟宜用四逆湯。搶救表證宜用桂枝。仲景的理論中本身闡述得很清楚。不能把身體疼痛歸屬為表證。

身痛同為表證。然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此邪著於裡。外舍於肌肉之間。要當溫經。使自作汗而解。無徑行發表之理。如經云。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又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

白話文:

身體疼痛都是表證。但是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都會疼痛。這種邪氣停留在體內,散佈在肌肉之間。應該溫暖經絡,使人自動出汗來解除病痛。沒有直接發表的方法。如《傷寒論》中說:風濕相搏,身體疼痛煩悶,不能轉身側臥,不嘔吐,不口渴,脈浮虛而澀的,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又說:風濕相搏,骨節疼痛煩躁,抽搐疼痛,不能彎曲伸展。靠近時疼痛加劇,出汗氣短。

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二者。當溫經則其汗自透。若大發其汗。病反不除。不嘔不渴。方可溫經。由此推之。則嘔而且渴。又屬濕熱壅滯。汗法尤忌矣。故仲景又曰。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要之濕淫與熱淫。皆能使身疼痛。雖宜得汗而解。

而汗法不可一例施也。

白話文:

怕冷不想脫掉衣服,或者身體輕微浮腫。可服用甘草附子湯治療。這兩種藥材,只要溫暖經絡,汗水就會自然滲出。如果大量發汗,病情反而難以解除。如果沒有嘔吐、口渴,就可以溫暖經絡。從這裡推論,如果嘔吐而且口渴,又屬於濕熱鬱積,使用發汗法則尤其要忌諱。所以仲景又說:太陽中暑的人,發熱怕冷,身體沉重且疼痛。歸根究柢,濕邪和熱邪都能導致身體疼痛。雖然應該通過發汗來解除,

霍亂下利。本屬陰病。陰病轉陽。往往見身疼痛之證。治宜先溫其里。乃攻其表。如理中四逆輩是也。至吐利止而身痛不休。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此在仲景論中。有法有方。可以遵循。其有寒盡化熱。轉成陽明燥渴證者。則又當別論矣。

白話文:

霍亂向下拉稀,本是屬於陰寒性質的疾病。陰寒性質的疾病轉化為陽熱性質,常常會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先溫暖患者的內臟,然後再攻治患者的外感邪氣。像理中湯、四逆湯這類藥方就是這樣使用的。到了嘔吐、拉稀停止,但身體疼痛還沒有停止的時候,就應該從外部著手,緩和並且和解患者的病情。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這在仲景的醫論中,有方法有方劑,可以遵循。如果患者的寒症完全化成了熱症,轉變成陽明燥渴症的,那就需要另當別論了。

凡用汗法。宜相其人之津液。經云。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又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凡用汗法者其慎諸。

白話文:

凡是用發汗法,應考慮病人的體液狀況。《黃帝內經》上說,脈象浮而緊的人,法當身疼痛,應該用汗法來治療。假若尺脈遲緩的人,不可發汗。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榮氣不足,血液減少的緣故。另外瘡家雖然身疼痛,也不可發汗。發汗後就會痙攣。凡是用汗法的人,這一點一定要謹慎。

有身疼痛而兼體重者。有但體重而身不疼者。有身疼痛而體不重者。如傷寒脈浮緊。一身盡疼痛。必惡寒體重嘔逆。又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此均當大發其汗也。至少陰病。四肢沉重。其脈則沉而不浮矣。他如風溫為病。自汗出。身重多眠。三陽合病。

白話文:

  1. 有些人身體疼痛並伴有體重增加。

  2. 有些人只有體重增加而沒有身體疼痛。

  3. 有些人身體疼痛而沒有體重增加。

  4. 例如傷寒患者脈搏浮緊,全身疼痛,一定會怕冷、體重增加、噁心嘔吐。

  5. 又如傷寒患者脈搏浮緩,身體不痛但很重,有時會變輕。沒有少陰證的症狀。這些情況都應該大量發汗。

  6. 至於少陰病,四肢沉重,脈搏沉而不浮。

  7. 此外,像是風溫這種疾病,患者會自汗,身體沉重,嗜睡。這是三陽合病。

腹滿身重。難以轉側。與夫太陽中暍者身重而疼痛。皆申發汗之禁。總之體重亦有宜汗不宜汗之辨。可與身痛參看。

白話文:

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以及太陽中暑的人,也會有身體沉重疼痛的症狀。這些情況下都不能發汗。總之,是否適合發汗,要根據身體的狀況來判斷。可以參照「身體疼痛」的條目。

腰痛一證。其由頭疼身痛而牽連及之者。同屬太陽表證。表解則痛自已矣。兼濕者當察其兼證。分別寒濕與濕熱。依法施治。但太陽病與少陰相為表裡。腰痛又須防腎虛之候。不可不察。

白話文:

腰痛這一證狀,是由於頭痛、全身疼痛而牽連到腰部引起的,都屬於太陽表證。只要表證解除,腰痛自然就會消失。如果有濕邪兼雜的,要觀察其兼證,分別是寒濕還是濕熱,依照法則進行治療。不過,太陽病與少陰病是表裡關係,腰痛還須防止腎虛的情形,不可不加以觀察。

四肢痙痛者。同屬太陽經脈之郁。與身痛參看。痛在周身者。邪之分布也。痛在一處者。邪之專注也。專注之邪。其血脈必別有凝泣之處。須於解表藥加一二引經藥。方驗其風寒暑濕之辨。尤必察其兼證。分別施治。庶無差忒。

白話文:

四肢痙攣疼痛的人。都屬於太陽經脈受阻不通。可以參照全身疼痛的處理方法。疼痛在全身的,是邪氣分佈的結果。疼痛在一處的,是邪氣專注的結果。專注的邪氣,其血脈一定有另外凝結不通的地方。需要在解表藥中加入一兩種引經藥。才能辨別出是風寒暑濕哪一種邪氣。尤其必須觀察其兼有的證狀。分別施以治療。這樣纔不會有差錯。

2. 頭眩

(附目眩,搖頭)

頭痛屬太陽證。其有頭不痛而但苦眩旋者。則得之陽明者居多。凡病初起即苦頭眩者。有風有熱有痰。如經云。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陽明病以能食為中風。是因風而頭眩者也。又云。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

白話文:

頭痛屬於太陽經的證候。但也有的人頭痛的情況不是痛,而只是頭暈目眩,這種情況多半是由陽明經引起的。所有疾病剛開始發作時,就感到頭暈目眩的,通常是由風、熱、痰造成的。如同經書上所說的,陽明病症只有頭暈目眩,沒有怕冷的症狀。所以病人可以進食,但是會咳嗽。而病人必定也有喉嚨痛的症狀。陽明病症的病人能進食,但仍然是中風的徵兆,是因為風邪而引起的頭暈目眩。經書上還提到,陽明病症的脈搏遲緩,吃飽很困難,吃飽了就會感到頭暈目眩,必定小便困難。這是因為體內有谷氣作梗。

瘀熱在裡。乃發癉黃。是因熱而頭眩者也。由是而推之於痰。則挾風為風痰。挾熱為熱痰。凡痰必有其致痰之因。審其所因以治生痰之本。則痰自去。此皆實證立治之大法。至於少陽之為病則為目眩。目眩與頭眩有別。而總為陽熱上升之所致也。其有太陽病誤施汗下。因虛致冒而頭眩者。

白話文:

瘀熱在體內,就會發作瘡癤、黃疸。這是因為熱氣而頭暈的緣故。由此推斷到痰,就是痰邪挾帶著風氣而成為風痰,挾帶著熱氣而成為熱痰。凡是有痰,必定有導致痰產生的原因。詳查導致痰產生的原因,治療產生痰的根本原因,那麼痰就會自行消散。這都是實證治療的主要方法。至於少陽病症,則為目眩。目眩與頭眩有區別,但總的來說都是陽熱上升造成的。那些太陽病症誤用了發汗、瀉下的治療方法,繼而虛弱而導致頭暈目眩的。

經云。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又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是虛寒之候。亟與溫里補虛。猶虞不及。總之汗下不可誤施。

白話文:

中醫經典著作中記載:太陽病證,如果發汗後,汗出不解,病人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身體搖晃不定,好像要將地面踏破一樣。這時候應該用真武湯來治療。另外,傷寒病人在嘔吐或腹瀉之後,出現心下逆滿,氣往上衝到胸中,起身就會頭暈,脈搏沉緊,發汗就會出現振動抽搐的症狀。這時候應該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這是虛寒之證,需要趕緊溫暖裏氣,補益虛弱之體,否則就會來不及了。總之,汗法和下法都不能輕易使用。

經云。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頭眩。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猝起頭眩。仲景早垂深戒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身體的氣血運行在左邊,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頭暈。身體的氣血運行在右邊,不能瀉下。如果瀉下,就會頭暈。身體的氣血運行在下部,也不能瀉下。如果瀉下,就會突然頭暈。仲景早就嚴重的警告了。

又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者死。此陰竭而虛陽上脫。不可復救。有搖頭者。與頭眩又有別。經云。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另詳痙門。更有搖頭言者。里痛也。亦尚非逆候。至於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必不可救。

白話文:

還有一種少陰病:腹瀉已經停止,但頭暈。時不時頭部冒涼氣者,通常死亡。各種逆證和大量出汗者,出現視力混亂、頭暈的人,通常死亡。這是因為陰氣極度虧虛,虛熱向上浮散,不可挽救。有搖頭表現的人,症狀與頭暈又有區別。《黃帝內經》說,「只是頭面搖動,很快就口不能言,並且背部反張。這是痙病的徵象。」另有專門的條目論述痙病。還有一種現象是,搖頭說話。這是腹中疼痛引起的。這也還不是逆證。至於只有陽氣獨存,身體像被煙燻過,目光直視而搖頭。這是心氣絕亡,肯定無法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