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中集 (7)

中集 (7)

13. 戰汗

戰汗者。邪正相爭也。經云。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故當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觀此則知戰乃邪氣向外之徵。而當欲出未出之界。因本虛必先發戰。而正猶足以拒邪。故戰而汗出。為病解之佳兆也。

戰邪向外者也。若邪向內者。則不名之曰戰。而名之曰慄。戰者身戰也。慄者心戰也。經云。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又云。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其人則戰而慄。戰與慄有陰陽之分。不可不知。又有名為振者。與戰相近。但戰則身為之戰搖。振但森然聳動而已。

其人素虛。至欲汗之時。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是振較之戰為輕也。如經所云。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與夫下後復發汗其人振寒者。皆虛象也。然此猶淺焉者也。若經云。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又云太陽病發汗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此之振也。亟與回陽。猶恐不及。又非戰汗所可同日語矣。

戰汗之脈。以浮緩為主。浮則邪出於表。緩則胃氣自和。可以托邪外出。而又必察其氣。氣細而長者吉。氣粗而短者危。戰汗之時。不可服藥。補則汗不透而留邪為患。泄則正氣不支而成虛脫。只宜多與熱湯。養津液以助其作汗。須靜候其脈靜氣長。便屬無害。不必驚慌。俟戰止之後。

再察其有無留邪。按法施治。若當戰時而驚駭叫喚。則神氣先亂。邪反勝正。轉為危候。不可治矣。

大凡風寒之邪。自表而里。戰汗者少。濕熱之邪。自里而表。戰汗者多。戰汗之後。脈靜身涼。舌胎已淨。胸腹無阻。漸思飲食。斯為全解。否則餘邪未淨而復熱。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有戰汗至三四次而解者。總視里證以為據。又或戰定之後。其人忽沉沉睡去。如死一般。

須察其脈仍和緩有根者勿訝。俟其氣復即醒矣。亦間有脈停者。又必察其呼吸。如呼吸尚長。此屬脈厥。久之自復。亦勿訝也。

戰解固為佳兆。又或其人脈促氣粗。形體不仁。水漿不下。目直視。舌痿不能言。此則欲脫之象。而非戰解之象矣。

戰汗非由發汗而得。若病之可發汗者。邪在於表也。發汗則汗自出。奚俟於戰。戰汗者。由里出表也。故往往有清涼攻下之劑。絕不參一毫表藥。自得戰汗而解者。此由表裡通達。陰陽交和。自然而然。而非可逼之使汗也。

14. 頭痛

(附項強)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頭項強痛專屬太陽證。然他經亦互見。特太陽其專主耳。凡邪之自外而入者。必主頭痛。如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主之。此與發熱同機。風寒之邪。自外而入。其脈主浮。故可發之使從汗解也。

其有不從太陽而從少陽者。經云。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蓋弦為少陽定脈。其頭痛特邪之外溢於太陽。而非太陽之自病。故仲景特申發汗之禁。又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慎不可汗。而亦不可下。汗下俱不可。而從少陽和解之法。仲景雖不言。在人因證善會矣。

陽明病尤忌發汗。經云。傷寒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此言風寒之邪。由表而入。熱未入里。仍宜汗解。既入於裡。則宜以承氣湯下之矣。由此推之。濕熱之邪。本在於里。而外溢於表。其初起每見頭痛證。

當以清裡為主。微兼透表。里和則表自解。若徒與攻表。非但頭痛不減。恐里證增劇矣。

太陰病亦有頭痛者。經云。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霍亂。太陰證也。頭痛發熱。是陰病有轉陽之機。惟亟去其裡寒。則病出於陽而可治矣。

少陰一經。與太陽相表裡。太陽之脈浮。少陰之脈沉。經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宜四逆湯。蓋沉非太陽之脈。即不得同太陽發表之例。而與以大發其汗矣。

太陰少陰。其脈上至頸胸中而還。不循於頭。應無頭痛證。然陰陽出入。互相輸應。其機正妙於轉。不能呆執而論。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眥。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病亦有頭痛者。如經云。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也。厥陰頭痛。往往直升巔頂。其有痛甚入連於腦。而手足寒者不治。

太陽經病不解。轉傳入府者。其人頭痛而小便不利。治當不從經解。而從府解。如經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蓋所以運胸中之陽。以化寒水之氣。使從小便則解。故曰。小便利則愈也。由是推之。

其有熱結於府。頭痛小便不利。而又加以口渴。則宜以甘寒瀉其府熱。而頭痛自愈。其法又可會矣。

太陽之邪並於上。則頭項強痛。並於下則項背強痛。經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此以有汗無汗分別風寒與發熱同義。又經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痙病也,另詳痙門。又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蓋氣結於胸。則項牽連而強。故下之則和。此雖見項強證。而其邪又不關太陽也。